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溪俊士戴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68
颗粒名称: 墨溪俊士戴盼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5
页码: 144-14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天宝镇的“十里蕉林”中,有一个书香村落——墨溪。听到“墨溪”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眼前是否马上浮现出一册册书卷,鼻翼是否马上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关于“墨溪”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此村落原来称墨场,小孩童七八岁就入学了。村中读书人众多,学子习字后在村边小溪洗笔砚,时间一长,溪水就常呈墨色,墨场因而被称墨溪。另一种说法则和本村落的一位清朝进士有关。墨溪村地理条件优越,水路、陆路皆可达漳郡,水路还可由九龙江直达双溪口兰陵。戴盼的《双溪》一诗这样写道:。戴盼母亲病逝,戴盼悲痛地奔丧回乡。如今,在墨溪村我们找不到那座未修整好的宅院,也找不到戴盼在祖祠石碑上留下的名号。
关键词: 墨溪村 戴盼 俊士

内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天宝镇的“十里蕉林”中,有一个书香村落——墨溪。听到“墨溪”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眼前是否马上浮现出一册册书卷,鼻翼是否马上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关于“墨溪”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这样说的。此村落原来称墨场,小孩童七八岁就入学了。村中读书人众多,学子习字后在村边小溪洗笔砚,时间一长,溪水就常呈墨色,墨场因而被称墨溪。
  另一种说法则和本村落的一位清朝进士有关。这位清朝进士姓戴名盼,字子质,号麦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这戴盼才高,喜欢和他一起谈文论诗的朋友很多。戴盼就经常带着这些文友到村边的小溪,即九龙江赏景赋诗。渐渐地,村落的诗书气越来越浓,大家就把原来的墨场改称墨溪了。
  墨溪村地理条件优越,水路、陆路皆可达漳郡,水路还可由九龙江直达双溪口兰陵(今靖城镇)。戴盼的《双溪》一诗这样写道:
  二水潆洄夹岸浮,淡烟微月思悠悠。
  帆移影动波间树,棹转声闻获外洲。
  野火中生分雨照,渔船归泊汇交流。
  无数鵁鶄新得意,迎波争戏木兰舟。
  戴盼的先人,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其三世祖戴君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出身将门,潜心读书,又习得武艺,历任分营将、司田参军兼竭忠辅国大将军等职,大力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对漳郡颇有贡献。宋代追赠他为郡马副元帅。唐贞元二年(786年),戴君胄长子戴克纯,迁居至漳州芗城西郊的墨溪村。墨溪村是漳州戴氏的根脉所在。
  戴氏传承中原文化,重耕读,兴礼义,尊祖训。宋代有进士戴开,任临军州刺史;戴天泽,韶州通判。明代有戴仲华,刑部郎中;戴礼,临州知县;戴骥,江西道监察御史。清朝有戴品,平乐府通判;戴养健,大理寺左评事。
  据传,小时候,戴盼经常听到家人讲述戴骥的感人事迹。戴骥为浙民请命,奏免课税。骥卒,浙民如丧父母,远近士大夫含哀设祭。他还经常听族人讲起二十六世祖戴和聪颖应对的故事。居于长泰戴氏族亲的戴时宗为民伸冤,关心灾民,平金川山贼,更是让戴盼听得心里直喊痛快。戴盼,生长在这样文兴民善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影响。
  戴盼自小就喜爱读书,而且过目成诵。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外,道家、法家、佛教均有涉猎,可谓读得杂。邻居总能听到戴盼“书声琅琅彻午夜”。
  戴盼,性格既警敏又洒脱不羁。“康熙年间,沿海一带时有海盗窜陆抢劫,时有骚扰,百姓受害,民心不宁。”有一次,戴盼和家人一起逃难避乱,贼人把他们兄弟围住了,他拼命地叫兄弟们快跑,并且用自己的身体去掩护他们。贼人见其勇猛义气,径自散去。
  戴盼常常仗剑登高山,眺望漳南方向,很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势。警敏的性格,使得他能从身边的事物得到不同的感悟。先辈清正为民的楷模,戴盼时刻铭记在心,心里在期盼着哪一天也能为民请命,造福一方。
  回想范仲淹劝张载不要研究军事,戴盼很不能苟同。据《宋史》记载:张载少年时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谈论兵法、战事。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此举极大地刺激了“少喜谈兵”的年仅21岁的张载,他立即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郴县人)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在延州(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但劝他道:“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而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后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此时的戴盼,想到更多的还是希望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保家护国,虽然张载创立了一种思想、学说,但不能解决当时国家所受的耻辱,所以对范仲淹的此举很是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可笑。可见戴盼性格、思想的特立独行、爱憎分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思想,才使得戴盼真正为民造福之时,有惊天动地的举动。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戴盼考中进士,任浙江长垣县县令。此县政务繁剧,同仁皆推脱不任。可是,戴盼并不这样想,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民造福。刚一上任,戴盼警敏独特的观人察事方式,让他对各种问题都能做出准确明快的判断,解决事情的效率高,乡民甚是敬服。
  长垣县某乡里有一个恶霸,仗着自己钱多,经常欺负乡民,乡民人见人怕。三年前,恶霸无故打伤一人致残,又砸坏一户酒家,受难家人告到官府,可官府都不敢查办。这样一拖就是三年。戴盼听说此事后,立即到乡里调查,询问乡民。受难家人据实报告戴盼,但并不抱什么希望。不想,戴盼隔天就到恶霸家中。恶霸见戴盼,竟被其威严所震慑。戴盼晓之以理,对其言,赔偿就可以换回好名声,重新立人。恶霸听完,自甘认罪服从。积压三年的案子,竟在这短短几天得到解决。乡民知道后欢天喜地,山呼青天,山呼神君。过后,乡民又自发出钱出力为戴盼建造了一座生祠。此后,戴盼更加殚精竭虑,为民造福。正所谓“一心为民民记君,千古留名名青史。”
  戴盼母亲病逝,戴盼悲痛地奔丧回乡。好多年没回家了,此次回家竟然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戴盼感到万分悔恨。又见到自家的宅院破旧歪斜,自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院落中度过晚年,戴盼越想越发愧疚,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银两,开始重新修整宅院。不想,宅院还没修整好,戴盼就溘然长逝。
  如今,在墨溪村我们找不到那座未修整好的宅院,也找不到戴盼在祖祠石碑上留下的名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戴盼的所言所行已经记录在史,他的为民造福之正气永远飘洒在日升日落之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本文参考文献:
  《漳州府志》
  《墨溪戴氏族谱》
  《清史稿》
  《宋史》
  《千年文化古村——墨溪》郭上人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春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墨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