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特大水灾四十五年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57
颗粒名称: “六九”特大水灾四十五年回顾
分类号: TV122+.2
页数: 20
页码: 138-157
摘要: “六九”特大洪水灾害已过去四十五年。亲历过这次抗洪救灾斗争的漳州人民不会忘记当年洪水肆虐的灾情和抗洪惊险搏斗的场面。闽南各地称它为“六九”灾害。一九六0年六月九日,漳州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这次的特大水灾是6001号强台风于六月九日三时登陆香港以后,旋即转向东北移动,狂风带来暴雨横扫漳州平原大地和本省大部地区。全省六十二个县市,遭受台风侵袭普降暴雨。尤以漳州一带为重灾区。“六九”灾害来势凶,且洪水持续时间长达七天,因而危害性相当严重。全县房屋倒塌多达2500余间,死亡61人。倒塌房屋达2054座,死亡64人,重轻伤4000多人。并责成防洪指挥部、广播站及时通报台风消息及市委的抗灾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临危不乱。
关键词: 漳州 受灾 水灾

内容

“六九”特大洪水灾害已过去四十五年。亲历过这次抗洪救灾斗争的漳州人民不会忘记当年洪水肆虐的灾情和抗洪惊险搏斗的场面。闽南各地称它为“六九”灾害。
  洪水肆虐 城乡受灾
  一九六0年六月九日,漳州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这是二十世纪中发生过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和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两次特大洪水后,再次发生的第三次特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发生最大、破坏性最强的特大水灾。
  这次的特大水灾是6001号强台风于六月九日三时登陆香港以后,旋即转向东北移动,狂风带来暴雨横扫漳州平原大地和本省大部地区。全省六十二个县市,遭受台风侵袭普降暴雨。大小河流都出现水患。尤以漳州一带为重灾区。流经漳州的九龙江西溪和北溪,因上游暴雨大量山洪倾泻而下。漳州河段水位以每小时10-20厘米的速度急剧抬升。六月十日晚九时三十分,洪峰水位超过市区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29米,为新中国以来漳州出现洪灾的最高水位。洪峰流量达6140立方米/秒,系33年一遇;北溪河道也洪流滚滚,水位快速上涨,洪峰水位超过浦南水文站警戒线4.23米,洪峰流量9400立方米/秒,即50年一遇。这是北溪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发生大洪水(洪峰流量12900立方米/秒)以后,相隔118年重现的特大洪水灾害。六月十日漳州一带如汪洋大海,分不清哪里是汀观道或南山街,因为低水位的平房多数已没顶,危房旧屋成列倒塌或损裂。沿江村庄、民居多数被洪水围困。西溪、北溪浊浪奔腾,大量牲畜、木料、衣柜、桌椅等家具,浮漂江面,甚至有整座屋架随水漂流。此情此景触目惊心。
  “六九”灾害来势凶,且洪水持续时间长达七天,因而危害性相当严重。九龙江沿江的县市、集镇、村庄灾情损失更大,如上游平和各地普降暴雨,有13个公社(乡镇)降雨量超过200毫米,个别地区的雨量超500毫米,山洪暴发,溪河泛滥,花山溪水位超警戒线3.30米,有238个村庄、1万余户受灾,13万亩耕地被淹。大量水利工程,交通公路、桥梁、电力、通讯设施等多被毁损,房屋倒塌1000多间,死亡21人。南靖县也是重灾区,全县大面积的山区和乡镇,都出现狂风暴雨,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县境内的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三大溪都山洪暴发,激流汹涌,泛滥成灾。