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30
颗粒名称: 漳台交流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4
页码: 45-79
摘要: 漳州霞东书院有一通姚莹所撰的《重建霞东书院碑记》,同时还有一通长期为人所忽视、却又蕴含着丰富漳台文化交往信息的旧石碑——《霞东书院捐金姓氏》,系《碑记》的附属碑,现竖立在霞东书院左侧,与《碑记》毗邻。据考证,《碑记》是道光元年十二月,原龙溪县知县、时任台湾道台姚莹为重建的霞东书院落成时所撰的碑文。《捐金姓氏》碑是对《碑记》的补充说明,是副碑,侧碑,也是《碑记》的姐妹碑。由此可见,两碑间关联之密切。经分析,《捐金姓氏》碑所传递的漳台之间关系信息与《碑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皇帝称之为“破肚将军”,并亲书“所向无敌”、“勇壮简易”赐给他,以示表彰。作为蔡世远之侄,蔡新
关键词: 关系 台湾 漳州

内容

漳州霞东书院《捐金姓名》碑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见证物
  林盛发
  一、古碑里的信息
  漳州霞东书院有一通姚莹所撰的《重建霞东书院碑记》(简称《碑记》),同时还有一通长期为人所忽视、却又蕴含着丰富漳台文化交往信息的旧石碑——《霞东书院捐金姓氏》(简称《捐金姓氏》),系《碑记》的附属碑,现竖立在霞东书院左侧,与《碑记》毗邻。
  据考证,《碑记》是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原龙溪县知县、时任台湾道台姚莹为重建的霞东书院落成时所撰的碑文。《碑记》是正碑,主碑。《捐金姓氏》碑是对《碑记》的补充说明,是副碑,侧碑,也是《碑记》的姐妹碑。关于这一点,姚莹早在《碑记》中就已明白无误地交代了《捐金姓氏》碑的来龙去脉:“郡东——文昌宫,故金浦蓝总戎馆地,太傅蔡文勤公塑帝像祀之焉,即邑志所载霞东书院也……面山负市,溪流绕其前,峰峦朝拱,林木映带,洵胜区也……尚义者其捐金姓氏另碑镌列永垂久远。”由此可见,两碑间关联之密切。
  经分析,《捐金姓氏》碑所传递的漳台之间关系信息与《碑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捐金姓氏》碑从未被提及或注意过,人们对其了解、认识确实十分有限,几乎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为了揭开《捐金姓氏》碑的“真面目”,现将该碑摘录如下:
  福建水师提督世袭子爵王得禄壹佰元(台湾嘉义人),福建汀漳龙兵备道方传穟壹佰元(安徽桐城人),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知县姚莹壹佰元(安徽桐城人),福建水师中军参府杨继勲叁拾元(不详),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黄步蟾叁佰元(长泰人,拔贡),兵部職方司员外郎郑启祥(漳浦人)、庠生黄拱辰各壹佰弍(贰)拾元(龙溪人)……举人吴光瑞(平和人)、庠生颜位□……中宪大夫蔡元洪、建安学训蔡承禧(龙溪人)……赐进士吏部稽勲司员外郎郑开禧(龙溪人)、举人黄存志(长泰人)、欧阳□、苏廷耀(龙溪人)、通政司经历黄彦(龙溪人)……原广西柳州府知府林平侯(台湾板桥人)、恩荫通判孙云鸿(龙溪人)……信士张迈南、黄为谟、黄为逊各弍拾元……举人施聚上(龙溪人,同安教谕)、八旗官学教习蔡云……进士欧阳山(南靖人,举孝廉方正)、举人林□……钦赐国子监学政蔡鹏飞(龙溪人)、举人蔡雨(海澄人)、蔡国治(海澄人)、郑崇礼(龙溪人,永春训导)……安溪学训陈向荣(龙溪人)、庠生陈礼耕(龙溪人,府学岁贡)……晋江学训施在田(龙溪人,举人,内阁中书)……陈祖训(海澄人,金门镇总兵)、陈谟(海澄人,定海镇游击)、林翰(龙溪人,兴化城守参将)、陈祖望……蔡源潮、郑振耀……举人张金拨(南靖人,进士)、黄世俊(长泰人,举人,青田知县)、黄璣(龙溪人,长乐同安教谕)……洪亮(漳浦人,游击)、永发号、源美号、永盛号……道光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董事等仝立勒石。(共约1700多字)
  一块石碑,一段历史;一块石碑,一段故事;透过这块石碑,可再现百年前霞东书院重建落成时,漳台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弹冠相庆的盛况场面,也似乎看到了浦头港当年“鹭岛贾船咸萃于斯,四方百货之所从出也”的繁华景象。
  二、霞东书院的漳台故事
  跟随着霞东书院创建者们的步伐,并沿着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可发掘几百年来漳台文化交流的史实。
  蓝理——霞东书院的肇基者。蓝理(1647—1719年),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他勇武有力,为施琅麾下大将,随征澎湖,海战中腹破肠出,裹创力战,为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康熙皇帝称之为“破肚将军”,并亲书“所向无敌”、“勇壮简易”赐给他,以示表彰。他历任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提督等要职。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蓝理升任福建陆路提督。于是,他在其曾经生活打拼过的浦头港附近设立公馆办公。在此期间,他捕治盗贼,抑制豪强,并倡建江东桥,自己又带头捐金数万;还在漳州建浦头市,修缮关帝庙(浦头港)、增福桥;在泉州建新桥;在石码辟新行街;在安海、沙溪、涂岭建商店千百间。这些对当时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都是有贡献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永春、德化等地因连年受灾,豪门富户乘机囤积粮米,许多饥民在陈五显率领下起义,声势甚大。康熙帝怒责蓝理剿抚不力,将他革职。地方上受打击的豪强势力,便群起报复。总督梁鼐、巡抚满保先后疏劾蓝理“贪婪酷虐,流毒士民”,把责任都转嫁于他。然《清史稿·蓝理传》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较为公允的:“理骁勇善战,性率直。官福建提督,政行于乡里。捕治盗贼,遂及诸豪家。修桥梁,平道路,率富民钱,益积怨”。就是说,蓝理为百姓办好事,由此打击和得罪了“豪家”、“富民”之类的上层剥削者,蓝理随即被革职拿问,会审诸臣奏请立斩。康熙帝念其平台之功,免死进京入旗。蓝公馆由此沉寂、荒废。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蓝理参与平叛准噶尔部噶尔丹之乱。三年后,抱病还京。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蓝理在天津蓝田庄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归葬原籍。
