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誉两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73
颗粒名称: 文学大师誉两岸
其他题名: 漳台林语堂故居的交往与互动
分类号: K878.2
页数: 11
页码: 170-18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她的长篇散文《寻根之旅》里说:“父亲在两岸都有纪念地标,中国文人享有这样的荣耀,恐怕寥若晨星。”祖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为推广中文、传播中国文化,他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编纂了被称为“世界两大语系沟通上的里程碑”的《当代汉英词典》。林语堂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文化名人。雕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和他的得意门生共同创作。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两个女儿林太乙和林相如专程从美国来为他父亲的雕像揭幕。纪念馆前81级花岗岩台阶,暗寓着林语堂享年81岁。环绕四周的是闽南重镇天宝特有的十里香蕉林,环境优雅
关键词: 林语堂 故居 互动

内容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她的长篇散文《寻根之旅》里说:“父亲在两岸都有纪念地标,中国文人享有这样的荣耀,恐怕寥若晨星。”
  一、漳州走出世界文学大师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世界知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祖籍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他的父亲林至诚在五里沙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曾做过小贩,24岁时入教会神学院,后来成为牧师,被派去平和县坂仔镇传教。他的母亲杨顺命是出身贫寒、老实忠厚的普通农家妇女,一生中共有八个儿女。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诞生在平和坂仔,6岁在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随在厦门鼓浪屿寻源书院读书的三哥到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也进寻源书院读书。
  林语堂从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于1911年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916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与廖翠凤结婚后,即携夫人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研究文学、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任教,写了许多很有影响的文章。1932年起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文。1936年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热心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66年回台湾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4月1日,安葬于台北阳明山永福里住所(现仰德大道二段141号)后花园里。
  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一生大约写了60本书、上千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700种,其中中文版和外文版各300多种。林语堂著作的外文译本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5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的主要语种,其影响极为广泛。仅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陆出版的不同版别的林语堂著作就超过200种。林语堂是我国最早把英文Humour译为“幽默”的人,他还是一位编辑家,先后创办主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性灵文学。为推广中文、传播中国文化,他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编纂了被称为“世界两大语系沟通上的里程碑”的《当代汉英词典》。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文学、哲学、红学、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文学界和学术界都产生深远影响,拥有崇高地位。林语堂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文化名人。这在中国作家中罕有人与之比肩。林语堂在海峡两岸都拥有众多读者和崇仰者。
  二、故乡漳州的深情纪念
  饶有趣味的是,林语堂一生中最初的10年在漳州度过,而他一生中最后的10年则是在台北度过的。因此,林语堂在两岸的地标就以他的故居为基础。
  林语堂在漳州的故居有两处,一处在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的祖居屋;一处在平和县坂仔镇,是林语堂诞生的小屋。
