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漳州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52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的漳州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2
页码: 105-116
摘要: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芗城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局面。一周后的9月26日。并就行政组织、经费开支、财产档案等要求列册上报备查。1949年9月27日,由军代表或军管会联络员组成的接管小组成立,接管的重点放在龙溪师范学校和2所公办中学以及报社。在临解放时闹学潮而被开除、逮捕的龙溪师范学校学生全部返校,恢复学籍。人民政府依据中央指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集中专题宣传“美帝国主义罪恶滔天”、“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在师生中打破“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
关键词: 漳州 教育 解放初期

内容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芗城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1949年的9月逢农历七月,漳州风俗正值“普度”盛行,热闹遇到战事,全城冷清了几天,解放军进城第二天商店就开门,学校也纷纷复课,校长、教师、学生、教材、教室,一切照旧,十分平静。
  一周后的9月26日。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接着开始城市的接管工作。9月27日,成立军管会文教部,部长罗晶,地址设在中山公园仰文楼,当天发布了第一号命令:“各级公立学校、文艺团体、文教机构在军管期间归文教部接收管理”。确定接管学校的方针是:“发动群众,了解情况,创造经验,稳步接管”。并就行政组织、经费开支、财产档案等要求列册上报备查。同时发布第二号命令,要求各级私立学校(包括外国教会学校)在军管期间归文教部管辖领导。1949年9月27日,由军代表或军管会联络员组成的接管小组成立,接管的重点放在龙溪师范学校和2所公办中学以及报社。军代表或军管会联络员进驻接管单位:龙溪师范——罗晶(文教部长)、张健、陈光培、曾维群;省立龙溪中学——陈虹(文教部副部长)、童多基、周兴民、郑图;龙溪县立初中——平浪、秋子(文教科长)、肖墙;市区小学——阮位东(文教副科长)、董尚德、刘经时、徐文华、周蕴深。当时,各校的校长、教师对新政权不甚了解,怀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服从军管会的指示,同时学校也按部就班地上课。
  军代表进入中学以后,就发动教师中的积极分子组织学生宣传队、歌咏队、秧歌队和腰鼓队,从文艺活动入手,开展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祝宣传活动,教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你是灯塔》等革命歌曲。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当时很新鲜,也很受学生欢迎。军代表和学生的感情很快就拉近了。城区各小学受到中学的带动,组织高年级学生跳舞唱歌,上街宣传。
  军管会接管学校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服从当时社会的中心任务,此后的“反对银元投机买卖”,庆祝厦门解放,慰问人民解放军等活动都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所以停课、调课是比较经常的。每天学生放学以后,教师集中开会,由军代表宣讲《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告》,读报纸,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之后又发动教师检举揭发国民党时代的官员、特务。为了稳定教育秩序,军代表以正面教育为主,学校没有抓人,也没有开除教师、学生。但为适应新社会的教育,各中学都建立生活指导委员会、组织学生会,代替过去的训导制度。
  在接管学校之时,军代表动员教职员工自愿报名参加清点工作,分为财产家具、教学仪器、经济账目、文件档案等项目进行查对、编号、登册,凡私拿、私借学校公款、公物一律追回。在临解放时闹学潮而被开除、逮捕的龙溪师范学校学生全部返校,恢复学籍。接管的五天之内,全市各校的教职员工花名册、经费收支财产清册、学生花名册全部上报文教部。针对教学问题,军管会做出决定,取消《公民课》、军训、童子军及宗教课,并对原有《国语》和《历史》进行删改。
  1949年12月,福建省委宣传部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通知下达,指示中学教师集中到福州学习,由省教育厅负责;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由地、县负责举办。军管会决定春节过后借用进德女中校址作为龙溪县小学教师思想改造学习班的场所。
  195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五,龙溪县小学教师思想改造学习班开班了。四百多位小学教师忐忑不安地前来报到,这批被接管的教师,进入新社会还不到半年,对新政权心怀疑虑。他们是生平第一次扛背包,离家门参加集中住宿学习,还不知此后前景如何,加之进德女中地处郊外,周边竹林、田园环绕,十分僻静,故而与会者大多恐惧感比较严重。开班动员大会上,龙溪县县长白佩衍作报告。白佩衍县长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的建设需要大批知识分子,需要大量的建设者。他特别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文化,培养人才的基地,新社会的人民教师是光荣的。他对教师公开党的政策是“争取、团结、教育、改造”,并给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说“当前小学人事是个别调整,基本不动,在座的全体教师都留下来,继续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服务”。与会教师如释重负,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表现出愉快的心情。他们认真听报告,记笔记,学习讨论,联系思想实际,谈认识,表态度。学习班还组织了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有歌咏队、舞蹈队、板报组,对于教师而言,这一切都十分新鲜。当时中小学课本来不及重新编印,学习班还组织教师对旧课本进行审查、更正,由县委宣传部统一审定,主要是删改《国语》、《历史》,凡插图中出现“青天白日”旗一律用新印制的“五星红旗”复贴,文字中的反动言词和亲美崇美的课文一律予以涂抹或剪除。学习班的教师都很用心地操作,晚上还加班加点。这一次为期三十几天的思想改造学习班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学习班结束后,解放后的第二学期开学了。
