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之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74
颗粒名称: “落花生”之父
并列题名: 龙溪知事许南英
分类号: K82
页数: 18
页码: 154-171
摘要: 说起许地山,稍微懂得一点文学的人都知道,就是那个“辞浅意深,言近旨远”,描述朴实无华的“落花生”,蕴涵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导师,却少有人提起。今天,在这里,我们不妨来谈一谈他,许地山之父——抗日爱国诗人许南英。台南陷,遭日人通缉,内渡厦门,后转往汕头。1917年11月,在远离故土的南洋岛屿,他举目无亲,倍感思乡,因郁难结,朝夕纵饮,以痢疾于1917年11月病逝当地,终年63岁。著有《窥园留草》,存诗一千零三十九首,词五十九阕。此外,在书法艺术上也甚有成就。另所书《许春熙墓志铭》碑,为潮汕金石瑰宝。号召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关键词: 龙溪 知事 许南英

内容

引子:“滴水之光洞烛人生”。说起许地山,稍微懂得一点文学的人都知道,就是那个“辞浅意深,言近旨远”,描述朴实无华的“落花生”,蕴涵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导师,却少有人提起。今天,在这里,我们不妨来谈一谈他,许地山之父——抗日爱国诗人许南英。
  核心人物:许南英(1855—1917年)字子蕴,号蕴白、允白、窥园,别署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台湾抗日爱国绅士,诗人。生于台湾府(今台南市)西定坊武馆街,后移居东安坊马公庙后。光绪五年(1879年)秀才,十一年(1885年)举人,十六年(1890年)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后因无意仕进,请假回台。二十年(1894年),唐景崧特聘为“台湾通志局协修”。二十一年(1895年)日军大举侵犯台湾,激于爱国义愤.参与组建抗日义军,任筹防局统领。助刘永福协守台南。台南陷,遭日人通缉,内渡厦门,后转往汕头。二十二年(1896年),漫游星洲、曼谷、仰光等地。二十三年至民国成立(1897-1911年),寄籍龙溪,并在广东附近徐闻、阳春、三水等地任知县。1912年回台南省墓。次年任福建龙溪县知事,旋引退。1916年因林尔嘉之荐,往苏门答腊为棉兰市华侨市长张鸿南作传,编《服官三十五年事略》。1917年11月,在远离故土的南洋岛屿,他举目无亲,倍感思乡,因郁难结,朝夕纵饮,以痢疾于1917年11月病逝当地,终年63岁。著有《窥园留草》,存诗一千零三十九首,词五十九阕。此外,在书法艺术上也甚有成就。他是“台南十大书法家”之一,善画梅与鱼,书法以“行书”见长,颇得王羲之神韵,秀丽飘逸,作品有“录石湖诗钞”,现藏于台中国立美术馆。另所书《许春熙墓志铭》碑,为潮汕金石瑰宝。
  一、读书种不绝矣
  许南英自幼聪颖早慧,5岁初学唐诗,即能成诵。6岁举家迁至南门东安坊马公庙,其父许廷璋辟住宅四围空地,种植花木,名为“窥园”,(即取董子“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的意思)并于园中开馆授徒。他则先后师从陈良玉、许凤仪、郑永贞、叶崇品等夫子,学业大进。16岁参加童试,成绩出众,他的伯父亦辉公欢喜地说:“读书种不绝矣!”这句话他特别载录于《窥园先生自定年谱》,可以想象这对他及他的人生理想触动是十分巨大的。显然,传统的书香家风对许南英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包括情志和科名),极大地激励了他幼小的向上进取之心。
  为了纾解“家用日绌”的窘境,19岁的许南英遂随二兄炳耀前往大穆降(又名大目降,也称大目降庄、大目降街,现新化镇)学盐(鹾)务。在这里,他因缘际会遇到了他人生的伯乐——谢宪章先生(漳州府诏安县人)。他见许南英文笔构思俱佳,十分赏识,便极力勉励他继续求学;就这样,一块看似普通、埋藏在杂石堆里的“良玉”——许南英被发现了。在谢宪章先生的精心雕琢之下(从学2年),许南英脱颖而出,为台湾城教学前辈所推许,倍受瞩目。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谢宪章,就没有后来的许南英,难怪他终其一生对谢宪章先生始终念念不忘。即使先生病逝多年,他依然一往情深。《端阳日哭谢宪章先生》:“命不如才奈尔何?几年笔砚共研摩(或为“磨”之误)。贾生治策虚宣室,屈子骚经吊汨罗。蓄艾不能除酒病,插蒲未必绝诗魔。停杯欲共冤魂语,三尺孤坟夕照多!”感人肺腑、爱师之情溢于言表,足见其情真意切的尊师重道之谊。
