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天地会遗址后林村莲花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29
颗粒名称: 清初天地会遗址后林村莲花庵
分类号: K878.6
页数: 12
页码: 25-3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莲花庵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后林村杏林自然村,村民吕姓,始建于清顺治末至康熙初,因岁月沧桑早已剩下断垣残壁。时逢盛世,幸得区政协领导挂钩指导,杏林村外出经商致富者多,遂有热心保护祖业文物建筑的长辈倡议集资100多万元重建莲花庵。经过几年群策群力,如今莲花庵已经落成,全为土木结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全庵依旧制分前后两殿,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20米。赞叹之余,我们发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一是嵌镶在莲花庵左侧回廊旧墙上的一方雍正年间碑刻,高91厘米,宽72厘米,厚15厘米,碑顶镌刻楷书《佛会文契碑记》六字。自康熙十六年至今五十余载,历掌无异已。去岁,尹宰将伊应分典当他人。
关键词: 遗址 林村 莲花庵

内容

莲花庵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后林村杏林自然村,村民吕姓,始建于清顺治末至康熙初,因岁月沧桑早已剩下断垣残壁。时逢盛世,幸得区政协领导挂钩指导,杏林村外出经商致富者多,遂有热心保护祖业文物建筑的长辈倡议集资100多万元重建莲花庵。经过几年群策群力,如今莲花庵已经落成,全为土木结构,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全庵依旧制分前后两殿,面阔三间,宽16米,进深20米。赞叹之余,我们发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
  一是嵌镶在莲花庵左侧回廊旧墙上的一方雍正年间碑刻,高91厘米,宽72厘米,厚15厘米,碑顶镌刻楷书《佛会文契碑记》六字。经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张大伟先生拓片判读,全文如下:
  佛会文契碑记
  杏林社莲花庵会众吕武、吕贯、蔡翩、吕惠、蔡铨、吕品、王爱、王维、尹石、曾求、蔡□、曾建、王成、王庄、洪标、杨德、吕郎等,为勒石永志,以垂不朽事。武等先人于本庵佛祖炉前拟结金兰,立契共建苗园七段,共受种子六斗五升,坐落本社,逐年收税,以奉佛祖。自康熙十六年至今五十余载,历掌无异已。去岁,尹宰将伊应分典当他人。武等十七人追究,公议尹石代接。兹虑日后贤愚不等,或有窃取文契者,或亦私相授受者,流弊匪轻。无奈建立石碑,刻画文契,开明址种□段,以杜争端,以防觊占,使会内□子嫡派相传,世世勿替,仰祷佛光,□垂庇佑。今将所有建置□段开明于左:
  康熙十六年明买王□苗园一□受种子八升,坐落后壁坪,带中侧地亩二分五厘。
  康熙十六年明买吕允苗园一□,坐落溪边坪,受种子八升,带中侧地亩二分三厘。
  康熙十六年明买吕乾承租苗园一□,坐落马桶坂,受种子五升,带中侧地亩二分二厘。
  康熙四十年明买吕□苗园二□,坐落后壁坪,受种子一斗五升,带中侧地亩五分二厘三毫。
  康熙五十七年明买吕绍承租苗园一□,坐落后壁坪,受种子八升,带中侧地亩三分五厘。
  康熙五十九年明买杨□苗园二□,坐落钱山仔,受种子五升,带下侧地亩一分六厘。
  康熙五十九年明买尹□苗园二□,坐落上墩,受种子一斗六升,带下侧地亩五分二厘六毫。
  雍正四年六月日同立。
  二是莲花庵迄今仍保存一个矩形石香炉,高47厘米,束腰,沿口长35厘米,宽19厘米,炉内呈浅浅V字形,深仅19厘米。香炉外侧南面半浮雕一只雄鹰,北面半浮雕一头老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笔者自天地会起源探索、发现之旅一路走来,已有25个年头,1991年开始在《东南文化》《泉州南少林研究》《厦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天地会源于福建漳州考》《南少林研究》《天地会起源与厦门》等论文多篇,出版《天地会起源新考》专著一册。因而对天地会在其故里漳州的很多历史风物耳熟能详,当场指出莲花庵《佛会文契碑记》和“鹰虎石香炉”是清初天地会非常重要的“石书文物”,两者互相观照印证,相得益彰,可以推断杏林莲花庵是清初康熙至雍正年间天地会活动非常重要的遗址。故于2010年6月24日,芗城区政协主席魏方旭、浦南镇党委书记苏艺峰和张大伟、王和贵、李竹深、庄宗沛、林瑞红、江焕明等文史工作者联袂到莲花庵调研时,当面报告。理由如下:
