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军饷铸造时间及花押之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39
颗粒名称: 漳州军饷铸造时间及花押之谜
分类号: K875.6
页数: 5
页码: 75-79
摘要: 漳州军饷银币是我国早期地方自铸银币。该币成色98%,直径38-40毫米之间。正面上方横书“漳州军饷”,下有草书花押,背面上横书“足纹”,下直书“通行”。漳州军饷币面没有纪年,花押为叠写。长期以来对其铸造时间和签押释文,史学及钱币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由于漳州军饷铸造时间的确定,关系到谁是中国最早的自铸银元的问题,因此,破解漳州军饷之谜,一直是钱币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漳州军饷铸造地的钱币收藏爱好者,今就笔者所接触的漳州军饷实物,谈谈个人的见解。此外,漳州军饷主要为军队筹饷所铸,“成功”、“如意”这样的“吉语”也能表达人民对军队作战胜利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 漳州 军饷铸造 花押之谜

内容

漳州军饷银币是我国早期地方自铸银币。该币成色98%,直径38-40毫米之间。正面上方横书“漳州军饷”,下有草书花押,背面上横书“足纹”,下直书“通行”。漳州军饷币面没有纪年,花押为叠写。长期以来对其铸造时间和签押释文,史学及钱币界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由于漳州军饷铸造时间的确定,关系到谁是中国最早的自铸银元的问题,因此,破解漳州军饷之谜,一直是钱币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漳州军饷铸造地的钱币收藏爱好者,今就笔者所接触的漳州军饷实物,谈谈个人的见解。
  前人对漳州军饷的考证,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论点:
  1、认定漳州军饷铸造时间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建地方政府所铸。持这种观点的有货币史专家彭信威(见《中国货币史》1965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版)和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见《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钱币学会原秘书长戴志强也认定为1844年,并将签押解释为“为无为”和“成功”(见1981年《文物》第十期的《漳
  州军饷银饼年代考》)。
  2、主张漳州军饷是同治三年至四年(1864-1865年),曾国荃、左宗棠在漳州平定太平天国时所铸,并将花押解释为“曾签军饷”、“左签军饷”(见1939年蒋仲川、王守谦合著的《中国金银镍币图说》及施嘉干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
  3、考证漳州军饷银币为郑成功进行抗清活动所铸,时间在南明永历三年至六年(1649-1652年),并将两种签押释文译为“国姓大木”和“朱成功”(见《历史研究》1963年第二期郭沫若《由郑成功银币的发现说到郑氏经济政策的转变》)。
  4、钱币专家马定祥则认为,漳州军饷是1841年鸦片战争时的银元。此币原作军饷发行,但英军入侵后大肆掳掠,漳州军饷遭逢劫难,因此很快从流通界消失。花押文字是祥瑞之语,一为“如意吉利”,一为“成功”,应与当时民俗有关。
  此外,漳州军饷铸造时间还有铸于乾隆期间等其他几种说法。
  关于漳州军饷的铸造时间,早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英国人威廉斯在《中国通商手册》中就提到:“靠近厦门的漳州,在1844年也曾试铸过银元,最初发行的重量是七钱四分,但很快就减轻百分之五,而且完全从流通中消失。”
  笔者接触过漳州军饷银币实物有10多枚,其中最重的达27.3克,最轻的仅19.6克,大多数在21-23克之间,这与《中国通商手册》描述的银币重量大致相同。根据史料以及闽南地区银元的出土和遗存状况,清道光、咸丰时期漳州民间除了铸有一些盗仿币外,并没有漳州军饷之外的其它地方自铸币的遗存和记载。虽然《中国通商手册》并未说明漳州试铸是何种银元,但笔者认为所指的应为漳州军饷。
  2003年漳州城郊北斗村出土一批银元,出土银元主要有日本“龙银”、墨西哥“鹰洋”、美国“拿花”以及“漳州军”等。这批出土银元,时间上限是1835年的“鹰洋”,下限是日本明治25年(1892年)的“龙银”,里面并没有更早之前漳州百姓较常使用的西班牙“双柱”及荷兰“马剑”等币;而且这批银币里面许多币品相完好,地张光亮;出土的漳州军饷有20多枚,其中1枚是未打戳记,当中有几枚只打少量的戳记,应该都是流通使用不久就埋入窑藏。笔者认为,这批出土银元的时间段(1835至1892年),与威廉斯《中国通商手册》提到
  的1844年漳州所铸之币的时间相吻合;而且,漳州军饷币面大都打有银庄戳记,经对比许多戳记与福建咸丰大钱上的戳记相同,说明咸丰时期漳州军饷仍在市面参与流通。
  漳州军饷币面可分有水藻和无水藻二种版别,许多人将无水藻的漳州军饷认为是伪品,而在北斗出土的漳州军饷中就同时出现有带水藻和无水藻二种版别,这说明漳州军饷是铸造过没有带水藻币。从存世量看,有水藻的多,而无水藻的少。笔者认为漳州军饷应该是分次分批铸造,无水藻版可能是属于早期铸造,此后,为了防伪而铸有水藻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通商手册》所指的银币正是漳州军饷,赞同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及戴志强所认定的漳州军饷铸造时间为1844年的观点;并认为漳州军饷还曾铸有不同的版别,并且至迟在咸丰时期仍在市面流通。
  漳州军饷的花押有两种样式。现行较常用的称呼是“曾签”和“左签”;有关花押的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人名”、“吉语”、“纪重”,还有“满文”、“道教符仔”等说法。
  提出花押是“人名”的主要解释有:“国姓大木”和“朱成功”,以及“曾国荃”、“左宗棠”等。因这些历史人物在漳州的活动时间与铸造时间1844年不符而可以排除。
  漳州军饷是地方政权所铸,军饷是由朝廷所颁,具有“足纹通行”的严肃性。虽然漳州军饷属手工打制币,制作也较简单,但其铸币要素、样式、边齿等显然是受到“番银”的影响。从漳州军饷实物及图谱上看,两种花押的笔划顺序、形状都是定式,而且两种花押分别配以不同的边齿,一种为斜边纹,另一种为锁壳纹边,并无相互混配。这说明漳州军饷是按照一定的规格和形制铸造,也可以排除部分观点认为花押是一种临时应付的签名之说法。
  钱币专家马定祥主张:花押文字是祥瑞之语,一为“如意吉利”,一为“成功”,应与当时民俗有关。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同时期与漳州同属福建省的台湾也铸造了“台湾寿星”、“如意”、“笔宝”等银元,这些银元富含闽台特色,图案是“土地公”、“如意”等闽台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制作古朴拙巧。历史上漳台两地的铸币相互影响与交融,漳州军饷上的花押也应视为百姓对祈盼社会安定、生活如意以及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此外,漳州军饷主要为军队筹饷所铸,“成功”、“如意”这样的“吉语”也能表达人民对军队作战胜利的美好祝愿。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