51个村庄被淹,12万亩农田受灾,靖城防洪堤被洪水冲决700米,漳龙公路冲毁一大段,交通中断,电力、通讯线杆大量倒折损毁。全县房屋倒塌多达2500余间,死亡61人。西溪下游的龙海县灾情也相当严重,不但风雨交加,洪水泛滥,又遇天文大潮,损害更严重。《龙海县志》记述:“六月十一日大潮,石码潮水位高达8.73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石码史事》载述:“6月9日,狂风暴雨成灾,九龙江水位涨至7.7米,石码被淹,打石街、九二0路水深及脐,街道均可行舟”。全县有535个村庄、2.3万人被洪水围困,40多万亩耕地受灾、江海堤坝缺口700多处,房屋倒塌1.7万多间,死亡98人,交通、通讯等设施被严重破坏,水果、水产养殖损失很多。
  在九龙江北溪,同样风狂雨骤,上下游大小江河,水位高涨,浊浪奔流。临江的县市、社队灾情都很严重。从龙岩、漳平一带都普降暴雨,山洪暴发,大量洪水奔泻而下。华安县在漳平之下,九龙江北溪贯穿全境,山区乡村遭风雨侵袭,因而山沟渠道也涨水成灾,全县25个村庄、7000户、3万多人口深受灾害,有6万多亩耕地被冲毁,房屋倒塌1万余间,死亡39人。在北溪下游的长泰县受灾也很严重。《长泰文史》记述:“狂风暴雨,境内各地降雨量都在200公厘以上。6月9日,龙津溪两岸防洪堤崩决88处,全县水库冲坏17座,毁坏水利设施139处。受灾达16950户,占总户数96.9%..房屋倒塌3887间,损毁船只27艘,死亡18人..受淹水田十多万亩..这次洪水之大,百年罕见,称为“六九,水灾”。
  漳州市(今芗城区)地处九龙江下游,西溪和北溪河流贯穿而过,是这次“六九”灾害的重灾区之一。从六月七日起,境内风力由6-7级,很快增强为8-9级,阵风10-11级。城乡普降暴雨,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由于上游各地狂风暴雨,山洪暴发,下游恰逢天文大潮,潮水与洪水相击,影响泄洪入海,引起市区南门溪壅水成灾。至六月十日晚,临江地带的大街小巷已一片茫茫如汪洋大海。市里西桥、新桥、东铺头、巷口4个街道公社(今办事处)、332个居民大队(今居委会)及所在地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等单位都被水淹。其中,有21条街道洪水淹上二楼,最深为顶田下路,水深4.75-5米,平房都没顶,大树也只见末梢。其次是修文西路西桥小学(孔庙)通向东桥亭,水深3.13米,街道成河、流水湍急。龙眼营、厦门路、下沙街,都水深近3米,淹及门牌号。东坂后、瑞京路水深齐胸。较高地带的中山公园、府埕,也水深没膝。市郊公社围绕市区的10个农业大队(今村委会)全部受灾,最严重是瑞京、前峰、下洲、诗浦、土白及南星等大队。
  洪水上涨快、水位高、来势猛,且滞留在警戒线上时间,持续7天,因而破坏性极强,灾难是很大的。市区的中山桥(旧桥)和东新桥(新桥),分别被洪水冲毁120米和28米,造成往广东和石码交通中断;又近郊的新堤、湖内两个自然村,村庄被洪水冲毁,成为一片废圩;新兴的草寮尾工业区,很多初具规模的厂社,多被洪水摧毁,损失十分严重。化工、化肥、皮革、纸板、陶器、麻棕、铸造、农械、造纸、壳灰、砖瓦、木箱12个较大厂社,全部倒塌,设备毁坏严重。在洪水冲进市区之际,急流所到之处,街巷房屋被大量摧毁,南山街、桥南、洋老洲、下沙街、霞浦街、苍园街及龙眼营等一带,成列房屋倒塌或大片房屋受损而成危房。还有马灶路、解放路、修竹街也被水围困、房屋大量倒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新建的南岸防洪堤全部被冲溃殆尽,石堤新奠基的地基也被冲毁多处。郊区耕地受淹、鱼塘漂失大量淡水鱼、农作物损失很严重。西郊的天宝公社的防洪堤被冲一大缺口,公路冲毁交通中断、沿江连片蕉园、粮田受淹,村庄被洪水围困、灾情损失严重。在北溪的浦南公社所在地的浦南街,街道被洪水淹深2-3米,居民避上附近高地,靠近江边的浦头和水流二个自然村,房屋多被冲跨成为废地。大量房屋、畜舍被冲塌,耕地受淹,水利、电力、通讯、交通等设施多被毁损,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全市“六九”灾害受灾的人数达10多万人,造成近5000户、2.5万人无家可归。倒塌房屋达2054座,死亡64人,重轻伤4000多人。给漳州市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工农业生成带来很大的损失。