  一、先有化莲堂 后有莲花庵
  1993年4月20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炤教授造访诏安乌山长林寺,发现卢若腾的族弟,明郑集团成员卢若骥题写原来悬挂在化莲堂上的一块木匾,长约150厘米,宽约70厘米,厚约3厘米,板上自左至右横刻“化莲堂”三个楷书大字,左端竖刻一行小字:“永历陆年孟夏轮山(同安县别称)卢若骥为”;右端也刻一行小字:“长林寺开山僧道宗立”。据东山县铜陵镇香花僧后裔、渔民周炳辉保存的天地会会簿《古来寺赞集·化莲堂名称歌》记载:这个化莲堂奉祀的是天地会早期会员和精神崇拜人物,如黄道周、卢若腾、王船山等等。后来,由许建家、沈继元、郭一郎、叶宗榜、沈义榕等人组成的长林寺调查组,又发现了《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碑刻及石柱残20多件,刻有“出头自见青天面,□□□□(入寺方知)古佛心”,“青山低处见天阔,红藕开时闻水香”等,落款“□未(按:应为乙未,即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孟夏开山僧道宗谷旦立”。所谓“红藕开(花)”即指“莲花”。佛教向来崇尚莲花,佛学有“莲宗”、“莲邦”、“莲堂”、“莲座”、“莲台”、“莲刹”等等名词,而在道宗禅师创立的“香花宗”、“东山新法门”里,莲花即用来指称。
  那些矢志反清复明、奉“一片利人”为圭臬的精神领袖和天地会会员。清初漳州数千座佛教寺庙中,除了“长林寺”系列丛林而外,以“莲花”两字冠名的庵寺也只有芗城区浦南镇杏林自然村这一座,可见其源自天地会创始人道宗禅师所创立的“香花宗”当无疑义。
  二、莲花庵属清初天地会重要遗址
  莲花庵属清初天地会的重要遗址,具有如下三点证据:
  其一,清代并不存在“佛会”这种宗教组织,到辛亥革命前夕才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杨文会在南京创办‘佛学研究会’,作为联络同仁讲习佛学之地。民国初年,欧阳竟无亦在南京创办‘佛教会’,太虚法师在南京组织‘中国佛教协进社’,八指头陀寄禅在沪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受其影响,福建在民国初年也于福州成立佛教会。”①杏林村莲花庵应是“佛教临济香花宗天地会”的简称,亦即反清复明天地会的别称与暗语。当初只有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称呼,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麻痹敌人。可谓用心良苦。
  其二,由于反清复明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残酷性,异姓兄弟间必须借歃血盟誓来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因此义结金兰是天地会发展壮大组织的重要仪式和入会手续。莲花庵《佛会文契碑记》中的一句:“(吕)武等先人在本庵佛祖炉前拟结金兰”,表明当年杏林村吕、王、蔡、曾、尹等先人是在履行天地会的入会程序而不是其他。
  其三,康熙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姚启圣任闽浙总督期间,仅十九年(1680年)七月初二日、十月初四日、十一月二十二日就发表了禁结社党的三个公告:“讵访漳郡恶俗,尚有奸徒倡立社党名色……歃血誓盟,武断乡曲……。”“近访漳属各乡,黄口竖子学为无赖少年,串交各营兵丁,联络村庄地恶,纠合立社,多至一二百人,少亦数十人,设酒歃血,名曰结盟。”②由于漳州是天地会的故乡,胡珠生、赫治清、邓孔昭等等专家都认为这些“社党”是早期的天地会。过去,我们苦于找不到实例,如今发现杏林村清初天地会重要遗址莲花庵,终于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实证。
  三、老虎雄鹰是天地会的图腾
  罗炤教授在其著名的调查报告《天地会探源》中说:
  (1993年)十二月二日,我们一行继续考察东山的西山岩、南正院和万礼在东山建的康美土城。前一天晚上,曾五岳先生从漳州来,我们会合一同考察。……结束了在西山岩的调查,我们在返回铜陵镇的归途中,访问了康美的万礼土城。民国《东山县志》卷十《名迹志》的“城堡·康美土堡”条下,仅记:“明郑成功部将万礼建。故址今存。”我们来到康美,看到土城城墙至今仍然大体保存完好,只是土城内已住满人家,全为林姓。
