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飞鸿话“侨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53
颗粒名称: 百年飞鸿话“侨批”
分类号: F832.3
页数: 3
页码: 129-137
摘要: “侨批”是华侨信款的汇兑工具。“批”就是闽南方言“信”的意思。“番”在习俗上称外国。“侨批”是指从海外寄回唐山的信和款,具有邮政和金融双重功能。“侨批”出现于清朝末年。随着华侨信款业务的增多,一些较富裕的“水客”或侨商便开设侨信局经营侨汇侨信业务。侨信还具有邮政“双挂号”的性质,甚至比双挂号还稳妥无误,因为双挂号仅收回执,侨信还有“回批”信件。当海外侨信送达国内侨眷手中,侨眷收“批”后要马上“回批”,“回批”再经批客的手,送回侨信局,最后重返寄信人手中,寄信人得知家人已如数收到钱物时,这样带有“往返”功能的“番批”才算顺利走完了它的旅程。
关键词: 漳州 金融 侨批

内容

“侨批”(又称“番批”)是华侨信款的汇兑工具。“批”就是闽南方言“信”的意思。“番”在习俗上称外国。“侨批”是指从海外寄回唐山的信和款,具有邮政和金融双重功能。
  “侨批”出现于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广东、福建一带大批百姓出洋谋生,他们打工攒钱后,就需要寄钱回乡,为了适应海外华侨与国内亲属通信、汇款的需要,就出现了替华侨捎带信款的“水客”。随着华侨信款业务的增多,一些较富裕的“水客”或侨商便开设侨信局(俗称侨批局)经营侨汇侨信业务。所谓“侨批”不仅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而且是华侨移民创业中的真实见证,存储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含着深厚的华侨文化内涵。从十九世纪末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侨信局并入银行系统,百年来“侨批”成为联系华侨、侨眷的情感纽带,它生动地记录着活生生的华侨移民史、创业史,也是那个年代我过金融史、邮政史的重要篇章。
  每一封侨信都寄托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笔者有一封1936年12月由厦门光远信局收寄至“漳州南门头”的侨信,是叔叔许田螺写给“木其贤侄”的,内容是:“近阅新闻,咱厝平静安定,余甚慰无忧矣。并探我兄弟玉体康健安宁长寿,则我等之所厚望也。今备付大洋贰拾大员,至即查复便报。余住外,家内大小平安,生理(闽南语,即生意)近来稍些转机,本处同人会议,筹谋恢复学校,拟于明春,兹嘱侄孙辈,须着教入学校,攻书要紧,特此启达。”(图1)
  信虽寥寥数语,但可看出在南洋谋生的叔叔对故乡老少的无限牵挂,而自己在海外是否辛劳却只字不提,这是大多数侨信的共同特点。此外许多华侨还热心捐资家乡修桥铺路、兴学助教、赈灾济贫等公益事业,这些内容也可以从侨信上见到。
  侨信也是一份近现代政治、商贸的历史备忘录。从海外飞鸿,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在一封1933年1月从马来亚寄到泉晋南门外陆都龙湖亭乡许龙库收的侨信中,封背加盖有“勿忘国仇,彻底抵制,不买仇货,不卖仇货”的标语,表达了海外游子同仇敌忾的赤子之心。(图2)民国时期一些侨信上还钤盖有商家的广告及商号标记,文革时期的许多侨信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说明政治、商业广告等已充分利用侨信,作为沟通国内外信息的桥梁,给侨信增添了“宣传窗口”的新内涵。
  侨信也反映了我国百多年来货币的流通使用情况,以及币种的更替和金融汇价的变化。1935年前,侨汇使用图3的币种是“龙银”、“洋银”、“大银”,其后是“国币”、“法币”、“金圆券”、“美元”、“港币”。民国后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侨汇大幅缩水,华侨大多不愿意汇款,或者改寄物品及其它硬通货,此一时期,侨汇大量减少,解放后,侨汇大多寄港币,或者用港币折合成人民币寄汇。
  侨信还具有邮政“双挂号”的性质,甚至比双挂号还稳妥无误,因为双挂号仅收回执,侨信还有“回批”信件。所以侨信图4正面均有写上国内收信人地址、姓名、寄钱数额及南洋寄信人姓名,背面则盖国外侨信局图章,并在信封上写上编号,设簿登记。“回批”则是国内侨眷寄回给国外寄信人信件,“回批”封规格一般比较小。当海外侨信送达国内侨眷手中,侨眷收“批”后要马上“回批”,“回批”再经批客的手,送回侨信局,最后重返寄信人手中,寄信人得知家人已如数收到钱物时,这样带有“往返”功能的“番批”才算顺利走完了它的旅程。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