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嫁姆仔”“唱好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99
颗粒名称: “送嫁姆仔”“唱好话”
其他题名: 一种结婚礼仪旧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13
页码: 199-211
摘要: 人生礼仪中婚姻礼仪是重要的礼仪。婚姻礼仪传说始于伏羲氏年代,书面可据的古代讲究“六礼”。“六礼”一是“纳采”,就是择配提亲,俗说“说媒”。二是“问名”,俗说“讨八字”,男女生辰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三是“纳吉”,即生辰八字相合,正式提亲。四是“纳征”,提亲后送彩礼、嫁妆,婚姻确定,也就是订婚。五是“请期”,择定吉日,征求女家同意。六是“迎亲”,就是结婚娶亲。朱熹当漳州知州时,主张删繁古礼。他崇尚朱熹理学,被称为重振闽学。结婚礼仪,解放后移风易俗,变化很大。送嫁姆仔除指导应办嫁妆和说明礼仪程序,主要是按程序“唱好话”导引结婚仪礼。
关键词: 漳州 民俗 结婚礼仪

内容

人生礼仪中婚姻礼仪是重要的礼仪。婚姻礼仪传说始于伏羲氏年代,书面可据的古代讲究“六礼”。“六礼”一是“纳采”,就是择配提亲,俗说“说媒”。二是“问名”,俗说“讨八字”,男女生辰八字相合才可以定亲。三是“纳吉”,即生辰八字相合,正式提亲。四是“纳征”,提亲后送彩礼(漳州也叫财礼)、嫁妆,婚姻确定,也就是订婚。五是“请期”,择定吉日,征求女家同意。六是“迎亲”,就是结婚娶亲。
  朱熹当漳州知州时,主张删繁古礼。清代漳浦蔡世远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雍正初召授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他崇尚朱熹理学,被称为重振闽学。他说过“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可见当时将“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将“纳吉”并为“纳币”。他所辑的《朱子家礼》,婚礼程序有“将昏(婚),立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这些所说的是书香之家,民间不同,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繁复,地区差别很大。
  清代结婚礼仪,新娘就有“保姆翼以行”。“保姆”就是“送嫁姆仔”。送嫁姆仔是旧俗主持结婚仪式的专业妇女,这是漳州府治龙溪县(即今芗城区、龙文区还包括龙海市)的叫法,其他县治和台湾同样有这“送嫁姆仔”,但叫法不同,有的叫“指古姆”。其实古代就有专门主持结婚的人,现代各地、各民族也有,仪式不同,主持人不一定是妇女。
  结婚礼仪,解放后移风易俗,变化很大。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化,送嫁姆仔一度销声匿迹,尤其是“文革”时期。“文革”后,宽松的社会,送嫁姆仔民俗悄然而起。现在不少农村竟恢复这旧俗,当然,礼仪程式比以前是简化多了。
  送嫁姆仔除指导应办嫁妆和说明礼仪程序,主要是按程序“唱好话”导引结婚仪礼。“唱好话”是说有押韵的吉样话,这些吉祥话都是围绕早生贵子、吉利发财、长寿出色、父母公婆疼爱、亲邻照顾、帮助。因为是旧俗,表露了封建迷信意识。
  “语言是长期相沿的社会民俗的产物,语言是载体;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和民俗文化,从来就是难舍难分的旅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民俗文化语汇通论》P3)“唱好话”体现了方言和漳州地域民俗文化的密切不可分开关系。从“唱好话”可以看到地方婚俗、生活、民俗心理等。因此,学习语言学必须学习民俗学。民俗语言学建立时间不久,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笔者从语言与民俗关系了解的需要,于2004年和2010年记录并综合龙海市两位“送嫁姆仔”的婚前指导,重点是“唱好话”。笔者曾在芗城区亲见其中一位“唱好话”指导婚礼。
