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聚奎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27
颗粒名称: 五星聚奎坊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8
页码: 32-39
摘要: 五星聚奎坊位于共和路垂直于台湾路的丁字路口。台湾路为东西走向,东起与北京路相接的丁字路口,西至青年路。台湾路的东段旧称雨伞街,南北走向的共和路的北头在这里与它相接形成又一个丁字路口。共和路旧称旧府路,20世纪初期陈炯明主政漳州大规模进行市政建设时拓宽。五星聚奎坊就在共和路北头的西侧,因道路拓建拆去大半,残余小半嵌入民宅,成为这家民宅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只露出牌坊顶部的屋檐、翘脊、斗拱、横枋和一根方柱的上半部分,现在民宅面朝台湾路店面开了一个小食杂店,路人经过如不留心,就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褒扬、纪念曾经耀眼朝廷的五颗明星的重要文物。5岁从师,颖悟无双,识者知其必成良才。
关键词: 五星聚奎坊 古建筑 漳州

内容

五星聚奎坊位于共和路垂直于台湾路的丁字路口。台湾路为东西走向,东起与北京路相接的丁字路口,西至青年路。台湾路的东段旧称雨伞街,南北走向的共和路的北头在这里与它相接形成又一个丁字路口。共和路旧称旧府路,20世纪初期陈炯明主政漳州大规模进行市政建设时拓宽。五星聚奎坊就在共和路北头的西侧,因道路拓建拆去大半,残余小半嵌入民宅,成为这家民宅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只露出牌坊顶部的屋檐、翘脊、斗拱、横枋和一根方柱的上半部分,现在民宅面朝台湾路店面开了一个小食杂店,路人经过如不留心,就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褒扬、纪念曾经耀眼朝廷的五颗明星的重要文物。
  光绪版的《漳州府志》是这样记载五星聚奎坊的:“在旧府路口。为尚书朱天球、林士章、戴耀,侍郎卢维祯、石应岳立。”(卷之五规制上)而1999年版的《漳州市志》在卷四十一第三章第七节《牌坊》里只介绍“境内属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坊有28处”,而对这个曾辉煌一时、现残存部分的牌坊竟无只言片语的记载。这五颗曾经成为漳州荣耀的政坛明星是:工部尚书朱天球、礼部尚书林士章、兵部尚书戴耀、户部侍郎卢维祯、兵部和户部侍郎石应岳。可以想象一下,明朝中后期在朝廷六部中就有5位漳籍的正、副“部长”,那是一件多么让当时的漳州人感到骄傲的事啊!因此,在漳州城内繁华地段显要位置立一座牌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林士章(1524—1600年),礼部尚书。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乌石大厅北平村(今旧镇浯江村大厅边)人。自幼沉默聪颖,志向不凡,博闻善记,读书紫薇山中,为文有大雅之风,福建提学朱衡以国士待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人,次年联捷,廷试赐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林士章任编修期间不去奉承皇帝,谢绝应酬交往,独自闭户下帷,潜心研究经籍,修饰典章制度。隆庆二年(1568年),林士章任会试同考官,为朝廷选取优秀人才,许多名臣如于慎行、王家屏、戴耀、卢维祯等都是这一科被取为进士的。会试结束后,林士章被提升为国子监司业。后因父亲逝世,归家守制,至隆庆六年(1572年)起补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元年(1573年),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崇尚典雅,黜弃浮华,端正文风,泽被士林。次年,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同乡编修林偕春忤张居正,出为外官,林士章不怕连累,赠金、饯别,并亲自远出送行。万历五年(1577年),改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同年九月,因指责宰相张居正“夺情”(父丧未辞官归家服丧而留任),张居正心怀怨嫌,寻机报复,弹劾士章,幸而神宗皇帝并不追究。万历九年(1581年)二月,林士章升南京礼部尚书。不久,即退隐归林。林士章回漳后厌烦城邑喧嚣,择居于漳州城北郊的长桥(今龙文区朝阳镇桥头村楼内社)筑城而居,悬车高卧,徜徉山水,过了近20年的村居生活。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享年76岁,赐祭葬。林士章为人沉默凝远,温恭下士,居显持恬,貌温内朗,器度如汪洋大海。与人交往,推诚折节。崇奖孝义,周济寒儒。有客死京城者,常出资助其归葬或就近买地掩埋。他疾恶如仇,当张居正任宰相执掌朝政时,诸大臣投附者如蛾赴烛,而士章从不以私事谒见,也不致献殷勤,因此受到排挤。林士章的著作没有刊行,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仙峰岩碑记》、《南田赵公墓志铭》、《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和《日观赋》等。
