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兴办女校,开风气之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80
颗粒名称: 二、兴办女校,开风气之先
其他题名: 林有壬与龙溪县立第一女子小学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1911年,林有壬以汀漳龙师范学堂第一名毕业。旋即被聘为东区小学教员。不久,应马来西亚槟城侨胞之请,前往创办华侨学校。其教职即由该校聘蔡振鹏、包国材充任。这次南洋之行,为他此后致力于华侨事务埋下了伏笔。1915年秋返漳,24岁青年才俊林有壬担任了《龙溪教育月刊》主编。此间,他代表龙溪教育会考察全国教育,同时根据考察情况,结合龙溪县教育实际,拟具出《兴革意见书》供全县采择。为振兴龙溪文化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少数女子通过家长或者上门塾师接受一定的教育。1892年2月6日,在漳州府辖下的漳浦县养正女校附设蒙养院开学,招收4岁至6岁女童及孤儿院适龄女童入学,为全国近代幼儿教育之先声。
关键词: 林有壬 女子小学 漳州

内容

1911年,林有壬以汀漳龙师范学堂第一名毕业。旋即被聘为东区小学(今巷口小学前身,1919年改称东华实验小学,1942年改称丹霞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教员。不久,应马来西亚槟城侨胞之请,前往创办华侨学校。其教职即由该校聘蔡振鹏、包国材充任。(注:《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光复后的漳州教育》柯渊深、吴璟芝)这次南洋之行,为他此后致力于华侨事务埋下了伏笔。1915年秋返漳,24岁青年才俊林有壬担任了《龙溪教育月刊》主编。此间,他代表龙溪教育会考察全国教育,同时根据考察情况,结合龙溪县教育实际,拟具出《兴革意见书》供全县采择。为振兴龙溪文化事业,尤其是女子教育作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旧时,私人办的新式教育尚不多见,更何况是女子办学。再有中国传统上不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近代之前始终没有正式的女子教育机构,形成“女子无学”状态。少数女子通过家长或者上门塾师接受一定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女诗人李清照,或者像慈禧太后那样的女政治家,是通过自学完成自身的教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把女子教育带进中国。清末新政开始之后,开办女学,形成社会风气。辛亥风潮,整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女性解放更是首当其冲。
  1892年2月6日,在漳州府辖下的漳浦县养正女校附设蒙养院开学,招收4岁至6岁女童及孤儿院适龄女童入学,为全国近代幼儿教育之先声。(见《漳州志:大事纪》)应该说,幼儿女子教育虽然较早,但收效却甚微,相反,出现了停滞、倒退现象。漳州辛亥光复后,由于外来各类新思潮的影响,给当时社会以极大冲击。于此时(1916、1917年期间),林有壬受命创办龙溪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难度相对较大。虽说漳属县城已有教会女子学校,但公立女子学校尚属首次,因而存有疑虑。一开始,阻力不小,进展也较为缓慢。不过他事必躬亲,迎难而上,不遗余力地开展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冲破旧有传统封建思想的观念束缚,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女性教育观,从而为女子学校的兴办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8年陈炯明入漳后,倡行(护法区所属各县)“一乡一校”举措,特别是创办各类女子学校,更是把闽南地区的教育推向了一个高潮。据1920年4月13日上海《民国日报》报载:“以龙溪一邑而论,本年(1920年)增加国民学校47所,高等小学及乙种农业5所,添办工读学校1所,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各1所,又设立半夜校90余所”,“学生数约12000余人,较去年约增加3倍”,基本达到“人不失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林有壬创办的县立女子小学,已初见成效,深入人心,同时也为陈炯明在漳兴办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女子中学等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创办女子学校,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漳州新型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对旧社会传统“男尊女卑”封建陋习的挑战,更是对闽南地区女性一大精神上的解放。虽然林有壬所作的努力是有限的,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这些不但可从他身体力行,让其所有女儿接受教育的表现得到有力印证,(其共有六女,除一人操家外,其余都入校求学,学有所成。),而且也可从全府县各地公立女子学校纷纷创办窥见一斑。
  与此同时,在致力于地方文化教育建设的闲暇之余,他也十分关注国外地学动态。为此,他翻译了大量国外地理学文章,刊载在国内著名《地学杂志》上,共有16篇之多。如《述测地学进步之状况》(1916年)、《墨西哥之地形(续)》(1917年)、《喇嘛教之研究》(1917年)、《述联合国在德领阿非利加殖民地之作战始末》(1918年)、《英国都市之分配》(1918年)等等(见附件一),为我国地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有丰富的阅历,而且学术涉猎广泛,功底深厚,而这也是他被遴选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地学杂志》统计,该刊前后发表各类翻译文章230多篇,前后作者达540多人,这里不仅有日本地学学者的译作,如石井万次郎、佐藤传藏、井上禧之助、山根新次、野田、桥本欣五郎、白鸟库吉、山琦直方等,而且也有西方地学专家的名著,如亨廷顿(当时译为汉丁顿)的《文明与气候》、《人生地理学》,开尔底和霍华茨的《地理学史》,纽毕金的《近代地理学》和《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的地理条目等,更有国内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的文章或译作。如张相文、苏莘、陶懋立、陶亚民、张星烺、武同举、林有壬、章鸿钊、林传甲、白眉初、翁文灏、姚存吾、刘仲仁、章太炎、张謇、邝荣光、邹代钧、宋教仁、梁启超、王桐龄、聂崇歧、谢家荣、李春昱、谭锡畴、王恒升、丁道衡、竺可桢、徐炳昶、谭其骧、朱士嘉、张鸿翔、盛叙功、李长傅、张印堂、黄国璋、萧廷奎、王钧衡、殷祖英、李宪之、王成祖、王成敬、王益崖、邹豹君、张护恩等等。他们为积极传播近代地理学知识,锻炼和培养一批地理学研究人材,促进中国地理学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盛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有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