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三街铸江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42
颗粒名称: 古城三街铸江滨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9
页码: 78-86
摘要: 辛卯年春节,江滨公园以崭新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人观光。今年的江滨公园,景色大有改观,从当年建园之处向东拓展,目前已建到战备大桥一带。新园区内增添了许多园林工程,可喜的是,中山桥亭被扶正,并纳入为园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成为时空交错的一个聚焦点。新园区西起瀛洲亭,东已接近战备大桥,其方位大致处于漳州古城南城墙范围。园区中心景区,即旧桥两侧正好处于子城的南面,真是历史的巧合!左顾右盼之间,眼前的江滨公园,江滨路,仿佛是刚刚消失了三条老街,经历凤凰湼槃般的煅造而浴火重生。
关键词: 古城 江滨 漳州

内容

辛卯年春节,江滨公园以崭新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人观光。回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九龙江岸防洪堤坝上,一团水泥塑的假山石,上刻“江滨公园”四个字,沿堤点缀三、五座风雨亭,江岸种植一排柳树,这便是当年江滨公园的模样。今年的江滨公园,景色大有改观,从当年建园之处向东拓展,目前已建到战备大桥一带。新园区内增添了许多园林工程,可喜的是,中山桥亭被扶正,并纳入为园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成为时空交错的一个聚焦点。可惜的是,烧灰巷关帝庙未能保留下来,桥头建关帝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旧桥头的关帝庙称衡义殿,上世纪初,月溪亭因拓路拆迁,并入旧桥头的关帝庙,此次是二座庙一起被拆除了。新园区西起瀛洲亭,东已接近战备大桥,其方位大致处于漳州古城南城墙范围。园区中心景区,即旧桥两侧正好处于子城的南面,真是历史的巧合!漫步江滨公园,望着车水马龙的江滨路,搜肠括肚地回忆古城南隅的博爱道,厦门路,澄观道三条老街。左顾右盼之间,眼前的江滨公园,江滨路,仿佛是刚刚消失了三条老街,经历凤凰湼槃般的煅造而浴火重生。
  被湮没的古城水门——东、西闸口
  唐贞元二年(786),漳州府治从漳浦李澳川移进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修筑城池,唐至宋初仅为土城,围长六里。从现存的一些遗迹,还能窥测古城的规模,子城东门设在今东桥亭,西门在今西桥亭,北门在今北桥市场。东、西桥亭建于护城濠上,东、西护城濠都向南流入南门溪,在流经南城墙处设东、西水门,也就是东、西闸口。后来,古城扩大,古濠成为城中水运渠道,水门因事关城防安危,加之漳州处于九龙江冲积平原,水网密布,船运十分发达,郡城处于水陆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历代官府都很重视漳州城水门的管理和维护,长期驻扎军士把守。东、西护城濠有幸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屡次清淤,保持水运畅通无阻。直至城市改造之前,城濠与古城同甘共苦了一千多年了,基本完好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古城珍贵的遗产,在城改中被覆盖改容、或被填平、或被改为涵洞,其完整性和原始风貌大受损失。近几年修建江滨路及江滨公园,作为护城濠标志性遗址的水门,即东、西式闸口,也遭遇相类似的命运。古城水门正好正对新园区,至今还发挥排泄城内污水的功能,如将水门复制在相对应的位置,完全可以作为园区的一处别致的景观。这样做,既能增添公园的文化含量,又能美化排污口,无疑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成果,避免城市改造中常见的立新除旧,铸成城市文脉断裂的憾事。
  已消失的行栈长街——厦门路