  朱天球(1528—1610年),工部尚书。字君玉,号淡庵。漳浦县城南郊朱厝人,自幼聪敏,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授南京工部主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遭到严嵩的陷害而被斩于西市,当时没人敢表示同情。朱天球激于义愤,约同在京任职的薛天华、董传策和杨豫孙亲临西市痛哭哀悼,时人称为“四君子”,并会同刑部郎中王世贞为杨继盛收埋遗体,料理后事,显示了刚正不阿的品格。后转南京兵部主事,随升礼部郎中。不久,擢湖广按察司佥事,分守湖南道。因母亲逝世,归家服丧后,起补广东屯盐佥事,移督广西学政。不久,升浙东分守参议,又提督山东学政,在山东立四隅社学,制定讲课文章和《家礼》、《易经简编》等颁布传习,以除去浮华,崇尚雅正,来衡量文章。在他督学期间,山东学子出了许多人才。嘉靖末,擢南京太仆寺少卿。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即位,朱天球入京朝贺。翌年正月,给事中石星上疏批评穆宗长夜纵饮,朝政荒废,激怒穆宗皇帝,惨遭杖刑,被黜为民。朱天球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宽宥石星之罪,言辞激烈而恳切。朝臣交相议论说:“朱君先前是踏虎尾(指冒险至刑场哀吊杨继盛事),当今则是批龙颔了,若不是忠烈丈夫,谁敢这样?”因此,朱天球被调任外官,就辞官回乡。归家后,建宅在县城南郊朱厝村,家居10多年不入县城,知县房寰、朱廷益等常到他家中拜访。万历七年(1579年)七月,朱天球应知县朱廷益的聘请,偕同赋闲在家的本县缙绅王应显、林绍、林偕春等续修《漳浦县志》,对林梅首纂的县志加以补充、增辑,使更趋完整、详尽。万历中,朝廷认为他是三朝老臣,起用为广东按察副使,随即内调,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历任南京太仆、大理二寺卿、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都御史,后升工部尚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遭怨忌者非议而上疏乞请致仕。家居18年,与户部侍郎卢维祯等在梁山结社,吟诗作赋,徜徉山水。万历三十八(1610年)逝世,享年82岁,赠太子少保,赐祭葬。朱天球为人庄重而正派,言寡而中肯,有勇气而善决断,慎交游而重情谊,生活恬淡朴素,品格儒雅高洁。他多次撰文鼓励和赞扬家乡为民做实事的地方官员,有《云霄复公溪泥泊记》、《奠龙脉记》、《陶公惠鳌德政碑记》和《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等文章传于世。著有诗文集《湛园存稿》若干卷。
  戴耀(1543—1629年),兵部尚书。字德辉,别号凤岐,长泰县彰信里侍郎坂社(今陈巷镇古农村)人,戴耀少有大志,刻苦读书,大器早成,24岁中举人,25岁登进士。初任江西新建县令,为官清廉,精于图治,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后在四川、云南、陕西等地任职,地处边远,情况复杂,治理非易。戴耀革弊兴利,严惩暴吏,发展生产,政绩斐然,屡获朝廷赞赏。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两广地处江海要冲,幅员辽阔,内乱外患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戴耀到任后刚柔并济,恩威兼施,对内乱分化瓦解,安抚民心;对外患同仇敌忾,坚决打击。他经常出兵打击倭寇,还奏请朝廷准予设立水师。在经济上节制开支,严惩贪污,减赋于民,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政绩显著而增秩为兵部尚书,加宫保一品服俸。戴耀重视环境保护,组织民众在驿道两旁栽种松树,使之成林荫,民众称誉为“戴公松”。下令禁止在肇庆七星岩风景区采伐岩石,现在那里还留有当年戴耀题写的摩崖石刻:泽梁无禁,岩石勿伐。后因反对朝廷采办珍珠事结怨权贵,罢官回乡。戴耀居乡之日,布衣竹舆,逍遥山水,仍严于律已,不肯为儿孙应试向地方官员“内举”。崇祯己巳年(1629年)去世,享年86岁。戴耀文武兼备,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备受世人称颂。