  全党全民 抗洪救灾
  “六九”特大洪水是历史罕见的大洪灾。面对洪祸,漳州地区的人民在省、地、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援下,发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积极投入这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抗洪救灾的战斗,使数十万户灾民安全撤离危险地带,并得到妥善的安置,保证灾民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有伤病能及时医治。又使地处低水位的企事单位的物资,也能尽快地转移减少损失。
  漳州市(今芗城区)从6月8日就进入紧张有序的抗灾工作。市委书记康仲吉要求各部门从最坏处着想,迅速集中一切力量和抗灾需要的车、船及救生器械以备急需。并责成防洪指挥部、广播站及时通报台风消息及市委的抗灾措施,做到家喻户晓、临危不乱。紧接着,市委领导都深入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群众共同战斗在一起。首先由工交部长和财贸部长带领西桥、新桥两个公社和两个派出所,组织和督促沿江低水位及危房居民,尽快抢运物资和人员安全转移。在这紧要时候,驻军部队陆军高炮63师和陆军91师,也出动官兵300多人,军车162部支援漳州抗灾,并分别在龙溪专署交际处(漳州宾馆)和南山寺成立指挥部,由63师政委李钦夫和91师师长黄冠亭担任指挥,与地方党委统一指挥共同作战。
  6月9日,洪水涨势加快,中山桥水位超过警戒线以后,更以每小时10-20厘米迅速增高,灾情开始严重,各处不断告急。市委领导立即带领大批干部奔赴五个战区指挥抗灾。其中市委副书记田悦庄负责指挥洋老洲低水位居民转移和抢运龙文塔附近粮库的粮食;市委副书记张亚磊指挥市郊公社各村,特别是瑞京、下洲、诗浦、前锋等沿江村庄已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市委副书记申文成和工交部长武起忠指挥南山街、桥南一带居民转移及木箱厂木材的抢运;副市长岳立朝指挥草寮尾工业区各厂社人员及物资转移,至下午7时前就把化工、纸板、皮革等厂人员撤到安全区,成品和主要原料也都转移;财贸部长周以振指挥财贸系统转移物资,做好生活供应工作;宣传部副部长周庆芝组织部队和各单位游泳好手,以汽车轮胎、门板、木筏作为救生工具,奔赴受淹地带救护灾民,体委游泳队和沿江青年也都参与救灾。经过三天三夜与洪水搏斗,前后组织3.6万人安全转移,使2.56万人安全脱险。
  洪水急涨时,中山巷和烧灰巷及住在桥面群众数百人被困在旧桥顶,情况相当危急,人民解放军5356部队李副政委和参谋长带领指战员驾着小汽船在滚滚洪浪中往返11趟,把灾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抢救新堤街和新堤小村300多名灾民时,情况更为惊险,其时外围旧土堤已冲决,大量洪水涌进村里,全村房屋几乎没顶,树梢在水面浮动。这时,站在断堤上指挥抗灾的市委副书记田悦庄不顾个人安危,仍指挥抢险队伍迅速转移灾民并报告市委,有82人被困断堤上,急需派船抢救。正在医院治病的市委副书记赵义,带病离开医院,带领干警部队、体委游泳能手,在风浪中带上救生工具驾着小船,直奔新堤、洋老洲救人,有4次小舟差点被狂浪冲走,他们不顾危险迎着急流,避开旋涡,坚持战斗12小时,将被困在断堤上82个灾民和低水位群众200多人全部救出。紧接着,市郊公社诗浦村也向市委告急,该村旧沙堤被冲溃,有上千群众被困在楼房上,平屋多数没顶,房屋开始倒塌,人民的生命已受到威胁,市委领导接到告急,按照市委书记康仲吉的部署,迅速组织三路救援,每路由一位市委领导带队,分驾汽船木船,冲过洪浪、绕过急流,从沙堤决口顺流冲入村内各角落,分路抢救,使灾民全部安全脱险。