  厦门路位于古城南墙之外,夹在城墙与南门溪之间,建城之初,此地只是江滩沙岸,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形成货物聚散的行栈街。全街由许多小路段组成,自东向西是:大庙口(新桥威惠庙)、坝仔桥(石路头)、节孝坊(钱氏大宗祠)、张厝(盘龙楼)、李厝(七星巷)、丁方桥(大路头)、东闸口(帝君庙)、石佛殿、清惠宫(陈公巷)、杉巷等。全长一公里有余,超过当年郡城东西轴线的长度,是一条繁荣而忙碌的行栈长街。从长街布局及构造上看,原本的江滩沙岸,可能在宋代就出现了行栈。古代行栈往往选择临水区域,背靠水流搭建连片的栈房,批量货物经水运直接从屋后呑吐,屋前是店面,作接洽生意或零售之类,楼上有供商旅客人入宿用房。这种栈房在宋代已很盛行,特别是处于水系发达的江淮一带集镇或城市,都留下典型的栈房模式,延用了上千年。漳州的行栈长街,虽不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江南行栈街,但其形制与古代行栈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是作为商铺或作坊,这样的构造也是很合理和适用的。商铺后门直接进货,店面轻松自如做生意,互不干扰,甚至不会影响街面交通和任何一家的生意。手工作坊,后门进原材料,直接进行制作,店面销售,也一样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现今我们的商品街或商业批发城的规划和布局水平,应自愧弗如。如果厦门路不被拆除的话,从杉巷、杉巷尾和洋老洲街的旧址形状,就能清晣还原栈行街的构造。杉巷是一条专营杉木行业街,因此得名。其形成并不是偶然或随意的,杉巷南面是瀛洲(后叫洋老洲),之间隔着一叉小水流,聪明的先人巧妙利用这支平缓的水流,将西溪上游放排下来的杉木等原木拖入比较好控制的小水流,送进岸边杉行的后门。这股小而缓的水流被充分利用,从三湘江引入,与西闸口合流后,一直被疏导至东闸口流回南门溪。历经沧海桑田的南门溪,壅淤与日俱增,江滩沙岸逐步外延,沙洲也摇身一变,成为街肆。瀛洲变成洋老洲街,原杉巷与洋老洲之间是一座洋老洲桥,桥上有瀛洲亭,亭中祀奉观音菩萨,是漳州古城五观音亭之一,在陈炯明拆城拓路改造中,瀛洲亭移往新沙岸(今瀛洲亭)。
  1918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援闽,入漳建护法区,对漳州古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当年市政工程处将拓宽后的道、路、街、巷一一作了规划:(1)路面宽50尺以上的称为“道”;(2)路面宽20尺至30尺之间的称为“路”;(3)路面20尺以内的称为“街”。大庙口至杉巷全线拓宽取直,沿街立面全部修建为骑楼街廊,并命名为醒民路。民国33年(1944年)3月,时值抗日战争末期,国民党厦门市政府迁入漳州,办公机构选在醒民路(大路头),随后不久,醒民路改名为厦门路。
  厦门路名称一直延用至2000年,在新千年的城市改造热潮中,厦门路与博爱道、澄观道一起被拆除,开发商在原路址一带陆续建起高层商品楼,古老的行栈街销踪灭迹。沿路的古迹如陈公巷(据说是陈元光后裔宅厝)均随之消失,唯姜公祠幸存下来。
  行将渐远的城背——博爱道
  博爱道旧名城背顶,其所处方位,正是古城南城墙墙址。陈炯明入漳后,拆除古城,并利用城墙基础修筑道路。因路面宽度达50尺以上,按当时规划,属于“道”一级,应运当年的民主共和思潮,命名博爱道。该道路东起八卦楼(战备大桥),西至猪仔墟(市辗米厂),是古城南隅的界标性老街。博爱道路基下就是古城墙基和南月城遗址,沿线连缀古城多处名胜,由东起有八卦楼、丹霞书院、东闸口、南市、龙眼营、通元庙(侍王庙)、南月城、万道边、西闸口、南台路等。当时拆除城墙,拓建马路,交通大有改善。
  博爱道是城乡往来必经之地,处于东西与南北交汇线上,是理想的商品交流点。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博爱道曾长期作为商品批发一条街,有海鲜水产,有食糖烟酒,有粮食谷物,有日杂五金,有干果制品等批发经营部。在严厉抑制自由交易的计划经济时期,博爱道西端仍然建起全市规模最大型的农贸市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民市场。可以说,这里的农、林、渔、禽等商品,样样俱备,是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即使是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漳州市民也能从这高价购买到急需的食用品,民间称之为“黑市场”。这一带还集中了当时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活急需品加工厂,有漳州市辗米厂、肉联厂、面制品厂、豆制品厂、禽蛋加工厂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区东扩,多种批发市场规划性迁往新城区东部,博爱道上商业活动随之潇条。几年之后,博爱道东段全部及西段南侧拆除,现仅残存西段北侧一段,道不成道,街不象街,在高层商品楼阴影下,顽强地和古城仅存的古街香港路、龙眼营、延安南路依偎在一起,让路人依稀可见古城南隅的式微情景。
  湼槃的凤凰——江滨路