  结婚前送嫁姆仔(也简称“姆仔”,以下用简称)要指导应备的基本嫁妆。富裕家庭嫁妆要给女儿一生使用,叫“全厅面”;穷户嫁妆少,叫“半厅面”。不管是“全厅面”、“半厅面”,都要有12项基本的嫁妆:衣服、花粉、缎花(插在头上)、牙刷、牙膏、镜子,磁盘、瓯(有盖的杯子)4支小汤匙、4个梳子和冲罐(沏茶小茶壶)、花帔(有小格子方形巾)、瓶子(内放红蛋、红糖、桂圆、带壳花生)、红篮子、小藤篮、骹桶、马桶(方言屎桶)、面盆(镜奁,方言沙梳奁仔)。超过12项,如梳子、牙刷、牙膏、花粉、缎花等放进镜奁,算一项。有的可以没有,马桶一定要,寓意早生贵子。有的人家还要“开剪”,就是做两套白色内衣裤,做为新郎、新娘逝世时穿用。死人穿的内衫裤叫“搭肉衫”,但做为嫁妆不能这样叫。为什么要有“开剪”?有说表示贞操;也有说唐陈元光倡导汉畲通婚,男子常参加打战,有可能战死,双方议定白衣纪念。在白衫上打个万字,保平安。没有“开剪”,也可以在结婚后遇到农历闰六月“开剪”做白衣裤。
  嫁妆有亲朋赠送的,叫“添妆”。富裕人家嫁妆多的,可以先送到新郎家。从前炫耀嫁妆多,还要多在几条路上“迎[gā] [siā5]”,是一种特制的两人前后扛的嫁妆木盛器。
  结婚仪式开始于新娘,姆仔按程序导引并且“唱好话”。
  一、新娘打扮
  结婚当天“挽[ban3]面”,一位妇女双手用交叉的红丝线拔脸上细毛——其实此前已经做了,叫“开面”,出阁成入了。
  姆仔唱话:红丝线挽面,有趁食有趁穿(有吃有穿)。
  挽面后用壳染红色的熟鸡蛋在新娘脸上上下滚动,姆仔唱话:红卵辗面,有食告有穿(有吃的有穿的)。
  蛋剥开,姆仔舀蛋黄给新娘吃。姆仔唱话:食卵仁(蛋黄),夫妻有感情。
  接着送新娘穿衣裙,照镜子,姆仔唱话:
  新娘官穿裙,大细共(同)群(和一家人和睦相处)。
  新娘官看镜,互(给)人做窍(巫术)做〓圣(给人施巫术不灵)。
  二、“上[tshio5]头”
  “上头”是笄礼孑遗。古时是男女成人,要梳新发型,现在是女嫁成人仪式。
  “上头”仪式不尽相同,有的在新娘房间进行,有的不是。但是都要“食圆”叫“食上头圆”,就是吃汤圆。漳州汤圆和别地不同,甜圆没有多少汤,是稠汤。有摆上四碗的。
  姆仔说,好时好日,食圆做大人。然后唱话:新娘官食圆,翁仔姐(夫妻)一家定定(常常的意思)大团圆。
  新娘吃了甜圆,有母亲送来饭桶或红包,叫“踅[teh6]财”;也有替新娘把首饰插在头上,表示已经抚育成人。没有母亲其他家里长辈妇女可以代。
  新娘经过以上仪式,走出房间,姆仔扶着,姆仔唱话:请出厅,做人好名声(好声誉)。
  有的出厅要在筊〓(竹编浅底有低沿的圆形晒五谷盛器)上覆下的米斗底坐一下,姆仔唱话:米斗坐依正,新娘官得人疼(受人疼爱)。
  三、合桌
  合家一起吃,表示欢送与告别。
  合桌要有12盘菜,有的1盘有几样。有猪肉、鸡、鸭、鱼、糕品、水果、菜(能开花的菜)。水果中不能有柚子,芗城区、龙文区柚子叫檨[suāi5]仔,别的地方叫柚[iu]仔。谐音忧,忧忧愁愁,要避讳。有的还有鸟。
  开始时,姆仔唱话:
  骹踏双杆椅,新娘官、囝婿官(新郎)共心(同心)相看很欢喜。也有不同唱话:
  高椅坐,啰翘骹(打二郎腿),食饭配猪骹(猪蹄),意思天天吃好的。
  鸡头徙[sua3sua]依正,〓使歪(不能歪),生囝较会乖。(鸡头没摆正才唸)
  头遍酒,捧依起起,新娘官囝婿官〓[gau2](很会)做生理。
  食鸡头,财银富流流(财银很多)。
  食鸡,银钱里相挨[e](钱很多)。
  食鸡腿,新娘官囝婿官囝孙肥甲水[sui3](又胖又漂亮)。
  食鸡尾睢[tsui],新娘官囝婿官〓趁镭(很会赚钱)。
  食鸡腱[ken5],新娘官、婿官有食甲有剩。
  食鸡翼[sih7]鼓,两人食甲做影[g3]祖(活到当曾祖父母)。
  食鸟,钱银开〓了(花不完)。
  二遍酒,捧依起起,囝婿官〓做生理。
  食鱼头,富流流。
  食鱼箍,新娘官生查晡(生男孩)。
  食鱼尾义,新娘官快快做大家(当婆婆)。
  食鱼肝,囝婿官快快做大官(当公公)。
