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践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91
颗粒名称: 台岛践履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2
页码: 187-198
摘要: 台湾虽是弹丸之地,社会团体却多如牛毛,同乡会之多,应是他方少见。有福建同乡会,有闽南同乡会,还有龙溪同乡会,互不隶属而联系紧密。不仅台北有龙溪同乡会,其他县市也有龙溪同乡会;不仅龙溪有同乡会,其他省市也有同乡会。同乡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时,大陆入台人群逐渐老化,第二代渐长,“台独”谣言悄然流布,老一代人担心儿孙忘祖忘乡,故而同乡会的组织应运而生。1965年岁末,76岁高龄的漳州耆宿林有壬先生于宅中约请漳州城中颇有声望的郑善政、胡宝三、林裕德、林元经、柯逊添、严笑棠和曾乃硕等人商议组织台北市龙溪同乡会,这一提议深得众乡亲支持,并于1966年1月30日正式成立,林有壬为理事长。
关键词: 漳州 台湾 文化

内容

台北龙溪同乡会记述
  庄宗沛
  台湾虽是弹丸之地,社会团体却多如牛毛,同乡会之多,应是他方少见。有福建同乡会,有闽南同乡会,还有龙溪同乡会,互不隶属而联系紧密。不仅台北有龙溪同乡会,其他县市也有龙溪同乡会;不仅龙溪有同乡会,其他省市也有同乡会。同乡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时,大陆入台人群逐渐老化,第二代渐长,“台独”谣言悄然流布,老一代人担心儿孙忘祖忘乡,故而同乡会的组织应运而生。1965年岁末,76岁高龄的漳州耆宿林有壬先生于宅中约请漳州城中颇有声望的郑善政、胡宝三、林裕德、林元经、柯逊添、严笑棠和曾乃硕等人商议组织台北市龙溪同乡会,这一提议深得众乡亲支持,并于1966年1月30日正式成立,林有壬为理事长。
  林有壬先生1890年出生,祖籍漳州市郊郭坑镇内林村,常住市区东门街。1903年12岁的他考取秀才,后入汀漳龙师范学堂求学。适逢辛亥革命漳州光复,其时城区治安混乱,他担任学生警察军领队,维持秩序。不久,林有壬南渡马来亚,在那里创办华侨学校。1915年他返漳,创办教育杂志《龙溪教育月刊》,兴办龙溪县立第一女子小学,继而又筹办女子中学。1918年孙中山指派陈炯明入漳建立“闽南护法区”,30岁的林有壬被选派赴法国勤工俭学。旅法期间与周恩来、邓小平有交往。1924年回国,他被委任福建八中(今漳州一中)校长一职,几年后调福州,在福建省政府工作,当侨务促进委员会主委等职,抗日战争胜利赴台湾接掌民议厅,后以“国大代表”身份居台至终。林有壬在旅台漳州乡亲中是重量级人物,所以他连续担任龙溪同乡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民国时期,龙溪县含今漳州市区直至龙海市石码镇一带,建县始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比建置漳州府早一百三十多年,有九龙戏水于江之传说,因而九龙江及龙溪之名称形成并沿用千年。老一辈渡台人士都以“龙溪弟子”为自豪。台北龙溪同乡会以“联络同乡情谊、互助、互勉、互励,共谋乡国建设为宗旨”,会址在台北市延平区西宁北路83号,至今45年。
  解乡愁
