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琴三代情系咸通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503
颗粒名称: 黄仲琴三代情系咸通碑
分类号: K296.42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世称咸通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漳州珍贵文物,所以珍贵,一是古,唐懿宗咸通四年漳州押衙王剬所建,至今一千多年,既可为人观赏,也提供了研究史料;二是字好,碑名和序是建州司户参军刘镛所写。古今述评不少,清初顾亭林誉为“天下经幢第一”,一言褒结。咸通碑几度毁于兵燹及社会动乱,现在仅存11块残石。漳州图书馆张大伟馆长细拓残石,精心缀辑,于2000年付诸印刷成册,黄超云先生撰写前言并细加注释,不但较为详尽地介绍千年古碑,而且及时抢救碑文书法。这里补充介绍黄仲琴先生一家三代对咸通碑的保护献力。许地山逝世,在香港追悼会上,他代表福建同乡会致悼词。一家三代情系咸通碑,启示人们对地方文物要珍视并且献力保护。
关键词: 漳州市 黄仲琴三代情系 咸通碑

内容

世称咸通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漳州珍贵文物,所以珍贵,一是古,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剬所建,至今一千多年,既可为人观赏,也提供了研究史料;二是字好,碑名和序是建州司户参军刘镛所写。古今述评不少,清初顾亭林誉为“天下经幢第一”,一言褒结。咸通碑几度毁于兵燹及社会动乱,现在仅存11块残石。漳州图书馆张大伟馆长细拓残石,精心缀辑,于2000年付诸印刷成册(下称图书馆拓本),黄超云先生撰写前言并细加注释,不但较为详尽地介绍千年古碑,而且及时抢救碑文书法。这里补充介绍黄仲琴先生一家三代对咸通碑的保护献力。
  黄仲琴先生原籍广东潮安,世居漳州。辛亥革命漳州光复,他是首任教育科长,以后任过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龙溪甲种商业学校、石溪中学(现龙海一中)校长。离开漳州后在广东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研究院担任教授、研究员,与蔡元培、顾颉刚、容肇祖、商承祚、容庚等学者交往。许地山逝世,在香港追悼会上,他代表福建同乡会致悼词。对漳州不少文物史实及
  传说做了考证介绍。其中《汰溪古文》一文,蔡元培指定送日本与学者交流,是近代研究讨论华安仙字潭的启始。《华崶观石记》、《华崶观石后记》二文仍为介绍华安九龙璧的重要资料。
  咸通碑原建于芝山开元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与清闽浙总督左宗棠各率所部在漳州激战,开元寺毁于兵燹,咸通碑坍断于残瓴丛砾之中。邑人林健和孝廉广迈拾掇石片,移置林家祠堂,累筑以成原幢。但增断裂残缺痕隙。1918-1920年间,漳州为闽南护法区首府,府署改造为中山公园。龙溪县知事张友仁(广东博罗人,解放后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征得林广迈后裔同意,将咸通碑迁移中山公园以供民众观赏(据民国冯重熙编《漳州第一公园纪略》“民国八年道尹熊略以该碑石属公有之物,不应存于私家,遂将此碑迁入中山公园”)。时任龙溪中学校长的黄仲琴先生受
  知事委托,监督施工,指导按经幢原状堆砌,并联系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介绍,促使重视保护这一文物瑰宝。
  黄仲琴先生的儿子黄德奇先生曾经留学日本,当年咸通碑由黄仲琴先生监督迁移中山公园时,他常在现场随侍父亲观察,自然珍视铭记。解放后1950年,他见中山公园咸通碑坍塌,碑石散落地上,无人管理。于是急忙报告龙溪专署和文化机构,最后向军管会负责文化教育的军代表陈以一同志汇报,受到表扬。后来军管会下达文件,指定图书馆负责收集保管咸通碑残石。
  黄德奇先生儿子黄永汉先生一向认真保管整理祖父黄仲琴先生的著述、交往文牍以及所存其他文物资料,并且陆续提供潮州方志文史部门和漳州图书馆。漳州图书馆帮助他印行两辑黄仲琴文集。2004年,黄永汉先生整理祖父所藏资料,发现清同治年间咸通碑拓片一份8片(下称同治拓片),共3314字。拓片是什么人捶拓,不得而知。比之图书馆拓本1032字多了2282字,是当今能看到的字数最多的拓片。黄先生随即将这珍贵的拓片献给漳州市图书馆。
  一家三代情系咸通碑,启示人们对地方文物要珍视并且献力保护。我们期待同治拓片能有拓本问世。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锦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