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81
颗粒名称: 芗城区六十年经济发展的回顾
分类号: F127
页数: 9
页码: 147-155
摘要: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43′,东经117。43′,“枕三山,襟二水”,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块富庶之地。芗城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漳州解放以来,芗城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了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百废待兴到国民经济、各项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等飞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芗城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一个崭新、美丽的芗城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芗城区人民60年奋斗的结晶,是40万芗城区人民矗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区 经济发展

内容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29′~24°43′,东经117。29′~117。43′,“枕三山,襟二水”(天宝山、芝山、丹霞山、西溪、北溪),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块富庶之地。芗城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漳州解放以来,芗城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了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从百废待兴到国民经济、各项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等飞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芗城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一个崭新、美丽的芗城呈现在世人面前,它是芗城区人民60年奋斗的结晶,是40万芗城区人民矗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
  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解放初期的芗城区域经济凋零,满目苍夷。1951年6月1日,龙溪县析出城关建立漳州市(今芗城区)。从1951年到1956年,芗城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土地改革
  1951年9月上旬,漳州市(芗城区)开始开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占全市(区)总人口54.18%的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合理分得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土改前,雇农人均拥有的土地仅0.0008亩,土改后增至1.73亩;贫农由土改前的人均0.48亩增至1.13亩;普通中农由土改前的人均1.011亩增至1.36亩;富农由1.51亩减至1.006亩;地主由1.936亩减至0.8亩;地主兼工商业者由0.446亩减至0.35亩;工商业兼地主者由0.902亩减至0.03亩。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和愿望,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改革彻底铲除了封建地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民翻身得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1953年,全市(区)农业总产值681.16万元,比1951年增长了8.93%;粮食平均亩产373.5公斤,增长5.66%;全社会粮食总产量2650万公斤,增长6.13%。1954年,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土改后农民组织起来的农业互助组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要求,农村开始组织初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土地分红、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55年初,全市(区)郊区共组织初级合作社26个。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开始进行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月份,26个初级合作社合并办成前锋、瑞京、群勇、大同、南山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1198户,占农户总数98.27%;建立5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参加农户1146户,占总农户94.18%。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据调查,全市(区)共有手工业(包括工场手工业及个体手工业,不包括洗染、服装、理发、刻印业)1593户,从业6726人,资金104亿5063万元(旧人民币),种类大致分为54类,以铁、竹、麻、纺织、制面、木器为最多。是年2月,建立了壳灰、竹业两个生产合作社。至1954年底,共发展生产合作社8个,生产供销社2个,生产小组10个,社(组)员877人,占手工业总人数12%。1955年,共建社(组)60个,社(组)占手工业总数50%左右,年产值达889.8万元,比1952年增长7%。1956年1月,全部手工业者均已组织起来,共组织生产社98个,生产小组23个,社(组)员6697人。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改变了手工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活。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漳州电厂、漳州火柴厂、漳州通敏电话公司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据1954年6月调查显示,全市(区)从业1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共28户,包括食品、木材加工、棉纺织品、日用陶瓷、印刷、家具木器、普通玻璃及制烟等8个行业;商业批发商103户,包括医药用品、百货商业、交通器材、粮食肥杂、食品(含茶、干鲜果、烟杂、油、盐、京果)、燃料、纺织品、行商、文教商业等9个行业。9月,漳州鹤沙玻璃厂宣布公私合营。1955年,杨协成酱油厂、大华蜜果厂、忠华烟厂、黄益记木器厂、联合陶器厂、宏山锯木厂等实行公私合营。是年底,零售商品市场基本上为集体经济成份和国营经济成份所占有,私营批发商已寥寥无己。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至年底,已改造的私营工商业户6866户,占总户数的99.12%;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达3122.9万元。
  1957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完成。是年,全市(区)工业企业达155家,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集体所有制122家;工业总产值2400.89万元,比1952年增长3.5倍;手工业总产值1209.8万元;农业总产值994.89万元(以现有郊区面积统计)。
  “大跃进”“大办工厂”
  1958年“大跃进”期间,提倡“全民办厂、大办工业”,实行新建、合并转办、合并组合等形式,组成现代
  工业基础。全市(区)新建工厂企业32家,总投资5784万元,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总和的2倍。是年,全市(区)工业企业单位已有260个,其中国营企业99个,(市属地方国营企业83个),集体企业161个。涵盖机械、冶金、五金、化工、纺织、轻工、食品等多个行业。漳州机器厂、通用机器厂、轴承厂、铸造厂、香料厂、制药厂、毛纺厂、麻纺厂、皮革厂、造纸厂、印刷厂、陶器厂、木器厂、羽毛球厂、罐头厂、糕饼厂、大华蜜饯厂、酒厂等,均系当年所建。工业的兴起,基本改变了市(区)工业“一穷二白”、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商品生产的落后面貌,为市(区)工业发展垫下坚固的基石。
