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头喜心港的增福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10
颗粒名称: 浦头喜心港的增福桥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11-15
摘要: 漳州城区浦头溪北岸,分布许多历史故迹,可谓是人文荟萃之地。在浦头大庙和定潮楼之间,有一处古意盎然的小天地,只见一株高大的榕树,蔽荫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和古色古香的小庙。热心的护庙人介绍说:“这一角落叫石桥头,这庙是增福祠,桥称增福桥。桥下是古港道,名字很好听,叫喜心港。”真是意想不到,在这平淡中略显嘈杂的聚居区,竟然有如此充满禅意的地名。喜心港位于古漳州群城东门外,处于凤霞街与新行街之间,港道中段,凤霞宫横跨两岸,铺筑大面积的石桥梁,形成桥埕,甚为壮观,喜心港因此也叫凤霞港,俗称后港。喜心港西引东湖水,向东注入浦头溪,全长约三华里。港道上架有七座石梁。喜心港的繁荣,是与浦头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漳州 浦头喜心港 增福桥

内容

漳州城区浦头溪北岸,分布许多历史故迹,可谓是人文荟萃之地。在浦头大庙和定潮楼之间,有一处古意盎然的小天地,只见一株高大的榕树,蔽荫着一座古老的石桥和古色古香的小庙。热心的护庙人介绍说:“这一角落叫石桥头,这庙是增福祠,桥称增福桥。桥下是古港道,名字很好听,叫喜心港。”真是意想不到,在这平淡中略显嘈杂的聚居区,竟然有如此充满禅意的地名。
  喜心港位于古漳州群城东门外,处于凤霞街(今文化街)与新行街之间,港道中段,凤霞宫横跨两岸,铺筑大面积的石桥梁,形成桥埕,甚为壮观,喜心港因此也叫凤霞港,俗称后港。喜心港西引东湖(今九龙公园)水,向东注入浦头溪,全长约三华里。港道上架有七座石梁
  桥,由西至东依次为教子桥、三间桥、灰窑巷桥、凤霞宫桥、崩桥、闸仔头桥、增福桥,这七座石桥横跨南北两岸,几百年来为两岸交通和物流作出无可估量的贡献。
  喜心港与浦头溪交叉成丁字港岔口,北侧是米坞码头,喜心港北岸得近水之利,米店、粮行鳞次栉比,形成米市一条街,地名就叫米市仔。丁字港岔南侧是蛏蚵码头,喜心港南岸当仁不让,密布鱼店、海鲜摊档,形成海货一条街,此处留下了盐鱼市、蛏仔市、竹笼街等地名。周边商家贩徒纷纷捐资修庙,虔诚祀奉与本行业有关的神明。米商在闸仔头桥北侧建谷保王庙,主祀神农氏,企盼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众商家和居民集资,在增福桥之北修增福祠,专祀土地公、土地婆,祈求土地爷庇佑,流年得利,财源广进。南岸的商家居民也修建仁和宫,主祀玄天上帝。在数百年间,喜心港两岸商铺、作坊林立,人烟稠密,商旅汇聚,一派繁荣景象。
  喜心港的繁荣,是与浦头港密切相关的。浦头港曾是九龙江的故道,环抱漳城东部,以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漳城交通运输的首选途径。浦头港水域各类码头星
  罗棋布,有番薯馆码头、探花码头、大庙码头、米坞码头、蛏(蚶)蚵码头、定潮楼(周爷楼)码头等,是漳州城货物集散中心,也是城市经济活动的重心。喜心港则是连接浦头港码头群与漳城东门的唯一水上运输线,船只往来穿梭不息。如此发达的航运业,令不法之徒垂涎三尺,一些利欲熏心者,竟持械拦船,强收钱财,直到惊动官府,颁布禁令(禁令碑现存于定潮楼南侧)查办。
  浦头港经明末、清朝的繁荣,持续到现代,至抗日战争初期,当局在主要河道设防,安置水下障碍坝,障碍坝加速浦头溪淤塞。从此,大型船舶进不了浦头港;加上贪婪之徒趁火打劫,私设关卡盘剥船户,船户视浦头港为畏途,纷纷停泊他处。在此天灾人祸双重夹击之下,浦头港急剧衰落了。原本商铺、作坊林立的繁荣街肆,顿时失去喧嚣和忙碌,落成远离城区的沉寂而娴静的民居坊里。沿岸上的庙宇也逐渐圮废,只有那些老地名,还在幽幽地诉说昔日的荣华。
  二十世纪末,漳州城区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造,寂寥多年的浦头溪两岸,摇身一
  变,成了新城区中心地段和开发商眼中的楼盘热土。喜心港也改造成为东区排涝渠道。原来七座古石桥,在城市改造大潮中,大多销踪匿迹,只有凤霞宫桥和增福桥保留下来。
  增福桥是连接北岸米市与南岸鱼市的一道捷径。也是东乡人流、货物出入漳州城的必经之地。据《新兴增福桥石碑记》文载,增福桥原为木桥,清康熙年间,福建提督蓝理出资铺造。约至乾隆年间,桥梁糟朽不堪,才改建成石桥。增福桥属卧梁式石砌桥,桥墩砌舰首形,原为二墩三跨,现存一墩二跨,三组石梁铺成桥面,每组石梁由六片条石拼铺而成。石梁长约4—6米不等,宽、厚各约60厘米。石梁经岁月磨砺,光滑如玉,泛出幽幽毫光。
  增福祠始建于何年?尚无从考证。据嵌于庙墙的清道光四年重修碑记载,捐资者多是商家店主,以此可证实喜心港当年正处于商肆闹市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宇断了香火,废为弃屋。2006年秋,本地居民出资出力,将增福祠拆除重建,庙宇南移六米,照旧坐东朝西,硬山顶。庙前添建轩式拜亭,两侧扩建厢房,庙后增建一落楼房。庙内祀新塑土地公、土地婆神像。庙前数步,一株古榕树像威严高大的天将傲然屹立,护卫着两处古迹,树冠荫庇庙宇和石桥。原来的米市仔街已开发为楼盘林立的商住小区。当年一方土地之主,现偏居混凝土楼群之一隅,个中滋味,唯有土地公自己知道了。
  漳州城区经过十多年的市政改造,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古城的布局网渐趋消失。老漳州人离家多走几条马
  路,就会有晕路的感觉,若用老地名问路,能听明白的寥寥无几,这是一座城市文脉断裂的表征,由此可窥测城市改造缺乏文化继承的缺憾。喜心港沿岸失去了不少的文物古迹,经本地热心者的不懈努力,古榕树、增福桥、增福祠得以保存下来,算是很幸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退休回到浦头养老,十分关心家乡本土文化的收集与保护,不顾年高体弱,身体力行,悉心指导本地热心人士收集散佚的碑石和民间传说,抢救了不少浦头港文化遗存。叶国庆教授和珍视本土文化古迹的热心人们,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有道是:喜心从善,后代增福。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