  在市区灾情也很严重,6月10日各条街道多被洪水淹没2-3米,汀观道、厦门路、马灶路、下沙街,条条河道洪浪奔流,低水区的房屋在洪水中摇晃,开始倾斜倒塌,灾情非常危急。市委和市人委100多名干部,以民兵组织形式,组成抗洪突击队,由营长石珊、教导员胡达威带领,快速奔赴前锋、解放街、下沙街等地,在洪水中抢救1300多名灾民。
  党中央和省委十分关心漳州地区受灾情形,迅速派出4架飞机,冲过雷雨云层,满载空投物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省委候补书记杨文蔚、副省长叶松,省委农工部长郭述荛等领导,亲临灾区指挥抗洪就救灾工作,地委领导都深入到抗灾抢险的第一线,指导救灾和慰问灾民,及时调拨发放救灾物资,保证灾民的正常生活。人民解放军驻漳部队、军分区、解放军九四医院等官兵、医务人员,都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救灾,做到那里最危险,那里就有党委和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退落后,他们又帮助清除、搬运街道大量淤泥、垃圾等杂物和消毒防疫工作,还帮助维修被暴风雨刮倒的电力、通讯、广播线杆等。省内外兄弟地区对漳州受灾情况都给予密切关注和深切的同情,分别发来电信慰问达2万多封,还赠大米、熟食品、衣服、蔬菜、水果生活用品以及资金,甚至有鸭苗、鱼苗等等物资,支援漳州灾区。其中,同样遭受“六九”灾害的泉州市,还派来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支援漳州城乡修复供电、通讯、广播线杆和道路等水利设施。这次“六九”洪水,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干部和解放军,不顾个人危险,在洪水中抢救灾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大兴水利工程 抗御洪涝灾害
  “六九”洪水以后,面对多处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和倒塌的房屋、冲毁的桥梁、公路等设施,市委领导下定决心,动员全市人民,克服困难,把被洪水破坏的防洪堤和其他水毁工程重新修建起来,而且要求扩大工程规模,提高抗灾能力。为防范洪水再次袭击,各单位响应党委号召,集中力量,掀起兴修防洪工程的热潮。当时日夜轮流突击,把被冲溃的南岸土堤,改移到南山寺后面至下庄的路口。市区石堤也争分夺秒抢修毁损的堤基,并加速水陆兼程载运石料,保证建堤砌石的需要。一场奋战南北岸防洪工程的建设高潮,在灾后又火热地开展起来。
  由于南北两岸土石堤相继动工,战线较长,工程量又很大,根据当时的气象情况及工程设计任务,施工只能紧,不能延误,工作是很艰巨的。各单位干部群众在市委带领下,克服盛夏高温和雨季施工的难度,迎难而上,全市投入劳动的人数达到总劳力的90%以上。其中,工交系统和财贸系统及市郊公社还先后派2000多名年青力壮的劳力,以民兵组织的形式,背起行装,驻到远离市区约20公里的万松关和江东粪箕湖两个石料场,配合惠安来的打石工,开辟石料和搬石装车运往漳州工地。在突击期间,驻军部队也派出大批军车支援抢运石料和建材物资,加快工程进度。在石堤建设期间,沿江群众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出现许多感人的佳话。洋老洲、汀观道、竹巷下、草寮尾一带的居民,为保证石堤建设用地的需要,都积极主动地搬迁房屋让地建堤。有很多居民将家中的石板、石块等石料捐献出来建堤,共有600多立方米。不少老人带着儿童经常到工地帮忙敲碎石子。医院也组织医护人员日夜巡诊在各个工地为民工敷伤治病。为加快建堤进度,各施工单位还开展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全线处处呈现争挑重担和加速车辆快装快卸的热烈劳动气氛。
