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番银”仿铸现象探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49
颗粒名称: 早期“番银”仿铸现象探析
分类号: F820.4
页数: 1
页码: 8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我国近代机铸币的诞生,源于外国铸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吸收和融合的结果。在我国机铸光绪龙洋的前身,还有一些形象更为古拙、身世更为复杂的仿制币和地方自铸币。其存在,是外来“番银”到中国机制币过渡的产物。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关乎国计民生,因此多由国家统一发行。然而由于其代表着财富,造假敛财活动屡禁不止。中世纪海上贸易开通后,大量海外新式铸币流入我国东南沿海并参与流通,于是伪造、仿制之风随之而起,而且代有传人。这里以笔者在闽南一带收集的货币实物,参照文献记载,讲述这一时期输入我国的“番银”及其仿铸现象。
关键词: 漳州 “番银” 货币

内容

我国近代机铸币的诞生,源于外国铸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吸收和融合的结果。在我国机铸光绪龙洋的前身,还有一些形象更为古拙、身世更为复杂的仿制币和地方自铸币。其存在,是外来“番银”到中国机制币过渡的产物。
  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关乎国计民生,因此多由国家统一发行。然而由于其代表着财富,造假敛财活动屡禁不止。中世纪海上贸易开通后,大量海外新式铸币流入我国东南沿海并参与流通,于是伪造、仿制之风随之而起,而且代有传人。这里以笔者在闽南一带收集的货币实物,参照文献记载,讲述这一时期输入我国的“番银”及其仿铸现象。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