  食鱼喙䫌,新娘官快快做娘嬭[le3](当母亲)。
  食鱼颔下,囝婿官快快做老爸。
  食猪肺,生囝较多一棚戏(生孩子比一台戏的人还多)。
  三遍酒,捧依起起,新娘官、囝婿官〓做生理。
  食包,新娘官生囝白抛抛。
  食糕,新娘官生婴哥(男孩)。
  食饼,新娘官〓生囝。
  食豆,翁姐食较老老老。
  (按:豆要有荚,如四季豆、荷连豆)
  食菜,生囝中秀才。(按:菜要能开花的)
  食菜头(萝卜),囝孙都很〓。
  食芋,囝婿官有头路。
  食韭菜春(韭菜、豆腐炒的菜),有食告有剩(有吃的又有剩余)。
  啉(喝)依焦焦(干净),明年生屡泡(生男孩)。
  八碗食圆圆,新娘官、囝婿官出丁甲发钱(发财)。
  四、送嫁
  新郎来接新娘,同来的还有“炮架”——伴郎和“新娘伴”——伴娘。
  新娘由父母搀扶,新郎等随后。没有父母可请长辈夫妇搀扶,若无兄者,由弟或堂兄代行,撑伞遮头——“不见天”(以前遮上画上八卦的米筛)相送。也有新娘母亲捧“净炉”(铜制有空隙盖子可以放特制芬芳的香圈的炉子即熏炉)点着香圈,先在姆仔带领下绕轿或车一圈,表示“制煞”(驱走鬼妖和施巫术陷害)。
  上轿(或车)姆仔唱话:上轿(或车)十八变,变乖、变白、变水(漂亮)、变红膏赤刺(满面红光)。
  姆仔随轿(或车)去。
  五、到新郎家
  到了新郎家,事先放一个筊〓[ka51iah7],下轿(或车),新娘走上去。姆仔导引,唱话:
  新娘官踏筊〓墘,出丁甲发钱(多生孩子又发财)。
  新娘官踏筊〓底,快快做娘嬭(当母亲)。
  要进家门,由大家(婆婆)掀门帘,新娘跨过门槛、入屋。姆仔导引唱话:
  手掀门帘,出丁发财富万年。
  户橂[tint2](门槛)伐伊过(跨过),大家官(公婆)食甲百二岁。
  过户橂,全家有食告有穿。
  入本厝,互阮拢总(都)富。也说互阮拢大富。
  入屋后,公婆点红腊烛,姆仔唱话:
  成双成对,万年富贵。点光光,一家趁[tham4]大镭(赚大钱)。
  公婆点香新娘新郎对天拜。姆仔说,好时好日,后生(儿子)做大人,天公欢喜。
  新郎用铁采(戥)挑一下头发,姆仔唱话:
  挑依起,生囝做总理(或经理)。
  新娘用编毛衣针挑一下头发,姆仔唱话:
  挑高高,囝孙做中央委员(从前说中状元)。
  六、新郎牵新娘走进洞房。进房前,姆仔唱话:
  进房做大人,见君大三分。
  姆仔推门,唱话:
  门一下开,里面都是镭(钱)。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姆仔唱话:
  入阮房,蓄[hah6](买)厝甲蓄田。
  今年新婚,明年生查晡孙(男孩)。
  新郎、新娘同坐床上,姆仔唱话:
  坐眠床,新娘官、囝婿官食平长(同样长寿)。
  给新郎、新娘吃猪腰,姆仔唱话:
  食猪腰心,新娘官、囝婿官食共心(同心)。
  新郎腰部结“羊兜”(红布做的,可装红包),姆仔唱话:
  辖[hah7]低低,囝婿官很紧(很快)做老爸。
  辖正正,互人做窍都〓圣。
  辖后后,两人食甲老老老。
  新娘罩上盖头(要绣红花),姆仔唱话:
  乌巾罩上头,新娘囝婿〓。
  然后新郎、新娘同饮合巹酒,12道菜(小盘),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同吃合房圆。这些多是喝一下,吃一口,姆仔唱话重复如前。
  七、合桌
  合桌开始,“姑仔送箸”,小姑(或新郎女侄,反正是女孩子)用红色小藤篮子装一双筷子、一个杯子给新娘。新娘送一包红包,两条并列甜冬瓜条(蜜饯),表示甜甜蜜蜜。于是开始像新娘家合桌一样,姆仔导引吃东西、“唱好话”,只是上桌的是新郎父母一家人。
  八、拜尫(神)
  新郎、新娘由姆仔点香拜神:对天拜,对供奉神像拜。没有神像只对天拜。姆仔唱话:
  拜天公,拜众神明,好时好日,拜茶欢喜,生落囝孙好邀饲(平安长大)。
  九、拜祖公
  新郎、新娘拜祖公,如今没有神主、“公婆龛仔”,只向门外拜。有祠堂也不去拜,姆仔唱话:
  好时好日,拜龙眼干茶,平安顺利好年暝(好年头)。
  十、进房睡觉 这是从前做法,第二天姆仔还得来导引到厨房喂猪喂鸡等。现在是拜祖宗,后接下导引下厨房,也就是一天之内完成结婚仪式。按从前做法,新娘、新郎进房睡觉,姆仔唱话:
  晏晏睏,早早起,入房内,〓[giah7](拿)针黹,落灶骹,洗碗箸,入大厅,揉桌椅。