  关于解放初期学校教育状况,后来漳州市教育局的工作总结有过这样的叙述:“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后,我们马上接办了国民党时期的3所教会学校和几所中等技术学校、21所烂摊子小学和8所幼儿园(班);取消了反动课程和名目繁多的老一套制度;紧接着,又在学校中进行了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政治思想教育,消除了国民党时期灌输的反动思想在师生中的影响,广大师生的阶级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有所提高。随着各项中心政治运动,我们又在教师中,开展了三反、五反、整风、反右派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等教育工作。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横扫了教师中的‘三风’、‘五气’;揭露、清除了隐藏在教师队伍中的反革命分子、各种坏分子和右派分子,纯洁了教师队伍。”
  教育事业的关键部分是师资队伍,解放初期的教师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形。解放前留下来的教师,不论是质量上或者是数量上都十分薄弱,新社会自己培养的教师又一时跟不上,而学校一旦不能正常上课,势必引起社会不稳定。所以漳州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其一是坚持正面教育,促使解放前留下来的教师努力适应新社会的形势和要求。为了社会稳定,对旧社会过来的教师全部留下来使用,即便是反动党团骨干,只要没有继续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就照常参加工作,个别有现行活动或民愤较大的才由公安部门收押。文教部门领导抓紧教师的政治学习,天天组织政治学习,有时候清晨六七点到校,学文件,读报纸,然后才上课;有时下午放学后,集中开会,听报告或学习讨论;并且固定几个晚上和周六下午集中政治学习。人民政府依据中央指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所以解放初的前几年,漳州各中小学教学秩序正常运转,社会比较稳定,但是国民党的一些顽固分子不甘心政权的丧失,经常在师生中散布反动言论,造谣“国民党即将反攻大陆”、“美国派兵支援国民党”、“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等等。人民政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集中专题宣传“美帝国主义罪恶滔天”、“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在师生中打破“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1952年10月开始,再一次组织教师思想改造学习班,中学教师全部自带行李、被包集中到福州学习,学习期间学校暂时停课;小学教师以集中住宿形式在养正小学参加学习,此间各小学暂时请龙溪师范学生义务代课。在思想改造学习班上,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为主题,抓紧美国对台湾、朝鲜的侵略和志愿军赴朝作战取得胜利的时机,扫除思想上亲美、崇美、恐美的情绪,确定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鄙视、蔑视立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土地改革问题上,教育大家认识土改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镇压反革命活动从1950年中期开始历时三年,学习班组织教师学习文件,要求教师提高认识,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阴谋破坏和彻底消灭蒋介石残余匪帮,为了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巩固与发展中国人民的胜利,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正面教育的效果很好,大部分教师有了热爱新社会的感情,主动靠拢新政权,成为学校工作的积极分子。
  其二是在教师中开展查历史、查出身、查社会关系的组织清理工作。解放初的头两年,学校教育秩序基本正常,但是学校中党的领导骨干还比较薄弱,教职员中的反革命分子和曾被反革命威迫利用过的人还未系统清理,需要通过教育、改造,促使这部分人抛弃原来的反动的错误的阶级立场。当时人民政府分三步进行工作:首先是号召教职员和学生(一般是高中以上学生)向政府忠诚老实地交代清楚自己的历史。而后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所知的反革命分子。最后汇总各方材料进行组织处理。
  从1952年之后连续几年,教师开会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三查”:查历史,交代自己的解放前的经历,从14岁开始,凡参加过反动组织,反革命活动,无论是骨干或一般参与者,都要交代一清二楚;查出身,交代自己祖宗三代亲属的政治面貌,经济活动,现今状况;查社会关系,交代旁系亲属、亲朋好友中有历史问题或现行反革命活动的,并需要交代解放前后往来和亲疏的情况。“三查”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进行,而是通过自我交代,群众检举,组织谈话,反复交叉地开展,形成一种浓厚的惩治反革命的氛围,对有问题的人造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压力,客观上对学校管理的顺利推进也是有益的。