  蔡世远——霞东书院的创建者。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村,学者称“梁山先生”。漳浦人,清康熙进士,曾继承其父志主持福州鳌峰书院,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作为沿海闽南人,蔡世远深知闽台渊源关系以及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向十分关心台湾这一疆域。清初,蔡世远针对朝廷中不少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餐,易薮贼”,不如“迁其人,弃其地,而专守澎湖”的昏庸无知看法,努力上谏,指出“台湾海外,在南纪之曲,东倚层峦,西界漳州,南邻粤,北之鸡笼城与福州对峙,地近河沙矶小琉球,周袤三千余里,孤屿环瀛,土壤澳衍,禾稻不粪而长,物产蕃滋,果馔赢蛤,硫磺水藤糖蔗,无所不有,故东南一大聚落也”(见蔡世远《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此思想与施琅的“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见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不谋而合,从而更加坚定了康熙设立台湾府的决心。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湾诸罗县学重修工程完成,当时的台厦道陈璸便托人请时为鳌峰书院的山长(现今校长)蔡世远撰写碑文以为纪念。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蔡世远得悉朝廷出师台湾,二度修书给闽浙总督满保(《与总督满公论台湾事宜书》、《再与总督满公书》,见《二希堂集卷》),建议台民暴乱之由系“官斯土者不免有传舍之意,隔膜之视,所以致乱之由”,认为“台湾吾故土、故民”,处理时,要妥善慎重。即台湾百姓是清朝的子民,入台后不要随意杀人。事件平息后,又建议“文武之官必须慎选洁介严能者,保之如赤子,理之如家事,兴教化以美风俗,和兵民以固地方”,即选用贤能者担任台湾地方官员,以移风易俗,团结官员,巩固治安等,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此外,他还十分重视当地文化教育。在郡城(漳州)倡立“东江文社”,“结社的文人有六十余人,在芝山“问业堂”讲经论文“拈题面课,互相切磋”。据此推测,蔡世远的“东江文社”可能就设立在霞东书院内,所以也才有塑文昌帝君以祀之的故事。不仅如此,他除了撰修卅四卷《漳州府志》外,乾隆年间又与方苞的高足弟子官献瑶主持重修一部府志,以后漳州各县受其影响,都修了县志、厅志,使漳州市各县府志、县志流传至今,功莫大焉。
  蔡新——霞东书院的承继者。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漳浦人,清乾隆进士,历任工、刑、兵、礼、吏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作为蔡世远之侄,蔡新深受其对台思想的影响,自然他也很关注台湾海疆。
  在管理台湾事务上,尤其是选派官员上,作为朝廷重臣,蔡新非常重视,认为“今天子神圣,文武知人善任,故数十年来守台之吏,自巡察以下必简中外有威信、知大体、可畏爱友者往庄其任,非内地干济之才固不以膺斯选也”。关于这一点,他在为漳州守将蒋为光调台湾任职期间诗文所作的序“盖朝廷视漳重于会城,而视台又重于漳,故公之泽愈推愈远,公之用亦愈试愈奇。台湾自入版图近百年,设官置吏与内地同,盖漳泉之外官,全国之屏蔽,而沿海七省要害之区也”(《郡侯蒋公调台湾德政诗序》,见《蔡新缉斋诗文集》96页)中表述得相当清楚。而且他还十分注意台湾地方治理的特色,多举荐选派闽南人为地方官员。从历史资料记载,治理台湾的以闽南籍名将为多,而且负责台湾文教事业的官员也几乎全是闽南人。此外,他还注意与台湾官民建立良好关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倡乱,惨杀官民”(蔡新《台湾统兵参赞大臣福建陆路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苌溪蓝公墓志铭》)。据载,(时)副都统福康安帅兵东渡,至厦门抵书在籍大学士蔡新,问平寇之策。新覆之曰:“今上仁德毋枉毋纵可也。”寥寥数言,体现其爱民护民之心。事后,“漳、淡水林姓受株连,成祖亦逮京讯问。次子海门素有才,携巨金入京谋救”。“海门以乡人礼见”蔡新,蔡新“嘉其孝,留之家,妻以女”。“成祖得免,还其产”。(连横《台湾通史》)
  乾隆五十年(1785年),蔡新告老归隐还乡。据说,他曾一度在霞东书院讲学,大力提倡儒学“内圣外王”思想,还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人得以入学;购置书田,为族中参加乡试者以资助,其思想深深影响了漳州一代学人。后该书院被辟为漳州府郡东厢社学。
  黄步蟾——霞东书院的再造者。道光元年(1821年),告老还乡的原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黄步蟾,看到霞东书院的残垣断壁,破败荒芜,十分痛心,遂倡议重修霞东书院。在前龙溪知县、时任台湾道台姚莹以及所有在闽、台好友、同仁和热心者关心、支持募捐下,霞东书院得以重建完成。今日所能看到的《重建霞东书院碑记》和《霞东书院捐金姓氏》两旧石碑就是当时的产物。
  时代变迁,岁月沧桑,不论多大风雨,台湾与祖地(漳州)文化交流从来就未中止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9月26日,闽台南词(十全腔)首次交流会在霞东书院隆重举行,标志着漳台文化交流史延续和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
