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口”读“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91
颗粒名称: 为何“口”读“苦”
分类号: H177.2
页数: 1
页码: 195-19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口”在闽南方言中有两个读音,文音是koǒ,白音是kào。闽南方言将“吐唾液”称为“吐口水”,将口头传授称之“口口相传”。台湾地区用亦如是。也有其他的,如“口形”、“口味”、“口供”、“口风”、“口红”、“口径”、“口实”、“口语”等等。“口”的文读音,与古韵暗合,“口”的白读音是民间的流行说法,两音并行不悖,足见方言丰富的内在和精彩。
关键词: 漳州 方言 闽南

内容

“口”在闽南方言中有两个读音,文音是koǒ,白音是kào。
  朱熹在《韩文考异》中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近,故与古暗合也。是古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韵也。”明代叶盛《水东日记》卷四《方言暗合古韵》亦云:“方言语音,暗合古韵者多……闽人以‘口’为‘苦’,‘走’为‘祖’是也。”《尚书·秦誓》:“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诗》云:“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唐杜甫诗:“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罗隐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呈悬河。”李频诗:“出口人皆信,探心自可知。”闽南方言将“吐唾液”称为“吐口水”,将口头传授称之“口口相传”。这是“口”的文读音。台湾地区用亦如是。
  “口”的白读音,多用于方位或地名的称呼,如“港口”、“口岸”、“关口”、“渡口”、“洞口”、“门口”、“瓶口”、“外口”、“进出口”、“家门口”、“埕仔口”、“府口街”等。也有其他的,如“口形”、“口味”、“口供”、“口风”、“口红”、“口径”、“口实”、“口语”等等。台湾地区如表示“外面”的“口面”,表示“说话腔调”的“口音”、“腔口”,表示“刷牙”的“刷口”,表示颜色深浅度的“红口”、“黄口”等等。
  “口”的文读音,与古韵暗合,“口”的白读音是民间的流行说法,两音并行不悖,足见方言丰富的内在和精彩。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竹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