  二、风云变幻的科举之路
  光绪四年(1878年),时年24岁学有所成的许南英在“窥园”开设“闻樨学舍”,他一方面认真收徒授课,一方面积极创立“崇正社”,此举开启了清代台南诗社的滥觞觞。五年(1879年)入县学,得拨府学第二名,参加科考、岁考均列第一等。九年(1883年),参加科考,又得一等。十一年(1885年),参加乡试,中解元童其峻榜下第四十一名,阅卷试官在其卷上批有“气韵沉雄,经策条畅,诗亦可取”等字样。其英才学智,为时人所共识。其诗《乙酉乡试,舟至马江口占》:“扁舟一棹马江平,席帽依然太瘦生;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榕城。”描绘了当年他赴考时的泰然自若神态和自信从容心情。
  光绪十二年(1886年),唐景崧主持岁考,聘请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并从台湾学子中选拔许南英、丘逢甲(台湾著名诗人)、郑鹏云、汪春源等到海东书院学习。当年的海东书院,剪烛窗下处处可见这些俊杰才子埋首苦读、勤奋好学的身影。
  同年,在北京会试场上,作为一位极富民族意识与远略的许南英却因“对策陈述国家危机所在,文章过于伤感,考官不敢录取”而名落孙山。这对他不啻为一大沉重打击。这可从其所作《丙戌偕徐仞千、陈梧冈两同年来京会试,徐捷得工部,陈考得中书,余已入彀,因对策伤时被放。二君强欲留余在京过夏,书此谢之》的诗中,“工部原诗客,中书号舍人,来时同幞被,归路自风尘。台阁花如锦,关河柳不春。……”不难窥见他落榜后的沮丧心情。然而,考场失意的他却并不因此而消沉,对于登科友人的慰留,他坚定从容地表示“不如归去好,傲骨自嶙峋。”大有“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气概。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三年后,35岁的许南英志得意满再次赴京会试,岂料“又因评论政治得失被放”,再一次与仕途失之交臂。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上北京会试的许南英终于如愿以偿,中了进士。暨庚寅恩科会元夏曾佑榜下第十八名,任兵部车驾清史司主事,加员外郎衔。
  然而,由于其“……志向本不在做官,只望成了名,可以在本乡服役(因素的驱使),(加上)他对台湾的风物知道很多。绅民对他也很有信仰(信任)(的缘故),所以在十二月间他便回籍服役”。(见许地山为其父许南英的诗集《窥园留草》所作的序文(《窥园先生诗传》))全心致力于台湾建设。
  三、勇挑建设家乡重任,肩负抗日保台使命
  回籍之后,台南官绅推举许南英管理圣庙乐局事务。盖因此前,他曾率众力倡重修庙宇,而深受当地乡绅赞许,感恩在怀之故。据光绪十六年,安平县绅士许南英等佥禀:窃惟古今祀典,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例得专建祠宇(即吕祖宫),俾资崇报。(《台阳见闻录》清唐赞衮撰)此时,安平陈县令也聘请他担任“蓬壶书院”山长一职。
  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于对台湾设省后的新设施包括机器、矿物、实业的兴趣,许南英不但潜心研究,而且据此明确提出机器、矿务或其它实业都应自己学会了自己办,异族绝对靠不住的真知灼见。可见其炽热的爱国爱乡之心。为奉命办理垦土化番事宜,他辞去了“蓬壶书院”山长一职,并组织创办了“浪吟诗社”。甲午年春,鉴于他对台南的一事一物,了然于胸,唐巡抚特聘他充当台湾通志局协修,凡台南府属的沿革风物都由他汇纂。
  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台前,国势危急,许南英毅然从戎,坚决主战,时被任命为“团练局”统领,领辖两营兵马,参与防卫守备。面对严峻的形势,他悲愤赋诗,痛斥满清腐败无能:“牢羊已失成蛮触,市虎纷传幻战和。一局残棋浑未定,甲兵何日洗天河?”其师友施士洁也积极参与抗日保台运动。写下了《同许蕴白兵部募军感迭前韵》等诗篇,明知“难凭内外双重险”也不愿“坐弃东南一大州”。号召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地发生乱事,台南附近有刘乌河叛变,一重溪、菜寮、拔马、锡猿、木冈、南庄、半平桥、八张犁诸社也都很不安静,许南英及时将这些乱事平定,分兵住扎在各社。另据《台湾通史》(连横著)的《独立纪》载:“……其义民则进士许南英之台南团练、吴汤兴之新竹义军、林得谦之十八堡义军,于时土匪颇发,辄招抚之.各乡均办保甲,沿海亦练渔团,助守望。”《东方兵事纪略》(姚锡光著)对此也有专门记载。