  万礼土城是一座方形建筑,南北、东西之间均大约一百米长,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城墙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厚约九十厘米,极为坚固。……南、北两座城门上方各砌一块长方石条门楣,门楣左、右两边各砌一块方石。北门楣上刻“北勒石碣”四字,用的是东汉窦宪打败北匈奴,勒石燕然山的典故。南门楣上刻“南标铜表”四字,用的是东汉马援出征交趾,立两铜柱标明疆界的典故。两门楣题刻所表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功,而且都是战胜异族的战例,用在正投身抗清战场上的万礼军队营房,极为贴切。题写者是一位熟知中国历史的文字高手。
  南门楣两边的方石上,左刻一匹配鞍战马,马的上方是一棵桃树,马后立着一只猴子;右刻一只虎,虎的上方是一棵松树和一只鹰。
  我的眼睛近视,从下面看不清城门上面刻着的图案,只顾端详“南标铜表”四字的笔迹是否与道宗的其他题刻有无相似之处,曾五岳先生突然叫起来:“木杨城!木杨城就是这里!”我知道道裕法师都靠近曾先生,听他说:“你们看,‘左边有对桃李树’,左边石头上刻的是桃树;‘右边有对松柏林’,右边石头上刻的是松树。‘苍松上立洪鹰叫’,右边正好是松树和鹰。”我眯起眼睛,顺着曾先生手指的方向使劲看,果然,全对上了!哎呀,今天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多重要的东西,几百年来人们一直熟视无睹,今天一下子却叫我们这伙人全看明白了!③
  由此可证,芗城区杏林村莲花庵石香炉半浮雕的洪鹰、老虎,同东山县康美土城南门楣半浮雕的老虎、洪鹰图案完全吻合,雄辩地说明洪鹰、老虎的确是天地会的图腾。难怪莲花庵《佛会文契碑记》会讲:“武等先人于本庵佛祖炉前拟结金兰”。因为,摆在本庵佛祖面前的石香炉就是代表“招兵买马”、“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标志性建筑“木杨城”。
  四、洪鹰是中国大儒黄道周的化身
  《明史·列传》云:“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东门屿在铜陵镇之东,与铜山隔海相望,上有云山石室,三四巨石互叠成洞,西端顶上状若鹰嘴,故称“鹰嘴岩”,云山石室亦称“鹰石洞”,为黄道周青少年读书处。洞前立一石坊,上刻“黄石斋先生读书处”,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抚闽使者潘思榘所建。这就是黄道周被天地会尊为“雄鹰”的由来。由于天地会内称“洪门”,“雄鹰”又称“洪鹰”,“鹰”、“英”谐音,乃威武英雄的象征。《玉篇》云:鹫鸟。《本草》:虎鹰,翼广丈余,能搏虎。《裴氏新书》:“鹰在众鸟间,若睡寐然,故积怒而后金刚生焉。诗大雅:雄师尚父,时维鹰扬。言其武而奋扬也。”黄道周是天地会的“教父”,“洪鹰”自然非他莫属,后又改称“洪英”。铜山天地会秘籍《古来寺赞集·化莲堂名称歌》中,记载天地会敬仰的精神领袖中有一姓名叫“黄坤山:周洪英”者。这是用天地会人惯用的拆字组字法来曲称黄道周:“黄”为姓,“坤山”为顺天之山、聚德之山,“周”为名之末字,“洪英”即壮志凌云、搏击长空之洪鹰。今东山县城垵村山庵庙大殿内石碑额浮雕的“洪鹰”,康美土城南门楣右侧方形石匾浮雕在松柏树上傲立的“洪鹰”,都表明黄道周殉国后很快就被道宗禅师及其法裔恭奉为威武奋扬的“洪鹰”,故《古来寺赞集·三滴水赞》称:“苍松上立洪鹰叫”、“吉兆英雄护明朝。”如今在距离东门屿鹰石洞百里之遥的芗城区杏林村莲花庵也发现浮雕“洪鹰”的石香炉,可见莲花庵洪门文化与清初天地会的“教父”黄道周是薪火相传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在天地会故乡漳州发现了一枚“洪英通宝”。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林南中先生在《天地会信物钱“洪英通宝”》一文中作了介绍:
  该钱为等边八角形,钱径19毫米,内穿直径2.7毫米,厚1.2毫米,重3.3克,材质为银质,银币正面铸对读“洪英通宝”四字,背面左右分铸“叁文”字样,上方是合书体“川大丁首”,下方为繁体字“义”。钱沿上方中间有焊接过吊环后的断状痕迹。……天地会的名称源于“拜天为父,拜地为母”的含义。天地会创立后屡遭清廷镇压,……为应对清廷的镇压,天地会不断创立新的名称,如改名为三点会、父母会、红莲会、小刀会、忠义会、桃园会、哥老会等数十种名称。天地会所领导的反清起义,在全国此起彼伏,主要活动范围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广西、云贵、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社会。