  据考证,与南音一样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可唱、吟、歌、舞、弹,总称《霓之曲》,为历朝雅乐,所以也称为“国乐南词”。南词源自江苏,乾隆年间传入江西,道光年间由漳州府官总爷从江西带来,所以也称“赣派南词”,曾广泛流行于福建全省并传入台湾。目前,十全腔在台湾主要在高雄、屏东一带,共有40个乐团,最大的一个乐团达100多人。在交流会上,前来寻根的高雄十全腔圣乐团行政总监赖锡中教授十分激动地说:“台湾十全腔和南词(漳州)同宗同源,都源于江苏滩簧,且演唱风格都是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均没有严格分工,唱腔与说白都用‘官腔’等,是同源同宗的一对民间音乐兄妹。十全腔(台湾)的根就在这里。”不过,“在漫长的古乐演变过程中,江西、江苏的南词已融入其他音乐的元素,像漳州、台湾南词保持得如此地道、原汁原味的宫廷逸韵极为罕见,这证明漳台虽居海峡两岸,但同祖同音的事实永远无法改变”。
  三、古碑的漳台码
  盈盈一通碑,字字显真情。这块长约2米,宽约80厘米,上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霞东书院捐金姓氏》石碑,铭刻的是文字(姓氏),记载的是历史,传播的是文明。在这里,海峡两岸的文明再次得以融汇交集,发扬光大;在这里,集中展现了闽台(漳台)两地文官武将、社会名流、文人雅士、豪绅富商共襄文化盛举的风采;在这里,我们更可以近距离领略这些风云人物的神韵与风骨……
  福建水师提督世袭子爵王得禄,字百遒,号玉峰,谥果毅。台湾嘉义人,著名将领,姚莹好友,官至福建、浙江提督,加太子太保衔。在台湾,他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在福建,对漳州贡献良多。有文字记录便有三处:湘桥的华佗庙“仙方妙著”(据说是王得禄亲笔),东山关帝庙的捐银壹佰弍(贰)拾元及“太子亭”,霞东书院的捐金壹佰元。
  福建汀漳龙兵备道方传穟,字颖斋,安徽桐城人。由监生捐纳通判,历官河南、福建。道光元年(1821年)知台湾府。延同籍丁忧进士姚莹于幕,询其指画,详定开噶玛兰事宜。四年(1824年)凤山许、杨之变起,为总司筹办。事平,寻擢浙江宁绍台道。道光五年十月升授汀漳龙道。在漳州,他十分重视教化,在漳政绩显著。
  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知县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名明叔,自号幸翁,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孙。嘉庆十四年(1809年),首任福建平和知县,重修九和书院;越年,调任龙溪知县,重建霞东书院,深受百姓爱戴,与漳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后调往台湾县,署海防同知,摄噶玛兰通判,历任江苏武进、金坛、元和等县,擢高邮州,转两淮护理盐运使事,广西按察使。
  福建水师中军参府杨继勋,生平籍贯不详。为当时护理(护理,犹如今日之“兼任”,非实授官职)金门镇水师总兵。
  兵部职方司员外郎郑启祥,漳浦人,清五品蓝翎武官,台湾南部营把总、水师管带,镇守打狗港,割台时协助刘永福抗日,事败内渡大陆。
  赐进士吏部稽勋司员外郎郑开禧,字迪卿,又字云麓,元镈子,龙溪人。嘉庆甲戌进士,授内阁中书,转吏部员外郎。历掌稽勋考功二司印,迁文选司郎中,后为广东转运使。与林则徐、姚莹等结为好友。他关心时政,热心文化事业,在漳州除了霞东书院外,还创建紫阳书院等。
  原广西柳州府知府林平侯(1766~1844年),名安邦,号石潭。祖籍龙溪,台湾最大的地主。嘉庆年间,先后任广西浔州通判、来宾县知县、桂林同知、柳州知府。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在台湾,倡修淡水文庙和海东书院;捐修郡城贡院、义仓及考棚等;购置学田,资助或奖励学子。在龙溪(故乡),仿设“义庄”,置良田数百甲,充作族人赈济及教育经费。并营建“永泽堂”宗祠及林氏义庄(在祖籍地过井社,今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内)。道光元年(1821年),义庄落成开赈,为龙溪县著名的地方慈善事业。
  恩荫通判孙云鸿,龙溪人,孙全谋(广东水师提督)之孙。道光间,官参将。时英舰驶入内洋,厦门戒严,云鸿多方防御,寻又擒获闽洋巨匪百余人,以功迁福山镇总兵,督办福建团练。咸丰间从攻洪秀全于镇江,屡战皆捷,调南澳镇总兵,引疾归。
  张金拨,南靖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甘肃知县,德宁教谕,漳州芝山书院,漳州丹霞书院院长。
  黄存志,长泰人。清举人,崇安教谕。对漳州文化事业很关心……
  以上这些人或事,在某种程度上,充分显示了自古以来两岸之间的浓厚文化渊源关系,佐证了漳台之间“血缘相亲、文缘相通、神缘相同、商缘相似、法缘相循”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四、古碑的生命与价值
  霞东书院的《重修霞东书院碑记》与《霞东书院捐金姓氏》两通石碑,就是这样以最原始、最质朴、最直接、最实在方式向人们讲述着漳台百年的不了情,也以这种方式展示着这种无言生命独特的精彩与瑰丽。
  两通石碑,一正一副,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承载着百年厚重的历史,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精髓,相得益彰,意义深远,不失为漳州市对台研究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
  古石碑是漳台百年历史交往的一个缩影,不仅无限地丰富了内容,无穷地增加了分量,平添了无际的漳台文化交流想象空间,而且寄托着海峡对岸的深情,台胞浓浓桑梓之心。这些涉台文物的考证挖掘,对于研究霞东书院的历史沿革特别是漳州市的涉台文化交流关系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碑里的漳台码,是永恒、凝固的历史码,是流动、活泼的文明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码。
  漳台两地“德星堂”
  庄宗沛
  德星堂是陈氏宗祠的堂号。漳州南山寺内有一座德星堂,台湾省台北市也有一座德星堂,它们都是陈氏的宗祠。在华人居住的地域里,有许许多多德星堂,论年代久远的是漳州南山寺内的德星堂,数规模宏大的当属位于台北市宁夏路27号的德星堂。
