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逊与漳州府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89
颗粒名称: 李弥逊与漳州府学
分类号: K825.4
页数: 7
页码: 220-226
摘要: 李弥逊,连江人,宋大观三年上舍第一名,历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反对秦桧对金称臣,绍兴九年二月出知漳州,十年十二月归隐连江以终。公在漳时,复配泉州万户金氏女,生第五子李熙。乾道六年,李熙举龙溪县尉,驻福河,于署偏建祠,祀父户部侍郎忠肃公李弥逊,暨父执兵部侍郎忠简公胡铨,每月朔集耆老讲忠义,事载光绪府志李熙传。无独有偶,漳浦宅兜的高氏祖祠——高岳圣祠,以高登、岳飞并祀。福河李氏宗祠与宅兜高岳圣祠,同是忠义爱国之祠。立碑时间为嘉庆十二年,碑文为李弥逊之第二十世裔孙李大隽所撰并书。其反对权奸秦桧卖国投降详情,见李弥逊著《筠溪集》及《宋史》本传。
关键词: 李弥逊 漳州 漳州府学

内容

李弥逊(1089-1153年),连江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上舍第一名,历官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反对秦桧对金称臣,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出知漳州,十年十二月归隐连江以终。公在漳时,复配泉州万户金氏女,生第五子李熙。乾道六年(1170年),李熙举龙溪县尉,驻福河,于署偏建祠,祀父户部侍郎忠肃公李弥逊,暨父执兵部侍郎忠简公胡铨,每月朔集耆老讲忠义,事载光绪府志李熙传。无独有偶,漳浦宅兜的高氏祖祠——高岳圣祠,以高登、岳飞并祀。福河李氏宗祠与宅兜高岳圣祠,同是忠义爱国之祠。
  李弥逊知漳,十分重视教育。福河李氏宗祠中的《兴修福河李氏宗祠碑记》云:李弥逊,“籍连江……弱冠登大观三年进士,历官户部侍郎。屡疏力诋和议,忤秦桧,遂以徽猷阁直学士出知漳州。至即兴修州学,政暇与诸生讲学,一时风化丕振……”
  福河李氏宗祠,位于龙海榜山镇福河社。立碑时间为嘉庆十二年,碑文为李弥逊之第二十世裔孙李大隽所撰并书。楷体,揉入魏碑笔意,功力深厚。碑高135厘米,宽72厘米。文24直行,行49字,字大2.5厘米。引文介绍李弥逊知漳缘起,为“屡疏力诋和议,忤秦桧”。又叙及知漳政绩,“至即兴修州学,政暇与诸生讲学,一时风化丕振”。其反对权奸秦桧卖国投降详情,见李弥逊著《筠溪集》及《宋史》本传。至于“兴修州学”,光绪《漳州府志卷七》语焉颇详:
  “漳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为州学,庆历四年建于州治巽隅,水自丁入。大观中增广生员,以迎恩驿,为四斋。政和二年,移学于州左。绍兴九年,诸生以科第不利,乃请李守弥逊复旧址。前建棂星门,次建仪门,中列戟门,东西两庑,庑上为阁。东曰‘御书’,西曰‘经史’。中建大成殿,奉先圣像,以兖、邹二国公配。旁列十哲,位于两庑。设诸子及先贤位殿后。凿泮池,中建亭曰‘瑞荷’,上接讲堂。分十斋。学正、学录位在讲堂西,直学位在学门左右,经谕位东西两庑,小学在学东南隅,学官直舍在讲堂后东北。水仍自丁入。十一年学成。明年壬戌,登科者五人,颜定肃公与焉。人以为验。”
  漳州建州,始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其初州署在漳浦县(今云霄西林),贞元二年(786年)迁至龙溪县城。今漳州城区中山公园全境即府署遗址,市图书馆原址和博物馆为州署主建筑。而府学就在州署的东南方(即巽隅),在今芗城区西桥小学校园里。府学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宋徽宗政和二年(1122年)迁于“州左”,在今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边。因“科第不利”,绍兴九年(1139年),李弥逊出知漳州,应请把府学迁回庆历原址,并扩大规模,完善设施。建有棂星门,仪门,仪门内立戟门。建两庑,俗称过水。庑上建有东西两阁,以藏图书。两庑之间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塑像,以兖国公颜回和邹国公孟子陪配。两庑分列十位哲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殿后设有诸子及先贤神位。学前凿泮池,池中建瑞荷亭,与讲堂相对。教室由原来的“四斋”增加到“十斋”。对学官和学校职事的办公处也都进行了安排。府学经李弥逊的一番经营,达到“规制甚备”的程度(见《漳州府志卷24·宦绩》)。
  《福河李氏宗谱》(初修于洪武十九年)也说:李弥逊,“绍兴九年二月出知漳州,寻复文庙旧址,建大成殿,塑圣像,改棂星等门,凿泮池,建瑞荷、先春等亭、尊道堂、左右十斋。越壬戌,漳之登科者五人,颜定肃公预焉。人以为验,士人相与建崇学祠生祀公于郡痒之西”。