  历史上,天地会曾多次发动武装斗争。影响较大的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等。清末,天地会发展到海外,在美洲拥有了许多会徒。当时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曾二次加入天地会,并促使天地会与同盟会结盟。
  天地会的结盟仪式、誓言、隐语、暗号非常复杂,常常使用各种特殊暗记等用于联络。如见面时以“开口不离本、出手不离三”作为接头暗号。会员要严守秘密,忠于誓言。清政府对天地会组织的严密极为震惊,虽经多年搜捕,但所获甚微。
  在清朝,持有天地会信物的人,如被发现,就会有灭门之祸。因此,迄今发现的天地会信物钱十分罕见。据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纸币收藏家吴筹中捐献的天地会“钟灵堂”布币,被列为一级藏品。这枚银质“洪英通宝”钱,至今未见有同样的实物披露。
  林南中先生说得不错,此枚银质“洪英通宝”的确是天地会的信物钱币。币面“洪英通宝”四字中,“洪”字是其最常用的暗语,意味着“地(暗喻黎民)本威风,万水朝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洪鹰”乃指称天地会最敬奉的“教父”黄道周;钱背“川大丁首”乃“顺天行道”去偏旁而成的宗旨暗号;“叁文”乃洪家“开口不离本,出手不离三”的寓喻。如今此枚银质钱币已为孤品,非常宝贵。南中先生认为它是清末天地会的钱币信物。由此可见,黄道周对天地会的影响长达数百年之久。真真可谓“一门文脉黄子传,恢弘正气驻人间”。
  五、莲花庵两件天地会文物的重要意义
  莲花庵两件天地会历史文物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起码有这样三点:
  第一、它填补了中国天地会史从康熙三年到十八年(1664-1679年)、康熙二十年至雍正四年(1681-1726年)的空白,从而证明道宗禅师创建“一片利人”的民间秘密反清复明社团以反对清朝贵族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顺人心合民意的。只要深入草根、韬光养晦、培养骨干、积蓄力量、百年攻略、徐图发展,便能构建更加恢弘的格局,如鱼得水,长袖曼舞。
  第二,漳州是清初天地会的故乡,由于风雨苍黄,烟飞灰散,如今漳州北半部县份如芗城区、龙文区、南靖县、华安县、龙海市、长泰县以至漳浦县大部,都很难找到天地会遗迹遗物。莲花庵两件天地会历史文物的发现极其珍贵,吉光片羽,凤毛麟角,可谓幸哉幸哉!
  第三,它又一次证明中国集伟大与完美于一身的儒学大师黄道周所代表的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贯穿清代始终、坚持不屈不挠的政治斗争的天地会。有人说,黄道周是天上的“流星”,是执拗的“愚忠”,是徘徊于忠臣与良吏之间的“诤臣”等等,可谓非常片面。其实,黄道周是中华民族倡导和实践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学说的英雄,是天地会的影响深远的“教父”,他像那疾飞在暴风雨中的“洪鹰”,又像那沧海横流中的“砥柱”,永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原漳州市文化局文物科长)

附注

①王荣国:《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348页。 ②姚启圣:《忧畏轩文告》卷一、卷二。 ③罗焰:《天地会探源》,1993年起在《中华工商时报》连载139期。引自第80、84、85期。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的是一部巨书,一部再现漳州中心城区——芗城150多年地方文化历史的《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于2010年5月出版发行。这部书共六卷八册,400多万字,文稿1000余篇,插图500多幅,反映了漳州百余年的政治风云、社会兴衰、人物足迹、物产风情、地方掌故和文化特色。作者大部分是漳州本地的各界人士或全国各地高校学术单位的教授及台湾、国外的漳籍同胞,年龄从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老者至新中国时代的新人,他们从“亲历、亲见、亲闻”写作原则再现漳州的百年沧桑,是漳州几代人心血的结晶。

阅读

相关人物

曾五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