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排除内涝灾害 保护农业稳产增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61
颗粒名称: 二,排除内涝灾害 保护农业稳产增收
分类号: TV87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我市(区)地处九龙江下游,是“漳州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地势较低,一般海拔10米左右。土地平坦、肥沃,河道港道相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农业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粮、果、菜、鱼等作物。古有“闽南粮谷”和“水果之乡”的美称。但因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灾害威胁,好地不能好收成,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治涝保丰收是漳州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加上建成防洪堤,把洪水与涝水隔开,单靠涵洞、水闸排涝,闸口受阻则加重涝灾危害。1959年底开始大干防洪堤时,市委已做好同步兴建排涝工程的准备工作。经过两岸人民40多年艰苦奋斗,九龙江下游的防洪堤已经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成为漳州平原防洪的屏障。
关键词: 漳州 防洪工程 洪涝灾害

内容

我市(区)地处九龙江下游,是“漳州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地势较低,一般海拔10米左右。土地平坦、肥沃,河道港道相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农业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粮、果、菜、鱼等作物。古有“闽南粮谷”和“水果之乡”的美称。但因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灾害威胁,好地不能好收成,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治涝保丰收是漳州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些涝片主要分布在西溪:天宝的大水港、五里沙;城郊的瑞京、下洲桂林。分布在北溪有:浦林、诗朋、溪园等一带,总面积约2万亩。形成内涝的原因除地势低洼外,主要是流域内森林资源和原生植被受人为的破坏,引起上游及沿江山地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淤沙,河床抬高,阻住内河排水入溪,滞留成涝的。加上建成防洪堤,把洪水与涝水隔开,单靠涵洞、水闸排涝,闸口受阻则加重涝灾危害。1959年底开始大干防洪堤时,市委已做好同步兴建排涝工程的准备工作。在1961年8月防洪堤竣工,10月就投建西区瑞京电力排涝站,控制集雨面积13.6平方公里,1962年8月竣工后使上墩、西洋坪、瑞京等村耕地3000多亩,减轻涝灾,年年农业丰收,又扩大了港道、池塘养鱼业的发展。再是1962年1月又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资金,大规模地兴建天宝大水港电力排涝、灌溉工程。当时建设规模是我省第一座的中型电力排灌工程。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设计排涝面积1.2万亩(包括靖城0.42万亩)。1975年秋天又动工开挖天宝中型排涝明渠,长14.28公里,截引天宝山山洪,直接流入九龙江西溪,减少电力排涝的负担,又提高了排涝能力,使涝区粮食作物获得增产增收。此外,同时又建成灌溉系统,主渠道总长61公里多,经4级抽水,灌溉天宝、石亭、城郊等社队耕地2万多亩。使昔日“天水留不住、江水不上山”的石亭、北斗,实现西水北调、江水上山的愿望,旱地作物获得大幅度的增产增收。1970年起,各社队在建成防洪堤后,都积极地投建排涝工程,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的有天宝公社的珠里和后园两村的排涝站;还有北溪的浦林、诗朋、溪园等村建成的排涝站,排涝面积达4000多亩,使常年受涝的粮田、果地、蔗园等减轻涝灾损失,得到稳产高产。1991年建成东区排污排涝工程,站址在西溪北岸芝山镇下洲的桂林自然村,受益面积4000亩,该涝区是前锋、群勇、下洲、诗浦、土白、市尾等村的蔬菜种植区,是本市淡水鱼主要的养殖区,为供应市区的“菜篮子”工程。由于地势低,又靠近浦头港和西溪,每遇大雨,因河床港道淤积难排,引起污水横流,蔬菜、鱼类受污染浸烂、损失很严重。该工程建成后,平时可利用水闸排浦头港污水,涝时通过电力排涝,取得很好效益。
  经过两岸人民40多年艰苦奋斗,九龙江下游的防洪堤已经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成为漳州平原防洪的屏障。其中保护漳州市区的康山土堤、下洲土堤、南岸土堤和市区石堤4条重要堤段,从1961年建成以来,经过持续整修加固,以及积极开展整治河障、堤障,已大大提高抗洪能力,经历过数十次洪水考验,其中有6次洪水水位超过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米以上,洪峰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的较大洪水都安然无恙,使漳州市区自“六九”灾害以后,已45年安全渡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腾飞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