  1961年漳州扩大郊区,西溪防洪堤上扩大至天宝公社的墨溪村,与靖城防洪堤交界的文昌塔;下延长至市郊公社下洲的桂林村,与龙海县步文防洪堤接壤,增加18公里。这样,工程量更大,需投放劳力也更多。各堤段在市委统一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采取专业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形式,发动非受益队出动劳力支援受益队,突击防洪工程建设,从而保证按期完成工程任务,达到设计技术质量要求。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施工,战胜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1961年8月完成西溪的漳州河段6条防洪堤,总长21.262公里(其中石堤2.17公里)的任务,上接南靖、下连龙海,成为一条雄伟壮观屹立江边的一一九龙江西溪防洪大堤。同时,在北溪还建成一条保护漳州空军机场等军事设施和北大门的吴浦防洪堤(长0.22公里)。至此,西溪南北岸防洪堤全线连为一体,保护着沿江城镇、村庄和数万亩的耕地安全。
  在防洪堤建成后仅一个多月,即1961年9月13日又发生了大洪水,西溪河道水位高涨,洪峰水位超过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06米,仅低于“六九”特大洪水0.23米,洪峰流量4160立方米/秒。洪水波浪涌及洪堤顶,木船浮靠堤旁,搁块木板就可以走上堤面。这样大的洪水,且水势汹急,新建成的防洪堤,首次经受严峻的考验。在这紧要关头,干部群众纷纷携带工具奔赴各条堤段,抗洪护堤。当看到防洪堤挡住高涨的洪水,惊涛骇浪漫过中山桥、东新桥,顺江奔流而过,辛勤劳动建成的防洪堤发挥效益,大家心情都很激动,在堤岸上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以庆祝首次抗洪的胜利。
  “六九”洪灾的第二年,经过“九一三”大洪水的考验,防洪堤发挥了抗洪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效益。但是,从抗洪情况看,新建的防洪堤还是存在不少的隐患问题,如堤身的高度、厚度还不够,抗洪能力仍较低;堤基多处有渗水漏水和堤段滑坡等严重问题;堤防配套设施跟不上等。再是河障多,河道行洪区范围内,有大量房屋、围墙等建筑物和堆积物;江心洲和滩地种植大量的高杆作物;中山桥和东新桥两条古桥的桥址,河道狭窄,桥面都偏底低,桥墩粗又密等,都严重地阻碍行洪的流速,造成洪水难泄,涨水快、退水慢。受灾时间长,将影响防洪堤的安全,而且也带来防洪堤内的内涝问题。因防洪堤建成后,把外江水与内江水分隔开,暴雨时,外江水位提高,内江涝水就难排出,造成内涝灾害。这次“九一三”大洪水,外江水位停留在警戒线上达10天之久,内江水被堵难排,也受淹10天,农作物和鱼塘都损失很严重。
  为提高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解决低洼地带的内涝灾害。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关心下拨出大量资金、物资及技术力量的支持下,市委坚持不懈地把治水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发动多方力量,长期地开展下去。
  一、加固、扩建西溪防洪工程,提高抗洪能力。
  (一)重点加固保护漳州市区的重要堤段,及分期分批扩建天宝防洪堤。对漳州重要堤段全线进行加高培厚和常年性的压灌红土泥浆,以保堤身的坚实性;以科技措施做好堤基截水防渗和抛石护坡及扩大内外平台等加固工程;防洪堤全线安装照明及通讯线路等设施,以利抗洪护堤和及时传递汛情讯息;拓通防洪堤全线的抗洪抢险道路,保证汛期车辆通行及应急需要;石堤各闸门由人工操作全部改为电动启闭,以加快操作及安全管理等。
  (二)加强河道堤防管理 治理堤障河障
