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至善(施红光)等台湾爱国人士在漳参加红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24
颗粒名称: 施至善(施红光)等台湾爱国人士在漳参加红军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19-25
摘要: 漳州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他们有的在漳州、石码的中学、师范读书,有的在学校教书,有的在市郊经营农场,有的则在这里经商和居住。当时市区繁华的府口街周围,就生活着数百名台湾同胞,于是这条街在抗战胜利前夕改名为台湾路,相沿至今。如雾峰林家后裔林祖密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毅然脱离日本国籍,赴大陆恢复中国国籍,并返回祖籍漳州,从事地方实业开发,倡导地方建设。
关键词: 施至善 爱国人士 漳州

内容

一、近代漳州是台湾爱国人士聚居之地
  漳州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不甘忍受日本奴化教育、不愿当日本“顺民”的台湾爱国人士纷纷渡过海峡,前往大陆学习中华文化,或参加大陆革命斗争,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时为孙中山先生护法运动实验区首府、新文化、新生活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备受海内外各界瞩目的漳州便成为他们的首选地。他们有的在漳州、石码的中学、师范读书,有的在学校教书,有的在市郊经营农场,有的则在这里经商和居住。当时市区繁华的府口街周围,就生活着数百名台湾同胞,于是这条街在抗战胜利前夕改名为台湾路,相沿至今。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台南连氏等后裔纷纷举家迁回原籍地漳州,有的教书,有的学习,有的写史、有的创业。如雾峰林家后裔林祖密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毅然脱离日本国籍,赴大陆恢复中国国籍,并返回祖籍漳州,从事地方实业开发,倡导地方建设。台中、彰化的林季商、李山火则到漳州南郊圆山脚下东麓径口、南麓大房分别购买土地,开办农场。种植甘蔗,径口农场还从日本输入了一部新式制糖机器,创办了一所闽南地区第一所现代化糖厂。“公车上书”第一人、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元也回到漳州,在漳州教书,其府邸就建在东坂后的“枕头巷”(今称振成巷)内。
  早年留学日本的台湾彰化县社会贤达、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进步群众团体“台湾文化协会”评议员施至善,因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宣传日本人对台湾人民的剥削与迫害、不愿加入日本国籍,1929年全家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岛,他和他的夫人黄顺治、子女(一男四女)一家7人,从彰化移居漳州,也租住在“枕头巷”。施先生以教书为生,其子女就在漳州就业和读书。在大革命的潮流中,中共中央派台北人、上海大学(国共联合创办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学生、台北人翁振华(泽生)随北伐军入漳开展工农运动、学生运动,创建了漳州党支部,当时他就寄寓在枕头巷里台湾彰化农商李山火的农场办事处。
  二、红军进漳后的良好形象,使台湾爱国人士踊跃参加红军
  1932年,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在这座物产丰饶的古城住了一个多月,不仅使漳州人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人民的子弟兵,是一支抗日的队伍,台湾同胞获得与红军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红军进漳后积极开展的宣传团结抗日及秋毫无犯的纪律,对饱受日本欺凌的在漳工作和学习的台湾爱国人士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台湾爱国人士当即参与红军在漳的宣传、筹款、扩红等工作,他们发挥自己会说闽南话的优势,积极为红军开展的关于党的宗旨、红军的抗日主张的宣传当翻译,消除国民党反动派长期以来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负面宣传造成的影响,在扩红中,有三十多名台湾爱国人士参加了红军。①跟随红军回师中央苏区,为建设中央苏区发挥特殊作用——在漳居住生活的彰化人施至善一家7口参加红军就是典型例子。
  施至善被红军的抗日宣传和良好作风所感动,虽然当时他已51岁,仍强烈地想参加红军到中央苏区去,但因拖家带口而犯难,“一家人都进去中央苏区,是否能适应苏区那样的战斗环境?施先生本身工作问题,子女(一男四女)的工作和教育问题等等还不能解决?”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知道这个情况后亲自做思想工作,打消其思想顾虑,罗荣桓说:“施老先生一家人,还有几位台湾青年朋友志愿到苏区去,我们都欢迎,苏维埃工作者,就是劳动人民,生活都可以获得保障。施老先生的子女教育更没有问题,大的孩子可以参加苏区工作,小的孩子可以参加儿童团活动,或进入列宁小学读书,苏区的青年、儿童都是在工作中、在斗争中学习的”。②罗荣桓热情贴心的话,打消了施老先生一家人和许多台湾青年的顾虑,决定参加红军到中央苏区去。
