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村史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11
颗粒名称: 南星村史简述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4
页码: 16-29
摘要: 南星村位于漳州市区南郊,古称南乡。村落处于九龙江西溪下游南门溪南岸,境内丘陵、台地相连,景色宜人,是郊区生态环境较为优美的城中村。该村地域较大,范围遍及南岸沿江一带。东向土地平坦,与龙海市颜厝镇的路边村、下庄村接壤。西南向与龙海市九湖镇的梅溪、新塘、琪塘、岭兜等村毗鄰,山水相连。九湖镇是著名水仙花的产地,有“花果之乡”的美称。靠北方向与市区汀观道隔江相望。圆山,高501米,是龙海九湖的名山,它恰似一道天然屏障,保护境内这些丘陵山地,不受西北寒流及风暴的入侵,有利发展花卉,水果等名贵作物。额完成“三包”任务。1958年,漳州市第一次扩大郊区,将在农业社的居民分出另建居民委员会。
关键词: 漳州 南星村史 简述

内容

一、村落地形概貌
  南星村位于漳州市区南郊,古称南乡。村落处于九龙江西溪下游南门溪南岸,境内丘陵、台地相连,景色宜人,是郊区生态环境较为优美的城中村。
  该村地域较大,范围遍及南岸沿江一带。东向土地平坦,与龙海市颜厝镇的路边村、下庄村接壤。西南向与龙海市九湖镇的梅溪、新塘、琪塘、岭兜等村毗鄰,山水相连。九湖镇是著名水仙花的产地,有“花果之乡”的美称。靠北方向与市区汀观道隔江相望。
  境内西南部地势较高,有丹霞山(南山)、虎爬嶺、覆鼎金山、南丰山、湖厝山、草仔山、对面山等诸多丘陵小山,曲折起伏,山峦与背后约距三公里的圆山绵连。圆山,高501米,是龙海九湖的名山,它恰似一道天然屏障,保护境内这些丘陵山地,不受西北寒流及风暴的入侵,有利发展花卉,水果等名贵作物。圆山是一座名山胜地,它与境内的南山同脉于天宝山“南条”。在《龙溪县志》中有记述:“天宝山峙有三条(即北条、中条、南条),南条由靖城北趋圆山,南趋大帽山,历石狮岩至
  南山为郡治前案……”。
  境内东北部地势较低,属九龙江西溪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地平坦宽阔,是“漳州平原”的组成部分,这里气温,雨量、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有较完整的水利排灌设施,历来是村里主要的粮食高产片和蔬菜基地。靠北是九龙江西溪(又称南门溪),江边有连片的河漫滩地和零星的洲园,过去这里多是良田洲园,种植水稻和笋竹、糖蔗等农作物,有较好经济效益。自民国以来,由于沿江不合理的垦植,破坏水土保持,造成河道淤积,水灾频繁,江岸崩塌,田园被淹被冲,良田变成废地、荒埔。但在岸上的土地,平坦又开阔,且临近溪流水边,用水、洗涤都方便,成为大片的居民区和街市。如南山路、双庵路、姜园亭路,鹭洲路、溪洲路、后田路等,有的是古街旧巷,有的是新街、新村落,还有牛圩、农贸市场、商店等,加上紧连新旧两桥,是境内人口最密集、商贸较为活耀,人流量最多的繁荣地带。但是这里地势偏低,一般海拔高度在8—10米,如果出现洪水经常受淹,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遇到大洪水则灾难更大。如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的极大洪水,群众称“猴年大水灾”,“是龙溪百年罕见的巨灾”,漳州郡城一片汪洋,新旧两桥冲毁,无数良田被冲,上千民房倒塌,蜈蚣山(南山街)民居大量冲毁成为废圩,江边瓦窑、船寮全被摧毁……。
  新中国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1959年11月上旬起,全市人民每日出动万人到南郊,兴建南岸
  防洪堤,1960年6月初即将竣工时,被突然发生的“六九”特大洪水全部冲溃殆尽,中山桥和新桥也被冲断,南山街、桥南街房屋大量倒塌,南山寺进水1米多。灾后,更改调整重建的设计方案,又投入大量的劳力,把这条关系南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南岸防洪土堤重建在南山寺后,并经多次的加高培厚和砌石护坡的加固措施,现在南岸土堤可达50年一遇以上的抗洪能力,超过“六九”特大洪水灾害抗灾的水平。加固后的堤面达到10—20米以上的宽度,结合为漳码公路的行车道。同时,堤坡结合绿化美化,建成花园式的平台,成为一处休闲的景点,入夜供游人纳凉,观赏龙江夜月的景色,会感到这条绿色长堤不同的风情。