  目前,在闽台陈氏族谱记载中,大多以河南颍川陈实为始祖。陈实是帝舜之八十一世裔孙,生于东汉永元十六年(104年),卒于中平四年(187年),期间,担任过河南闻喜县和太丘县的主官,为政廉洁清明,体恤民瘼;为人品德高尚,勤学精进。退隐后经常携子孙邀朋友游许昌西湖,吟诗作对,优哉游哉。是时有太史奏汉灵帝:“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汉灵帝查访后,认可太史所奏,遂命属下在许昌西湖建一亭,号之“德星亭”。直至唐朝还有咏叹德星亭的诗作:“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功沓冥。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渐上德星亭。”此后,“德星”二字即成陈氏子孙光宗耀祖的褒词。再说,以“德星”为名作陈氏宗祠的堂号,应始于唐朝太傅陈邕之手。
  陈邕,唐神龙元年(705年)进士,后担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陈邕任太子太傅。其为陈实后裔,其父陈忠与开漳圣王陈元光同为叔伯兄弟。陈邕在朝为官时,陈元光等正辟漳而主政,一南一北,时有沟通。然而,此刻的陈邕政事违和,因与宰相李林甫相左,遭谗言,终被谪入闽。陈邕扶老带小从福州再兴化到惠安,一路南下,或因沾亲带故的关系,在陈珦主政漳州之时,陈邕一家落户漳州。陈邕定居漳州以后,择风水宝地漳州城区九龙江南岸、丹霞山下建一处大宅院,院落一派富丽堂皇,并于东厢建置祠堂,供奉祖先牌位,高悬巨匾“德星堂”。无奈好景不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陈邕的政敌暗中窥探,密告朝廷,慌称陈邕在漳州建造宫殿,图谋不轨。朝廷接到举报,即派人南下查办。幸好陈邕旧识得知,委人长驱千里先行抵漳通知陈邕。一时间,堂堂陈太傅乱了阵脚,不知所措。危急之际,陈邕女儿陈金花挺身而出,提议改家宅为寺院,自己削发为尼,陈邕从计,果然躲过一劫。从此,陈太傅府第改为“崇福禅寺”,陈邕携家小移镇头宫水潮社居住,至95岁善终,方谥“忠顺王”。龙溪崇福禅寺几经更名,明代起称“南山寺”,沿用至今,漳州南山寺与汉传佛教寺院相比,所不同之处,多了一座祠堂,少了一对钟鼓楼,显现“献宅为寺”的印记。“德星堂”败落于公元1864年,是时天京陷落后的太平军流窜来漳,洗劫漳州城,火烧南山寺,德星堂毁于一炬。数年后重修,德星堂的匾额依在而神牌无存。但是,因陈氏子孙早年即四处发展,人丁兴旺,“德星堂”已经分灯各地,入广东、下南洋、到台湾,“德星堂”布于华人世界陈氏家族之中。
  台湾台北市的“德星堂”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其《德星堂沿革志》言明建祠初衷:“每念台省孤悬海外,与大陆交通匪易。而本族族人均来自大陆。深恐年代久远,不仅与故里亲友日疏,且后世子孙在长久不相往来下,更难悉祖籍之本源,尤其本岛既无本族宗祠,谱牒不修,拜祭无所。实有数典忘祖之虞,遑论敦亲睦族之义。为求慎终追远,报本思源,乃兴建德星堂大宗祠一座。”台北德星堂自清以来一百六十几年,已经三易其所,第一次位所,风水极佳,日本占领台湾后,便看中这块地,逼其迁址,盖起总督府,光复后又作为“总统府”。现在位于宁夏路27号的德星堂,也是十分堂皇,虽然是第三次建祠,陈氏族人非常重视,他们说,为了“加深对祖国之眷念乃不惜巨资远自福州聘请工匠及采购建材,以示吾族与大陆之血缘关系,新祠占地二千余坪,规模宏伟,肃穆庄严,纯与我华夏民族之风格”。德星堂前面是一片大埕,前后两座大殿,中间露一天井,左右两侧有两排厢房,单檐悬山顶,人字形屋顶,燕尾吻脊。无论构架、斗拱、屋面、墙体或装修彩绘,都是地道的闽南风格。台北新祠建于1912年,至今整整一百年,由于维护周全,仍然美轮美奂。
  台北德星堂正门顶上高悬苍劲有力三个大字——“德星堂”,与漳州南山寺内的“德星堂”匾额的规格、字体相同。主殿供奉三尊神牌:居中是“汉太丘长颍川郡侯文范公暨德配筍夫人”,左为“唐开漳将军忠毅文惠广济王元光公暨德配种夫人”,右为“唐赐进士出身太子太傅忠顺王邕公暨德配赵夫人”。所祭拜先祖就是陈实和夫人、陈元光和夫人、陈邕和夫人。主殿两边除立着“肃静”、“回避”牌子以外,还有许多令牌,红底金字,写着:“颍川郡侯”、“开漳将军”、“太子太傅’”等等。殿外许多石柱镌刻着楹联,最明显的一对楹联指出漳台两地德星堂的关系,上联:闻喜太丘沾雨露;下联:闽漳南院荐秋霜。联中的“闻喜太丘”分别是河南省的两个县,陈实先后任过县长,而“闽漳”和“南院”(南山寺另一名称),则是陈元光和陈邕分别主管的地方,“雨露”和“秋霜”取自《千字文》里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表示自然发展的过程,亦即这一脉的陈氏族人是从河南到漳州,从漳州再到台湾,联语的意思是叮嘱后人莫忘根本。
  现在,台湾当局把“台湾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列为文化古迹,予以保护,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诚等还题写不少条幅。春秋两季,全台各地陈氏宗亲聚集德星堂,举行公祭活动。堂中的《祖训》写道:“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漳台两地德星堂,源流脉络清晰,彰显台海血脉相连,亲情永在。
  漳台阮姓宗亲血缘记述
  阿东
  台湾同胞80%祖籍在福建,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既为近邻又是亲人。散居在台湾各地的阮姓宗亲,瓜瓞绵绵,追根溯源。最早从漳州去台的阮姓先祖阮信公,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漳浦县去台湾开垦耕地,迄今已有283年,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阮姓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两岸历史文化脉络不可分割,他们至今还保留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宗谱牒记,让两岸子孙得以传承和发展。