  三、党和红军领导对台湾爱国人士的关怀和爱护
  东路军军团领导对他们到中央苏区一路上关怀备至:用车把他们一家7人以及一些其他不便长途跋涉的台湾人士载到和溪(漳龙公路只通到这里),之后派专人帮挑行李,一直送到瑞金。
  量才录用,妥善安置:施至善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任委员(具体在任弼时为副部长的教育部工作),还在新成立的中央苏区反帝大同盟任副主任,夫人黄顺治在新创建的国家图书馆当管理员,儿子施碧晨到少共中央局(后到周恩来负责的特科)工作,两个大女儿在红军大学当教员,两个小女儿就在列宁学校读书。③施至善与毛主席、周恩来、项英、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一起工作学习,毛主席亲为施至善改名为施红光。④
  他们为中央苏区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编写教材,到中央苏区所属各县检查反帝同盟工作,翻译日本共产党领袖佐野学著的解释列宁《国家与革命》等,担任红军学校教员,为红军将士提高文化素质尽力,儿子为主力队员的少共中央局排球队参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会获排球比赛冠军,还获三级跳远田径项目冠军。“比赛结束,闭幕会上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赤色体育运动委员会,项英、王盛荣、邓发、张爱萍、施碧辰5人被选为委员。”⑤
  为保卫中央苏区,参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女儿施月英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民政部评为烈士)。
  长征开始时,因考虑到施老先生夫妇年纪大难以适应长途行军,派专人护送回福建。之后施红光夫妇在进入福建边境时被国民党军队抓获,受尽酷刑,但他坚守机密。在审讯中了解他是台湾人,移交给厦门日本领事馆,日本人要求施先生为他们服务遭拒,被软禁在鼓浪屿领事馆区。抗战胜利后施先生再携夫人回漳州居住。新中国成立后,施先生担任是福建省政协第二届委员,省文史馆馆员,漳州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五十年初任浙江军区司令员的张爱萍将军得知三十年代初在中央苏区的老朋友施先生夫妇定居在漳州,非常高兴,当即写信给施先生,表达欣慰之情,信中说:“接石先生转来老先生给令郎碧晨同志的信,知(老先生)安居漳州,不胜欣慰!别来将及廿拾年了……”(原信件存其孙施秀雄处)。施红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省文史馆馆员,认真撰写回忆文章,包括有《红军入漳回忆录》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于1962年因病去世。夫人黄顺治于1969年去世。施红光之子施碧晨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局、海军等部门为党和国家作了许多重要工作,至九十年代去世。张爱萍将军八十年代在接见去京开会的施红光孙子施秀雄(漳州市台联会副会长)时说:“你爷爷可不简单哦,带领一家七口都参加红军,这样的事,在台胞中是少有的。”⑥新发现的80年前红军进漳对台湾同胞的重要影响和史料再次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已自觉对台湾爱国同胞予以力所能及的关心、培养和爱护,这真实反映出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已经对台湾问题予以深切的关注。
  (作者系漳州市委党校教授,漳州师院闽南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附注

注释: ①许标、熊寒江《红军在漳州》,载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编印《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资料选编》(下)。1982.11。 ②蔡乾《台湾人的长征记录》第11页,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③蔡乾《台湾人的长征记录》第69页,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④2012年4月3日笔者采访施红光孙子、市台联会原副会长施秀雄记录。 ⑤杨兴茂(甘肃省档案馆保管利用处副处长)讲述文章《少共中央排球队,一张老照片背后的历史记忆》。载《兰州晨报》2011年6月29日B07版。 ⑥2012年4月3日笔者采访施红光孙子、市台联会原副会长施秀雄记录。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施至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