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工业二十五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77
颗粒名称: 芗城工业二十五年
分类号: F127
页数: 12
页码: 135-146
摘要: 我们的祖国六十华诞在即!新中国飞速的发展进步,包含地处祖国东南的芗城的发展。芗城区建区二十五年来,工业发展迅猛,成效显著。1985年芗城区成立时,生产总值1.06亿元,工业总产值5215万元,财政收入788万元。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2009年预计生产总值109.8亿元,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财政收入12.9亿元,分别增长102.6倍、507.0倍、163.7倍。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芗城工业发展,姑且按三段时期记载其发展和变化。1985年7月中共芗城区委成立。支撑芗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工业迫在眉睫。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还下达实行乡镇、街道财政体制。同时区政府一次性注入资金1000万元作为管委会启动资金。据了解,97年底省政府将冻结土地征用办证,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工业 二十五年

内容

我们的祖国六十华诞在即!新中国飞速的发展进步,包含地处祖国东南的芗城的发展。芗城区建区二十五年来,工业发展迅猛,成效显著。1985年芗城区成立时,生产总值1.06亿元,工业总产值5215万元,财政收入788万元。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2009年预计生产总值109.8亿元,工业总产值264.4亿元,财政收入12.9亿元,分别增长102.6倍、507.0倍、163.7倍。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芗城工业发展,姑且按三段时期记载其发展和变化。
  前十年(1985-1994年):
  乡镇工业、街道工业撑起芗城工业一片天
  1985年7月中共芗城区委成立。区委、区政府制订“三轮齐转”和“发展三小”的工业发展战略。“三轮齐转”即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发展三小”,即生产小商品、办小型企业、上小技改项目。
  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以后,大部分企业上划新漳州市,留下的企业有酱油厂、煤炭厂和碾米厂等所谓的
  “两黑一白”全民所有制企业。支撑芗城区工业经济,发展乡镇、街道工业迫在眉睫。新成立的芝山乡、天宝乡、石亭乡、浦南乡经济联合社和西桥街道、新桥街道、巷口街道、东铺头街道、南坑街道经济管理委员会等各镇街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工业的重任。
  乡镇工业重点“从农产品加工业突破,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蔬菜和食用菌加工、果品加工、肉蛋类加工、罐头、糕点制造及茶、糖、食用油、饮料加工制造如雨后春笋,1985年底乡镇企业达1515家,其中乡镇集体企业达563家。特别是各镇兴办的罐头食品厂,早期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是用蒸笼蒸煮进行杀菌,后在区政府大力推动锅炉蒸汽高压杀菌并给予补助的政策带动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改步伐,强化经营管理,建成千吨脱水蔬菜、万吨罐头生产能力的食品工业,快速地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有了质与量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四个镇的罐头食品企业近百家,芗城区上亿元产值的工业巨头就是罐头食品(94年超过2亿元),而且罐头食品绝大部分出口创汇。罐头食品还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引发了政府工作重点的调整。《关于进一步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关于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通知》、《关于加强金峰工业区土地开发管理的通知》、《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征收规定》等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纷纷出台实施。
  1987年1月芗城区成立工业开发区筹备处,负责加工区规划和开发建设。前锋工业加工区率先建立,港桥食品加工区随后成立,接着乡镇街道也接二连三建立自己的工业区,如金峰工业区、新星工业邨、浦南工业园区、天宝工业开发区。各种类型工业区的建成,成为芗城区吸引外资的重要基地。漳州福发食品有限公司、漳州升利轻工有限公司、漳州华福来包袋有限公司、漳州龙德轻工有限公司、金肯鞋业有限公司等早期外资企业就坐落在前锋工业加工区。1990年前锋工业加工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产值1.05亿元,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出口商品交货值1.5亿元,增长6.16倍,年递增92.7%。对外开放展现新的格局,部分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三资引进速度加快,实际利用外资(除90年之外)年年100%增长,投资主体以港澳台三胞为主,新加坡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增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极大的激励着芗城办工业的热情,区政府出台民办民有,上缴税收实行超收分成返还等一系列发展街道工业的优惠政策。区委也下发《关于在全区知识分子中广泛开展以“为加快芗城经济发展做贡献”为主题的“五个一”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城区内各街道竞赛氛围浓厚,引办企业竞争激烈,以全员引办、全社会引办企业来描述当时一点都不过分。
  街道工业提出发挥“三个优势”(闲置厂房多、社
  会能人多、对外开放城市),开拓“三条渠道”(发动群众集资、举办民办信用社、引进侨港澳台资),“五业”(食品、纺织服装、皮件皮具、五金电器、包装装潢)齐上的方针,大办街道工业企业。各街道确定其骨干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街道企业的兴办和发展首先是资金困难。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部分周转金,支持街道发展工业。面对严重缺乏资金的情况,各街道先后成立了东盛城市信用社、群利城市信用社、新龙城市信用社、芗隆城市信用社、南荣城市信用社等五个城市信用社,为街道企业提供贷款发展生产。同时各街道经济管理委员会还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设立“基金会”,为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其次是人才不足的困难。市区内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技术员、经销人员成为街道企业聘请的人才库,不单有长中短期聘请法,还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的灵活聘请法。历次运动被清退回城的各类人员也是各街道企业网罗的人才,从而缓解了人才需求短缺的困境。再者是场地不足的困难。街道工业先是利用各种闲置厂房,后来就“挖地三尺”利用辖区内边边角角的地块,甚至平整荒山野沟,但发展的空间仍十分不足。于是,街道工业走出街巷向外拓展成为必然。继新桥办事处新星工业邨之后,西桥、巷口、东铺头、南坑也相继在近郊设立七个工业小区。小区虽不连片,面积虽不大,却使街道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机。