  漳州阮姓开基始祖阮溪渊,其原籍河南陈留。迁光州固始,随王绪起义军阮能将军,自光州固始抵达南康、汀州,再入绥安(漳浦)。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迁居漳州府龙溪县石美乡埭头村(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乡埭头村),以世德堂为号立宗祠,称“竹林瓜瓞,陈留衍派”。至今已有1127年,繁衍44代。
  阮溪渊任过奉政大夫,系五品官,官居要职,勤于政务,是廉政义士。阮溪渊夫人陈氏,系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十世裔孙。
  始祖阮溪渊的后裔一代又一代繁衍,分布在龙海市埭内、墩上、石码、沉屿、任寨、梅市、港边、田里;南靖县的下碑、砖仔楼、溪尾、东田、浮山、阮厝、东大路、江滨、葛仔圩、保林、风安、东华、马上、马公;漳浦县的下魏、城关、下阮、溪内;芗城区新桥头、白鹭州、春兴埕、洋老洲;华安县沙建、汰口;平和县溪上、平寨、文峰、黄井、梨洋、宝南、云后;云霄县云陵镇;诏安县仙塘;东山县白石社;永定县湖雷、东中、背炉;新罗区雁石;厦门市同安、灌口、杏林、厦门港、鼓浪屿;南安县南坪;安溪县溪湖店;福清县海口、阳下、下坝头;平潭县城关;苏沃;连江县晓埕;广东省阳春;广西省桂林。直至分衍到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
  入台的阮姓宗亲多数人是从漳州各地传过去,在台北、台南、台中、高雄、宜兰、彰化、南投、屏东、嘉义、苗粟等地都有漳州阮姓后裔入居台岛,垦耕开屯,自此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开垦耕作难度极大,在这艰辛的环境中阮姓宗亲靠着敢为人先的理念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征服了艰苦的环境。
  阮信公赴台时,入垦屏东县林边,把家乡崇拜的神象、香灰、符牌随身带到台湾奉为保护神顶礼膜拜。阮嘉尚公也在雍正七年率子阮厚德东渡台湾,在诸罗县笨港镇阉猪社定居(今云林县北港沟良里)。厚德公生五子即:文尧、文亨、文喜、文意、文祥,入垦彰化县和美镇嘉梨里。漳浦地处海滨,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就有人渡海到台湾开垦,阮筑公于乾隆未年入垦云林县斗六村,阮立居于嘉庆初年入垦嘉义市竹琦村。他们自带锄头、镰刀、斧头等生产工具以及种植的种子,入台开垦养殖维持生活。阮方琳、阮望锋于乾隆中叶入垦苗粟县通肖村,阮春琳入垦范里村,他们认为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阮姓宗亲陆续前去开荒、耕作、养殖,经世代打拼,辛勤操劳,生产的大米等农作物成为当地的特产。阮传于道光年间入云林县西螺,昔日云林地区有四大书院,西螺占二个,因为经济发展促其人才培养,文风之盛在台湾是久负盛名的。他们在拓荒开垦时期,社会治安不好,盗匪猖獗,宗亲为了自卫,乃练武防身,一时间地方上练武蔚然成风,西螺成了开馆习武的基地,他们设立规矩,要习武先习文,因此门生弟子素质和品格都很高。阮文枪带全家入台八芝兰(今台北市士林区),其弟阮房宇入宜兰县,其孙阮协入垦礁溪,另一孙阮陆国移垦南投县埔里乡,他们为什么离乡背井呢?因为兵革连年,内乱频发,赋税苛繁,伕役不断,在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苦难情况下,铤而走险。阮福于嘉庆未年入台中县大里,阮苗入雾锋,阮杰入南投县草屯。他们生活艰辛,饥渴劳顿,胼手胝足,拓荒垦殖,意志坚定地生活下去。阮水于嘉庆末年入南投镇,阮思生、阮样入台中县大墩,当地土著人用梭标与弓箭排阵迎接,阮姓宗亲用热情和真诚让土著人收起了武器,跳起舞蹈,宗亲们为人谦和少与人纷争,靠自己一技之长得到长住久安,他们和睦相处,使土著人摆脱粗俗的意识,走出森林,走进文明,走向兴盛繁荣的社会。阮姓宗亲到台湾的还有阮仪入台北、阮定轩入北投、阮会粦入南屯、阮刚毅入高时、阮源入高雄、阮天入彰化县花坛、阮尊入秀水、阮赞琐入半缐、阮技入雾峰、阮立居入竹崎、阮章河入云林县北港、阮天德入下碑头(今高雄风山乡)、阮标入嘉义市。
  阮姓后裔,入台路途辛劳,后来也有许多人在政界、学界、企业界担任要职。阮乐化任国民党行政院顾问、立委,阮成东任司法局调查局局长,阮刚猛任彰化县县长,阮志聪任嘉义市市长,阮钦任台湾法院院长,阮清源是国民党退役将军,阮允升任台湾国防部高级参谋,阮蒲荪任海军上校参谋。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阮大年任过台湾交通大学校长、中元大学校长,著名学者、文史家阮国庆,台南阮姓综合医院创始人阮朝英,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芝加歌大学哲学博士阮维周,台湾报界记者阮文达,工商时报总编辑阮登发,台北市联合报副总编辑、泰国世界日报台湾办事处主任阮肇彬,台湾新闻周刊记者阮次山,台湾大学教授阮章辉,台湾著名学者阮伍牧。台湾实业家、企业家有阮万来,台中半原市钢铁工厂经理阮志雄,实业家台湾嘉义市洋伞工厂董事长阮振明,台南市游艇制造厂总经理,台北阮氏景泰游览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京,实业家、阮姓宗亲会理事长阮锡魁,台北市美国友邦美亚保险集团南山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任阮建彰,台北市奇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阮百隆屏东椰子大王阮水官,台中大亿纺织股份公司副总理阮世光。
  漳州阮姓后裔,分衍在国内外,由于他们事业兴旺,成为当地知各人士,他们怀祖思德,溯本追源,纷纷要求查明其祖居地家谱世系,以表达爱国爱乡,思念祖先,毋忘祖地之情。自1987年以来,我地接待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宗亲47批2552人次,他们前来寻根访亲、祭祖扫墓。他们有的单独前来,有的组成团队,有的联亲结伴到漳州阮姓宗祠进行祭拜活动。
  台湾阮姓宗亲,同宗同祖,血脉相连,1993年12月29日和2011年12月8日,分二批32人组团回到龙海市角美镇石美乡埭头村与漳州阮姓后裔一起祭拜祖宗。
  台湾阮姓宗亲回乡寻根谒祖活动中,赠送牌匾的有彰化县县长阮刚猛“源远流长”,屏东县阮姓宗亲会理事长阮嘉瑞“祖德流芳”,台北市阮姓宗亲会理事长阮锡魁“泾岐衍茂”。赠送锦旗的有台北市阮姓宗亲会常务理事阮京“寻根溯源承先启后”,台北市阮姓宗亲会理事长阮锡魁“枝繁叶茂,源远流长”,彰化县阮姓宗亲会理事长阮刚猛“源远流长”,彰化县阮姓宗亲会常务理事阮莲洲“慎终追远,光宗耀祖”,并赠送“百福图”,台湾阮姓宗亲会赠送会旗一面。