  漳州市在1951年8月16日开始进行“反动党团和特务人员登记”工作,教职员中凡涉及反动党团特务都要主动到公安派出所登记,延至1952年10月的思想改造学习班再一次主动向小组交代,争取得到宽大。因为当时全社会的阶级斗争声势巨大,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整个社会的环境极大促进教师思想改造工作。
  其三是带领教师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是“单纯教学”观点,认为社会政治运动与学校无关,与自己无关,针对这种思想动态,政府发动学校中积极分子带领师生参加政治运动。根据学校特点,街政府往往把出黑板报,上街宣传的任务交给学校,使得每个教师都知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形势,还得带领学生上街宣传,这种“抛头露面”的举止被视为“与旧社会彻底决裂”的决心。各级政府组织集会控诉和声讨美帝国主义的罪行,控诉地主恶霸的罪行,较为大型的集会往往在马道底体育场或中山公园举行,较为小型的大都借中小学操场举行,学校师生们都要参加,接受教育。1950年底,在漳州抗美援朝运动中,亲历者以切身遭遇进行诉说,比如被抓进中美合作所华安班当挑夫的,惨遭毒打,目睹美军侮辱中国妇女,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实,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激发师生爱国主义精神。1951年春,漳州市各界群众三千多人在寻源中学集会,驱逐美帝国主义分子卜显理及一些外国“姑娘”,这些人是英美教会派到漳州寻源中学、进德女中等教会学校的“校董”,管理教会兼管理学校。群众集会的声势打掉这些洋人往日的威风,教育师生敢于自立自强,人民政府的代表宣布限令卜显理等人24小时内出境。政府还发动师生参加全社会开展的轰轰烈烈“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中小学生还搞“一把米”捐献活动,学校再把米集中起来换钱上交政府,捐多捐少不计较,捐多者给予表扬。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隔三差五举行一次,反美氛围十分浓烈。镇反、土改、三反五反这些运动,学校师生也都参加,排练话剧或唱歌跳舞,上街宣传演出,傍晚或周日漳州市民经常会看到中小学的宣传队活跃在漳州的大街小巷。也有利用上课时间,教师配合工作队带学生上街,到一家一家商店门口示威,所到之处,学生站成一圈,中间摆一张椅子,叫老板站上去,然后大家高呼“打倒不法资本家!”之类口号,或高唱“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当年华英小学(后改为解放小学、漳州四中、今第二职业中专)操场经常是集会场所,一有斗争地主、斗争反革命的大会召开,附近学校都停课,甚至枪毙人犯也常常在操场边上执行,这一切都让教师在政治运动中经受锻炼。参加运动以后教师要人人写体会、写思想汇报,促使教师提高觉悟,适应新社会的工作环境。
  其四是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政策,快速培养新教师,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是解放后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从学生角度看,许多穷人的子弟在解放前不能上学,现在通过街政府和工作队的发动纷纷入学,有初中辍学的重新入学,有十几岁的童养媳进入小学一年级,所以学校里学生年龄差距很大,甚至有学生年龄接近或超过教师的;学校在招收学生也放低门槛,只要是工农子弟,成绩差的也录取,不以分数为标准而以家庭出身作衡量,1950年龙溪师范入学考试时,有考生迟到半小时以上的,只要工农子弟的就可以入场,可以补考。人民政府用最大的优惠措施,吸收工农子弟入学,改变学校阶级成分的结构。从教师队伍的设置方面,政府也花大力气对师资队伍成分进行改变,从机关、部队中知识青年选调人员到学校担任骨干;用速成的手段培养教师,比如师范三年制改为一年制,力求新社会自己培养的教师快速到位。人民政府还在民众中开展“识字运动”,在各街道、各居民小组中办识字班,利用晚上、下午组织文盲、半文盲学识字,借用居民的厅堂、庙宇的场院,挂上一块小黑板就上课。扫盲班培养出来的学员,只要政治历史清白,个人自愿即可到小学担任教师,1953年,漳州市还吸收一批家庭妇女为公办小学教师。
  根据1950年底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教育着重为工农服务,为工农子女和工农青年开门。漳州市各类教育稳定原有教师队伍,有步骤清除反革命分子,大力吸收新社会知识分子,使师资队伍水平基本能够跟新社会相适应。
  漳州解放后,政府一方面做好教师思想改造工作,一方面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龙溪中学(漳州一中前身)在解放前就有地下党及其外围组织活动,培养一批骨干力量。1949年11月9日成立学生会,紧接着又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由龙溪中学带动其它中学也相继成立学生会、团支部。1949年12月,中共龙溪地委青年部部长陈虹分别到各个中学跟学生对话,陈虹同志虽然是南下干部,但他是漳州本地人,口才很好,又熟悉漳州情况,说话很有鼓动力,他的报告学生很欢迎,也很受教育。
  1949年12月21日,龙溪地区团工委和漳州学联号召全市学生团结起来,积极参加剿匪反特宣传活动。当时市政府组织庆祝厦门解放的劳军活动、迎接新中国解放第一个元旦文艺晚会以及为漳州冬学筹建基金等活动,中学生无不踊跃参加。市学联、青联还组织一千四百多名中学生参加剿匪反特动员宣传活动,协助武装部队开展工作,如把普通话翻译成漳州方言跟老百姓交流,帮助部队抄抄写写,带工作队找人或指路,这些活动对中学生个人及其家庭而言,是需要极大的勇气。1950年底抗美援朝时,漳州学联又发动中学生报考军事干部学校,龙溪中学、寻源中学、龙溪初中、进德女中和崇正安中共有706人报名。但是中学生过多地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也影响正常教学,有统计表明,单1950年计,一个中学生一年参加社会活动次数达72次,政府分别有7个部门可以直接向学校下达任务,致使有些课程未能授完,直到1951年11月16日福建省委下发通知,重申中央和华东区关于严格遵守《纠正教育工作混乱现象的规定》,有了上级文件为依据,漳州市中学生思想教育较为正常化,混乱现象基本克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位东
责任者
庄宗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