  在街道工业蓬勃发展中,数石英钟表业最为红火,
  在册企业近百家,挂闹石英钟品种200多种,生产能力1000万只套以上,产值1亿多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印等国。当时形势要求提升产业水平,于是石英钟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且在火车站广场建立石英钟表业专业市场,芗城无愧为“石英钟城”。
  经十年发展,芗城区基本形成乡镇企业、街道企业、“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格局。1994年工业总产值231972万元,增长35.6倍,年均增长49.2%;三资企业总产值60624万元,增长125倍,年均增长83.1%;合同外资额2117万美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67.6%;实际利用外资1802万美元,增长119倍,年均增长98.2%;财政收入10581万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3.5%,镇街企业总产值181685万元,增长21.2倍,年均增长47.3%。
  第二个十年(1995-2004年):
  西部发展战略划时代地推动芗城工业快速发展
  1996年3月,区委提出芗城区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实行“中心开花,两翼推进,重心西移,全面发展”的西部发展战略,即充分运用城市中心区域优势,大力推进319国道和漳华公路两线开放开发,把金峰工业区作为全区经济新增长区域和高科技园区,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财,重点建设。
  区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又制定《关于加快金峰工业区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和《关
  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还下达实行乡镇、街道财政体制。明确的工作目标,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引资条件,使全区机关、事业、企业、个人焕发勃勃生机。
  金峰工业区从芝山镇收归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区委副书记任金峰工业区管委会主任,履行区一级的经济管理职能,实行“一栋楼”联合办公制度,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区政府一次性注入资金1000万元作为管委会启动资金。管委会运作次年就逢全区最大规模集中征地办证高潮。据了解,97年底省政府将冻结土地征用办证,将出台新的征地办法并提高办证费用。不等区委、区政府下令,各街道(乡镇)、需用地企业一蜂窝涌向金峰。近一个月时间金峰管委会大楼日夜灯火通明,车水马龙,进出大楼者脚步匆匆,神情兴奋,携书带包;伏案工作者笔尖沙沙,身心疲惫,公章频盖。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全区征地96宗,面积2403.5亩,创出月征地最高纪录。
  当市委作出“工业兴市”战略,全市热火朝天大干工业之时,芗城区在《关于确定1999年度重点保护企业及实施优惠政策保护措施的通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奖励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办好工业区、营造良好服务环境等六方面30条措施。适时开展为工业企业补办“两证”工作,大张旗鼓地将手续不完整的企业用地规范化,将行政划拨的企业用地国有化,将没有基础材料的企业厂房补完善。历时一年时间(2000-2001年间)为企业补办“两证”共161宗,土
  地面积1537.3亩。办理“两证”使企业大大提高其融资能力。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将芝山、天宝、石亭、浦南四个镇每年需新征工业用地面积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并从金峰工业区康林小区集中为企业奠基剪彩开始,就掀起了成片开发工业用地,每年为工业项目奠基开工剪彩活动。
  西部发展战略,规定各街道引办企业入驻金峰所产生的经济指标归属各街道,既解决各街道工业没有发展空间的困难,调动各街道发展工业,发展经济积极性,又使各街道关注关心支持金峰工业区建设,密切了金峰工业区与各(镇)街道的关系。各街道的新办、扩建、迁建工业项目都落户金峰,金峰妥善安排用地,避免项目流失,激励各街道的招商引资热情,据统计,1996年街道工业总产值220658.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78300万元的46.13%,乡镇工业47.76%,足见街道工业的份量。
  此时,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1998年、2003年两次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规定全区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比重。对各镇街下达科技工作任务,如:区、市、省级科技型企业的数量、通过ISO、HACCP认定的企业数量,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企业数量、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产值、获发明、实用、外型等专利的企业数量。早期还对通过ISO、绿色食品、有机食品、HACCP认定的企业给予奖励,以政府行为引导企业增强
  自身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芗城区连续三届六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荣誉称号。
  金峰工业区肩负区委、区政府“全区经济新增长区域”的重任,首先加快工业用地的征用、平整、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项目急需;其次加快筹措资金为扩大工业区规划、建设而积极做好前期准备;第三争取工业区进入省级重点开发区盘子,完成工业区三级跳。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主要领导一线督促和亲力亲为,工业区全体员工努力工作,金峰工业区征地速度加快,1996年前开发土地580亩,而且分布于319国道双侧,至2004年,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800亩,且成片开发,建有路口小区、康林小区、谦发小区、北斗小区,“三通、六通一平”的成片土地带来招商引资工作突飞猛进。其时的特点是:一是新创办的外资企业多,二是老外资企业增资扩容多,三是内资企业嫁接外资多。2001-2004年每年签合同25家,新增利用外资年均4600万美元,比前3年年均增长近1倍(2408万美元),金峰工业区的企业是家家赚钱,年年发展,大批企业一再扩大其生产规模,应验了“金峰满地笼金”的美誉。至2004年底引办企业298家,其中外资企业100家,合同外资额3.34亿美元;内资企业198家,总投资9.77亿元,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家具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金峰工业区的规划面积从2.93平方公里扩大到45.81平方公里。
  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初步告捷。