  台北龙溪同乡会以解乡愁为最大特色。会所设置多套茶具,功夫茶极为显眼,小茶壶、小茶杯、小火炉,开水嘶嘶,茶香浓浓,三五人群围坐,品茗聊天,谈奇苑茶庄,夸“三印水仙”,追忆漳州茶艺趣事,同乡会有外省朋友,偶尔到会所小坐,以致北方人常常不解“小茶杯”何以解渴,久而久之,同乡会被其他省市人戏称为“小茶馆”。乡人王乾造用心至极,靠回忆绘制“龙溪街道图”(即漳州市区街道图),遍征老漳州进行修正补充,什么东门街、西校场、新桥、旧桥、马道底、大马路、马坪街、马灶以及寺庙教堂、公园城亭,一一标示,虽是手绘却成为抢手货。同乡会将其印数百张分发同乡,据说,旅台的漳州人将此图带回家,悬挂厅堂,一幅简易粗制的家乡地图,竟成家居艺术装饰。每逢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许多人带着来自家乡食品供大家品尝,漳州卤面之作法和风味,或许国中无一地可比,传播开来甚得各地称赞,现今台湾名吃“肉羹面”即是,只是味不及漳州地道卤面之美而已。台湾有报章载《龙溪同乡会聚餐会追记》,其中道:“大伙乡亲聚时,于饱饫佳肴美酒大快朵颐之余,纵论古今,尽情抒怀倾吐,说至热络精彩处,大伙不禁仰首捧腹,哄堂呵笑不已。……故席终人散赋归时,独自踯躅于绿树红砖行人道上,徐风迎拂,顿感沉郁胸怀,有如块垒忽落,油然舒坦开朗,心旷神怡”。
  结乡谊
  台北龙溪同乡会广泛联络旅台漳州乡亲,并且与早年赴台定居而籍贯漳州的所谓台湾“本土人”联结乡谊。而今闻名世界的国学大师漳州旅台学者曾仕强,在台湾大学演讲时曾说,台湾人就是闽南人,闽南人就是河洛人,大家都是从中原大地繁衍拓展的。他还一边说一边板书,台湾人把“没办法”说“无法度”,这和漳州人说的一样,其实是“没筏渡”,没有船就过不了河,就这个意思,闽南话其实很有意思。同乡会研究漳州方言很普遍,借此告诉下一代年轻人,台湾的根在大陆,特别是福建龙溪(漳州)。同乡会关注同乡生活和工作状况,如遇红白喜事即遍告乡亲,共同协理,如遇急难亦告知乡亲,共同扶济。尤其对漳州旅台乡亲下一代的教育是最重视的,同乡会《章程》规定“奖励会员子弟升学,培养同乡人才”。每年寒暑假颁发奖学金,对品学兼优子弟予以几千元不等的奖励。现在台湾政坛有些人物就受过龙溪同乡会恩惠,原台北市副市长现在调“高铁”任董事长的欧晋德,就是龙溪同乡会常务理事欧庄祥之子,他虽出生台湾,不忘根在漳州,兢兢业业为民办实事,市民中呼声较高。现任“国父纪念馆”副馆长,中华残障人协会理事长曾一士,也是出生在台湾的漳州人,其父曾乃敦,可称教育世家,曾一士在孙中山学说研究卓有成就,推动残疾人福利事业蜚声海宇,他近年来为沟通两岸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后任理事长潘景耀先生勉励旅台龙溪乡亲:“同乡会是一座敦睦乡谊的桥梁。会所是联络乡谊的堡垒,能办理更多活动,为吾乡亲谋求更好的福祉。奖助同乡子女敦品励学,为国家培植优秀人才,是会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办理救济,助同乡贫病穷困,责无旁贷。敬老尊贤是中国人的美德,为了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同乡会敬老活动续不间断,凡此活动,望同乡热烈参加,共叙乡情。”
  几十年来,龙溪同乡会也是漳州去台人员商议与大陆亲属联络的地方。台湾戒严时期,不许民众与大陆有音讯交往,动辄“通匪”罪名相加。旅台同胞借助同乡会,互相帮助,改由香港、新加坡或美国的亲戚朋友,曲线寻亲,同乡互相帮助,一条渠道有多户家人传递信息。对于“台独”之流,同乡会呼吁乡亲共同抵御、痛斥、对龙溪同乡会而言,反“独”优势胜于他省人士,无论国语或方言,漳台相通,信仰习俗,漳台相同,什么“七月普渡”、“抢孤棚”、“踏火”,无一不是从漳州传过去的。当“美丽岛”事件发生后,龙溪同乡会亮明观点,反对所谓“台湾独立”,是时有联《挽“美丽岛”》:“美言非信实,背祖叛宗,面目何存于地下?丽质是妖魔,殃民祸国,心肠毕露在人间。”因为台北龙溪同乡会在联结乡谊方面颇有建树,旅台的漳州老诗人庄世光以“台北市龙溪同乡会”嵌头作诗以庆:“台阁未差民未失,北辰仍见众星朝。市廛寸寸铺金地,龙气团团接玉霄。溪水溪云连入望,同胞同泽久相要。乡心有寄关家国,会取芝山载诵尧!”
