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土》杂志移师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73
颗粒名称: 《闽南乡土》杂志移师漳州
分类号: Z62
页数: 4
页码: 160-163
摘要: 由于章振乾主委的高度重视,1986年底民盟福建省委正式决定创办《闽南乡土》杂志,并交由厦、漳、泉三市的盟市委会共同承办。筹备会在厦门召开,漳盟市委由邱铁汉和陈布伦二位先生代表与会。会议决定由厦盟德高望重、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李来荣教授担任主编兼发行人,编辑部设在厦门,由洪卜仁和傅子玖二位编委主持日常工作。不久,《闽南乡土》创刊号问世,内容丰富多彩。三市盟市委全力以赴宣传推广,并派两位先生赴香港广泛联系,争取打开发行渠道。岂料他们却带回了令人沮丧、失望的消息:他们说,香港的刊物多不胜数、花花绿绿、富丽堂皇,《闽南乡土》的装帧、印刷质量太差、
关键词: 刊物 闽南乡土 创办历程

内容

由于章振乾主委的高度重视,1986年底民盟福建省委正式决定创办《闽南乡土》杂志,并交由厦、漳、泉三市的盟市委会共同承办。筹备会在厦门召开,漳盟市委由邱铁汉和陈布伦二位先生代表与会。会议决定由厦盟德高望重、在海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李来荣教授担任主编兼发行人,编辑部设在厦门,由洪卜仁和傅子玖二位编委主持日常工作。不久,《闽南乡土》创刊号问世,内容丰富多彩。三市盟市委全力以赴宣传推广,并派两位先生赴香港广泛联系,争取打开发行渠道。岂料他们却带回了令人沮丧、失望的消息:他们说,香港的刊物多不胜数、花花绿绿、富丽堂皇,《闽南乡土》的装帧、印刷质量太差、
  太俗、太土,不堪登大雅之堂,摆地摊更是一点也不起眼;他们建议趁早鸣金收兵,省得以后丢人现眼、不好收场。
  民盟福建省委要求厦、漳、泉三市盟市委组织有关人员讨论研究提出意见,以便做最后决定。我有幸应邀参与讨论,并和绝大多数与会者一样认为,民盟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政党,人才济济,不能因为出现一些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意外困难就打退堂鼓,让创刊号变成终刊号;况且办刊宗旨是向海外侨胞介绍乡土风俗民情、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装帧、印刷质量可以设法改进提高,刊物要以文字内容质量取胜;大家还以《水仙花》和《金盏》的实践经验为例要求民盟福建省委要坚持不要放弃。泉盟和厦盟多数人也是这种意见。
  于是,民盟福建省委决定:《闽南乡土》继续出版,由厦、漳、泉三市盟市委分头组稿、共同编辑,编务工作由漳盟全权负责,盟省委宣传部负责协调。《闽南乡土》的工作重心移师漳州,布伦先生和我接受省市盟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漳州市芗城区打锡巷47号挂上了“《闽南乡土》编辑部”的牌子,与民盟漳州市委会合署办公,在艰难的条件下重新起步了。
  从第二期起,三市民盟市委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克服各种困难,分头开拓稿源,组织发动盟内外人士撰写适宜海内外侨胞与各界读者阅读的文章。每期轮流在三市召开刊物的编委会议,共同审阅稿件。经常参与其事的厦盟是陈纹藻、洪卜仁两位先生,傅子玖先生因教务繁忙少露面;泉盟是陈泗东、沈玉水两位先生;漳盟是陈布伦先生和我;省盟宣传部长陈宗沅先生做为总协调人每会必到。大家每次都各自带齐经过修改的备用稿汇聚一堂,交换审稿,畅叙看法,最后共同确定选用篇目,由我们带回划版插图、交排付印。
  由于三市作者队伍的条件、特色各不相同,像泉盟陈泗东先生所概括的那样“厦盟偏于洋(多文艺作品)、泉盟偏于古(多历史考证)、漳盟偏于土(多民间文学),三市编委通过不断的交流磨合才逐渐增加共识。《闽南乡土》稿件逐渐多了,编者的选择余地也愈来愈大。刊物从第一期仅有“今日闽南”、“闽南纵横”、“寻幽探胜”和“文艺撷芳”四个栏目大大扩充,增加了“金三角”、“瞭望”、“闽南乡情”、“乡土话旧”、“故园新貌”、“风物博览”、“银城秀色”、“港口古今”、“史迹考证”、“山川名胜古迹”、“海峡两岸”、“闽贤荟萃”、“旅外人物誌”、“古今人物轶事”、“华侨与闽南”、“名产名点”、“宗教春秋”、“海外婚恋”、“域外情谊”、“古曲今昔”、“民间传说故事掌故”、“学林艺苑”、“爱国诗章”等诸多栏目,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还相继编辑了“纪念黄道周诞生400周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和”纪念漳州建州1300周年”等四个专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让广大读者、侨胞认识故土家园的历史与风貌。与此同时,我们还请美术界的朋友为刊物画插图、设计封面,改善刊物的装帧;只可惜当时局限于经费和印刷设备,封面只能三色套印,而不能象后来那样搞彩色版,这确实是无可奈何的憾事。
  为加强与扩大刊物在海外的影响,我们绞尽脑汁。通过盟内外和侨联、乡讯社等众多渠道,我们广泛搜集海内外读者、侨胞的有关信息,用多种办法与之取得联系,并征得他们同意直接寄赠刊物,受到热烈欢迎。由我亲自寄去刊物的就有欧、美、日、澳、东南亚各国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香港读者许晴野先生还热心帮助我们,全省头一家将刊物寄到了当时尚未解严的台湾读者手中。美国的《北美日报》、《华侨日报》、菲律宾的《世界日报》、泰国的《星暹日报》等中文报刊经常转载《闽南乡土》的文章。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法国研究地方文史的专家龙巴尔教授和苏尔梦女士以及一些台湾的文史专家还不顾路途遥远,慕名来访并索取刊物。刊物发行量也逐步上升到每期都要印数千本。销售量增加再加上下了相当功夫组织广告拉赞助,刊物经济状况逐渐好转。1985年省盟下拨三万元经费给厦盟,他们只出一期,移交漳盟时只剩下六千多元;而我们在两年时间内又编印了六期,1986年底将刊物交回民盟省委主编时,我们还能上缴六千多元,说明厦盟移交来的六千多元我们基本上未动用。我们为《闽南乡土》的奠基和发展壮大奉献了我们的绵薄之力,这也是让我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奕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