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故乡漳州的深情纪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75
颗粒名称: 二、故乡漳州的深情纪念
分类号: K878.2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林语堂在两岸的地标就以他的故居为基础,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祖居屋是一座闽南乡村常见的单层砖瓦房,大厅木制屏风前照例是一张可用于供奉、祭祀祖先的八仙桌,林语堂的祖居屋后面不远处有一株空心的老荔枝树,林语堂父母的合葬墓就在距村子200米左右的小山坡上“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经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诞生的小屋在现坂仔小学的操场边。这座小平房原来是坂仔礼拜堂的一个附属部分,花园东南角的低矮平房就是林语堂诞生的小屋。也就是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的住所(当时林至诚是坂仔礼拜堂的牧师)。
关键词: 漳州 林语堂 纪念

内容

饶有趣味的是,林语堂一生中最初的10年在漳州度过,而他一生中最后的10年则是在台北度过的。因此,林语堂在两岸的地标就以他的故居为基础。
  林语堂在漳州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的祖居屋;一处在平和县坂仔镇,是林语堂诞生的小屋。
  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祖居屋是一座闽南乡村常见的单层砖瓦房,悬山双坡顶,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闽南民居特色。房屋大门是石门框,厚木板门。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屋内的两个厢房可以从这两个小门进出。一进大门是一个约有2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厢房,大厅木制屏风前照例是一张可用于供奉、祭祀祖先的八仙桌,屏风后有一个小窄间(如果是两层的房屋,楼梯就隐藏在这里)。房屋前是一个方形砖埕,就是乡村人家都有的晒谷场。
  林语堂的祖居屋后面不远处有一株空心的老荔枝树,据说是被雷劈成的,虽历经磨难,却仍郁郁葱葱,洋溢着生命活力。林语堂父母的合葬墓就在距村子200米左右的小山坡上。墓碑上正中竖刻着“龙溪林公至诚牧师暨淑配杨夫人之墓”16个大字。右侧记载着父母的生卒年月。左侧镌刻着子孙辈的名字。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经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而毫发无损,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弥足珍贵。
  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诞生的小屋在现坂仔小学的操场边,是一座简陋的小平房。这座小平房原来是坂仔礼拜堂的一个附属部分。当时的坂仔礼拜堂规模很大,有大小礼拜堂各一个,教室四间,圣恩楼一座,还有执事办公室、牧师楼和牧师专用的厨房。大礼拜堂左侧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东南角的低矮平房就是林语堂诞生的小屋,也就是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的住所(当时林至诚是坂仔礼拜堂的牧师)。房间很小,一张大木床几乎就占满了小屋的全部空间。大木床后面是一架木梯,通过这架木梯可以上到阁楼。据说,当年因为林家人口多而住房小,林语堂的母亲平时住在阁楼上,等到怀胎八九个月,行动不便,才不上阁楼,睡到这张大木床上。屋后有一口井,林语堂小时就在这口井打水。而坂仔礼拜堂现在已经拆掉在附近重建了。
  林语堂纪念馆位于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林语堂故居不远处的小山坡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家纪念林语堂的专馆,2001年10月8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格局,西式门窗上覆盖着中式琉璃瓦,反映了林语堂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
  六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07年,芗城区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在原馆主建筑两侧各建一座二层圆楼,建筑面积共900平方米,其中A座为图书馆,一层为图书储藏间,二层为休闲书吧;B座为接待处,一层为会客室,二层为多功能厅,可用于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和放映音像等。馆前还建设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林语堂纪念馆扩建以后,主体建筑全部用于展示。展出内容重新安排设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场景再现、音像播放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和成就。生平部分以“现代文星从漳州升起”为题,除前言外,分“山乡孩子”、“负笈欧美”、“风华正茂”、“走向世界”和“归根之恋”等5个阶段。成就部分以“世界文化名人”为题,除概述外,分“《语丝》猛将、幽默大师”、“东方智慧、生活艺术”、“中文打字机、当代汉英词典”和“桑梓情深、泽被后人”等4个方面。林语堂晚年的散文《我的家乡》以图片方式全文展示,展馆中还有《林语堂年谱简编》《林语堂著作简目》等资料。总共有图片140幅、实物(包括复制品)近百件、书刊400册和音像碟盘数十件,其中有许多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还有一些20世纪初期中期出版的林语堂著作外文版图书,现已绝版,尤为难得。
  纪念馆前开阔的院落中的林语堂坐式全身青石雕像,形神兼备,体现出先生乐观幽默、闲适自在的性格特征。
  先生从容悠闲地倚坐在藤椅上,身着长衫,脚穿皮鞋,一手拿着烟斗,一手轻放在扶手上,面带微笑地环顾家乡如诗如画的景色,似乎又在构思一篇美文。雕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和他的得意门生共同创作。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两个女儿林太乙和林相如专程从美国来为他父亲的雕像揭幕。纪念馆前81级花岗岩台阶,暗寓着林语堂享年81岁。参观者在台阶下就可以仰望到纪念馆,然后登上长长的坡道,一步一步走近林语堂,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纪念馆后二三十米处就是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环绕四周的是闽南重镇天宝特有的十里香蕉林,环境优雅,极富魅力。
  林语堂文学馆在平和县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旁,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题写馆名,2007年建成,与故居相得益彰。文学馆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其中二层展厅103平方米,分“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寰球、名垂青史”4个主题,展示林语堂的巨大成就和他与家乡的密切联系。二层还有林语堂研究室,展出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有关林语堂的书画。一层是放映厅,滚动播放反映林语堂生平和成就的音像。大厅迎面正中安放着一尊林语堂半身铜像。馆前绿地和菜园,种着许多林语堂著作中提到的树种和花卉,馆外就是当年林语堂外出求学乘船的花山溪,对面是林语堂著作中经常提及的石起山和十尖山,山明水秀,景色怡人,让参观者感受到林语堂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当年的实际情景和浓烈氛围。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语堂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