  忆乡史
  “他乡遇故知”无疑是人生难得的一件喜事,台北龙溪同乡会为之搭建平台。在台的老辈漳州人最担心的是后代忘祖,所以编印《龙溪会刊》,几十年不间断地介绍漳州自然风貌、历史掌故、饮食医药、风俗习惯。登载《龙溪县志》之“龙溪县建置沿革”,请人逐字逐句释文;介绍水仙花、虎渡桥、教子桥的典故;反映姚启圣等漳州人物史迹。每一篇关于故乡事故乡人的文章一出来,就会在漳州人中间产生反响,还有补充更正,甚至争议。有一位叫郑时雍的老人写道:“今天我们生活在台湾宝岛,算是安居乐业了,回忆离开故乡以后,如今已有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当中,无时无刻不想念可爱的故乡,我的故乡就是龙溪县,乃漳州的首邑。那里文化水准很高,有丰富的物产,人民和蔼可亲,敦淳朴实,气候温和,风景优美,适宜人民生活的好地方”。他如数家珍地介绍水仙花、柑桔、荔枝、柚子、江东桥鲈鱼。字里行间可见其陶醉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这篇文章也过去三十年了,作者也已作古,但切切实实反映老一辈旅台同胞的心声。
  新一代的漳籍旅台同胞在父辈耳濡目染之下,仍然不忘自己的根,所以龙溪同乡会得以延续、扩大。这一批人时时刻刻关心祖国的变化,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魏萼先生,其父魏永绥,民国时代是龙溪县国民党党部主委,去台之后,艰难打拼。魏萼1986年对祖国大陆发展趋势预测,在同乡会广为流传,他说祖国大陆“在摸索新的经济理论模式,在迈向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途径上,展示以本国实际经济状况作基础,借用外国经验,开拓新道路的特点”。他的分析让台商回乡投资建设有信心、有动力。事实说明,新一代的漳籍台胞不必像父辈那样抬头望星空,低头思故乡,他们直飞祖国任何一处想去的地方,考察、洽谈、投资、建设,自由自在。
  台北龙溪同乡会及台湾各县市龙溪同乡会,功不可没。
  漳州“南词”与台湾“十全腔”一脉同宗
  吴水林 陈侨森 吕国荣
  “南词”,又称“十全腔”,是一种迄今已流传一千多年的古乐。据史料记载,“南词”始于唐初,为唐明皇时盛行的宫廷雅乐,称“霓裳之曲”。历朝传承,视为“国乐”,故有“国乐南词”之称。“南词”至清代方流传民间,以江南最盛。清乾隆年间,由江苏扬州分两路传入闽、赣,一路入福建南平、将乐,一路进江西赣州。漳州“南词”源自赣州,系清道光年间(1845年)由漳州府官总爷(称和尚总)赴赣公办后带回,传承至今。位于漳州城区的“霞东钧社”是今漳州“南词”主要的民间演艺团体。台湾“十全腔”据台湾新传奖得主李添贵介绍,是于清代传入岛内的,但具体何时?由何地传入?无资料可查。台湾“十全腔”主要流行于台湾南部,现有“十全腔”乐团40多个,最大的乐团有百余人,多在高雄、屏东一带活动。
  漳州“南词”与台湾“十全腔”无论歌词、曲牌、风格,还是表演形式(以坐唱方式,用官腔演唱、说白)都相同,且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宫廷逸韵。这与其他地方将地方民歌、小曲等音乐元素融入其中的“南词”有很大的差别。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珍藏的两本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南词”“工尺谱”与台湾新传奖得主李添贵祖传的“工尺谱”相对照,完全一致。历史上明、清两代漳州人曾大规模移居台湾,由此推断,台湾“十全腔”很可能是由清代漳州移民传入的。
  2005年9月,闽台“十全腔”(南词)首次交流会在漳州举行。台湾“十全腔”圣乐团教授赖锡中、台湾新传奖得主李添贵一行十余人与漳州“霞东钧社”艺人欢聚一堂,共同交流、切磋技艺。赖锡中先生在听完漳州“南词”后,不无感慨地称,台湾“十全腔”根在大陆,台湾“十全腔”与漳州“南词”是同祖同宗,同出一脉的艺中奇葩。
  附照:(6幅)
  高雄拜会慧律法师
  庄宗沛
  很早就听说台湾有个慧律法师,我趁赴台探亲之便,在台湾省高雄市拜会了这位佛教界极负盛名的法师。
  2005年夏天,当我持着“入台许可证”在台北落地之后,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还在家乡闽南。旁边人群的说话声,不论是操闽南话或是国语,总是那种熟悉音韵;路旁民居的风格,商店的摆设,广告的展示,很难与厦门、漳州分出彼此;出入餐馆或是亲友家庭饭桌,菜肴名称与口味竟与家乡如出一辙。在台北的行程中处处有着宾至如归的感觉。有一次旅途小憩,偶然见到一本小册子《修行法要》——慧律法师讲述。这位法师是理工科的高才生,因为信仰佛教而出家,如今弘法书籍、光碟传遍华人世界,可以说是佛教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高僧。我信手一翻,小册子冒出一行直排黑体字:不要说谎,这是学佛者最忌讳的。我琢磨着,得尽快飞高雄,见慧律法师一面吧!
