5.外城四至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14
颗粒名称: 5.外城四至的变迁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4-6
摘要: 从方志记载看,漳州城池始建时间不详,已知是建城时已分内外城,内城夯土,环绕护城河,外城竖木栅栏。内城与外城的南面重合面临溪流,护城河与溪流相通。漳州城由此奠定了基本格局,在此后延续千年。尽管其间屡毁屡建,其城址始终没有产生位移,只在外延产生二次大的变动。唐宋漳州城(外城)其精确四至无从知晓,仅知南面临溪,其周长二千五百多丈。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以漳州为中心建立闽南护法区,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1997年旧城改造,古城遗址均被拆除,漳州古城仅存一段物证至此消失。
关键词: 外城 四至 变迁

内容

从方志记载看,漳州城池始建时间不详,已知是建城时已分内外城,内城夯土,环绕护城河,外城竖木栅栏。内城与外城的南面重合面临溪流,护城河与溪流相通。漳州城由此奠定了基本格局,在此后延续千年。尽管其间屡毁屡建,其城址始终没有产生位移,只在外延产生二次大的变动。
  唐宋漳州城(外城)其精确四至无从知晓,仅知南面临溪,其周长二千五百多丈。这座原创古城延用唐宋元三个朝代,至元末的一次攻城战而受到改变。
  明正德《漳州府志·城池》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福建参政陈有定取漳,罗右丞战死。有定命总制郡事官曰张理问者改筑城东西北三面而缩入之,独南一面仍旧,周围计二千一百七十三丈,高三丈五尺,惟西北一隅依山,高二丈三尺,月城各周围五十丈。浚河而深之。”经过此次攻城战(请参见拙文《千年经幢人未识》),陈有定觉得漳州城范围太大,不易防守,遂将城缩小,并加高城墙,深挖护城河,减少城门,将原来七门减至东西南北四座门。
  明朝取代元,漳州城依照元末规模重修,在四座月城内外各建城楼,并在城墙上增建战楼、水关楼及守军铺舍。明代多次修筑城楼,疏通城内河渠。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率军撤离内陆,命令拆除漳州城。隔年,清军再築城,周圍一千九百七十一丈一尺。四門各築城樓。此时漳州城,比元末建的城更小,比宋城小了三分之一。顺治十三年(1656)重建的漳州城,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古城,其四至东起文昌门,西至管仔头,南抵博爱道,北到体训基地及射击场一带。
  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以漳州为中心建立闽南护法区,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漳州古城池被拆除,用城墙条石围砌江岸,铺马路,但东月城部分城墙保存下来,共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约7米,有石阶由北而南再向西而上;残存城墙有南、北两段,共100多米,高约5米。1997年旧城改造,古城遗址均被拆除,漳州古城仅存一段物证至此消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