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霞东书院的漳台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33
颗粒名称: 二、霞东书院的漳台故事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8
页码: 48-55
摘要: 跟随着霞东书院创建者们的步伐,并沿着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可发掘几百年来漳台文化交流的史实。蓝理,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他勇武有力,为施琅麾下大将,随征澎湖,海战中腹破肠出,裹创力战,为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康熙皇帝称之为“破肚将军”,并亲书“所向无敌”、“勇壮简易”赐给他,以示表彰。他历任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提督等要职。这些对当时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都是有贡献的。康熙帝怒责蓝理剿抚不力,将他革职。地方上受打击的豪强势力,便群起报复。目前,十全腔在台湾主要在高雄、屏东一带,共有40个乐团,最大的一个乐团达100多人。
关键词: 漳台故事 霞东书院

内容

跟随着霞东书院创建者们的步伐,并沿着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可发掘几百年来漳台文化交流的史实。
  蓝理——霞东书院的肇基者。蓝理(1647—1719年),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他勇武有力,为施琅麾下大将,随征澎湖,海战中腹破肠出,裹创力战,为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康熙皇帝称之为“破肚将军”,并亲书“所向无敌”、“勇壮简易”赐给他,以示表彰。他历任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提督等要职。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蓝理升任福建陆路提督。于是,他在其曾经生活打拼过的浦头港附近设立公馆办公。在此期间,他捕治盗贼,抑制豪强,并倡建江东桥,自己又带头捐金数万;还在漳州建浦头市,修缮关帝庙(浦头港)、增福桥;在泉州建新桥;在石码辟新行街;在安海、沙溪、涂岭建商店千百间。这些对当时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都是有贡献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永春、德化等地因连年受灾,豪门富户乘机囤积粮米,许多饥民在陈五显率领下起义,声势甚大。康熙帝怒责蓝理剿抚不力,将他革职。地方上受打击的豪强势力,便群起报复。总督梁鼐、巡抚满保先后疏劾蓝理“贪婪酷虐,流毒士民”,把责任都转嫁于他。然《清史稿·蓝理传》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较为公允的:“理骁勇善战,性率直。官福建提督,政行于乡里。捕治盗贼,遂及诸豪家。修桥梁,平道路,率富民钱,益积怨”。就是说,蓝理为百姓办好事,由此打击和得罪了“豪家”、“富民”之类的上层剥削者,蓝理随即被革职拿问,会审诸臣奏请立斩。康熙帝念其平台之功,免死进京入旗。蓝公馆由此沉寂、荒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蓝理参与平叛准噶尔部噶尔丹之乱。三年后,抱病还京。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蓝理在天津蓝田庄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归葬原籍。
  蔡世远——霞东书院的创建者。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学者称“梁山先生”。漳浦人,清康熙进士,曾继承其父志主持福州鳌峰书院,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作为沿海闽南人,蔡世远深知闽台渊源关系以及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向十分关心台湾这一疆域。清初,蔡世远针对朝廷中不少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餐,易薮贼”,不如“迁其人,弃其地,而专守澎湖”的昏庸无知看法,努力上谏,指出“台湾海外,在南纪之曲,东倚层峦,西界漳州,南邻粤,北之鸡笼城与福州对峙,地近河沙矶小琉球,周袤三千余里,孤屿环瀛,土壤澳衍,禾稻不粪而长,物产蕃滋,果馔赢蛤,硫磺水藤糖蔗,无所不有,故东南一大聚落也”(见蔡世远《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此思想与施琅的“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见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不谋而合,从而更加坚定了康熙设立台湾府的决心。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湾诸罗县学重修工程完成,当时的台厦道陈璸便托人请时为鳌峰书院的山长(现今校长)蔡世远撰写碑文以为纪念。