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07
颗粒名称: 彭冲
其他题名: 龙江之子胸怀天下心系桑梓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漳州党的地下工作和学生运动早期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随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宣传队队长、科长、县委书记,华东野战军团政委、师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省委统战部部长兼龙溪地委书记,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南京市市长、市委第一书记、警备区政委,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0月27日,彭冲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关键词: 芗城区 彭冲 人物传记

内容

彭冲简介:彭冲,1915年生,原名许铁如,福建漳州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漳州党的地下工作和学生运动早期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随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宣传队队长、科长、县委书记,华东野战军团政委、师副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秘书长、省委统战部部长兼龙溪地委书记,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南京市市长、市委第一书记、警备区政委,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龙江呜咽 群山低首
  彭冲同志因病于2010年10月18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走完他光辉璀璨的生命历程。
  彭冲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彭冲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噩耗传来,乡亲哀悼。广大漳州人民怀着悲痛的心情,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深切缅怀他的不朽功勋和对家乡建设的突出贡献。10月24日,彭冲同志故里隆重举行追思悼念活动。悼念活动在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香坂村许氏宗祠敦本堂举行。彭冲同志亲属许铁锋、许杨阿根,来自厦漳泉以及香坂村的许氏宗亲500多人参加了追悼活动。
  10月27日,彭冲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漳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可清,市长陈冬等市领导及芗城区委书记黄春曙、区长黄庆辉等,代表漳州乡亲,飞奔万里到八宝山送别这位龙江骄子。
  从家乡投身革命戎马一生报国
  在漳州市区塔口庵和平巷有一个略显沧桑的小院落,院门口挂着一块匾额,上书“莲山陈寓”。这是彭冲岳父陈祖基的住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共漳州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彭冲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如今,陈祖基的孙子陈仁谦在莲山陈寓居住。陈仁谦指着院墙上的几个方形孔洞介绍说:“这几个孔是原来安放房梁用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房间,姑父他们从事地下工作的时候,都在这个房间里聚会的,当时莲山陈寓的后面是一片竹林,这个房间有个后门直通竹林,一旦有反动派过来捣乱,他们就从后门跑进竹林躲避。”
  彭冲同志在龙溪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20世纪30年代前期,彭冲同志在漳州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漳州地区地下党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在学生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组织领导学生运动,与反动当局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4年,受中共漳州工委委派,彭冲同志加入由左翼知识分子组织的进步文艺团体虹桥文艺研究社,并逐步将其改造成为党领导的革命文艺团体芗潮剧社。彭冲同志积极投入剧社工作,编导并参加演出进步话剧,成为剧社骨干。芗潮剧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闽南大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期间,他一次次摆脱敌人的盯梢追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1937年,中共地下组织决定以芗潮剧社为骨干力量,在闽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彭冲同志与其他党员一道带领剧社前往厦门进行巡回公演,积极促成建立闽南地区抗日文艺联合战线,使之成为闽南地区抗日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年,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彭冲等同志恢复建立中共漳州工委,他任工委组织部部长,发起组织了民众救国服务团,参与领导漳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不到两个月,民众救国服务团就发展成为有着30多个分团、几十个分队、3000多人的抗日救亡组织。
