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星村主要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14
颗粒名称: 三、南星村主要自然村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22-28
摘要: 位于村委会的东部,与龙海市颜厝镇路边村、下庄村毗鄰。南部与龙海市九湖镇琪塘村、岭兜村相连。西属南星本村,北部至南门溪与市区一江之隔。该村是一个古村,清乾隆二十七年属龙溪县的十二三都为诗墩保。民国三十六年属龙溪县莲塘乡为诗墩保。建国后1952年属龙溪县第九区九湖乡。1957年划入漳州市并入南星农业生产大队。建国以后,由南星农业社组织社员开垦为耕地,现拓建为324线国道和新兴的工业用地及居民点。诗墩村地少人多,只有少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多数村民以制售年糕、米粿等粮食制品为主要职业。有做粿专业村之称。公认发样’一句,指的就是自陶来居后其子孙蕃衍或因战乱而分徙各处的概括”。
关键词: 漳州 南星村 自然村

内容

1、诗墩自然村。位于村委会的东部,与龙海市颜厝镇路边村、下庄村毗鄰。南部与龙海市九湖镇琪塘村、岭兜村相连。西属南星本村,北部至南门溪与市区一江之隔。该村是一个古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的十二三都为诗墩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龙溪县莲塘乡为诗墩保。建国后1952年属龙溪县第九区九湖乡(后改称公社、镇)。1957年划入漳州市(今芗城区)并入南星农业生产大队(后改村委会)。
  该村地处九龙江西溪下游南门溪南畔,属平原地带,四周多是田地,其中有小部分土地是过去清政府练兵的南校场,在民国初被改为飞机场用地,因地势低又靠近南门溪,经常受洪水淹没或冲毁,虽然有填高场地,但无济于事,不久飞机场就荒毁。建国以后,由南星农业社组织社员开垦为耕地,现拓建为324线国道和新兴的工业用地及居民点。
  诗墩村地理条件较好,村口如今有保护村庄和耕地的南岸防洪堤屹立南门溪边,又有省道漳码公路擦肩而
  过,西侧是闽粤干线324国道的必经之道,靠北有东新桥、战备大桥可跨越南门溪进入市区,现在村道条条宽坦与公路相通,可谓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公路两旁的店户门市成列相连生意兴旺,周边簇拥的楼房款式各异,古村焕发了新貌。
  诗墩村地少人多,只有少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多数村民以制售年糕、米粿等粮食制品为主要职业。有做粿专业村之称。
  该村制售粮食制品的粿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漳州一带早就很著名。他们做法很讲究,品色样式、口味都很有特色,很符合群众的需求,如冬天他们就制甜粿、叶包粿、咸粿,夏天就制凉粉粿、油葱粿、米筛目等,端午节就制米粽、豆粽、碱粽等,冬至就制糯米圆、过春节就制售红龟粿、发粿、红糖甜粿等。平时有蔴糍、豆糍、米糕及其他粿类。他们的供应点不但遍及城乡的菜市场、农贸市场,还进入超市,供上宴席大雅之堂及休闲的茶室,还作为馈赠礼品被邮送外地,所以顾客遍及各地,大家称赞诗墩的粿“清甜爽口,老少皆宜”。
  诗墩是南郊一个古村落,村民中以杨姓居多。据有关资料记述,杨姓是最早开基诗墩社的姓氏。根据《漳州姓氏》的记述,及龙海市、芗城区的姓氏资料称:诗墩杨氏先祖系弘农杨姓与龙海市颜厝镇“莲浦四社杨”同属“杨伯鼋支脉”的后代。杨伯鼋系扶摇(今龙文区郭坑镇)三世祖千一郎的长子(即四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扶摇徙居莲浦,为莲浦杨姓开基祖。
  蕃衍宅前“四社杨”(即今宅前村的河里、张厝、前埔、后巷)。分衍七房,其中有洪阪、象宛、宅前、西社、塔尾、西张、诗墩。另芗城区姓氏资料有关杨姓称:“宋末(1276—1278年)从延平(南平)、将乐经西河桂林或龙溪丹洲社(今颜厝镇)迁入芗城诗墩、杏宛(浦林后林)等村”。依据上述记述及参阅华安、南靖的姓氏徙居情况,杨姓开基诗墩社可能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距今500多年。
  从杨姓在漳州各支脉不同的昭穆字辈的情况看,同属于:“元宗振鸿烈,丕建裕文孙,奕世嘉允德,钟毓秀礽云”的有芗城区的金峰、后巷、浦林、后园、诗墩;南靖县的郑店;龙文区的扶摇;龙海市的宅前;长泰县的雪美大社石室等。
  在村内有杨氏祖祠一座,名为“崇本堂”,对联为:“从瑶山枝承莲浦,置私宅派溯瀛洲”。
  2、上街自然村。现在是村委会的所在地。建国前属龙溪县的南厢,建国初属龙溪县第九区的九湖乡(后改公社、镇),1957年划归漳州市(今芗城区)并入南星农业大队(后改村委会)。该村地域较大,西南和偏北方向有丹霞山(南山)、琥珀岭、覆鼎金山峦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近年来山上的果园绿树成荫,佳果诱人。向东和偏南方向,有成片的平洋田,原是民国期间由南校场改为飞机场的旧地,因地势低常受洪水淹没而荒毁,建国后南星农业社开垦为粮田,面积约300多亩,是村里最大的水田地。现已辟为通往广东的324国道和居民区等