  割台既成,台湾人组成台湾民主国抗日,日军由北而南,逐一攻陷抵抗各地。在台南安平港,刘永福布防叫许南英守城。不过,由于许南英手中士兵太少,难以形成有效抵御防线。此后,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相继逃回大陆,其中兵饷被刘永福带走,在这种情况之下,台南士绅认为不宜死守,劝许南英撤军东渡。9月3日,许南英无奈之下,令夫人吴慎携带儿女先行渡海,自己则将所有的私蓄、现金都散给部下,后在几个得力弁目护送下,逃出城外。日本当局到处张贴画像捉拿许南英。乡人只得将他秘密掩送到安平港,乘竹筏转登轮船内渡厦门。最后转往广东潮汕(汕头)与家人团聚。
  又据《让台记》(吴德功著)载,“闰五月初七日(公历六月二十八日),台南绅民议请刘军门永福为民主,并设议院、粮台。……设筹防局,以兵部郎中许南英、分(?)部郎中陈鸣锵为局长,分五段筹防。东段举人林际春,西段职生李清泉,南段职生吴敦迎,北段职生曾兆琦,中段举人林鸿藻,布置周密。时南路土匪蔓延,使许南英带勇平之。……”正如汪春源所言:“亡何割台祸起,时春源以公车阙诣上书不报,君(许南英)与台帅同仇戮力,賷志不酬,恝然为蹈海之举。”(见《窥园留草·汪序》)从此,他以“遗民”自居。“四万万人黄种里,头衔特别署遗民”(《和易实甫观察原韵》)。
  在汕头,他投靠许氏宗亲子荣、子明兄弟两人。一家人住在汕头鮀浦(在今汕头地级市鮀莲街道)附近的桃都围村许氏祠堂里。本来是准备要到揭阳认祖归宗的,但因祖谱已失,无法核对,只好放弃。不久,在子荣等人资助和介绍下,许南英远渡南洋(泰国、缅甸、新加坡)谋生,从而掀开了他海外生活的一页。
  四、坎坷不平的从政生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许南英漫游星洲、曼谷、仰光等地,因无法入俗,囊金荡尽,只好归国,重走宦途之路。于是,他“自贬南交为末吏”。投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改降换广东即用知县,加同知衔。至于他为何选择广东,一因是祖籍,二因朋友多。然而,根据清代官员回避制规定,文官不得在其原籍省分任职。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落籍与潮州毗邻,语言风俗多半相同的闽南漳州。开始了他大陆为官生涯。
  在广东期间,他历任广东徐闻、阳春、阳江、三水等县知县。此前,许南英先是帮广州周知府与番禺裴县令评闲府县试卷。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他又委随潮州镇总兵黄和庭(金福)行营到惠潮嘉一带“清乡”事务。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再被广州陈知府委总校广州府试卷。随后,又委充佛山汾水税关总办。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由税关调省,充乡试阅卷官,等等。以上种种任职,皆因他的兢兢业业,精明能干,而深受上级好评。即便如此,他也只能充当帮手,而无法获取实职,不过,这一段历练,却为他此后的从政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许南英出任广东省徐闻县知县。据载,这是他首次真正当任地方长官。徐闻位于雷州半岛南端,民风醇朴。所以他上任后,轻车简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己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不过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罕有所闻。真的到了“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院僧”地步(见《徐闻杂咏》之一)。据《雷州府志》记载及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和《读〈芝兰和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两篇文章的描述,即他们在徐闻活动的痕迹和生活故址情况,为后人研究许南英及许地山的事迹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许南英不仅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为适应新形势,他与时俱进,不仅将贵生书院改为徐闻县小学堂,而且还亲自执掌教鞭。勉励学生奋发向上、慎记“生于忧患,死于晏安”、“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到那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生无建树死嫌迟”(即为人无论做大小事,当要有些建树,才对得起社会)警言,这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在徐闻,他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不到一年光阴),却深受全县绅民爱戴。