  1937年10月,彭冲同志参加新四军。就这样,彭冲从家乡走出去,转战多处,倾尽心力报效国家。直至1993年3月,彭冲同志退出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拳拳赤子心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彭冲几乎年年都会回漳州小住,短则七八天,多则二十多天。“彭老很关心漳州城市建设和绿化工作,回漳州视察期间,他经常抽出时间走上街头,察看市容市貌,对漳州的城建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经常向市领导介绍他在上海、南京抓城建工作的经验,时任漳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的曹盛文,因分管城建、土地和政法工作,与彭冲接触最多。他回忆说:“他特别关心城市的道路建设。看到漳州城区道路狭小、交通拥挤、市政设施落后、市容市貌比较差,彭冲心里很着急,建议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漳州应加快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新城市。”
  曹老回忆说,1992年漳州自来水资源一度比较紧张,连宾馆等一些公共场所都时不时出现停水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里谋划再建一个自来水厂,可是当时漳州财力比较紧张,他们就把此事向彭冲作了汇报。只见彭冲大手一挥,说道:“没有钱不要紧,也不是大问题。要善于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没钱的话可以去找别人借贷嘛。”过后,彭冲向中央外经贸部反映情况,牵线搭桥,促成了漳州与西班牙银行500万美元的借贷事宜。“那可是全省第一例通过借贷外资兴建的市政工程啊,工程的落成一举解决了漳州的供水难问题,彭老对此功不可没。”
  在城建部门工作几十年,如今是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委主任的陈钢铁,见证了彭老长期以来对漳州城市建设的关心。他回忆说,彭老结合自己在南京、江苏、上海的工作实践,提出漳州要突出特色构建生态文化名城。彭老指出,漳州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市区拥有圆山、芝山、望高山、南山,“母亲河”九龙江穿城而过,市区南郊的万亩成片果林——“荔枝海”和圆山脚下数千亩连片水仙花种植地,构成了山、水、林、果、花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景观,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彭老强调,城市建设要突出绿化,要种大树,保护古树。他说,古树是城市生命的延续和历史的见证。没有大树,就没有历史,没有绿化就没有文化。要因地制宜,统筹做好绿化布局,从城市道路、住宅区、江滨、广场等地方抓起,持之以恒,使之逐渐形成规模。要突出抓好城市园林建设,要请像杨廷宝那样的大师级专家来精心设计,使城市公园成为绿色生态景观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精品。
  在中央工作期间,凡到北京他家作客的漳州同志,彭老都要向其仔细询问家乡建设发展情况。据蔡新生回忆,1992年,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的他代表市委前往北京邀请彭老参加漳州发展规划座谈会。彭老的秘书告诉蔡新生,当天彭老曾特地交待:“推掉别的安排,只接待这位乡亲。”到彭老家中拜访时,彭老亲自给家乡来的客人泡茶。蔡新生过意不去,抢着要自己来泡茶,但彭老不让,还笑说:“你们年轻人不懂这种茶怎么泡呀!”彭老认真听取家乡发展情况介绍,不时插话,建议云霄、漳浦在规划未来发展蓝图时,“要注意加强海洋建设、港口建设、对台工作以及民族宗教事业发展”。
  彭老一直都对家乡漳州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即便后来在外地工作,他也十分关注家乡建设发展,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了解家乡的情况。据闽南日报社原党组书记、总编辑江福全回忆:“1985年《闽南日报》复刊前试刊时,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我们把每一期试刊报纸邮寄给当时在北京工作的彭冲同志。1986年1月正式复刊后,我们每年都通过漳州市驻京办事处给彭冲同志订阅一份《闽南日报》,20多年来不曾断过。”让老江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春节他在漳州宾馆与彭冲偶遇的情景。彭老经人介绍,得知他就是《闽南日报》总编辑江福全,立刻走过来握着老江的手说:“我是你们的老同行啊,你们办的《闽南日报》我经常看,办得很好,内容不少,你们辛苦了!”
