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头庙和大道公金身由来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87
颗粒名称: 渔头庙和大道公金身由来的传说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渔头庙大道公的“药签灵验”,二百多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不论是疠者、疡者、痈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求医问药,香火兴盛。大道公生前是一位草根名医,医德高尚,极受人们的爱戴,神化后自然受到人民的信仰。大道公信仰是漳州群众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在海峡两岸和人民当中也是绵延不断,历代不衰,这种共同信仰,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上述说法,无从查考,但在当地流传二、三百年,世代相传,深信不疑,童叟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迄今老人们仍津津乐道。历史传说姑置勿论,但渔头庙大道公由于自始即有官绅以祈神庇的提倡和支持,香火十分兴盛。
关键词: 渔头庙 大道公金身 传说

内容

渔头庙大道公的“药签灵验”,二百多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不论是疠者、疡者、痈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求医问药,香火兴盛。大道公生前是一位草根名医,医德高尚,极受人们的爱戴,神化后自然受到人民的信仰。大道公信仰是漳州群众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而且在海峡两岸和人民当中也是绵延不断,历代不衰,这种共同信仰,有利于加强两岸同胞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笔者曾经家居给事巷数十年,晚饭后,常与耄耋老人张宜择、吴乌、灶司等邻居品茗相聚,侃大山,摆龙门,天南地北,说古道今,听他们述说渔头庙的历史。传说:居住小巷的潘夫人患有宿疾,多年求医妄效,苦之,一夜梦见青礁大道公显灵为其治愈,为了答谢神恩,许愿在风水宝地的“渔头处”建庙,遂名“渔头庙”,后来人们就将这里定名为“渔头庙街”。这就是渔头庙和渔头庙街的由来。
  潘荣夫人为了能常时奉祀大道公香火的虔诚心愿,当庙宇建成后便专程前往青礁“慈济东宫”朝拜大道公(青礁原属漳州府辖区,今属厦门海沧区),当潘夫人参拜之时,向大道公拜茭,获得准许。在乡民及一应闲杂人等回避之际,便命家人将大道公神像抱藏于轿中(渔头庙大道公雕像的四肢关节均能活动)奉请回漳州供祀于渔头庙,所以在这里有渔头庙大道公是“金身”(即原始雕像),青礁慈济宫的香炉是金炉(即原始香炉)的说法。上述说法,无从查考,但在当地流传二、三百年,世代相传,深信不疑,童叟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迄今老人们仍津津乐道。历史传说姑置勿论,但渔头庙大道公由于自始即有官绅以祈神庇的提倡和支持,香火十分兴盛。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