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古街——东坂后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402
颗粒名称: 五百年古街——东坂后街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东坂后街是一条既古老又特殊的街区。说它古老是它在明代嘉靖十三年就已设街了,历经明、清、民国和现代四个时期,迄今已存在了四百九十五年。说它特殊是在这条短短两百多米的街区中,有一座古庙宇,两座洋教堂,八座石牌坊,一处官宦的大府第和许多名人,这在漳州城内找不出另有类似规模的街道。另有顾邵二公祠、祠初祀知府顾四科,后以海道副邵梗合祀。嘉靖二十六年任漳州巡海道,屡有军功,恩惠及民,故合祀一祠。东坂后礼拜堂作为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于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医生、中西学堂校董,为英国伦敦
关键词: 文史资料 五百年古街 东坂后街

内容

黄叶沱
  东坂后街是一条既古老又特殊的街区。说它古老是它在明代嘉靖十三年(1513年)就已设街了,历经明、清、民国和现代四个时期,迄今已存在了四百九十五年。说它特殊是在这条短短两百多米的街区中,有一座古庙宇,两座洋教堂,八座石牌坊,一处官宦的大府第和许多名人,这在漳州城内找不出另有类似规模的街道。
  衙署书院和牌坊
  东坂后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区,是县治向东一条斜坡之路,从县前街、观口街、观桥由西一直上坡,古时是府署、县衙、总镇往来必经的官道(斜坡已在民国七年拓路削平)。历史上在这条古街上有西清书院,司狱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知府汪凤改建于此,后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康熙十年(1671年)司狱司杜思念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县捐资重修、后废。另有顾邵二公祠、祠初祀知府顾四科,后以海道副邵梗合祀。顾四科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漳州知府,为官清正、体察民情,民感德载恩,为立生祠。邵梗明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漳州巡海道,屡有军功,恩惠及民,故合祀一祠。
  明代八座石牌坊
  一、“世恩晋锡,父子中宪坊”,为杨沣、杨维馨、杨联芳立。杨联芳南靖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知杭州、后任贵州副使,告老返乡住漳州杨老巷,巷因杨而得名,迄今沿称。
  二、“武俊坊”。为龙溪人丁鹏立。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
  三、“进士坊”,为龙溪人陈耀立,成化五年(1669年)进士。
  四、“登俊坊”,为龙溪人蔡应孙、李瑚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为南御史。
  五、“父子侍御坊”,为封御史蔡谟,御史蔡梦立。
  六、“内台肃宪坊”。为诏安人御史沈汝梁立。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为南御史。
  七、“三世参知坊”,为长泰人赠参政沈纯仁、沈时畏、沈维毗等立。
  八、“会魁坊”,为龙溪人周宣立,明正统十年
  (144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
  上列石牌坊也在清初毁废。
  嘉济庙和嘉济庙碑
  嘉济庙位于东坂后街首段东侧,祀真君石敬纯。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事姜石瑛,奉神香火莅漳,并建庙于万德坊祀之,漳有真君庙自此始。敕封嘉济明仁广孝翊化真君正月初八诞辰,敕封昭庆康懿妃三月初三诞辰。后庙焚毁,遂将神像附于元坛宫。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于东坂后街,万历四十六年(1612年)重修。由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林钎撰碑文,布衣书法家李宓书丹,此碑至今完好,保存于嘉济庙中,1988年确定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官宦府第何衙内
  在东坂后街中段,有一座官宦府第,郡民称其为“何衙内”,何衙内的主人何楷,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当时正值魏忠贤乱政,舍去在吏部等候选派的机会,而请假回乡筹建府第。崇祯初任户部主事,遂赴任。