  漳州阮氏宗祠,号世德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扩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再建于民国初期(1918年)。日本那霸市“阮氏我华会”捐资三万美元于1992年修建阮氏宗祠。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为祭祀日。
  台湾彰化县阮姓宗亲会,1979年成立,会址和美镇,供奉阮姓历代祖先神位,每年农历春秋两祭,春祭2月25日,秋祭8月15日,尤其在春祭时台湾阮姓宗亲都组团到彰化县和美镇谒祖祭拜,进行宗教文化交流,香火鼎盛,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崇敬之情。彰化县和美镇是漳州阮姓后裔入台后第一站的落脚点。屏东县阮姓宗亲会1980年成立,会址林边乡中兴路竹林村。台北市阮姓宗亲会1979年8月19日成立,会址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中央社区。台中阮氏宗亲血脉相连,正如祠堂楹联所裁:
  从河南固始至清漳石美弘相祖德;
  自鹭岛富兴分兰永芗江丕振家声。
  台湾教育考察印象记
  林群鸣
  应台湾林铎教育学社邀请,漳州市教育考察团一行30人,在2009年11月23日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环岛参观访问考察。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台北市开平餐饮职业学校、台北市中仑高级中学、普台国民中小学、花莲高级中学、金门中学等单位,参观了学校的教学、实验实习场所,与部分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情况介绍,拜见了台北的漳州二中老校友。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收获颇丰。
  在10天的考察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台湾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地区,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台湾从1968年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按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把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育人宗旨。台湾教育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度重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无论学校大小,办学的条件都符合标准。台湾基础教育基本上分为公办、私立、佛教与教会办学。二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政府用免缴学费和补助教育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就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台湾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数与普通高中的在校学生数基本持平。三是私人办学比重大。据资料介绍,目前在职业技术学校中私立学校占54.6%;在专科学校、大学及独立学院中私立学校占65%。四是教育经费投入大。上世纪80~90年代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滑坡,但是其投入仍然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6%。
  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台湾人与我们的交往热情大方,十分注重礼仪,人人都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台语)在台湾畅通无阻,十分方便。下面就我看到的、想到的作一介绍:
  一、办学愿景有个性,各具特色
  学校重视办学愿景的设计,介绍学校情况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学校的办学愿景,如台北中仑高级中学提出:建构多元、适性、卓越、均衡、创新的有效能的学校,即建设多元的学习舞台、适性的教学环境、卓越才能展现、均衡全人教育、创新文化平台。还了解到普台国民中小学校“敬·慈·和·真”的校训,敬(对上要敬),慈(对下要慈),和(对人要和),真(对事要真)。它追求传统、儒家、佛教、现代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各级各类校长就是用学校的愿景统领全体师生的思想,凝聚师生的心力,推动学校发展。
  二、教师勤业敬业
  据了解,台湾各级学校师生比为:小学1∶18,中学1∶15,高中1∶19。中小学教师一般是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本科毕业生必须选修心理学、教育学,并考试合格。中学教师有3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每年由指定的考试机构组织教师资格考试,拿到资格证后,才能到所需要的学校竞争上岗。中小学校长也须通过考试获得资格,然后持资格证竞争上岗。