  用地。靠北方向是九龙江西溪下游的南门溪。南门溪古时是漳州港的航站地,上游通平和、南靖等地,支流有珀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等航线。
  上街村背山面溪,又紧连市区,四面都是水陆交通要道,所以境内有很多大街小巷可与境外连接,如驿路、双庵路、琥珀路、上街路、横街路、内街路、外街路等等。由此,民居楼房也就沿街而筑或临江而居,人居环境较为讲究有序。尤以近溪的地带,水运方便,有较多的物资进出和客货船只来往,进城又有南桥可通,所以沿江应运兴起多处集市,如明代设立的“旧桥市”。清代设立的南桥市、新桥市、民国时期设立的“白鹭洲市”,以后又有牛圩、水果市等,各条街面的门市经营项目繁多,五花八门。
  但陆路交通就比不上水运的畅通便捷,这里名为漳州古城的南路,实际到了民国期间才拓建了漳浮公路,以及通九龙岭公路、通草坂的普通公路。此前,近者只能肩挑背负,远者要策马穿山过峡,行程非常艰难,到北宋初(960—962年)始在南郊的丹霞山靠南山寺旁,设立驿站,称“丹霞驿”,作为传递公文信件及来往官吏、信使途中歇息的处所。这个驿站一直是漳州府郡南路的第一站,有漳州南大门之称,至民国期间因另辟通道才被废止。
  上街村由于环境较为优越,地理位置也较特殊,因而各朝府县都视上街这片土地为要地,如境内的南山(丹霞山)被府郡列为“案山”、县治列为“朝山”,在府
  县志中都有记载。还有很多高官名仕的华表、牌坊也竖立在上街的境内。据《漳州府志》记载的有:“都宪坊在上街,为都御史潘荣立。”“总帅闽粤坊在上街,为总兵晏继芳立”。“步兵坊在上街,为进士陈宏及侄举人陈谟立”。“登青琐坊在上街,为万历庚辰科陈映、戊戍科陈以珪立”。“父子待御坊在上街,为赠御史温必充,御史温如璋立”等。牌坊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约有600年的岁月,多已废失,但上街这块土地的繁荣年代,历史的记载还是存在的。
  上街自然村人口约1000多人,有许、林、黄、潘、邱、郭、蒋、赖、赵、石、朱、唐、汪、翁、姚、詹、周、欧阳等诸姓。其中许姓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本村最早的开基者,其历史源远流长。《漳州姓氏》载称:“许姓是一个古老姓氏,也是一个出自名人、国名的姓。……福建许姓来自中原,入闽派系很多,来源主要有五个。”上街许姓属第二个为许天正派系,即“唐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宣威将军许陶与子许天正(649—718年)任前锋副使,奉旨随陈政出镇泉潮间。平蛮有功,分镇南诏遂开基漳南。许陶殁于兵……许天正则驰骋闽粤赣五十年,……中外许姓称许陶为入闽一世祖、开漳太始祖,许天正为入闽二世祖,开漳始祖”。据《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记述:“陶于唐总章二年(669年)奉敕副陈政开漳州,戍守泉潮分镇南诏县(诏安县),赐袭父职宣威将军。许陶由河南入漳州,来居诏安县,是为漳、潮之许氏开基祖。在许氏祖序八句中有‘总把陶
  公认发样’一句,指的就是自陶来居后其子孙蕃衍或因战乱而分徙各处的概括”。六十一代陶开创了漳南许氏世系,子天正(649—718年)佐政于元光,平定内乱,表建漳州,分镇南诏,官至团练副使,兼翌府纪室,赠殿前都太尉,历唐高宗至玄宗等盛世,其子平国袭宣威将军,后降为巡检使,故从六十四代许林到七十四代后裔皆袭前职。七十五代许恭,号子顺,徙居龙溪徐翔,又由徐翔迁居田源(即马坪),以孙光亨(字必达,号南溪),享贵赠议大夫,为龙溪许氏之始祖。
  许姓肇漳情况:《漳州姓氏》记述:“许姓入漳主要有两支,一是唐初许天正派系,唐总章二年(669年),许陶、许天正父子随陈政出镇泉潮间,许陶任前锋副使,不久战殁。许天正(649—718年),字允心,号云峰,汝南许纲九世孙,仕宦家族出身,任别驾,司泉潮团练使,袭宣威将军。其子孙世居南诏,传至第十世天桂,有四子,分居南安、安溪等地。传至十四世光亨时,迁徒龙溪之徐翔,即今龙海市东泗乡一带,一支迁至广东潮州、揭阳,另一支海澄(东泗乡)传第四世,又分支南靖马坪(田源)。”马坪原属南靖县,今是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人家二字由居仁里、仁里、仁泉衍变而来的。
  上街自然村许姓源流为许天正派系,许兰庄支系,属马坪街许姓分衍的村社之一。《漳州姓氏》记述芗城区许姓:“许兰庄为开基祖,约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00年)至景定五年(1264年)由马坪迁入漳州城定居,并在定居处建立祖祠,因这里居住马坪人,被称马
  坪街。马坪街许姓散居漳州城及上街村等地。上街肇基祖为许大年”。
  许兰庄(1174—1233年)系许天正第十九世孙,于宋绍定年间(1128—1233年)由南靖县马坪居仁里田源到漳州建立许氏家祠“纶思堂”,子孙散布上街等地。
  根据许姓入闽肇漳及迁徒各地传衍情况,许大年开基上街当在咸淳年间(1265—1274年)距今700多年。其祖墓现保留在上街后潭底。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