  1959年至1965年,芗城区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在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调整工业结构,奠定现代化工业发展基础,百业俱兴。1965年,全市(区)工业总产值达6925万元,比1957年增长了278个百分点。全市(区)共有国营工厂45个、集体企业99家,有食品饮料、服装、皮革、塑料、冶金、机械、纺织、造纸、电子等17个门类数千个产品。农业总产值6625万元,其中粮食总产量达38749吨;水果总产量达3060吨。商品零售总额5623.57万元,比1956年增长了180个百分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项工作都遭遇很大的干扰、破坏,但农业生产总值仍继续稳步增长,1970年,农业产值7552万元,比1965年增长13.99%,粮食产量43197吨,比1965年增长11.48%。直到1971年以后,多种经营得
  不到发展,农业产值有所下降。1975年,农业总产值为6994万元,比1970年减少了7.39%,年均递减1.48%。
  改革春风吹遍芗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78年到1984年,市(区)工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0年新建毛纺厂投产,紧接着扩大香料、罐头、塑料、片仔癀系列化妆品等生产规模,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基础越来越牢固。1984年,全市(区)工业总产值高2.56亿元。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迅猛。
  1985年地改市,原漳州市改称芗城区。由于地市合并时原属芗城区的82家国营、集体企业上划,全区工业产值锐减为5215万元,财政收入从4900万元下降至788万元。面对经济压力,全区人民在芗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经过十年奋斗,至1995年,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三资”企业成为全区经济三大支柱。全区共创办街道企业502家、乡镇企业1953家、“三资”企业161家,工业总产值发展到33.1亿元,建立起食品加工、服装、皮革、冶金、家具、电子、造纸等76个工业门类8000种产品的工业体系;芗城罐头厂、华庆罐头厂两厂家率先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同时,开辟了前锋工业加工区、金峰工业区、港桥食品加工区和一批镇、街工业小区,形成了以非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经济体系。商品零售总额达63624.6万元。
  转化经济优势、工业优势
  1995年到2005年,芗城区高度重视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外向拉动,支持、鼓励民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等,促进了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工业企业近800家,培育了18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和6家集团企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石英钟、家具、食品、建材、化工等六大产业群。工业生产总值达121亿元,比1985年建区时增长了231倍。全区生产总值58.93亿元,比建区时增长了7倍;工农业总产值130亿元,比建区时增长了108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旧城改造拆迁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新建面积280万平方米。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建的居民小区环境舒适优雅,城市的品位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7元,比建区时增长了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58元,比建区时增长了9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1亿元,比建区时增长22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富有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高考上线万人比提升了46.8个万分点,荣获“全省教育‘两基’先进区”等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挖掘与改良并进,兼以发展新兴文化。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全国、省比赛中获奖,获奖作品涉及诗文、灯谜、音乐、舞蹈、地方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医疗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等嘉奖。
  工业兴区、开放强区、商贸富区
  2007年,芗城区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的开拓进取,芗城区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已经走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至年底,全区生产总值高达85.1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4.49%,工业产值154.6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7.47%,发展了上千家企业,培育了253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涌现出正兴钢圈、国辉工贸、三宝钢铁等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第三产业营销总额达162.62亿元。大力推进城区建设进程,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已建成鑫荣小区、佳苑名门、江滨花园、悦华园、金峰花园、钱隆首府等一批功能配套、管理完善的住宅小区,同时开工建设了益民花园、金峰花园等8个安置房项目,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至2007年,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26平方米,比30年前增长了4.9倍,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芗城区人民并没有满足眼前的辉煌,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
  潮流中继续破浪前进。
  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芗城区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尤其是外向型企业,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这并没有动摇芗城人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芗城区继续围绕“工业兴区、开放强区、商贸富区”战略,加快产业聚集,提高工业规模效益,构筑经济发展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仍然稳步增长。
  2009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0.49%,工业总产值120.57亿元,比增1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61.80万美元,外贸出口1.79亿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荣获全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四连冠”、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区、全省绿化模范县(市、区)、全省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全省禁毒人民战争先进组织单位、第二次农业普查省级先进单位等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张坑村荣获国家级“绿色小康村”称号,田寮村列入第二批市级示范村。
  不经风雨,哪见瑰丽彩虹。芗城区60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芗城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芗城区人民意气风发,继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直前,为新的理想,去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侨森
责任者
吕国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