  建堤后,市政府先后颁发河道堤防管理的有关法规及设立防洪堤管理处专职机构,负责各堤段的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受益区的社队、单位代表会,共同制定维护防洪堤安全的乡规民约及承担的义务等。并成立“防洪堤修建指挥部”、“防洪堤清障指挥部”,整治影响防洪堤安全的建筑物、堆放物和种植农作物等堤障;大面积地清除河道里沙洲、滩地种植的毛竹、果树、甘蔗等高杆作物,又拆迁行洪区的房屋、围墙等建筑物和基建材料堆放等的河障,其中也包括1985年拆迁具有千年历史水乡的中山巷(俗称待御巷)及附在桥上的房屋110户500多人口,同时清挖宅基洲土5万多立方米;又拓宽改建中山桥三个桥孔,长57米;清浚牛圩旧巷道等。增加过水断面360平方米,有利行洪流速加快,和降低壅水,实测可以减少壅水0.12米-0.16米。
  (三)建设“南一”水库,减少西溪洪灾。
  南一水库,建于西溪支流船场溪上游奎洋乡的下埔村附近。控制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1.58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同时具有发电、灌溉和供水等功能的大型水库。它是治理九龙江的骨干工程,对减轻西溪洪水灾害起了关键作用。省、专(地、市)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南一水库的建设,数次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深入实地考察论证,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积极争取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并得到国家计委和水电部等领导的支持,使历经30年反复论证的南一水库,终于在1988年2月10日破土动工,顺利地完成建设项目,于1994年由工程指挥部移交南一水库管理局。
  南一水库建成后,明显地发挥防洪作用,它可削减洪峰680940立方米/秒。使市区防洪堤达到5100立方米/秒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抗御“六九”这样的特大洪水。通过南一水库的削峰,可以降低沿江洪水位,有利于排涝。1995年,遇到4号台风,西溪上游普降暴雨200-300毫米,南一水库
  拦蓄4154万立方米。入库的1280立方米/秒的洪蜂流量,全部滞留库内,错开花山溪(平和)洪峰,使漳州中山桥站洪峰的水位降低1.40米,南靖城关没有受淹,大量减轻南靖和西溪下游的洪灾损失。
  (四)兴修加固北溪社队防洪堤
  北溪水系的地理结构略异于西溪,发生大洪水的次数相对比较少,灾情比较轻。所以,建国以前,沿江几乎没有防洪堤。建国以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和进入合作化,壮大了集体力量,开展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生产活动。从浦林至浦南各村,开始建设防洪堤,至1960年共建成9条堤段,总长4公里多,但防洪能力标准低,多数被“六九”特大洪水冲跨或残缺不全。灾后,在市委的重视下,从资金和物资给予适当补助和水利部门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支持,社队间采取自力更生和相互支援,重新掀起大干防洪堤高潮。很快修复毁损的堤段,并扩建新的堤段,至1980年建成的防洪堤共18条,分布南北两岸,总长12.3公里,多年来经历上百次中、小洪水的考验,发挥了抗洪效益,取得安全渡汛,保护了农业生产的成果。
  二,排除内涝灾害 保护农业稳产增收