  二、南星村委会的沿革
  南星村委会由上街、姜园亭、陈林、诗墩四个自然村及鹭洲路,内街路、横街路、外街路、九间半、石水井、灰窑口、六九新村等居民组组成村委会的。村委会在建制之前,先由南山街和桥南街两街合并,后又由龙溪县九湖公社划入上街、东林、诗墩三个自然村组成。
  1951年6月,南郊成立两个街政府。居住在中山桥南端,包括姜园亭、蜈蚣山一带住民成立南山街政府,属第一区管辖;居住在新桥南端,包括白鹭洲、后田一带住民成立桥南街政府,属第二区管辖。两街都地处沿江繁华地带和两桥南端桥头,在水陆交通要道周边,住民从事半农半工,半农半贩的职业为多。因此,农民和居民混居一起,被称为带有农业性质的街道。
  1951年9月,全国各地土地改革运动开始,漳州市成立市郊土地改革委员会,并抽调一批干部、军人、积极分子、民主人士等人员,组成工作队下街进村开展土改。根据郊区不同情况,分为两种类型分批进行,一是郊区型的为第一批,有大同街和东岳街。大同街为土改的试点街。二是农村型的为第二批,有南山街、桥南街等6个街。时间从1951年11月中旬至1952年3月中旬总结,9月底结束。
  土地改革以后,市郊农村消灭了地主经济,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南山街、桥南街的农民,在中共漳州市委“组织起来”、“爱国增产”的号召下,于1952年春耕时,以“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为原则,组织起互助组,形式有临时的;季节性的。使农时活动得到保证,耕作条件得到改善,扩大了生产,取得增产增收的效益。
  1954年,市委对各农业街的互助组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以南山街的杨菜头、解放街的颜亚洲这两街常年互助组为基础,创办农业生产社(即初级社)。在市委的重视下,两街经过九天的宣传发动,当年11月12日,解放街成立“新生农业生产社”,由颜亚洲任社长。11月22日,南山街也成立“群益农业生产社”由吴天助任社长,社址设在姜园亭。建社是以杨菜头常年互助组为基础,结合一个临时互助组和5户单干户组成的。初入社农民有21户,78人,经营耕地136.24亩,还有果园、菜园、
  自留地40余亩,牲畜有黄牛5头、水牛1头及毛猪16头,以及犁、耙、谷桶、水车等农具。其时,初级生产社的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社员的耕牛、农具作价入社、土地入股,由社统一经营,结合劳力价值进行分红。入社的土地仍属社员所有,由社内评定固定的地租付酬。交售公粮由各户负担。原则和做法多数社员还是欢迎的。至1955年底,郊区带有农业性质这8个街道,发展初级生产社达26个,入社的农户有870户,占总农户数的71%。为支持初级社建立好财务制度,市财政局还为各社培训财务人员并加强财务管理及审核,使初级社的收支、分配工作能按章办事。
  1956年初,各地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漳州市委于2月中旬,将这26个初级农业生产社、调整合并为6个高级农业生产社(简称高级社),名称为南山、桥南、前锋、群勇、瑞京、大同等。高级社实施的原则是:折价收购社员私有的生产资料,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生产安排和经济核算都在高级社;实行劳动工分计算分红等。至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已有1157户,占总农户的96.7%,耕地6150亩及其他。1957年漳州市委合作部要求高级社实行“三包(包产、包本、包工)”和劳动定额。属于“三包”内的为定额工分加奖赔;“三包”外的评工记分。高级社由于发挥集体力量的优越性,在农业上能够大抓积肥,改造土壤,修建水利,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因而农业得到稳产高产、基本上能够完成或超
  额完成“三包”任务。此外,高级社还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副业生产。如前锋建炉灶厂、群勇办养鱼场,南山、桥南发展果业、鱼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还有建筑队、搬运队、小农具修配等。