  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广东乡试,许南英被调入内帘。试毕,复委赴钦州查办重案。回省消差后,省吏以许南英善治盗,命他缓赴三水县上任,转而调署为阳春县知县。时阳春、阳江连年闹匪,为此,他到阳春仅六个月,便对匪盗采取剿抚兼施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不久,调任为阳江军民同知兼办“清乡”事务。
  在阳江三年,许南英做了大量实事。一是剿抚匪盗;二是响应时势倡新学,遣派留日学生,造就专门人材;三是改濂溪书院为阳江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各乡小学教员;四是创办地方巡警及习艺所,以维护地方安宁。等等,以上诸多做法、举措,为时人所称道。
  然而,没想到的,阳江既是许南英从政的凌霄阁,也是其仕途的“滑铁卢”。当时阳江为“阳江直隶厅”,设同知、教谕、训导、司狱各一人,同知是当时最高的地方长官,从六品。在阳江,许南英遭遇从政以来少有的大起大落两件事。在剿匪上,许南英的表现可圈可点。时阳江土匪遍地,许南英与阳江游击(地方驻军首领)柯壬贵会剿土匪,成绩显著。他不但亲自带兵深入珠环山(地名),而且剿抚兼施。擒获土匪数百人,杀盗魁廖伦;对罪不至死者,带回处置。由于屡破贼巢,柯壬贵以功授副将,加提督衔;许南英也因此受到花翎四品顶戴的赏赐。《与柯参戎月波会剿石梯、珠环土匪纪事六十韵》所描写的即是此事,颇具史料价值。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之事。在对习艺所越狱事件的处理上。据《阳江大事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二十一日晚,习艺所囚犯120人越狱。司狱宋绍祁被革职,同知许南英撤革留缉。新编《阳江县志》和许南英的儿子许地山撰的《窥园先生自传》对此都有记载。虽然许南英在其后三个月内便捕回过半的逃犯,但仍受到惩戒。于是捐复(捐银恢复受处分降革的原官)翎顶,回省候委。可以说,丙午丁未两年间(1906、1907年)是许南英在宦途上最为失落的时候。自号“春江冷宦”即缘于此。
  据闻,他后来到香港,有人告诉他阳江越狱主犯利亚摩与同伴都在本岛当劳工,劝他请省府移文逮捕归案。先生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所以追捕逃犯,是怕他们出去仍为盗贼害民。现在他们既然有了职业,当要给他们自新的机会,何必再去捕杀他们呢?况且我已为他们担了处分,不忍再借他们的脂血来坚固自己的职位。任他们自由吧。”由此可见,其好生之德,为生民着想的高风亮节。
  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五月赴三水县上任。三年之中,力除弊(与“秕”通用)政。向例各房吏目都在各房办公,时间无定,甚至一件小案,也得迁延时日,许南英乃在二堂旁边设县政办公室,每日集诸房吏在室内办公,自己也到室签押。舞弊之事顿减,人民拍手称快。县中巨绅,多有豢养世奴的陋习,许南英严禁贩卖人口,敦促他们解放群奴,因此得罪于多数绅士,而影响到此后的办事,但他无怨无悔。县属巨姓械斗,闹出人命,许南英秉公办理,双方争献贿赂,皆被严辞谢绝,而为当地豪绅所构怨。对此,他胸怀坦荡,毫不介意。而这,也恰恰是他引以为傲,不负国家的地方,即除民害、不爱钱。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出仕,不做廊庙宰,当作州县宰。因为廊庙宰亲近朝廷,一国大政容我筹措;州县宰亲近人民,群众利害容我乘除。这两种才是真能为国效力底宰官。”《和耐公六十初度》便是他勤政为官、廉洁奉公办事的最好自白。
  1911年,许南英刚被清政府任命为广东电白县知县。据《宣统政纪实录》载,“1911年8月20日,谕内阁。张鸣岐(时为两广总督)奏,举劾文武员弁一折。……电白县知县许南英,前在三水县署任内,办事不力,着摘顶留省察看。”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一月之间,闽粤响应。满清政府未来得及对许南英进行处理,他便应漳州友人电召,辞职回漳,投身辛亥革命事业,担任临时政府民事局长。