  七月骄阳似火,然而到达高雄时,海风轻拂,心里颇有清凉之感,我直接驱车驰往位于前镇区嘉陵街6号的文殊讲堂。文殊讲堂位于市区临街的一座大楼,这是慧律法师讲经弘法的道场。当我向传达室说明来意的时候,传达室的义工面带难色,他说:“师父最近结夏安居,不见客。”我当然也不无遗憾,随即与他攀谈起来,后来他得知我从大陆来的(因满口漳州腔,起初被认为是本地人),破例通报师父。稍候片刻,楼上传话:“请大陆来的居士上楼。”于是,我在七楼一间清静而优雅的会客室,见到心仪的慧律法师。
  一阵寒暄后,师父问我:“现在大陆信仰佛教方便吗?”我如实地介绍大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尤其佛教兴盛的情况,慧律法师一边听一边松开矜持的神态,不时露出微笑。他说:“听说文革以后变化很大,总是耳听为虚,今天听你这么一说,也总算眼见为实了!”我随即说了一句:“不要说谎,这是学佛者最忌讳的。弟子不敢违背师训。”他忽然一悟,开心地笑了。谈锋正健,无拘无束,我问一句:“请教师父一个问题,现在台湾有人要独立,做为佛弟子该怎么办?”他收敛笑容,喝了一口水,正色地说:“汉传佛教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入台湾也有好几百年。我们大家所信仰的汉传佛教不是洋教吧?不是吧!台湾能独立吗?台湾独立啦,我变成外国传教士,这种事情谁能接受呢?不能说谎,这是学佛者最忌讳的。当权者也要忌讳说谎,不然就失信于民。”
  不要说谎——用佛教的术语表达,即不打妄语,说诚实言。妄语是佛家大忌,是罪过。“不要说谎”是行善,是公德心。我有幸与法师谈起这个话题。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的人民同属一个中华民族,这是不争的现实,所以是“诚实言”。其他不和谐声音是妄语,企图改同文同种为异国他乡,有辱先祖,有悖人伦,这是莫大罪过。我很高兴聆听慧律法师的开示,临行时,法师送我许多书籍和碟片。
  在高雄拜会慧律法师的一幕已远去了,但是,在我脑海的印象是深刻的。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位僧人的声音,这声音折射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我深有体会,中华民族的理念覆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包括东海上的宝岛。台湾主流民意认定一个大中华,一个大民族,不论从理性的或是感情的方面,都无法去掉“中国”的缘。我默默祈祝,愿法师的清心慧语弘传,台湾早日融入祖国的大家庭吧!
  封面照片介绍:
  漳州半月楼
  半月楼,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于原丹霞书院内,今在工人疗养院南侧、05大厦北边。这座古迹系原丹霞书院中的一座楼亭,形似半月,处清水池畔,构筑玲珑别致,周围建桥筑堤,遍植丛竹杨柳,楼门题额“近水先得”,寓“月之恒点渐进而明”之意。
  编辑部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