  台湾中小学教师工作很辛苦,实行全天坐班制,中学教师每周16节、小学教师每周22节课为满工作量,中午在校吃饭。教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辅优补差,开展音、体、美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每个教师都必须从中找到自己位置,承担这些工作没有额外的报酬。在与老师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每月4至8万新台币,校长工资每月8至12万新台币。(台币与人民币4.5∶1)在台湾,教师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但是,教师职业是一个难以谋求的职业,每年都要签定聘用合同。据说,台湾每年都有3万“流浪教师”找不到工作,所以台湾的教师珍惜自己的工作,敬业爱岗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台湾的中小学校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据导游介绍,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生源相对减少,同时,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得到优质教育,也存在择校读书的情况。有的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教师就会失业。
  台湾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工资采取年薪制,表现好、有成绩还可以享受奖励。政府、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对学校、校长、教师、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教师的机制起到了激励教师专业精神,提升了服务水准。
  台湾的补课、家教都是由社会专业机构承担,没有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学校也不允许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花莲市高级中学的教务主任告诉我,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在台湾被认为与索贿、受贿没有什么区别,一经发现,肯定会被辞退工作。他自己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还没听说哪个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
  三、建设与管理人性化,规范有序
  我所到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是规模大的高级中学,还是微型的小学。规划建设合理,除了必要的教室、实验室外,都有400米的塑胶田径场、标准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音乐、美术教室和各类辅助教室。在台中高农、花莲高级中学还有室内30米的游泳室、室内篮球、排球等体育馆以及各类多媒体教室和会议报告厅。台北市开平餐饮职业学校拥有中西餐等各类实习操作车间近万平方米,各种餐饮制作设备一应俱全。各所学校的管理堪为示范,校园绿草如茵,花儿艳丽。室内窗明几净,墙壁无任何污痕,校园无卫生死角。从室外张贴物到教室的布置都讲究规范。各个学校均挂牌“无烟校园”,禁止教职工在校内任何公共场所吸烟。
  在普台国民中小学,校园硬件设施处处体现人文性与教育功能,校内物物皆教材、处处皆教具,满眼郁郁葱葱的本土生态植物,校园多处规划为自然、科学、乡土、人文的学习步道,学校建在山脚下,没有围墙,与景区融合呼应。空间配置体现班群化、多样化、弹性化、人性化。三个教室形成一个班群与学群,一个班群有一个共同的活动空间,教室与走廊按1∶1空间设计,十分宽敞。老师办公室也是空间开放,这就是“空间无间”,学校设施注重安全、卫生、无障碍、节能环保,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设计布置理念,这就是“形式追随功能”。
  四、家长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势互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学校的学生家长会。学生家长会在学校的地位很高,可以批评、弹劾校长与教师。基于对学校的投资及学生的前途的关心,每个学生家长成员都负有监督校内各项工作的责任,但更多的则是给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力及经费支持,是学校的鼎力后援。学校很倚重家长会。家长会成员由学校推荐,各班学生家长选举产生,会长大都是有社会影响有经济实力的人。台湾中小学倡导学生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关心资助学校发展。所有学校都成立家长会,家长会历年会长列入学校史册,家长会协助校务推展、公益团体认养与资助,是一种亲师合作组织。会长对学校充满了真情和热情,尊重校长,尊敬教师,能担任家长会的会长,有一种强烈光荣感和责任感。学校重视开发家长与社会的资源,据几位校长介绍,在台湾,学校的学生家长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经常在休息时间来学校做义工,并捐款捐物,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家长会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台湾地区设置专责单位、编制专任员额,规划、推展地方的家庭教育工作,举办专题讲座、亲子活动、资源辅导等活动,为父母提供有关家庭问题的咨询、教育与解答,在促进与建立社会和谐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家长会对学校帮助很大,据台北市中仑高级中学校长介绍,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如校电视台、实验大楼都是家长会出钱捐建的,连招待我们的水果点心,都是由家长会提供。家长会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学校支持,而且还组织家长们为学校捐款、做义工。
