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漳台两地的交流往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77
颗粒名称: 四、漳台两地的交流往来
分类号: K878.2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漳州和台北两地的林语堂故居(纪念馆)的来往密切,互动频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筹建之初,台北林语堂故居就从海峡彼岸寄来一些珍贵的资料。2002年8月,台北林语堂故居的第一任执行长赵孝萱到漳州林语堂纪念馆参观访问,进行馆际文化学术交流。2002年12月,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由芗城区委宣传部长陈燕松带队组团到台湾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2005年7月,台北林语堂故居第二任执行长林明昌也到漳州林语堂故居参观访问并进行交流。2007年12月,漳州市举行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带领文物专员和行政专员,应邀前来参加。
关键词: 漳州 台北 林语堂 故居

内容

漳州和台北两地的林语堂故居(纪念馆)的来往密切,互动频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筹建之初,台北林语堂故居就从海峡彼岸寄来一些珍贵的资料。2002年8月,台北林语堂故居(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的第一任执行长赵孝萱到漳州林语堂纪念馆参观访问,进行馆际文化学术交流。2002年12月,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由芗城区委宣传部长陈燕松带队组团到台湾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2005年7月,台北林语堂故居第二任执行长林明昌也到漳州林语堂故居参观访问并进行交流。
  2006年10月,以市文联副主席简清水为团长的漳州市文化交流团到台湾参加“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学术研讨会,参观访问台北林语堂故居,并邀请台北林语堂故居人员和台湾林语堂研究专家到漳州来进行研究交流。
  2007年12月,漳州市举行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带领文物专员和行政专员,应邀前来参加。负责故居经营管理的台北东吴大学教授鹿忆鹿也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她们在漳期间出席了林语堂纪念馆(扩建)和林语堂文学馆开馆仪式,与漳州的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蔡佳芳在谈到漳州林语堂故居和纪念馆、文学馆与台湾林语堂故居之间的关系时,用“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来作形象说明。她说,这里的林语堂纪念馆和文学馆向人们展示的是林语堂人生的起点和年轻时的一个表象,代表他人生价值基础性的东西。而台湾的林语堂故居,则是林语堂历经人生最后沉淀的汇集,是其晚年成熟的表象。两个地方的馆藏,可以说是连接了林语堂先生的一生。通过这次漳州展馆的修建和研讨会的举办,作为两地展馆管理人员,可以更清楚地透过学者们的研究,加强自身对展馆的认识,更清楚地了解展馆今后该如何发展、如何配合学者们的研究,使林语堂先生的学问和思想在两岸乃至全世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带动。文物专员陈怡燕在参观平和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时感慨,两个林语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韵相通。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自己设计别墅选择在阳明山居住,借类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乡愁。“看到坂仔东湖俊俏的山、西溪秀美的水,觉得先生这两个故居能相互映衬,他童年和晚年的生活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语堂
相关人物
陈怡燕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