  我市(区)地处九龙江下游,是“漳州平原”的组成部分。沿江地势较低,一般海拔10米左右。土地平坦、肥沃,河道港道相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农业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粮、果、菜、鱼等作物。古有“闽南粮谷”和“水果之乡”的美称。但因地势低洼,常受洪涝灾害威胁,好地不能好收成,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治涝保丰收是漳州一项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些涝片主要分布在西溪:天宝的大水港、五里沙;城郊的瑞京、下洲桂林。分布在北溪有:浦林、诗朋、溪园等一带,总面积约2万亩。形成内涝的原因除地势低洼外,主要是流域内森林资源和原生植被受人为的破坏,引起上游及沿江山地水土流失,造成江河淤沙,河床抬高,阻住内河排水入溪,滞留成涝的。加上建成防洪堤,把洪水与涝水隔开,单靠涵洞、水闸排涝,闸口受阻则加重涝灾危害。1959年底开始大干防洪堤时,市委已做好同步兴建排涝工程的准备工作。在1961年8月防洪堤竣工,10月就投建西区瑞京电力排涝站,控制集雨面积13.6平方公里,1962年8月竣工后使上墩、西洋坪、瑞京等村耕地3000多亩,减轻涝灾,年年农业丰收,又扩大了港道、池塘养鱼业的发展。再是1962年1月又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资金,大规模地兴建天宝大水港电力排涝、灌溉工程。当时建设规模是我省第一座的中型电力排灌工程。集雨面积109平方公里,设计排涝面积1.2万亩(包括靖城0.42万亩)。1975年秋天又动工开挖天宝中型排涝明渠,长14.28公里,截引天宝山山洪,直接流入九龙江西溪,减少电力排涝的负担,又提高了排涝能力,使涝区粮食作物获得增产增收。此外,同时又建成灌溉系统,主渠道总长61公里多,经4级抽水,灌溉天宝、石亭、城郊等社队耕地2万多亩。使昔日“天水留不住、江水不上山”的石亭、北斗,实现西水北调、江水上山的愿望,旱地作物获得大幅度的增产增收。1970年起,各社队在建成防洪堤后,都积极地投建排涝工程,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的有天宝公社的珠里和后园两村的排涝站;还有北溪的浦林、诗朋、溪园等村建成的排涝站,排涝面积达4000多亩,使常年受涝的粮田、果地、蔗园等减轻涝灾损失,得到稳产高产。1991年建成东区排污排涝工程,站址在西溪北岸芝山镇下洲的桂林自然村,受益面积4000亩,该涝区是前锋、群勇、下洲、诗浦、土白、市尾等村的蔬菜种植区,是本市淡水鱼主要的养殖区,为供应市区的“菜篮子”工程。由于地势低,又靠近浦头港和西溪,每遇大雨,因河床港道淤积难排,引起污水横流,蔬菜、鱼类受污染浸烂、损失很严重。该工程建成后,平时可利用水闸排浦头港污水,涝时通过电力排涝,取得很好效益。
  经过两岸人民40多年艰苦奋斗,九龙江下游的防洪堤已经能够抗御较大洪水,成为漳州平原防洪的屏障。其中保护漳州市区的康山土堤、下洲土堤、南岸土堤和市区石堤4条重要堤段,从1961年建成以来,经过持续整修加固,以及积极开展整治河障、堤障,已大大提高抗洪能力,经历过数十次洪水考验,其中有6次洪水水位超过中山桥水文站警戒线4米以上,洪峰流量超过3000立方米/秒的较大洪水都安然无恙,使漳州市区自“六九”灾害以后,已45年安全渡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腾飞发展。
  附:一九0八年大洪水灾害情况
  一九0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戌申年农历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飓风暴雨,九龙江西溪上下游和长泰县龙津溪,洪水泛滥成灾,沿江城镇、村庄人民深受其害。这是二十世纪漳州一带遭遇破坏性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最大洪水灾害。正如福建日报编纂的《八闽纵横》所述一九零八年大洪水。“是漳州、龙溪百年中罕见之巨灾。饿死、淹死的有五千余人”。