  江滨路是在厦门路和澄观道的原址上修筑出来的,澄观道前身是南门溪淤积成的沙岸,1918年,陈炯明入漳拆除古城,用拆下的城墙条石修砌南门溪的驳岸和码头,顺理成章地筑起了一条横贯城区的临溪大道,也是护法区市政改造程中唯一新开辟的马路。澄观道从西端的瀛洲向东修到草寮尾,全长一点五公里,是当时漳州最长的马路。作为漳码公路的始发路段,澄观道独占鳌头,一时引领风骚。
  澄观道与厦门路背靠背,民间将厦门路叫内街、澄观道叫外街。与厦门路的密布坊铺、商行相比,澄观道更多的是货栈与仓贮。由于水土流失,流沙壅塞,沙岸不断增长,原来的水运航道淤积成简易靠泊码头,至民国初年,仅在漳州城南门溪北岸一侧,就有各类专用码头近20多处,有据可查的就达15处。由西向东依次简列如下:摆渡码头(瀛洲尾)、春兴码头(西闸口边)、陈公巷码头(清惠宫)、杉巷码头、王爷公码头(南市)、东闸口码头、临江楼码头、大路头码头、七星港码头、塔仔脚码头、斗仔桥码头、新桥电船码头、帝君庙码头、五通码头、筊笠埕码头(草寮尾)。这些专用码头是当年九龙江航运发达、经济繁荣的结晶。澄观道沿线的码头为当年漳州城改造工程的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护法区市政当局以建驳岸码头为由,开征码头捐,按进出货物量征收,护法区筹饷局下设码头关,地点就设在澄观道54—56号,这所西洋式楼房至1970年因建战备大桥才拆掉。抗日战争初,厦门海关迁入漳州,关址选在澄观道33号,因厦门海关内迁漳州,漳州航运报关行业应运而生,催生了许多报关行和报关员,海关楼直到建江滨路时才拆除。
  澄观道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因素,不仅是货运商贸首选之地,也倍受商务和文化宗教人士的青睐。一些外派办事机构纷纷择址于此,甚至将传教士也吸引过来,清末,天主教传教士约瑟夫·拉默在此建了玫瑰堂,民国初年,以周边商行基督教徒为主体的教民也在此组建漳南堂会。
  西溪沿线的船民也多数停泊在澄观道驳岸,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船民为让子女能及时接受教育,集资在澄观道租用民房,聘请私塾老师授课,这就是船民小学的前身,后改为龙江小学,1999年,因建江滨路,龙江小学并入新桥中心小学,校舍拆除。
  澄观道占据天然地理优势,风光宜人,商旅人士、名流骚客云集。一时茶楼酒肆鳞次栉比,每当夜幕降临,渔火闪烁,歌乐悠扬,游客仿佛置身秦淮之家。
  新中国建立后,龙溪航管站也设在澄观道。1960年特大洪水后,河床及航道大变化,南门溪简易码头大都无法停泊,龙溪航管站分别在大路头和塔仔脚建造两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栈桥式码头。这两座新式码头,均可停靠货运汽车机械装卸,是当时较先进的水陆联运接驳码头。
  1959年冬,在澄观道南侧动工修筑防汛工程,即防洪石堤,1961年夏天基本建成。防洪堤占去澄观道约三分之一的宽度,与澄观道齐肩并行,几乎是首尾形影相随。经过整整50年后,防洪堤于今年被拆掉了。澄观道也走完92年的历史,溶入到新生的江滨路之中。
  前不久,一批城建规划专业人士应邀考察漳州城市建设,有些专家针对在城区迎风的南面集中筑起围墙式高楼群的方案,指出其中不妥之处。尽管如此,幢幢高楼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江滨路段。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多学科立体交错的庞大体系,特别是旧城改造,更是错综复杂,需要大智慧。每一座城市,不管是大是小,都应会形成自己的传统,成就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化积淀。古城文化积淀正是新兴城市文化的息壤和源泉,人人当倍加珍惜,并传承下去。历史街区与世居市民,二者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城世居市民的付出和支持,为城市改造提供宝贵的空间。城市文脉传承及延续,离不开广大老市民的认同和参与,他们对故地的眷恋情结,其本身就是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理解和尊重。试设想一座全是移民的城市,其城市文化只能从零开始。
  江滨路沿线和江滨公园,是依附在古城三条老街区丰厚的历史积淀上的新生体,理应充分继承古街的文化精华,可在相对应的路段溶入老街的精典要素,如古井、古桥、古树、古庙、古城遗址等。新居住区的名称与原地名应有承接或呼应关系,或园区的景观中的亭台水榭,以相近地理位置的老街坊名称命名等等。三条古街的改造与重塑,是城市改造中的一个典型性缩影。历史街区消失了,崭新的城区、园区出现了,其中古城文化精萃如能得到秉承,新的城区将会象凤凰湼槃一样,重铸成为漳州的城市文化精典。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