  五、打造学生幸福童年,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如普台国民中小学,学校以生命教育为课程核心,期待艺术丰富生命的内涵。学校的理念是感恩的教育:让学生经由感觉、感受,以至于受感动的过程,发展出真正自我,发挥生命的意义;探讨人生的价值观,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智慧与能力;珍惜物资与生命,拥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培养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学校认为,艺术是一种享受,可激发创造力,采用活动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形式固定与规范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润泽学生生命的厚度。学校通过两大系列活动,一是主题活动:小小艺术家、新生美展艺廊;二是领域活动:班级音乐会、毕业艺术创作、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从而培养学生艺术才能,提升艺术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生活情趣,启发学生艺术才能,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等。通过以上举措,达到学校办学目标。
  六、两点体会
  (一)台湾人民热情好客,处处体现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
  这次到台湾,一路所见之人,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亲情、乡情、友情浓厚真挚,处处让人感到海峡两岸是一家,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殷殷情怀。我们每到一所学校,校长都带领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代表到校门口欢迎,视我们如贵宾。每个学校都与我们相互赠送纪念品,表示有机会一定来大陆、到漳州来交流学校管理的经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1月24日,我一到台北,老校友杨曼华女士、张银溪先生就打来电话问候。25日上午他们到我下榻宾馆看望我,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做客,并召集在台北的其他几位老校友一起聚餐。杨女士年近八旬,十分健谈,她是台湾漳州二中校友会的发起人,在母校漳州二中设有杨曼华奖教奖学金。聚会时来了6位老校友,他们都是解放前到台湾的,大家亲切交流,校友们流露出对母校、对老师的无比怀念。午宴后,大家合影留念,相互祝福,依依不舍,惜惜相别。
  (二)台湾宝岛美丽,城市整洁规范,民众文明有礼
  台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确实值得称赞。10天时间,我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所见的到处都是森林,到处都是绿地,到处都是天然海滨浴场,真正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鲜。导游说,无论你从台湾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只要漫步1个小时,就能进入茂密的森林。实地考察证明这话一点也不假。
  台湾的城市管理真正做到了法制化、人性化,各种标识清晰易懂。街道、公共场所均有标准规范的盲道和无障碍通道。台湾土地虽然紧缺,而且都是私有,但是,各个社区都有绿地公园,各种球场、体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均免费对市民开放。公共厕所叫化妆间,既漂亮又卫生,而且都是免费的。街道干净靓丽,我们行程10天,经过城市和乡镇的许多大街小巷,基本上没有看到乱扔的纸屑和白色垃圾。
  台湾人的文明礼仪值得学习。在公共场所,到处可见尊老爱幼、彬彬有礼的现象。“请”、“对不起”、“谢谢”是人们的口头习惯用语。
  也许是我们的穿着和说话的缘故,我们无论在学校、公园,还是在商场,本地人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从大陆来的,并会主动与我们交谈,且都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言谈中他们对大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羡慕。
  七、几点感悟
  感悟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秉承现代文明,把这两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
  感悟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应多体验少说教,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借助社区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力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要重视校外教育,鼓励学校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
  感悟三:学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从校长到老师、从硬件到软件、从课程到评价都要“真”的蹲下来看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上与纸上。
  感悟四:台湾中小学生竞争压力也很大,学习负担重,加上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不愿学习、逃学、厌学,出现了家长殴打老师,老师体罚学生等校园暴力事件。这一切正是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面临解决的问题。
  以上仅是个人台湾教育考察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中难免牵强附会、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作者为漳州二中校长)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