  区委、区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外向拉动、民营驱动、项目带动的策略,全区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重点扶持、培育规模企业成为区、镇(街)两级政府工业工作的方针,规模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列入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净增规模企业得到奖励,减少规模企业要加以说明。区委、区政府致力于优化发展环境深受企业欢迎,机关工作人员也形成共识,纷纷各显身手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与企业心连心共兴旺。咬住根本,狠抓工业,经过十年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对芗城工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2004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419942.7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3.92%。
  2004年工业总产值(现行价)956241.8万元,十年时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5.2%;三资企业总产值465041.9万元,增长6.7倍,年均22.6%;合同外资额6577万美元,增长2.1倍,年均12%;实际利用外资2703万美元;增长50%,年均4.1%;镇街工业总产值943428.2万元,增长4.2倍,年均17.9%;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3.7倍,年均16.8%。
  最近五年(2005-2009年6月):
  产业集群的壮大和培育有效提升芗城工业质量
  从2003年起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芗城区一直名列前茅。但随着工业发展深入
  进行,周边市、县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芗城的领先优势正在弱化。区委要求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富区、开放兴区”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以产业提升来增强经济实力。
  “大金峰工业区”如火如荼发展。先是标准厂房建设如期推出,2005年200亩,2006年213.9亩,共建标准厂房83幢,建筑面积31.89万平方米。接着提出“一区多园”的观念,并快速实施,提高金峰的开发品位,带动石亭、浦南、天宝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发展腹地一万多亩,远期可达二万亩。载体建设奠定了工业新一轮发展的良好基础。
  培植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做强工业的重大举措。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新兴的两大战略产业突起,形成了今天的“4+2”产业集群,即: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四大主导产业和汽车汽配、钢铁两大战略产业。食品产业一直是芗城的传统产业,应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提升食品产业收到实效,内涵扩张取代外延扩大,食品产业规模近五年成倍增长。家具产业在九十年代后期飞速崛起,种类有钢管家具和木家具,投资者有外资和内资,更有不少芗城籍企业家,家具产业规模已超30亿元。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发展,要求芗城成为家具产业的物流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行业管理和创新中心。电子产业是在石英钟表产业基础上增加了小家电和仪器仪表而形成。电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人才水平和品牌优势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
  提高产业配套水平,营造吸收人才良好环境,做大电子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收到了预期效果。机械产业是分解、吸纳、集聚原机械制造、金属建材等产业而形成,在主导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正兴汽车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产业一经问世就独占鳌头,规模位居各产业之首,税收排在各产业的第二位,且汽车汽配产业的吸虹作用正在发挥,江淮汽车入驻芗城指日可待。以三宝冶金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钢铁产业快速增长,挤进芗城特色产业行列。2009年计划技改项目实施后,钢铁产业的产值和税收,在“4+2”的位次将有所超前。今天的“4+2”产业体系,2008年规模企业149家,占全区规模企业数的55%,完成产值13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73%,其中,食品、家具、电子、机械四个产业产值71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产值37%,占“4+2”产业产值52%;汽车汽配、钢铁产业产值67亿元,占全区规模企业产值35%,占“4+2”产业产值48%。
  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工业质量也日渐提高,至20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驰名商标企业3家;著名商标企业10家;知名商标企业14家;国家免检产品2家;省名牌产品16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外型专利1139项。
  去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芗城是严峻的考验。因为芗城工业企业外向度比较高,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2008年交货值仅增2.24%,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应对挑战,区直有关部门积极引导、促进加工贸
  易出口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生产和自主品牌生产转型,从简单加工装配向高层次的加工制造和营销服务转型。区委、区政府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契机,明确要求“海西建设,漳州先行,芗城走前列”。继续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着重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把芗城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服务核心区、城乡和谐示范区,科学发展先进区。芗城区的企业界充分认识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区委、区政府共同努力,有信心化挑战为机遇,“雨过见彩虹”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年上半年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双过半”。完成生产总值55.70亿元,增长10.49%,工业总产值120.52亿元,增长14.38%;合同外资额6141万美元,增长25.07%,实际利用外资2650万美元,增长1%;财政收入6.6亿元,增长2%。
  二十五年的发展取得辉煌业绩,二十五年的经历留下丰硕财富,二十五年的时间感受日新月异。今天的芗城站在新高度的平台上,朝着中央、省委、市委提出的2012年、2020年两个阶级的发展目标努力奋斗,一定能率先成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和谐的发展区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写于2009年7月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慧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