  嗣后,南北共和,临时政府撤消,许南英遂赋闲退居海澄县海沧墟(现今厦门海沧),号其所居“借沧海居”。《借沧海居,冬夜不寐口占》:“起看残月寒无色,卧听回潮怒有声。子丑寅时酣睡足,碧天何事尚迟明?”即写于此时。时与汪春源、施士洁、邱韵香等多有汇聚及信件往来。
  民国二年(1913年)旧友福建民政长张元奇拟委其出任西路观察使,他辞而不就,转任龙溪县知事。这即是他“不做廊庙宰,当做州县宰”的具体表现。从其《癸丑三月任命龙溪县知事视事日偶成》:“飞来凫舄入清漳,遍地荆榛杂梓桑:私斗共夸民气勇,公田太息上农荒。分门别户吾无党,救弊扶衰国有光。此是紫阳遗教地,问心得过始登场。”一诗中,可以体会到当时他那种志踌意满,振救时弊的豪情。
  此外,从《沈琛笙五日有感和其原韵并以慰之《时聘修〈龙溪县志〉》、《下乡止斗偶成》、《纪私斗》等诗中,还可窥视到许南英上任之后,轻车简从,勤于政事,工作不遗余力之一面。由此不难发现,他对民国前途抱有满腔热情的希望。
  其实,这次正式为民国官吏,确确实实重燃他好好从政为官的希望,然而,当时官风民俗恶化,豪绅劣民动辄则藉共和名义,牵制地方行政的状况,特别是禁止私斗和勒拔烟苗事情为当地豪劣所忌一事。再次浇灭了他心中为官热情,彻底粉碎了他固有的信心和希望。原来,在他上任不久,当地豪劣为了公报私仇,无中生有,捏词上控他侵吞公款。后经省府查核不实,准备查办处理时,诸豪劣绅畏罪,请求他网开一面,免予追究的情形,使他更加看破了世俗日下,官风沦丧的时局。自此以后,他决计弃官,不再从政。卸任后,他两袖清风,退居漳州东门街管厝巷(为芗城区新华东路管厝巷门牌11号,现已被拆迁,实在遗憾、可惜)。《移居管厝巷》“寄迹依皋庑,巷深静不哗;前朝吏部宅,今日故侯家。春气藏梅蕊,新雷长笋芽;往来无俗客,自品建溪茶。”即是他闲赋在家,怡然自得,“胜似闲庭信步”的真实写照。
  五、心系宝岛,情牵故土
  内渡大陆后,他一直牵挂着故土家园。尤其是在台的种种充满曲折、辛酸、悲伤的经历成为他心底的疼痛,形成了他诗作中的底色——“思故园”与“忧家国”。他的《奉和实甫观察原韵》和《和哭庵道人易实甫观察台舟感怀原韵》就是此段时间的代表作。其中“结交肝胆同盟血,誓许头颅不惜身。”“丈夫意气千金重,壮士恩仇一剑知。心铁磨馀磨鼻盾,指挥子弟守城镇。”正是他充满立志抗敌的豪情壮语。台南沦陷一周年时,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充分地表达他思乡愁苦、“亡国”悲痛与未能挽救台湾危局的自责自惭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情,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与此同时,他还与丘逢甲(“寄题丘仓海工部澹定村心太平草庐”)、丘菽园(海澄人,客居星洲,为著名诗人)等友人鸿雁往来,常有凄怆无奈与咏台之作,表达其对台湾深深怀念之情。
  在龙溪期间,他与杨鸿盘(杨骚之养父)渔舟唱晚;“辛亥鼎革,春源与君(许南英)先后还山,同入菽庄吟社于鼓浪洞天者又数载。”(见《窥园留草·汪序》)流连唱酬,抒发思念故土之情。不仅如此,许南英还把光复台湾的殷切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几个儿子身上。由于他对清朝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早就有所认识,所以对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不仅毅然支持两个年长的儿子投身辛亥革命,而且时常赋诗歌颂革命事业。像《庚戌元旦》一诗,“…乍除旧腊鸿钧传,忽报新军蚁斗酣。兵气似随春气发,岭南闻道又江南。”“黄花岗畔足千秋,志士相逢地下游”《和杜鹃旅南杂感》。表达他对革命志士英勇奋斗、慷慨赴难和为国献身精神的敬仰之情。也从中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帝制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命运。“国运初更始,相期待共和”,可见,他由衷地期待着民主共和国的诞生迫切心情。
  “棉兰共话中原事,蒿目时艰议论生。”即使远在他国异乡,对于家国的关切,许南英丝毫不曾或减,“问我新中华,河山仍莽莽”就是一个极好说明。尤其是“扫清胡虏仗雄豪,革命更翻志不挠。斫地悲歌时看剑,向天谈笑自横刀。心中义利分俄顷,天下兴亡属我曹。阅历沧桑余老矣,填胸热血涌如涛。”(《和杜鹃旅南杂感》)可以看出,他虽已年迈,饱尝人间酸辛,但仍忧国忧民,豪情不减当年!