  1958年,漳州市第一次扩大郊区,将在农业社的居民分出另建居民委员会。原有6个高级社进行调整合并,即前锋、群勇、瑞京、大同按高级社的规模转为农业大队,南山、桥南合并为南星农业大队,加上龙溪县第九区(九湖公社)划出的上街、东林、诗墩三个自然村也归入南星农业大队,这样,南星的地域分布芗城南郊沿江一带,土地面积与人口增加二倍多。与此同时,龙溪县的第十区(步文公社、今龙文区)又划出古塘、市尾、岱山、农友、诗浦五个农业大队归漳州市,加上原有五个农业大队,于8月上旬组成漳州市“市郊人民公社”,地域环绕漳州市区。南星村以“南星大队”名义成为公社所辖单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后,农村经济进入全面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各生产队相继出现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新的经营方式。这种形式群众称为“大包干”、“包产到户”。它是将集体土地承包到户,耕畜和农具折价卖给农户,承包户应完成规定的农业税、交售任务、公共提留,剩余产品归自己所有。农民称: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这样,农民明确任务与责任,土话说:“锄头伸有路、利益有
  法度”,很受大家欢迎和拥护。
  1984年,撤销郊区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也同时恢复行政村的建制,南星生产大队改为南星村民委员会,原有的生产小队也改为村民小组。
  1998年9月,芗城区根据省、市人民政府的批示,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由芝山镇划出南星村委会归西桥街道办事处管辖。
  三、南星村主要自然村
  1、诗墩自然村。位于村委会的东部,与龙海市颜厝镇路边村、下庄村毗鄰。南部与龙海市九湖镇琪塘村、岭兜村相连。西属南星本村,北部至南门溪与市区一江之隔。该村是一个古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的十二三都为诗墩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龙溪县莲塘乡为诗墩保。建国后1952年属龙溪县第九区九湖乡(后改称公社、镇)。1957年划入漳州市(今芗城区)并入南星农业生产大队(后改村委会)。
  该村地处九龙江西溪下游南门溪南畔,属平原地带,四周多是田地,其中有小部分土地是过去清政府练兵的南校场,在民国初被改为飞机场用地,因地势低又靠近南门溪,经常受洪水淹没或冲毁,虽然有填高场地,但无济于事,不久飞机场就荒毁。建国以后,由南星农业社组织社员开垦为耕地,现拓建为324线国道和新兴的工业用地及居民点。
  诗墩村地理条件较好,村口如今有保护村庄和耕地的南岸防洪堤屹立南门溪边,又有省道漳码公路擦肩而
  过,西侧是闽粤干线324国道的必经之道,靠北有东新桥、战备大桥可跨越南门溪进入市区,现在村道条条宽坦与公路相通,可谓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公路两旁的店户门市成列相连生意兴旺,周边簇拥的楼房款式各异,古村焕发了新貌。
  诗墩村地少人多,只有少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多数村民以制售年糕、米粿等粮食制品为主要职业。有做粿专业村之称。
  该村制售粮食制品的粿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漳州一带早就很著名。他们做法很讲究,品色样式、口味都很有特色,很符合群众的需求,如冬天他们就制甜粿、叶包粿、咸粿,夏天就制凉粉粿、油葱粿、米筛目等,端午节就制米粽、豆粽、碱粽等,冬至就制糯米圆、过春节就制售红龟粿、发粿、红糖甜粿等。平时有蔴糍、豆糍、米糕及其他粿类。他们的供应点不但遍及城乡的菜市场、农贸市场,还进入超市,供上宴席大雅之堂及休闲的茶室,还作为馈赠礼品被邮送外地,所以顾客遍及各地,大家称赞诗墩的粿“清甜爽口,老少皆宜”。
