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银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56
颗粒名称: 清代民间银票
分类号: F832.957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银庄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福建省志·金融志》载:“钱庄或银号开给客户的本票或期票,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直式大票,通称银票。”这张银票为竖式,宽9.5厘米、高24.5厘米。据《福建省志·金融志》记载:“福建民间银票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本省银票随银两同时废止。”清乾隆后期西班牙“本洋”大量流入我国东南沿海,闽南地区人们把这种铸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元称“佛头银”、“佛银”等。确切出票时间还有待从银票上三家商号存在的年代寻找相关佐证。
关键词: 清代 民间 银票

内容

银庄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福建省志·金融志》载:“钱庄或银号开给客户的本票或期票,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直式大票,通称银票。”
  这张银票为竖式,宽9.5厘米、高24.5厘米。票面分“天头”、“地格”两部分。天头”印有“元兴银票”四字,“地格”内容是:“凭单拨出佛银库平重(肆拾)两()钱()分正,交‘庆隆号’取去应用,‘仁成宝号’台照”;出票日期为:“壬年阳月十七日”;此外,票面还印有“人单两认”的警示语,票面及骑缝处钤盖银庄红色印章。
  该“元兴”银票,由“仁成”宝号汇给龙山“庆隆”号。银票装在毛边纸折成的信封内,封套有毛笔书写“龙山庆隆”及“贰元”等字样,并盖有“如意”印章和银庄特有的密押和文字。“庆隆”号所在地龙山,应属今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票封上龙山“庆隆”与封内银票收取方“庆隆”号相吻合。
  明中叶漳州月港兴起后,海外贸易迅速发展,随着民间商业金融的活跃,钱庄、银庄、侨批等金融行业应运而生。从该银票的样式和内容分析,应属清朝年间,是目前漳州发现的为数甚少的银票实物。
  据《福建省志·金融志》记载:“福建民间银票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本省银票随银两同时废止。”目前所知,我省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民间银票实物是清道光年间发行。这张银票的出票年份只写明:“壬年”,尚无法断定出银票的确切发行时间,是否在道光之前,难于推断,不过银票中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清乾隆后期西班牙“本洋”大量流入我国东南沿海,闽南地区人们把这种铸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银元称“佛头银”、“佛银”等。从银票上的“佛银”字样可以判断,出票时间的上限在乾隆后期。“库平”是清代称量重量的计量标准,库平一两为37.31256克,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后“库平”标准随之废除,因此银票的下限应在民国之前。确切出票时间还有待从银票上三家商号存在的年代寻找相关佐证。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