  民国5年(1916年),袁世凯为逞个人野心而死,许南英认为他死有余辜,不过,最令他忧心操虑的是,国家又要再度扰攘不安:“……命须再革民何罪?灰想重然(或为“燃”字之误)火尚留!乱政固应诛少正,连衡未必震诸侯。河山破碎纷无主,恐有强邻为尔谋!”再次突出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许南英自始至终所保持那股近似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君爱民精神,报国为家的时代风骨,一直深受后世敬仰与感佩。
  “素心兰是含香种,傲骨梅无媚俗姿”。一生以梅自喻的许南英,风骨傲然,铮铮独立,不改其志。民国1年(1912年)与民国5年(1916年),为强烈的思乡情绪所驱遣,他曾两次回台湾省亲访友。主要寄寓台南吴宅“啸霞楼”(今台湾成功大学宿舍所在地)。在故乡的日子里,他终日与亲朋叙旧,与诗友联吟,特别是面对历历往事,触景生情,不禁写下了大量热爱台湾、感怀时事诗篇。《忆旧(前调仄韵)》:“已无生气,进退真狼狈;半壁东南已去,忍不住,牛山泪。汐社杜鹃拜,河山悲破碎;多谢安平渔父,荡双桨,来相济!”就是其中代表作。
  此间,亲友们劝他,只要让一两个儿子回台入日籍,就可以领回在台湾的全部土地和财产,但许南英以梅花傲雪的品格,威武不屈的精神,贫贱不移的骨气严肃地表示:宁愿舍弃一切,也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协,坚决不做亡国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自题小照(前调)》:“已矣旧邦社屋,不死犹存面目!蒙耻作遗民,有泪何从恸哭!从俗!从俗!以是头颅濯濯。”《别台湾(“如梦令”)》:“望见故乡云树,鹿耳、鲲身如故;城郭(与“廓”通用)已全非,彼族大难相与!归去、归去,哭别先人庐墓!”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他那一颗思念故乡家园、始终不离不弃的拳拳游子之心。
  1916年9月,因林尔嘉之荐,他应邀赴苏门答腊棉兰为侨绅张鸿南编辑“事略”。一年内,他扶病急将“张君事略”编就,希望能够带些酬金回国。谁知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海上航船往来无定期。许南英滞留海外,精神愈加沮丧。就在他日日等候通航之际,不幸染上痢疾,于1917年农历11月11日溘然与世长辞,终年63岁。(《窥园留草》自序)
  许南英共有七子二女。其中大儿子许赞书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后出任厦门同盟会会长;三儿子许赞元在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又留学日本,后投身革命。
  1911年,许赞元率领敢死队,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进攻两广总督府。起义失败后,他身负重伤,侥幸脱险,成为“黄花岗烈士”仅有的两位幸存者之一。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碧血黄花》中,曾塑造过辛亥先驱许赞元的形象。四子许赞祥即现代留学日本的著名画家许敦谷。五子许赞堃(又名许地山),则成为现代著名作家,《落花生》一文就是出自其手。抗日战争中出任香港抗敌协会理事,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死而后已。
  许南英的一生,历甲午之役、乙未割台、辛亥鼎革、袁氏称帝诸历史事变,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他遭遇国土沦丧之痛,切身体会清朝官场的腐朽,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不幸和悲哀,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时代风骨和知识分子坚强不屈的特质。许南英的诗记录了时代的方方面面,作风格朴实自然。后经其子许地山辑为《窥园留草》。《窥园留草》是“一个台湾名进士家破国危,幽忍凄切的心声,交织着很多地方掌故以及当时文人风雅际会言行的纪录。所以留草的文献价值,比同时代的一些诗文集更高得多”(黄典权)。1962年9月,台北银行曾将《窥园留草》重印出版,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147种,可见,其在大陆与台湾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盛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许南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