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回忆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49
颗粒名称: “文革”初期回忆片断
分类号: D652;K273
页数: 8
页码: 110-117
摘要: 1966年夏天,我就读于漳州一中初三班,临毕业时,“文革”轰轰烈烈开始。到了八月份,学校己经没有了学习气氛,学生也不怎么到学校。不过,庆祝《十六条》的游行同学们还是踊跃参加。8月18日,有人通知我晚上到新华楼开会。这座楼是校长、老师办公的地方,气氛庄严。经过“文革”,“革命师生”进进出出,此楼已经不那么神秘了。会议在新华楼楼上会议厅召开,中间桌上摆着大收音机,用来收听重要的中央新闻广播。漳州一中有较多的“革军”“革干”子女,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红卫兵。”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
关键词: 文革初期 史料 漳州

内容

8.18之夜
  1966年夏天,我就读于漳州一中初三(5)班,临毕业时,“文革”轰轰烈烈开始。到了八月份,学校己经没有了学习气氛,学生也不怎么到学校。不过,庆祝《十六条》的游行同学们还是踊跃参加。
  8月18日,有人通知我晚上到新华楼开会。这座楼是校长、老师办公的地方,气氛庄严。经过“文革”,“革命师生”进进出出,此楼已经不那么神秘了。
  会议在新华楼楼上会议厅召开,中间桌上摆着大收音机,用来收听重要的中央新闻广播。
  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响起来,会议室嘈杂的一切顿时停下来。大家虔诚聆听从收音机传来的声音。当听到“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肩并着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检阅红卫兵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百万大军”,整个新华楼会议大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大家兴奋、激动,互相交谈。
  “毛主席的红卫兵”,这是我们首次听到的新名词,比“少先队”“共青团员”更响亮,更光荣,“毛主席穿上了绿军装”,我们也要成为“毛主席的红卫兵”、“今晚立刻组织起来”,这是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漳州一中有较多的“革军”“革干”子女,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红卫兵。”参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贫下中农子弟也是理所当然的成员;与之对应的“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女也符合条件;本来相当于农村贫下中农地位的“小手工业者、小贩”居然被排除在外,不管你平时表现如何。
  我和另一与会的同学无权成为光荣的首批“毛主席的红卫兵”(以后也没机会成为“红卫兵”),失落之情可想而知。
  《漳州文革大事记》及一些文章都说漳州的红卫兵组织成立于“1966年8月19日”,根据是十九日各校红卫兵组织向地、市委报喜。其实这些组织(我所知道的漳州一中首批红卫兵)是“8·18”当晚就成立并选出领导班子(可能叫勤务组),否则第二天怎么去报喜。几天内就成立一个跨校的“红卫兵总部”。
  这个“红卫兵总部”曾设在新华西路“李公馆”内,当年冬天就解散了。
  我的另一位同学是“革军”兼“革干”子弟,所以是漳州市首批红卫兵。他和我坐在一起。在整个狂欢的氛围中,他冷静地对我说:“刘少奇主席排在第八位”。
  不知什么原因,这句话我至今还清晰记得。
  8.29前后
  8月25日,通知我明天早上在一中校园集合,到福州参加“福建省教育厅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批判大会”。第二天,漳州一中赴会代表二十人在玉兰树下上了专车。
  大约九、十时,客车在某车站休憩加水,有人来介绍情况:厦门八中有学生不满“四清工作组(或是文革工作组)破坏文化大革命、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现在以步行方式向福州进发,准备当面找王于畊(当时省教育厅厅长,叶飞夫人)辨论。
  下午一点左右,汽车在涵江车站停下吃午饭。又有人来告诉我们:厦门八中学生坚持步行,省委省政府关心他们,调集汽车跟随学生,要请他们乘坐,送他们上省城……
  车渡乌龙江已夕阳西坠,在路灯照耀下缓缓驶进拥挤的福州市区。一股“革命热潮”映入眼前。许多纸糊的“高帽”——“牛鬼蛇神”在“游街”,后面跟着押送他们的男男女女(不只学生)。
  当我们下车走路赶到会场,已经很晚了,没有人来安排,大家在后面草地上散乱坐着,远远地看着台上一个个讲演者。一个人上台,先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自报家门:我是某学校某某某,家庭成份贫农(或其它诸如革军革干工人等,都是好成份),个人成份学生。然后滔滔不绝义愤添膺地演讲。另一个人跳上台去,同样自报这一套,接下来“揭发”前一发言者:某某某欺骗革命群众,他的小名叫什么,外号叫什么(绝对不是赞誉之辞),他的家庭成份不是贫农(之类),他的父辈解放前当过伪甲保长,然后又是滔滔不绝……。批判了省教育厅什么路线,不得而知。等步行回到福州三中(地板上铺有草席),已过半夜,那边会议到何时开完,我们就不知道了。
  早餐吃完走到校门口,两排老师头戴高帽胸挂牌子低头弯腰站着,口里还有声有调唱着什么歌。看守他们的“革命师生”介绍说这叫“牛鬼蛇神歌”,由这些人自己编的。不久又有人介绍福州这两天“对牛鬼蛇神进行大抄家”、“战果辉煌”,抄出金银财宝,“变天帐”多少多少。受到这样气氛的感染,很快有人把电话打到漳州,在漳州掀起大抄家、大游街的高潮(对象是有各种历史问题的人,或者是“混进党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漳州一中强迫某语文老师作词,某音乐老师作曲的《牛鬼蛇神歌》其始作俑者也源于此。