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蔡世远得悉朝廷出师台湾,二度修书给闽浙总督满保(《与总督满公论台湾事宜书》、《再与总督满公书》,见《二希堂集卷》),建议台民暴乱之由系“官斯土者不免有传舍之意,隔膜之视,所以致乱之由”,认为“台湾吾故土、故民”,处理时,要妥善慎重。即台湾百姓是清朝的子民,入台后不要随意杀人。事件平息后,又建议“文武之官必须慎选洁介严能者,保之如赤子,理之如家事,兴教化以美风俗,和兵民以固地方”,即选用贤能者担任台湾地方官员,以移风易俗,团结官员,巩固治安等,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当地文化教育。在郡城(漳州)倡立“东江文社”,“结社的文人有六十余人,在芝山“问业堂”讲经论文“拈题面课,互相切磋”。据此推测,蔡世远的“东江文社”可能就设立在霞东书院内,所以也才有塑文昌帝君以祀之的故事。不仅如此,他除了撰修卅四卷《漳州府志》外,乾隆年间又与方苞的高足弟子官献瑶主持重修一部府志,以后漳州各县受其影响,都修了县志、厅志,使漳州市各县府志、县志流传至今,功莫大焉。
  蔡新——霞东书院的承继者。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漳浦人,清乾隆进士,历任工、刑、兵、礼、吏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作为蔡世远之侄,蔡新深受其对台思想的影响,自然他也很关注台湾海疆。
  在管理台湾事务上,尤其是选派官员上,作为朝廷重臣,蔡新非常重视,认为“今天子神圣,文武知人善任,故数十年来守台之吏,自巡察以下必简中外有威信、知大体、可畏爱友者往庄其任,非内地干济之才固不以膺斯选也”。关于这一点,他在为漳州守将蒋为光调台湾任职期间诗文所作的序“盖朝廷视漳重于会城,而视台又重于漳,故公之泽愈推愈远,公之用亦愈试愈奇。台湾自入版图近百年,设官置吏与内地同,盖漳泉之外官,全国之屏蔽,而沿海七省要害之区也”(《郡侯蒋公调台湾德政诗序》,见《蔡新缉斋诗文集》96页)中表述得相当清楚。而且他还十分注意台湾地方治理的特色,多举荐选派闽南人为地方官员。从历史资料记载,治理台湾的以闽南籍名将为多,而且负责台湾文教事业的官员也几乎全是闽南人。此外,他还注意与台湾官民建立良好关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倡乱,惨杀官民”(蔡新《台湾统兵参赞大臣福建陆路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苌溪蓝公墓志铭》)。据载,(时)副都统福康安帅兵东渡,至厦门抵书在籍大学士蔡新,问平寇之策。新覆之曰:“今上仁德毋枉毋纵可也。”寥寥数言,体现其爱民护民之心。事后,“漳、淡水林姓受株连,成祖亦逮京讯问。次子海门素有才,携巨金入京谋救”。“海门以乡人礼见”蔡新,蔡新“嘉其孝,留之家,妻以女”。“成祖得免,还其产”。(连横《台湾通史》)
  乾隆五十年(1785年),蔡新告老归隐还乡。据说,他曾一度在霞东书院讲学,大力提倡儒学“内圣外王”思想,还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人得以入学;购置书田,为族中参加乡试者以资助,其思想深深影响了漳州一代学人。后该书院被辟为漳州府郡东厢社学。
  黄步蟾——霞东书院的再造者。道光元年(1821年),告老还乡的原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黄步蟾,看到霞东书院的残垣断壁,破败荒芜,十分痛心,遂倡议重修霞东书院。在前龙溪知县、时任台湾道台姚莹以及所有在闽、台好友、同仁和热心者关心、支持募捐下,霞东书院得以重建完成。今日所能看到的《重建霞东书院碑记》和《霞东书院捐金姓氏》两旧石碑就是当时的产物。
  时代变迁,岁月沧桑,不论多大风雨,台湾与祖地(漳州)文化交流从来就未中止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9月26日,闽台南词(十全腔)首次交流会在霞东书院隆重举行,标志着漳台文化交流史延续和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
  据考证,与南音一样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可唱、吟、歌、舞、弹,总称《霓之曲》,为历朝雅乐,所以也称为“国乐南词”。南词源自江苏,乾隆年间传入江西,道光年间由漳州府官总爷从江西带来,所以也称“赣派南词”,曾广泛流行于福建全省并传入台湾。目前,十全腔在台湾主要在高雄、屏东一带,共有40个乐团,最大的一个乐团达100多人。在交流会上,前来寻根的高雄十全腔圣乐团行政总监赖锡中教授十分激动地说:“台湾十全腔和南词(漳州)同宗同源,都源于江苏滩簧,且演唱风格都是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均没有严格分工,唱腔与说白都用‘官腔’等,是同源同宗的一对民间音乐兄妹。十全腔(台湾)的根就在这里。”不过,“在漫长的古乐演变过程中,江西、江苏的南词已融入其他音乐的元素,像漳州、台湾南词保持得如此地道、原汁原味的宫廷逸韵极为罕见,这证明漳台虽居海峡两岸,但同祖同音的事实永远无法改变”。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盛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蓝理
相关人物
蔡世远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黄步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