  十一、“落灶骹”(下厨房)
  到厨房,由姆仔导引新娘,唱话:
  摸鼎灶,对大家官啰有孝。
  搅[la5]灶下,囝婿官快快做老爸。
  搅灶底,新娘官快快做娘嬭。
  〓火义(火钳),新娘官快快做大家(婆婆)。
  新娘坐金盾(厨房椅子),做事逐项(每一项)会吞忍。
  〓煎匙,挑鼎墘,出丁甲发钱。
  〓鼎摖[thse4](刷锅子用),新娘官、囝婿官〓蓄四界[ke4](田地)
  〓饭篱[le5](捞干饭竹瓢),做事逐项会。
  〓鲎〓[hia](鲎壳瓢),囝孙做老爹(当官)。
  摸桌布,厝边姆婆相照顾。
  摸手笼(火笼),做事斟酌有下项(有头有尾)。
  切肉头,做事逐项〓。
  切肉箍,新娘官生查晡(男孩)。
  切肉尾,新娘官、囝婿官有家伙(财产)。
  没有的用具有取代的也照旧唱话。
  十二、饲猪没有养猪就不进行。
  姆仔导引唱话:
  新娘官〓(提)潘桶,饲猪较大水牛〓[kan3](雄水牛)。
  潘搅浮浮,饲猪较大牛(大于牛)。
  大猪呼[kho](叫)来饲,姆仔喊“学[o]仔学仔”,接着说:两只卖甲二千二。
  潘桶〓[kua5]轻轻(仔细提),大猪卖甲几啊千。
  十三、饲鸡没有养猪就不进行。
  姆仔喊“喌[tsu]、喌”呼(叫)鸡,导引唱话:
  新娘官掖[ia5]粟,鸡来食粟,一只饲甲五斤七。
  新娘官粟掖南,鸡仔饲甲规(全、满)鸡笼,大兮(大的)做月内(坐月子吃),细兮互同姒(妯娌)。
  粟掖东,新娘官饲鸡公[kan]。
  粟掖北,新娘官饲鸡角。
  粟掖西,饲鸡饲甲奒奒奒[hai]。
  粟掖远,鸡仔饲甲健[kia5]健生百二卵。
  呼来饲(喊喌、喌)逐只饲甲五斤二。
  掖依散散,厝边、同姒[sai5]都来看,看阮新娘饲甲五斤半。
  掖依直直,阉鸡赛来(非常)熟[sih6](成熟),大只共(给)大家官做生日。
  鸡食米,一只饲甲五斤四。
  民俗学把婚姻形态分为一般形态(也叫正常形态)和特殊形态(也叫非正常形态)。“送客姆”“唱好话”的结婚仪礼都是一般婚姻形态才进行。像漳州地区的养童养媳给儿子当老婆叫“顶对”、没有儿子养童养媳“招入”一个青年男子娶童养媳改姓当儿子(也有改姓时名字保留原姓)、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选个女婿入赘,不改姓,仍是女婿,但要同居生活叫“灶仔(女儿)进做囝婿(女婿)”,这些属于特殊婚姻形态,没有“送嫁姆仔”“唱好话”的结婚仪礼。至于续弦,把丫环留做老婆或妾,这样的丫环叫“赤骹”更没有“送嫁姆仔”“唱好话”。
  “唱好话”是闽南方言吉祥语,不属于民俗学的民间语言。它除了表现婚俗,也留下了器物、居住等名称和称谓,表现了民俗心理。吉祥语中有语言崇尚,如“韭菜春”,“春”谐言“剩”。但也表露了语言避讳,如柚仔不能合桌当菜,“柚”谐音“忧”。在婚礼举行时不能说禁忌语,如“死”。“开剪”做白衣裤不能说死了穿,要说委婉语:老去(或老福气)用。
  民俗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的深化,“送嫁姆仔”“唱好话”婚仪也在起变化。方言与民俗有密切关系,闽南方言在闽南年轻一代中已在发生变化,有的人甚至不大会说闽南方言,“送客姆仔”“唱好话”旧婚俗难于在他们当中传承。社会生活变化、方言变化,“送客姆仔”“唱好话”旧婚俗可以预料难于传继。但是存俗记载是必要的。结婚仪礼和说吉祥话是永远存在的,现在在酒楼举行婚宴不是也有仪礼主持人?不是也说祝福吉祥话?
  说明:本文注音采用国际音标。标调:上平不标,音标后2=下平,3=上声,4=上去,5=下去,6=上入,7=下入。

附注

参考文献: 1、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第四册,卷四十五《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8次印刷。 3、陈立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1987年。 4、谭汝为主编《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