  没人组织,没有文件,吃饱饭大家集中读些毛著,就可自由活动,此行主题的“批判大会”不知何时续开。到东街口边一新华书店排长队购买《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买了两套,从邮局寄了一套回家(不免邮费)。其间集体到某医院探望漳州一中一位身罹重病在此住院的同学。有一天闲逛,看见一处路上斜坡急拐处石墙边开着一个大门,牌子上大书“福建省重工业研究所”。
  29日上午,有人通知我们,厦门八中的同学要在西湖宾馆的会堂介绍情况,我们也列队过去。与会人数不多,在约三分之二的中后排就坐。现在回头估模,应该有厦八中师生一百来号人,其他参会者二三百人。厦门八中同学到底有没乘坐汽车赴榕,至今仍未弄明白。
  介绍情况的人清一色是反对王于畊的,所以是一边倒,没有人上去唱反调。发言模式仍然是自报家门:个人成份、政治面貌、家庭成份,然后大谈王于畊在当工作组组长如何如何不是,至今还不认错,我们是怎样受打击报复压制等等,不一而足。事情与我们关系不大,翻来复去总是那几件事,味同嚼蜡,让人昏昏欲睡。
  将近中午一时,台上有位发言人激昂且富有煽动性的高喊,让参加会议的“我们”一起到省委去找叶飞,要与叶飞和王于畊进行面对面辨论。
  乘着大家纷纷离座,饥肠辘辘的我们漳州一中代表队找了个理由,没有跟着去省委。路上或现场还有什么人加入不得而知。
  第二天早上就有人送来传单。一会儿来了几位看似高中的学生,把几只课桌凑成一个小讲台,一位气质甚好的女学生在上面先自我介绍:我是小田,个人出身学生,共青团员,家庭出身革命军人;昨天这些学生冲击省委省政府,严重破坏干扰了省委省政府正常工作;省委省政府搬来开水,买来面包,学生们拒绝吃、喝。省委省政府派出老干部、副省长刘永生同志劝说学生们有话好说,先撤离现场,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我负责向省委省政府转告等等,被学生拖着晒了一下午太阳(时值农历七月底,城市里的“秋老虎”真的会晒死人的,《“老货刘永生”》第329面说“刘永生是光头”)。这位女生讲完,跳上来另一位男学生,他没有按发言的套路,一开口就说:小田同志很谦虚,其实她的父亲是驻某地某某军军长,接下来又讲了一些与传单上雷同的话。
  第三天,接到通知,初中部仅有的二位代表(我与一位女同学)及一位老师提前回漳州。回到家乡,暴风骤雨式的大抄家、大游街似乎已平熄。
  “八·二九”做为福建省最大的群众“革命造反”组织存在很久,但根据手头资料,起码在当年并未成为群众组织的专用名称。一份用当年不容易购买使用的白报纸印刷的传单《加急电报》《福建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关于反对经济主义的第二号通告》(一九六七年元月七日中午一时)(图一、二)上面落款的十三个“群众组织”中,还未有“八·二九”的名称。
  10月招生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几天广播了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和四中高三(5)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信,正符合“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要求。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通知,把该年高招推迟到10月。6月18日《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了社论。10月中旬,我与几位同学快走到校门时,被一位红卫兵叫住。她问其中一位同学,有一个中专学校招生名额,是福建省重工业研究所,问他读不读。因为我曾从这个单位门口走过并有印象,所以这次对话记忆深刻。
  老同学王生才听说我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兴冲冲复印了他笔记本上的这两页(图三)送给我。他说:学校把高招的校名及各校名额公布在黑板上;高中升大学因与已无关,抄录的是初中升高中、中专的名单。真是“珍贵的记忆”,我一看,“重工业研究所(保密单位)”果然在名单上,只招一名。
  随着文革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又发文通知把招生工作推迟到67年1月;随即无限期推迟,“老三届“在68、69年及以后若干年,除了少数人参军,大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常高(中)招理所当然不了了之。
  大家公认文革初期全国没有正常高(中)招生,福建省却有一特例。在与一对带孙子出来晒太阳的爷爷奶奶闲聊时,他们告诉我,他们夫妻就是这一届初三毕业生,上了一个中专班。据他们介绍,他们是龙海石码人,在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会回来没几天,就在10月28日赶到闽西某兵工厂报到,11月1日正式开学。这一班办下去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他们到了该严格保密的单位,把这些人退掉会涉嫌泄密。他们说龙海籍学生有十四名;漳州也有三名,没去报到。学制三年,到1969年毕业。这一班开课估摸要有很高级别的领导特批。
  本人仅是业余文史爱好者,不敢寻根问底,有赖于当事的老师、工人、学生能有确切的记录,毕竟这次招生,人们知之少,甚至以为文革前期根本没有高(中)招生。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苏通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