  何楷为官正直,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刑部给事中;崇祯十四年,因母丧返漳为母守孝。三年丧满,朝廷召调何楷入京,当时适京都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煤山自缢,何楷遂转道南京,在福王朝廷任户部侍郎、兼工部右侍郎。清顺治三年(1646年),攻破南京,福王被执,何楷走杭州,后随唐王入闽,任户部尚书,当时因
  不满郑芝龙兄弟专横,为郑氏所不容,连请告去,返乡途中被郑氏派人扮盗,割去何楷一个耳朵,何楷返漳不久,是年九月,漳州被清廷攻破,遂抑郁而卒。
  何衙内为漳州名宅府第之一,自明天启年间始建,迄今已四百多年,是一座有名的古建筑。
  一街两座洋教堂
  东坂后天主堂,菲律宾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以天主教为国教,清康熙年间,海禁放宽,天主教多明我会教士马泰以翰苑村(今龙文区后坂村)为据点,在漳州各地巡游,进行传教活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在漳州马肚底(今胜利公园附近)建立弥加厄尔圣堂,光绪四年(1878年)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再次派教士来漳传教,1882年在东坂后购地筑建一幢哥特式天主堂,教堂居中,前为广场,称圣堂埕,后为花园,北侧建多玛斯小修院。即修女楼(俗称姑婆楼或姑娘楼),天主教为古教。堂内建有神龛,置有圣母玛丽亚、耶稣、约瑟等偶像,按天主教教规,不准信徒祭祖祀神、拜孔、婚嫁须在教友中选择。所以天主教信徒大部分是姻亲。
  东坂后天主堂的主神为圣人多明我,每年多明我圣诞,都举行祝圣活动,有迎多明我圣像和放映电影,还有攻炮城等多项活动,1988年东坂后天主堂列为市保文物单位。六十年代教堂停止宗教活动,被占为民居和办工厂,天主堂埕也被市邮电局建为宿舍,1985年后.教堂房产陆续归还教会使用。旧城改造,天主堂原址被拆,
  在原址附近另建一座新的天主堂,教会也恢复宗教活动。
  东坂后礼拜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属美国归正教会,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堂坐北朝南,建有地下室,为新教教堂风格,面积1000多平方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与国民党左派李济深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为福建事变,史称“闽变”。
  当时以东坂后礼拜堂作为“龙汀省政府”址。龙汀省辖闽西、南二十一县。蒋介石调动十多万重兵,分三路向福建进军,蔡廷锴等率部从福州向闽南撤退,通电全国以漳州为临时陪都,后蒋军从嵩屿登陆,徐铭鸿(龙汀省长)与守城独立团撤往闽西。漳州只当了八天的国都,至此,“闽变”历史终结。
  东坂后礼拜堂作为龙汀省人民政府旧址,于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东坂后礼拜堂曾作民兵队部,地下室作为关闭人的地方。
  清代漳州的社会情况是“百姓怕官,官怕教会”。因为教会有洋人,信教者以教会的势力为依恃,漳州于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一(十一月十一日)宣告光复,当时漳州府设顾问官六席为陈贵宗(属美国归正教派),黄振荣(属英国伦敦公会教派),吴拱辰(为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教派)和陈廷佐、邱曾三、庄锡谟等,在六席顾问官中,教会人士就占了三席(即半数),可以想见当时漳州教会的能量,而且上述三位教会中人士,也都是东坂
  后人。
  东坂后街的名人
  陈之磷(芷汀),东坂后街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漳州府依照规定兴办中学堂(官办),陈之磷出任学堂的监督(即后来的校长),当时学生的毕业文凭盖的就是陈之磷的印章。
  1911年福州光复后,福建省成立都督府。陈之磷出任第一任财政司长,后来财政司改称财政厅,陈之磷就是第一任厅长。陈之磷任厅长时,推荐漳州籍人潘澄峨、管奋庸、陈铸、王兆庸、黄朴庵、郑祥鸾等六人(这些人在漳州光复时有功),分别被送当时的福建省陆军小学和马江海军学校肄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笔者当时在福州工作时,曾与漳州同乡多人,受陈之磷之邀,参加一次“南郡新馆”(系泉州与漳州合建的同乡会馆)元宵节同乡聚餐。陈之磷当时住居福州蒼前山太古坪,是南郡新馆的董事。
  陈贵宗,清光绪二十三年春(1897年),漳州开办一所“中西学堂”(后来改称育才学堂)。是漳州最早的民办学堂,比官办的漳州府中学堂还早八年,由陈贵宗、黄振荣和当时的都司王振宗等人创办并任校董。校址设北桥街,教师有殷雪桥(教英文),国民党时期,漳州进德女子中学校长殷采云即殷雪桥的女儿。蔡凤机教国文,洪克昌教数学,该校以西学为主。