  浓浓桑梓情
  彭老爱听乡音乡曲。1987年至1998年间,彭老几乎每年都要回漳州视察,一直都是市委接待处吴海盐副处长负责彭老的接待工作。如今刚退休的他依然保存着当年的接待笔记,详细地记录着彭老每一次回漳州的行程安排。吴海盐说,虽然彭老在外生活多年,但是他的言谈举止溢满乡情——喜欢说闽南话,不时地和家乡人说上几句;喜欢漳州芗剧、锦歌,只要有机会,彭老总愿意听上几段。
  说起彭老对芗剧、锦歌的情有独钟,时任市文化局局长的黄亚惠讲述了一件事情。1991年借着第一届“漳州·中国水仙花节”举办之机,主办方邀请彭老回乡观摩指导。在漳时,由黄亚惠联系,彭老听了国家一级演员郑秀琴、王素华等人的芗剧和锦歌表演。据黄亚惠介绍,彭冲特别喜欢《李妙惠哭五更》、《雪梅教子》等传统芗剧剧目,以及“自弹自唱”的锦歌表演。期间,彭冲兴致勃勃地说道:“咱们漳州芗剧的七字调、哭调与台湾那边的歌仔戏非常相似,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黄亚惠还向记者介绍,上世纪90年代末,漳州芗剧团几次上京举行会演,彭冲每次必定到场观看。
  原漳州宾馆总经理康汉民介绍,彭老每次回漳州都住在漳州宾馆,彭老在漳州宾馆的饮食起居具体事项都由他负责安排。每次彭老回乡,都会邀请他的一些老朋友、亲戚到宾馆聚会,特别是当年芗潮剧社的成员。谈得兴起,彭老还会请一些朋友留住宾馆长聊。“彭老喜欢吃正宗的漳州小吃,像手抓面、卤面、春卷、锅边糊、五香、海蛎煎等。”康汉民记忆犹新。康汉民说,因自己身材较胖,彭老亲切称呼他“胖子”,如果小吃做得正宗,彭老就夸赞:“胖子,这个正宗。”如果觉得小吃做得不够地道,彭老也会直爽地加以指出,然后指点“胖子”怎么样才是正宗的做法、应该有哪些配料。有一年,康汉民等人去北京拜访彭老,彭老非常热情,专门请他们去品尝北京烤鸭和大闸蟹。
  “彭老家乡观念非常强,重情重义,特别是对水仙花的传播推广起到重要作用。”在得知彭冲老人不幸去世的消息后,因花结缘,与彭老有过多次接触的龙海市九湖镇百花村党支书朱江兴痛惜中感慨万千。朱江兴第一次见到彭冲老人是在1981年。“彭老当时已经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可跟他接触,觉得他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亲切。”朱江兴回忆道。1981年,福建省首届水仙花展览会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在九湖镇花木公司担任会计的朱江兴被派往现场负责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初次举办此类活动,经验不足,不少细节衔接出现问题。彭老得知情况后,及时帮助做好各种协调工作,解决了水仙花培养的场地难题。彭老的夫人骆平(陈素兰)对水仙花培植雕刻颇有研究,经常到展会现场,帮忙做些后勤管理工作。“后来每次举办水仙花展,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总是想到彭老,他总是有求必应。”1987年,彭老到漳州视察工作之余,指名道姓要到百花村找朱江兴叙叙旧。朱江兴陪同彭老参观百花村,并到圆山下察看水仙花种植基地,了解漳州水仙花的发展情况。
  教诲子孙不忘家乡
  12月5日上午,彭冲同志的二儿子许海容、四儿子许海鹰,回到彭冲的故里芗城区石亭镇香坂村,与家乡的亲人、来自各地的许氏宗亲们一同参加对彭冲的祭奠仪式。许海容、许海鹰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回漳州便是“回家”,谈起漳州人即称“老家人”,言语中透露出浓浓的乡情。
  祭奠仪式正式开始之前,许海容、许海鹰还去了一趟祖坟。许海鹰说,1996年春天,父亲和他们四兄弟一起回家乡到祖坟扫墓,那是人比较齐的一次。这些年来,他们兄弟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同父亲回漳州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今年回来,却已经物是人非,父亲已经过世了,当天去祖坟的时候,特别怀念父亲。许海鹰动情地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诲:漳州是你们的家乡,这里是你们的根。
  关于父亲彭冲与家乡漳州的深厚感情,兄弟俩对此都有共同的感受。许海容说,父亲喜欢漳州的小吃,家中厨师便是闽南人,在北京的家中也会让厨师打卤面。许海鹰还补充说,不仅是卤面,像面线糊、海蛎煎等等,父亲也都爱品尝。冬天家中一定会摆放许多盆漳州水仙花,很美很香。在许海容的记忆里,父母在家中都是用闽南语交谈,有时候来了老家人,父母都很高兴,热情接待。谈及对漳州印象,许海容、许海鹰兄弟异口同声“漳州变化很大,发展挺快”。许海容说,漳州这些年在城市道路建设、环境卫生、市民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改观,漳州的发展潜力很大,希望父亲一直关心的家乡漳州今后发展得更好,百姓生活得更好。兄弟俩表示,老家人有情有义,以后只要有机会,他们兄弟几个一定会多回家乡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彭冲同志是龙江大地的杰出人物,是漳州人民的优秀儿子。他离开家乡,投身革命,戎马一生,无论在何方、居何职,始终对这片多情的土地无比眷恋,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他虽然离开了,但这位龙江之子胸怀天下、心系桑梓的炽热情怀却让人难忘。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来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