  卢维祯(1543—1610年),户部侍郎。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祖籍七都锦屿(今竹屿盐场)。5岁从师,颖悟无双,识者知其必成良才。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才18岁就考中举人,适遇母丧,在家丁忧。隆庆二年(1568年)登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太常寺原没有志书,寺卿将修志任务交给他,他只用10个月就完成《太常寺志》。隆庆五年(1571年),升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改任考功司、文选司主事。万历元年(1573年),升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万历三年(1575年),因病请求回家疗养。他在家闭门养病,3年间未向有关官员递过一张名帖。万历六年(1578年)调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万历八年(1580年)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又历任考功司、文选司郎中等职。卢维祯在吏部遍历四司,这是穆宗皇帝命授给清要之官的特殊荣宠,因此在漳浦县城北门外建立“天官”坊表,世称为卢吏部。在验封司时,裁去冒功求荫者及赠给为国殉职者;在考功司时,考虑到人才难得,多为那些被论劾者疏留;在文选司时,极力提拔具有才能而淡于名利或贫寒无援的人士,抑制浮夸不实而竞逐名利者。他曾疏议简拔抚臣,起用被埋没的人才及广开考核等事,都被朝廷认可。当时,张居正当权,威势显赫,朝臣都争着依附,卢维祯挺然不屈从。张居正病重时,百官一齐祈祷求神,卢维祯以选事繁忙为辞,拒绝参与;张居正死后,卢维祯在考绩整饬官员时,根据国家法典区别忠佞,分别给予提升或降黜,朝廷内外都对他肃然起敬。万历十一年(1583年),卢维祯升任太常寺少卿,奉旨持节册封江夏王,礼成即登舟而去,送礼一无所受。还朝后,升为通政使司右通政。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太仆寺卿,又改任光禄寺卿。随后,晋升太常寺卿、大理寺卿,不久即升工部右侍郎,转工部左侍郎,又转为户部左侍郎。因与当权者不合,数次上疏请辞职,获准离京回乡。卢维祯回漳浦后,和已归休的工部尚书朱天球结社梁山,又筑小圃水竹居,自称水竹居士,每日在此与客人吟诗饮酒。他知识渊博,对文献古籍、历朝旧事、地志方言都极为精通,大小难题,随问随应。晚辈以文章求教,他慨然给予修改;文章稍有进步,即加以褒奖鼓励。卢维祯乐善好施,修2座石桥,便利行人;遇荒年,开仓救济饥者,做了许多好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逝世,享年67岁。赠户部尚书,赐祭葬。戴耀为卢维祯撰写墓志铭,铭中写道:“籍令公秉枢衡,殚厥施允,足以撑持国运而霖雨苍生”。卢维祯著作除《太常寺志》16卷外,有《醒后集》、《醒后续集》、《京省次闽漳会录》,收入《四库全书》中,传于后世。
  石应岳(1541—1608年),兵部和户部侍郎。字钟贤,号介峰,龙岩人(注:当时龙岩属漳州府所辖,到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才升为福建省直隶州,并析漳平、宁洋二县属之)。明隆庆五年(1571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科给事中、礼科给事中,又先后任长南太仆、应天府尹、顺天府尹、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石应岳以廉正直谏著称,先后上疏十余次,请节约宫廷开支以充裕国库,广建宗藩、节制赏赐等。任应天府尹期间,与时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的海瑞交往甚密,两人互相配合,不畏权贵,严惩贪官污吏,使墨吏望风解绶。民间流传“总宪(指海瑞)清似水,京兆(指石应岳)白如霜”的说法。后留京提督操江协理院事,擢少司马,给吴英等冤狱平反,正国法,绝馈遗,权贵畏惧。最后诏为司徒之职。石应岳以母年高乞归,得准,他竟庆幸“余身今为亲有也。”在龙岩家乡,“为政于家,为德于乡”。为官数十年,谢世时“一辞明节,清风仅有图书”,野老不知其为公卿。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月病逝,享年67岁。葬于龙岩曹溪软桥永潭洋“盘蛇”;下葬时,朝廷派参议闵梦得前来祭拜,赠户部尚书。著有《石司徒文集》、《石司徒奏议》等若干卷。
  当初,漳州人为这五位政坛明星立牌坊,用坚硬的石头记录他们的荣耀,称为“五星聚奎”,就是为了让他们“百世流芳”。现在,每当路过这座被包裹在小店铺里只露出顶部和边缘的残余石牌坊,依稀可辩历史的辉煌。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林士章
相关人物
朱天球
相关人物
戴耀
相关人物
石应岳
相关人物
卢维祯
相关人物
五星聚奎坊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