  诗墩是南郊一个古村落,村民中以杨姓居多。据有关资料记述,杨姓是最早开基诗墩社的姓氏。根据《漳州姓氏》的记述,及龙海市、芗城区的姓氏资料称:诗墩杨氏先祖系弘农杨姓与龙海市颜厝镇“莲浦四社杨”同属“杨伯鼋支脉”的后代。杨伯鼋系扶摇(今龙文区郭坑镇)三世祖千一郎的长子(即四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扶摇徙居莲浦,为莲浦杨姓开基祖。
  蕃衍宅前“四社杨”(即今宅前村的河里、张厝、前埔、后巷)。分衍七房,其中有洪阪、象宛、宅前、西社、塔尾、西张、诗墩。另芗城区姓氏资料有关杨姓称:“宋末(1276—1278年)从延平(南平)、将乐经西河桂林或龙溪丹洲社(今颜厝镇)迁入芗城诗墩、杏宛(浦林后林)等村”。依据上述记述及参阅华安、南靖的姓氏徙居情况,杨姓开基诗墩社可能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距今500多年。
  从杨姓在漳州各支脉不同的昭穆字辈的情况看,同属于:“元宗振鸿烈,丕建裕文孙,奕世嘉允德,钟毓秀礽云”的有芗城区的金峰、后巷、浦林、后园、诗墩;南靖县的郑店;龙文区的扶摇;龙海市的宅前;长泰县的雪美大社石室等。
  在村内有杨氏祖祠一座,名为“崇本堂”,对联为:“从瑶山枝承莲浦,置私宅派溯瀛洲”。
  2、上街自然村。现在是村委会的所在地。建国前属龙溪县的南厢,建国初属龙溪县第九区的九湖乡(后改公社、镇),1957年划归漳州市(今芗城区)并入南星农业大队(后改村委会)。该村地域较大,西南和偏北方向有丹霞山(南山)、琥珀岭、覆鼎金山峦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近年来山上的果园绿树成荫,佳果诱人。向东和偏南方向,有成片的平洋田,原是民国期间由南校场改为飞机场的旧地,因地势低常受洪水淹没而荒毁,建国后南星农业社开垦为粮田,面积约300多亩,是村里最大的水田地。现已辟为通往广东的324国道和居民区等
  用地。靠北方向是九龙江西溪下游的南门溪。南门溪古时是漳州港的航站地,上游通平和、南靖等地,支流有珀溪、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等航线。
  上街村背山面溪,又紧连市区,四面都是水陆交通要道,所以境内有很多大街小巷可与境外连接,如驿路、双庵路、琥珀路、上街路、横街路、内街路、外街路等等。由此,民居楼房也就沿街而筑或临江而居,人居环境较为讲究有序。尤以近溪的地带,水运方便,有较多的物资进出和客货船只来往,进城又有南桥可通,所以沿江应运兴起多处集市,如明代设立的“旧桥市”。清代设立的南桥市、新桥市、民国时期设立的“白鹭洲市”,以后又有牛圩、水果市等,各条街面的门市经营项目繁多,五花八门。
  但陆路交通就比不上水运的畅通便捷,这里名为漳州古城的南路,实际到了民国期间才拓建了漳浮公路,以及通九龙岭公路、通草坂的普通公路。此前,近者只能肩挑背负,远者要策马穿山过峡,行程非常艰难,到北宋初(960—962年)始在南郊的丹霞山靠南山寺旁,设立驿站,称“丹霞驿”,作为传递公文信件及来往官吏、信使途中歇息的处所。这个驿站一直是漳州府郡南路的第一站,有漳州南大门之称,至民国期间因另辟通道才被废止。
  上街村由于环境较为优越,地理位置也较特殊,因而各朝府县都视上街这片土地为要地,如境内的南山(丹霞山)被府郡列为“案山”、县治列为“朝山”,在府
  县志中都有记载。还有很多高官名仕的华表、牌坊也竖立在上街的境内。据《漳州府志》记载的有:“都宪坊在上街,为都御史潘荣立。”“总帅闽粤坊在上街,为总兵晏继芳立”。“步兵坊在上街,为进士陈宏及侄举人陈谟立”。“登青琐坊在上街,为万历庚辰科陈映、戊戍科陈以珪立”。“父子待御坊在上街,为赠御史温必充,御史温如璋立”等。牌坊历经明清两个朝代,约有600年的岁月,多已废失,但上街这块土地的繁荣年代,历史的记载还是存在的。
  上街自然村人口约1000多人,有许、林、黄、潘、邱、郭、蒋、赖、赵、石、朱、唐、汪、翁、姚、詹、周、欧阳等诸姓。其中许姓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本村最早的开基者,其历史源远流长。《漳州姓氏》载称:“许姓是一个古老姓氏,也是一个出自名人、国名的姓。……福建许姓来自中原,入闽派系很多,来源主要有五个。”上街许姓属第二个为许天正派系,即“唐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宣威将军许陶与子许天正(649—718年)任前锋副使,奉旨随陈政出镇泉潮间。平蛮有功,分镇南诏遂开基漳南。许陶殁于兵……许天正则驰骋闽粤赣五十年,……中外许姓称许陶为入闽一世祖、开漳太始祖,许天正为入闽二世祖,开漳始祖”。据《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记述:“陶于唐总章二年(669年)奉敕副陈政开漳州,戍守泉潮分镇南诏县(诏安县),赐袭父职宣威将军。许陶由河南入漳州,来居诏安县,是为漳、潮之许氏开基祖。在许氏祖序八句中有‘总把陶