  这段记载与府志略有出入,但大致相符。其中的“尊道堂”在哪里呢?府志卷四十作了说明:“尊道堂在郡学,绍兴中李弥逊建以为讲堂。”可见,尊道堂就是讲堂。就着府志中的“府学图”来看,“明伦堂”前有一座较为高大的两层楼房,该就是尊道堂了,虽然其匾额题字模糊难辨。
  当府学从州左迁回庆历原址后,大成殿上梁时,知州李弥逊写了篇赞文,见《四库全书·筠溪集卷21·漳州移学上梁文》。此文对考究漳州府学的沿革很有参考价值,兹加以标点,全文录下:
  “漳溪古郡,闽岭名区,万井鳞鳞揽江山朝揖之秀,多士济济喧邹鲁弦诵之声。操觚待试者逾二十人,抠衣善问者几三百辈。家皆有塾,锄或带经。诗书贵甚于籝金,青紫信同于地芥。旧有学宫,旁连州左甲庚,先次土木浸隳。缘相治之不工,致藏修之弗利。乃复文明之位,载新轮奂之规。诸福咸宜,群情胥悦。抡材累土,悉从士子之经营;荷锸挥斤,不假县官之饷给。云兴百堵,虹架修梁。敢勤里巷之欢谣,来相乡闾之盛事:
  儿郎伟,抛梁东,
  偃武修文万宇通。
  声教本无南北异,
  薰然洙泗与同风。
  儿郎伟,抛梁西,
  榕影歌栏晚色低。
  一似孔林残照里,
  十围櫰木护榱题。
  儿郎伟,抛梁南,
  望外仙山秀出蓝。
  剩辟轩楹照爽气,
  云车风马晓相参。
  儿郎伟,抛梁北,
  泮水无风净如拭。
  夜潮来往接天池,
  会见抟空起鹏翼。
  儿郎伟,抛梁上,
  殿角三阶明两两。
  但令郡国广贤居,
  从此太平知有象。
  儿郎伟,抛梁下,
  岂但崇高居可诧。
  百川学海要必东,
  九仞及泉戒多暇。
  伏望上梁之后,青衿日盛,绛帐常开。闻礼闻诗,列圣门之高选;拔翘拔楚,作王室之良材。仕与学而并进,善将福以借来。”
  上文里的“旧有学宫”,指的是政和二年至绍兴八年之间的府学,可以叫作政和府学。其位置,府志只说在“州左”,语焉欠详。而李弥逊此文,则说得非常明确:“旁连州左甲庚”。“甲庚”,就是州署的东面偏北15度,并且“旁连”州左,实地考察结合府署图来看,政和府学位置就在今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边。而移学的原因,就是“相治之不工”,斋室“浸隳”,致使“藏修之弗利”。怎样肯定上文写的是大成殿的上梁,而不是尊道堂呢?这是根据文中歌谣有句“殿角三阶明两两”。至于移学效果,据府志记载,李弥逊知漳之前,绍兴五年,漳人只有一人进士及第,绍兴八年,漳人应试者全部落第。
  李弥逊移学之后,绍兴十二年,漳人有五人登科,其中颜定肃公即颜师鲁,入传《宋史》,为一代名宦。此后连续几科,漳人应试,情况都很好。可见,良好的环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条件。
  李弥逊对教育的重视,并非偶然。一方面,有其家学渊源。据多种材料统计,弥逊在连江的家族,终宋一代,有十六人登进士,二十三人出仕。而《筠溪集》附录《筠溪李公家传》更说:“兄弟六人,皆以儒业、名节著闻于时。长弥性,尝魁成均,早亡。次弥纶,知台州。次弥大,历河东宣抚副使,大名尹,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将大用,厄于权臣,终老信州怀玉山。次即公也。次弥中,上舍优等,未命而卒。次弥正,为吏部郎兼史馆,秦氏当国,上书论事,言所难言,台臣指为赵忠简党人,坐废二十年,公议惜之。”真是满门忠义。读《筠溪集》及兄弟唱和诗词,每为其忠谠爱国之情所感。另一方面,李弥逊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精辟的认识。《筠溪集卷22·福州连江县新学记》云:“学校,王政之本也。视其废兴,治乱之所系焉。”他认为,治乱关系到学校的兴废,而教化更是王政的根本。《漳州移学上梁文》云:“……惟此民风之厚,率由士气之淳。”认为民风的淳厚浇薄,全都决定于士气学风。因而,李弥逊每当出任地方官时,都十分重视教育。《福州连江县新学记》云:“余之出守也,自北而南,至延平,延平之学成;至温陵,温陵之学成。至漳,漳之士子有移学之请,余从而移之。连江邑也,亦以学成来告,……因为之记。”所到之处,皆有遗烈。
  李弥逊不但勉力兴学办学,而且亲自讲学,知漳期间,“政暇与诸生讲学”,见《福河李氏宗祠碑记》。漳人对弥逊的兴学重教并亲自执教非常感戴,《福河李氏宗谱》说“士人相与建崇学祠生祀公于郡庠之西”,《兴修福河李氏宗祠碑记》说士民“相与建祠生祀公于郡庠之西”,《漳州府志卷24·宦绩》说“诸生相与建崇学祠生祀之”。同声相和,同气相求。绍熙元年(1190),朱文公守漳,“为文祭公(弥逊)曰:‘绍兴之初,公在迩列。力辟和议,见忌权臣。出守此邦,治行亦著。竟以谗口,去郡卧家。人怀其忠,建此遗烈。”见《筠溪李公家传》。府志宦绩也说:“绍熙中朱文公守漳,尝为文谒其祠曰:‘惟此庙学,实公所迁。人到于今,追颂劳烈。矧惟忠虑,抑有前闻。’”明代正德年间建于府学的名宦祠,也奉祀李弥逊。(作者为龙海市古县中学退休教师)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阿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弥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