  五里沙村的林语堂祖居屋是一座闽南乡村常见的单层砖瓦房,悬山双坡顶,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闽南民居特色。房屋大门是石门框,厚木板门。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屋内的两个厢房可以从这两个小门进出。一进大门是一个约有20平方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厢房,大厅木制屏风前照例是一张可用于供奉、祭祀祖先的八仙桌,屏风后有一个小窄间(如果是两层的房屋,楼梯就隐藏在这里)。房屋前是一个方形砖埕,就是乡村人家都有的晒谷场。
  林语堂的祖居屋后面不远处有一株空心的老荔枝树,据说是被雷劈成的,虽历经磨难,却仍郁郁葱葱,洋溢着生命活力。林语堂父母的合葬墓就在距村子200米左右的小山坡上。墓碑上正中竖刻着“龙溪林公至诚牧师暨淑配杨夫人之墓”16个大字。右侧记载着父母的生卒年月。左侧镌刻着子孙辈的名字。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经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而毫发无损,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弥足珍贵。
  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诞生的小屋在现坂仔小学的操场边,是一座简陋的小平房。这座小平房原来是坂仔礼拜堂的一个附属部分。当时的坂仔礼拜堂规模很大,有大小礼拜堂各一个,教室四间,圣恩楼一座,还有执事办公室、牧师楼和牧师专用的厨房。大礼拜堂左侧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东南角的低矮平房就是林语堂诞生的小屋,也就是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的住所(当时林至诚是坂仔礼拜堂的牧师)。房间很小,一张大木床几乎就占满了小屋的全部空间。大木床后面是一架木梯,通过这架木梯可以上到阁楼。据说,当年因为林家人口多而住房小,林语堂的母亲平时住在阁楼上,等到怀胎八九个月,行动不便,才不上阁楼,睡到这张大木床上。屋后有一口井,林语堂小时就在这口井打水。而坂仔礼拜堂现在已经拆掉在附近重建了。
  林语堂纪念馆位于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林语堂故居不远处的小山坡上,这是我国大陆第一家纪念林语堂的专馆,2001年10月8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为半圆形二层建筑,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借鉴台北林语堂故居的建筑格局,西式门窗上覆盖着中式琉璃瓦,反映了林语堂中西合璧的思想。馆舍正面墙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林语堂纪念馆”
  六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007年,芗城区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在原馆主建筑两侧各建一座二层圆楼,建筑面积共900平方米,其中A座为图书馆,一层为图书储藏间,二层为休闲书吧;B座为接待处,一层为会客室,二层为多功能厅,可用于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和放映音像等。馆前还建设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林语堂纪念馆扩建以后,主体建筑全部用于展示。展出内容重新安排设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场景再现、音像播放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方式,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和成就。生平部分以“现代文星从漳州升起”为题,除前言外,分“山乡孩子”、“负笈欧美”、“风华正茂”、“走向世界”和“归根之恋”等5个阶段。成就部分以“世界文化名人”为题,除概述外,分“《语丝》猛将、幽默大师”、“东方智慧、生活艺术”、“中文打字机、当代汉英词典”和“桑梓情深、泽被后人”等4个方面。林语堂晚年的散文《我的家乡》以图片方式全文展示,展馆中还有《林语堂年谱简编》《林语堂著作简目》等资料。总共有图片140幅、实物(包括复制品)近百件、书刊400册和音像碟盘数十件,其中有许多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珍贵照片,还有一些20世纪初期中期出版的林语堂著作外文版图书,现已绝版,尤为难得。
  纪念馆前开阔的院落中的林语堂坐式全身青石雕像,形神兼备,体现出先生乐观幽默、闲适自在的性格特征。
  先生从容悠闲地倚坐在藤椅上,身着长衫,脚穿皮鞋,一手拿着烟斗,一手轻放在扶手上,面带微笑地环顾家乡如诗如画的景色,似乎又在构思一篇美文。雕像由全国著名雕塑家李维祀和他的得意门生共同创作。2002年4月1日,林语堂的两个女儿林太乙和林相如专程从美国来为他父亲的雕像揭幕。纪念馆前81级花岗岩台阶,暗寓着林语堂享年81岁。参观者在台阶下就可以仰望到纪念馆,然后登上长长的坡道,一步一步走近林语堂,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纪念馆后二三十米处就是林语堂父母的长眠地(合葬墓)。环绕四周的是闽南重镇天宝特有的十里香蕉林,环境优雅,极富魅力。
  林语堂文学馆在平和县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旁,由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题写馆名,2007年建成,与故居相得益彰。文学馆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其中二层展厅103平方米,分“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寰球、名垂青史”4个主题,展示林语堂的巨大成就和他与家乡的密切联系。二层还有林语堂研究室,展出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有关林语堂的书画。一层是放映厅,滚动播放反映林语堂生平和成就的音像。大厅迎面正中安放着一尊林语堂半身铜像。馆前绿地和菜园,种着许多林语堂著作中提到的树种和花卉,馆外就是当年林语堂外出求学乘船的花山溪,对面是林语堂著作中经常提及的石起山和十尖山,山明水秀,景色怡人,让参观者感受到林语堂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当年的实际情景和浓烈氛围。
