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 少年成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81
颗粒名称: 生不逢时 少年成才
分类号: K828.8
页数: 2
页码: 172-173
摘要: 1886年,曾友梅出生在现福建省龙海市颜厝乡下洋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的中国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摇摇欲坠,社会凋零,全国一盘散沙,任凭列强洋鬼子宰割。曾友梅先生生不逢时,身居乱世,从小就懂得刻苦奋斗,而且聪明伶俐,立志将来长大成人要为家乡为国家出力,兴家兴国。他在幼年时,跟随在漳州城里当女工的母亲,经人介绍拜施念庭为师。因品学皆优,令人喜爱,获得免费就读私塾优待,成了恩师的得意门生。几年后他学有成效,1902年16岁尚未成年便毅然告别恩师回到城外的下洋村开办农民学堂,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下的农民子弟。帮助他们知书达理,为将来成为有用人才打基础。
关键词: 印尼 归侨 曾友梅

内容

1886年,曾友梅出生在现福建省龙海市颜厝乡下洋村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的中国正是鸦片战争(1840年)爆发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摇摇欲坠,社会凋零,全国一盘散沙,任凭列强洋鬼子宰割。曾友梅先生生不逢时,身居乱世,从小就懂得刻苦奋斗,而且聪明伶俐,立志将来长大成人要为家乡为国家出力,兴家兴国。
  他在幼年时,跟随在漳州城里当女工的母亲,经人介绍拜施念庭为师。因品学皆优,令人喜爱,获得免费就读私塾优待,成了恩师的得意门生。几年后他学有成效,1902年16岁尚未成年便毅然告别恩师回到城外的下洋村开办农民学堂,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下的农民子弟。帮助他们知书达理,为将来成为有用人才打基础。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曾友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