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复杂的早期自铸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50
颗粒名称: 身世复杂的早期自铸币
分类号: F820.4
页数: 4
页码: 86-8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我国近代自铸银元的历史,以民间仿制为开端,而官府铸造又以地方政府自行仿铸为先。随着外国银元的渗透,白银大量外流。为维护国家利权,道光十八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曾奏请朝廷自铸银元,并呼吁进行币制改革,将银两制改为银元制,但未被采纳。道光年间,福建地方以筹措军饷的名义铸造“台湾寿星”、“漳州军饷”等银饼。银饼属手工打制,大小、重量、成色等仿效“番银”样式。这套银币因未获清廷正式批准发行,所以影响有限。“广东我国采用机器设备铸造的龙洋”投入流通后,受到百姓的欢迎,抵制了外国银币的蔓延,随后各省开始纷纷仿制。
关键词: 银元 银币 漳州

内容

我国近代自铸银元的历史,以民间仿制为开端,而官府铸造又以地方政府自行仿铸为先。随着外国银元的渗透,白银大量外流。为维护国家利权,道光十八年(1838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曾奏请朝廷自铸银元,并呼吁进行币制改革,将银两制改为银元制,但未被采纳。
  道光年间,福建地方以筹措军饷的名义铸造“台湾寿星”、“漳州军饷”等银饼。银饼属手工打制,大小、重量、成色等仿效“番银”样式。比如“漳州军饷”有二种边齿版式,闽南钱币界普遍认为斜纹齿边的,类同荷兰“马剑”银币的斜齿边,显然是受其影响,而另一种锁壳纹边可能是受西班牙“本洋”边纹的启发而设计。再如台湾“寿星银饼”币面上的“寿星像”、“足纹银饼”、“道光年造”、“库平柒贰”、“台湾府造”等,其人像图案、成色标准、重量单位、铸造地点以及花饰等制币要素都具备有“番银”的特征。
  福建地方早期自铸银饼,大都属军饷性质,币面较为粗糙,流通也不广。但它们在银元发展过程中起了先导的作用,是我国货币铸造从传统的银两向近代机铸币过渡的有益尝试。此后咸丰年间福建铸造的“如意”、同治年间的“笔宝”、“谨慎军饷”等银饼先后面世,上海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银号也铸造了几种银饼。这些银饼都是采用按枚计值的近代银元的特点。
  在此之前,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西藏己铸造出了一种手工打制的银币乾隆宝藏。但该币只限于西藏使用,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的尼泊尔银币。乾隆宝藏银币的形制、重量、成色富含中国古钱特点,与由海上丝绸之路流入我国的“番银”相比较,其风格显然不同。
  清光绪十年(1884年),“吉林厂平”银币诞生。根据目前资料,我国近代机铸币以该币为最早,银币由吉林官局监制,全套分一钱、三钱、半两、七钱和一两5种面额。这套银币因未获清廷正式批准发行,所以影响有限。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购买英国机器,用于铸造“光绪元宝”银元,获准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广东省开铸,初铸每枚重库平七钱三分,称“七三反版”;后重量减为七钱二分,称“七二反版”;此后又将原设计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第三次改制币称“广东龙洋”,该币经朝廷批准后作为法定货币行使,完粮纳税,通行无阻。“广东我国采用机器设备铸造的龙洋”投入流通后,受到百姓的欢迎,抵制了外国银币的蔓延,随后各省开始纷纷仿制。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