  公认发样’一句,指的就是自陶来居后其子孙蕃衍或因战乱而分徙各处的概括”。六十一代陶开创了漳南许氏世系,子天正(649—718年)佐政于元光,平定内乱,表建漳州,分镇南诏,官至团练副使,兼翌府纪室,赠殿前都太尉,历唐高宗至玄宗等盛世,其子平国袭宣威将军,后降为巡检使,故从六十四代许林到七十四代后裔皆袭前职。七十五代许恭,号子顺,徙居龙溪徐翔,又由徐翔迁居田源(即马坪),以孙光亨(字必达,号南溪),享贵赠议大夫,为龙溪许氏之始祖。
  许姓肇漳情况:《漳州姓氏》记述:“许姓入漳主要有两支,一是唐初许天正派系,唐总章二年(669年),许陶、许天正父子随陈政出镇泉潮间,许陶任前锋副使,不久战殁。许天正(649—718年),字允心,号云峰,汝南许纲九世孙,仕宦家族出身,任别驾,司泉潮团练使,袭宣威将军。其子孙世居南诏,传至第十世天桂,有四子,分居南安、安溪等地。传至十四世光亨时,迁徒龙溪之徐翔,即今龙海市东泗乡一带,一支迁至广东潮州、揭阳,另一支海澄(东泗乡)传第四世,又分支南靖马坪(田源)。”马坪原属南靖县,今是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人家二字由居仁里、仁里、仁泉衍变而来的。
  上街自然村许姓源流为许天正派系,许兰庄支系,属马坪街许姓分衍的村社之一。《漳州姓氏》记述芗城区许姓:“许兰庄为开基祖,约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00年)至景定五年(1264年)由马坪迁入漳州城定居,并在定居处建立祖祠,因这里居住马坪人,被称马
  坪街。马坪街许姓散居漳州城及上街村等地。上街肇基祖为许大年”。
  许兰庄(1174—1233年)系许天正第十九世孙,于宋绍定年间(1128—1233年)由南靖县马坪居仁里田源到漳州建立许氏家祠“纶思堂”,子孙散布上街等地。
  根据许姓入闽肇漳及迁徒各地传衍情况,许大年开基上街当在咸淳年间(1265—1274年)距今700多年。其祖墓现保留在上街后潭底。
  四、名胜古迹简介
  南星村范围内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古桥和千年古刹。
  山:南山和琥珀岭。
  南山,又名丹霞山,突兀于九龙江南岸,《漳州府志》有“南山为郡案山”、《龙溪县志》有“南山者,朝山也”之记载,此山为古代官员祭天拜神之所,南山之侧为丹霞屿,因“土石皆赤”映日如丹霞,于是南山、丹霞均为漳州城之雅称。古代驿站即设置于山麓,名为丹霞驿站。
  琥珀岭,俗称虎爬岭,古时岭上古木参天,曾有一株古松柏,挖掘时发现根部有斗大琥珀,志书记述“南厢外琥珀岭,相传旧种松柏,大十围,其下有泉,乡人多百岁者,明,邑令徐闻远奇之,意其下必产琥珀,掘之果得琥珀大如斗,泉遂竭。”古代因其山水林木奇秀,有古龙溪三十二胜景——“珀岭夏凉”之美称。琥珀岭今已成为漳州市区与龙海市界山。
  桥:中山桥和东新桥。有几百年历史的南门溪上新旧桥,其面端桥头均接入南星村。中山桥旧称南桥、旧桥。南宋1131年始建浮桥。因洪水侵害,屡废屡建,直至2008年另建新桥。东新桥始建明1600年,屡遭洪水冲跨,2003年拆除。
  庙:漳州第一丛林南山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南山寺始建唐开元年间,公元736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该寺背靠丹霞山面向九龙江,位于南星村人居之间,其起伏变化都溶于南星村的历史洪流中。此外,还有上街妈祖庙、布观音、普庵古佛和姜园亭庙。
  随着时代变化,南星村旧景或存或毁,而新景逐年显现,解放初期的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丹霞山顶,随后南山动物园、桥南供水站、江畔水利公园的建立,324国道穿行而过,南星新兴工业村的兴建,制药厂,香料厂兴起,南星村面貌今非昔比,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