本地区的《龙溪方志》也记述:“一九零八年的洪水,使南靖旧县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淹死千余人,下游漳州一带损失也极严重”。还有漳州水利部门编纂的《漳州水利志》资料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大风暴雨二天,南靖山洪暴发,水位急剧上涨,船场溪浮尸漂木,堤岸相继决口;漳州郡城入水,新旧两桥冲毁,南门旧桥待御巷和烧灰巷平房的水近中梁,楼房的楼板水深三尺,地处高水位的北廓顶也受淹。..上千民房倒塌,死亡二百余人..其状至惨。长泰全县也损失严重。据调查推算西溪干流洪峰流量达8850立方米/秒。
  这次洪水来得凶猛,洪浪所到之处,一切公廨、民居、桥梁、陂闸、良田多被摧毁,使数以万计的家庭,家园破碎,家破人亡,饥寒哀号,惨不忍赌。如南靖县竹园、沥水、郑店、靖城等处的堤岸都相继决口,山城大庙口民房全都坍塌,断墙残恒,梁柱门窗东倒西歪,“全县计淹死一千余人,房塌二千多间,二十多个村庄冲成沙滩,到处哭声载道,当时群众称为“猴年大水灾”。
  漳州(今芗城区)在这次洪水灾害中,损失相当惨重。从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台风暴雨横扫大地,接着洪水泛滥成灾。屹立在南门溪畔的八卦楼,就被飓风掀塌一大角,塔尖端的大葫芦也歪斜一边。新桥和旧桥的桥面都被洪流摧毁,只留桥墩孤立在江中,沿江堤岸悉被冲溃。二十二日,漳州郡城已是一片汪洋,水淹至北廓顶。洪浪逞凶,到处为害,龙溪县衙及县前直街、横街一带和镇台衙门都相继倒塌,镇台逃上芝山。当晚,全城惊呼喊救,攀树爬屋,上千民房倒塌。较高水位的大岸顶,东门街、做灯街的民居、工坊也倒塌在洪水之中,蜈蚣山(今南山街)、洋老洲、草寮尾等一带更是民居大量被冲毁,有的片瓦无留成为废圩。经营百余年的同善堂药铺“店屋毗连四座均被冲倒,货物器具损失无余”。郊外、田庐淹没,西乡的天宝塔尾堤岸崩溃,冲漂十余农户,死亡二百余人;沿江的“十里香蕉”被连根拔掉,天宝圩旁一株百年大榕也不幸存,临江的村庄多被冲垮,牲畜、家具漂失无数,停靠天宝溪边的木船漂走十多艘,江畔瓦窑、船寮全被摧毁。灾后无数废圩,灾民赤身露体,行乞露宿,惨不忍睹。
  龙溪县同样是这次大洪水灾害的重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的损失。《龙海县志》载述:“九月二十至二十三日,暴雨倾盆,狂风拔木,悠忽间地决山崩,洪涛怒涌..石码各乡及角尾等处,平地水深二、三丈,石码镇水高没屋..冲块堤岸133处,长1千3百余丈,倒屋17721间,溺毙男女153人..沿河村落十减六、七,或村无一家,家无一人者甚有”。《石码史事·灾患》有较详细的记述,“..二十一日午后水入石码。入夜八时水高没屋。一时房舍倾塌,男女哀号呼救声,风雨澎哗声,汹涛奔击声,怪声万状,耳不忍闻..龙溪综计85保大小460余乡,决堤133处,长1300余丈,倒屋17721间,溺毙男女153,淹没田园8660余亩。城崩90余丈。至於两邑沿河村落,十减六、七,或村无一家,家无一人者。水后灾民无家可归,寮栖露宿,孑然一身,衣食俱绝。诚数百年未有之奇灾也。石码一带如此,他处惨状,概可见矣。”
  以上所述的灾情,说明一九零八年巨大洪患给漳州、南靖、龙溪三县市的人民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造成多少个村庄被摧毁,多少人的家园破碎,家破人亡,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多少人无衣无食、多少人行乞卧尸路旁,真是惨不忍睹。
  历史过去近百年,但辛酸的血泪史,后人是擦不掉的。对此“六九”大水的抗洪救灾斗争和人民安定的生活,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不同社会的人民不同命运乎!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金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