  三、海峡东岸的纪念标的
  台北林语堂故居位于阳明山风景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是他人生最后10年的住所,兴建于1966年,由他亲自设计,采取中国四合院的结构模式,结合西班牙式的设计风格。故居外墙依山而建,上面满是镂雕花纹。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粉墙,意境典雅精致。进入西式拱门,可见透天中庭,回廊上满是西班牙式螺旋廊柱。中庭的一角栽种着翠竹、枫香、藤萝等植物,造型奇特的石头堆砌出精巧鱼池,林语堂生前常常坐在池边大理石椅上,享受“持杆观鱼”的乐趣。“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书斋中铺着红色的地毯,摆着黑色的沙发。书斋角落里安置着一张写字台,桌面上放着笔、稿纸、放大镜、书籍和茶壶、茶杯。从书房进入卧室,卧室里有不少林语堂与家人的合影。故居中的餐桌、餐椅是林语堂自己设计的,每张餐椅上都雕刻了“凤”字图案,以表达对夫人廖翠凤的敬意。林语堂故居收藏着他的近60种著作和4000多种藏书、遗物、手稿以及他设计的“中文明快打字机”、“电动牙刷”以及“英文打字键盘”等模型,还有林语堂生前所用的各种烟斗。
  故居阳台是他往日赏景的地方,林语堂生前常在阳台上欣赏着远山美景,他说:“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口衔烟斗,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林语堂是1936年8月移居美国,1966年6月自美返台湾定居的。他说:“许多人劝我入美国国籍,我说,这儿不是落根的地方;因此,我宁愿月月付房租,不肯去买一幢房子。”他踏上台湾的土地,最感到惬意的一点,就是能够听到闽南话,如置身于景色秀丽的漳州老家。阳台下方,就是后院,大师的灵柩就安葬于此。
  台北林语堂故居于1985年5月以“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3月,经过招投标,林语堂故居由佛光大学经营管理。2005年10月,东吴大学经竞标,取得故居的经营管理权。现在,林语堂故居经常举办林语堂学术研讨会和讲座。故居原来餐厅及客厅所在地,也成为供参观者吃饭喝茶的地方。使这里成了一处集文学、休憩、讲座、餐饮、研究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经营者匠心独具,把主人的餐厅及客厅改为可啖饭啜茶之所,又专辟“阅读研讨室”,定期举行讲座、学术研讨会。讲座都是有趣亲切的主题,如有关林语堂、卓别林与电影,有关母亲节的话题,还有林语堂的饮食情趣等等,可以使来访者传承文学大师的精神,感受文化名人的生活。林语堂故居以这样一种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形象,磁石般地引来了市民与游客。每逢假日或天气好的时候,许多台北人会呼朋引伴,来此吃茶聊天,像林语堂当年那样:观中庭的池鱼,看观音山落日,或参加研习与讨论。
  四、漳台两地的交流往来
  漳州和台北两地的林语堂故居(纪念馆)的来往密切,互动频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早在漳州林语堂纪念馆筹建之初,台北林语堂故居就从海峡彼岸寄来一些珍贵的资料。2002年8月,台北林语堂故居(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的第一任执行长赵孝萱到漳州林语堂纪念馆参观访问,进行馆际文化学术交流。2002年12月,漳州芗城林语堂研究会由芗城区委宣传部长陈燕松带队组团到台湾参观台北林语堂故居。2005年7月,台北林语堂故居第二任执行长林明昌也到漳州林语堂故居参观访问并进行交流。
  2006年10月,以市文联副主席简清水为团长的漳州市文化交流团到台湾参加“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学术研讨会,参观访问台北林语堂故居,并邀请台北林语堂故居人员和台湾林语堂研究专家到漳州来进行研究交流。
  2007年12月,漳州市举行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带领文物专员和行政专员,应邀前来参加。负责故居经营管理的台北东吴大学教授鹿忆鹿也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她们在漳期间出席了林语堂纪念馆(扩建)和林语堂文学馆开馆仪式,与漳州的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蔡佳芳在谈到漳州林语堂故居和纪念馆、文学馆与台湾林语堂故居之间的关系时,用“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来作形象说明。她说,这里的林语堂纪念馆和文学馆向人们展示的是林语堂人生的起点和年轻时的一个表象,代表他人生价值基础性的东西。而台湾的林语堂故居,则是林语堂历经人生最后沉淀的汇集,是其晚年成熟的表象。两个地方的馆藏,可以说是连接了林语堂先生的一生。通过这次漳州展馆的修建和研讨会的举办,作为两地展馆管理人员,可以更清楚地透过学者们的研究,加强自身对展馆的认识,更清楚地了解展馆今后该如何发展、如何配合学者们的研究,使林语堂先生的学问和思想在两岸乃至全世界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带动。文物专员陈怡燕在参观平和坂仔的林语堂故居时感慨,两个林语堂故居隔海相望,但神韵相通。林语堂晚年没能回到故乡,自己设计别墅选择在阳明山居住,借类似坂仔山水的地方以慰乡愁。“看到坂仔东湖俊俏的山、西溪秀美的水,觉得先生这两个故居能相互映衬,他童年和晚年的生活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初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语堂
相关人物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