  漳州光复后,漳州府设顾问官六位,陈贵宗是其中
  一位。陈贵宗为美国归正教公会教派人士。
  黄振荣(鉴堂)。医生、中西学堂校董,为英国伦敦公会教派人士,也是漳州府顾问官之一,家住东坂后街中段西侧一座新式大楼房。
  黄莲舫,黄振荣之子,曾任龙溪县财委主任,三十年代为漳州绅士,后移居鼓浪屿,抗日战争厦门沦陷,出任伪厦门维持会长。被爱国志士刺杀于鼓浪屿。
  吴拱辰(古亭),为西班牙天主教多明我会教派人士。也是漳州府顾问官之一,百年老字号天保堂中药铺即吴拱辰家族所经营。
  卢德明,永定人,国民党龙溪县党部书记长,后改任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龙溪支团主任,公馆就设在东坂后街尾段一座古大厝。
  古街的商业
  东坂后古街的商业,没有商肆的喧嚣与华丽,它是一派井然有序安详怡然的景象。
  这里的商家一般是一种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兄弟店,在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中,这里的商业就占了“油”和“茶”两大项。由于是批零兼营的经营方式,商贸活动看起来有点“淡”,实际上经营是很繁荣的。
  奇苑茶庄。奇苑茶庄是一家闻名海内外的老字号茶庄,老板林正博于清同治年间在东坂后街创办奇苑茶庄,专营武夷岩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清末分别在厦门和云霄县设立茶栈和分号。上世纪三十年代,每年从武夷山装运岩茶数千箱(约十万多斤),经营金额达三十多万银元。销售的茶叶有大红袍、铁罗汉(铁观音)、色种、水仙等数十个品种,其中以“三印水仙”名气最大,脍炙人口,老少皆知的名牌茶叶,在经营上,他们注意保证茶叶加工的质量,等次分明,开发海外市场,信誉极佳。
  当年奇苑茶庄出口海外的茶叶,占漳州地区出口茶叶量的80%以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潮、汕相继沦陷。外销中断,销售大为减少,营业规模日益式微。抗战胜利后,因创业者等人先后谢世,奇苑茶庄一时后继乏人,勉强维持至1956年公私合营后,奇苑茶庄从此消失。
  宝兴老油坊。是一家主营花生油兼营豆油、芝麻油
  和其它品种的油类,批零兼营,除销售本地外,还远销邻近各县以及闽西龙岩一带的老油坊。是一家颇具规模的行店,自清末创办以来,营业日益发展,在洋油(即煤油,俗称番仔油)进口前后,宝兴号在隔壁又营开一家专售洋油的洋油店(洋油是专供点灯照明)生意颇见红火。
  致和堂膏药。著名的致和堂膏药店也在这里。这里还有李振号小磨麻油作坊,它专门出售用小磨精制的“香油”和黑、白芝麻油,芝麻酱、花生酱等。海石号迷信纸作坊是一家销售各种迷信纸例如金纸、银纸、长钱、纸钱的作坊,主要是批发给各家烟杂店销售。一口酥饼店与致和堂是隔壁,它除制售各种饼类外,特别精制一种小豆酥饼,饼很小,只一口便可整个吃下,入口酥脆,馅料香甜,作为茶配很受欢迎,十分畅销。
  新味珍莱馆。是一家很受人们欢迎的莱馆。菜馆有一位掌勺厨师,具有很好的烹调工夫,巧烹善饪、煎炒焖炸、手艺齐全。常时供售各种面点、肉包之类的小吃,也承办宴席。特别是推出一种和菜,每元六味(当时每一银元可换小辅角六个),所以每味盘菜只小洋两角。和菜的菜式品种有红烧鱼、炒醋肉、鸡卷、冬菜鸭、炒猪肝、炒猪肚、什锦汤、猪肚汤、葱烧鸭、白斩鸡……他们从当中选取搭配六样,民间敬神祀鬼或临时远地客人来,便向新味珍定购和菜,随叫随到,很是方便,所以当时新味珍菜馆生意十分兴隆。
  另有一家新源兴菜馆。与新味珍是邻店,生意稍逊。
  天保堂中药号。天保堂中药号是一家自清代创设的百
  年老字号,为吴拱辰家族经营的药号。天保堂在传统经营中,为保证质量,对药材选料精细,炮制工艺严格。因为中药是治病救人,炮制必须求精,药味不能替代。他们就遵古法制,不敢马虎。
  诊源堂西药号。诊源堂是一家早期经营的西药店,三、四十年代,漳州流行一种疾病,民间俗称“打摆子”,也称寒热病,当时在抗日战争期间,海运断绝,进口药品奇缺,诊源堂配制一种专治这种病的白色小药丸,疗效确切。诊源堂为陈贵宗家族经营的商业。
  天一堂药铺。在天主堂埕隔邻,老板吴星辉,是中药店,也兼制售各种中药酒,解放后药店公私合营后,吴星辉调医药公司工作。
  此外还有王万顺皮箱店,著名的蔡福美鼓铺以及还有许多商号在这一条街上不再赘述。
  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护法区时期,拆城拓路曾将东坂后更名为大通中路,民国时期又一次将东坂后街改称青年路。但民间一直习惯叫东坂后。
  (文稿照片系番仔楼、青年路、青年路鸟瞰,均为江焕明摄)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地区的文史资料、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经济发展、台岛践履、文献集萃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