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漳州金花郡主灵塔史事考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51
颗粒名称: 唐漳州金花郡主灵塔史事考索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120-128
摘要: 漳州是笔者的故乡。我家住城南布观音,古属姜待保。民国三十八年的秋天,一别故乡,迄今四十余年。当时家乡的区域属龙溪县南薰镇布观音三十五号。家居是铸铁工厂兼住宅,是个占地颇广的建筑物。后面一片祖遗的龙眼果园;果园往南不到一千公尺是唐代创建的南山禅寺,亦称南院。南院面北,所倚山陵,志称南山,我们民间老称为“南院山”,高祖母的坟墓就在那里。寺左有个著名古迹,曰唐忠顺王陈邕女金花郡主墓。在台湾笔者是调查古迹实地采勘积习成性的人,可是近在旧家近处的金花郡主古墓,竟从未近前一顾。当时复员不久,母校校舍尚未修复,高中一年级就假南山寺部分殿祠上课。说起来还有个特殊的原因,需要一提。
关键词: 漳州 金花郡主 史事

内容

引言
  漳州是笔者的故乡。我家住城南布观音,古属姜待保。民国三十八年的秋天,一别故乡,迄今四十余年。当时家乡的区域属龙溪县南薰镇布观音三十五号。家居是铸铁工厂兼住宅,是个占地颇广的建筑物。后面一片祖遗的龙眼果园;果园往南不到一千公尺是唐代创建的南山禅寺,亦称南院。南院面北,所倚山陵,志称南山,我们民间老称为“南院山”,高祖母的坟墓就在那里。寺左有个著名古迹,曰唐忠顺王陈邕女金花郡主墓。
  在台湾笔者是调查古迹实地采勘积习成性的人,可是近在旧家近处的金花郡主古墓,竟从未近前一顾。我家与南山寺之间的小路就通过墓旁,从小这条小路不知就走过多少次;每近墓旁往往恐惧中生,突然跑快,那还敢趋赴凭吊。民国三十六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回母校福建省立龙溪中学任教。当时复员不久,母校校舍尚未修复,高中一年级就假南山寺部分殿祠上课。笔者担任高一国文和高三上下两班外国史。国文教室就设在奉祀金花郡主父亲陈邕的“太傅祠”中。一上课就看到约莫三尺高五绺长须的太傅坐像,祠中还有海澄知县刘斯琜署名的匾额。(注一)当时负担太重,一学期下来,体重锐降十公斤。更没有闲情往吊金花史迹。
  说起来还有个特殊的原因,需要一提。就在郡主古墓的右下(北)方,一棵说有千龄以上矗立云际的菩提树,一般管以“汰(阴上)膏松(榕)”(注二)叫它。传说树上老鹰盘据,大蛇窝居,狰狞可畏,望之胆寒。从“汰膏松”边经过,像是一场冒险,往往奔逃而越。金花郡主古墓在我心海里从小就是一个可怕的结,那敢去解。
  今年春间,五哥典锜返里,带回台湾一个消息:金花郡主的墓塔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红卫兵用怪手把她的骨昙挖起。是个颇高金黄颜色的古瓷,幸未破损。当时大侄联垲是南山寺管理员,红卫兵把这古昙送给他。联垲告讯他六叔
  (注四),经其启翁探视,骨殖净洁,连忙紧封,妥理於附近山间。待文革风暴已过,故乡人士想起这个古迹遭毁,复建为难。这时六哥与垲侄才把久藏的金花古昙献出,千年古迹遂得复建。
  五哥传来故乡亲人与同胞的心声,希望金花掌故,能由笔者作出一番考索,以回馈故里。爰草此文,敬荅彼岸,另有探讨,尚待续报。
  考索
  按考旧志,记述南山寺沿革而与金花郡主古墓发生关连者,当数清代所修的漳州府志和龙溪县志。光绪三年(一八七七)沈定均“增刊漳州府志”“纪遗”所收的“乾隆志”资料云:
  “南山寺,按碑记,为唐太傅忠顺王陈邕所建,裔孙陈洪进仲子文凯重建。据嘉禾陈氏谱,以邕为祖,云系京兆万年县人,唐神龙中(七0五一七)进士。与李林甫不协,开元二十四年(七0六一七)被谪入闽,由兴化移漳。生四子曰夷则、夷锡、夷行、夷实,皆显贵。而文献通考记陈氏有三族,一为万年陈氏本姓白,自是与洪进为元光太邱之后者不同祖矣。又考唐书陈夷行传,则云颍川人,是其说又异。而旧志复不载陈邕事;岂嘉禾之谱固附会耶?然南山寺遗像、碑记尚存,则邕必有其人,又似非无据者,旧志缺之,何也?又寺前原有匾,书‘悠然’二字,相传为邕女名金花者剪发出家,以发濡墨书之,字体遒雅,明季尚有。又或云,原有‘悠然寺’三字,乃闽越王女元琇所书,后改寺名,故仅存’悠然’二字。据此则此寺之由来又旧矣。与碑记复不相同。大抵,事久多无可据;但传说久,姑并存之。野老传,少年时寺僧祭太傅,陈姓子孙往拜祭;毕,僧每人各奉鞋袜,缘太傅置有鞋袜租,以待子孙。今租为僧所废,近年陈之子孙与僧较,僧乃重兴太傅祠。岁每祭,复延陈族吃斋。而陈族有发科登第者,于此处挂匾竖旗云。”(注五)
  另同志“古迹”的“寺院”一目,有互资参考的资料:
  “南山寺,在南市通津桥南之右,唐太傅陈邕建。当郡治丁火之位,有所兴造则郡多火灾;而山椒尤不宜亭榭,屡年多验。明崇正间(注六)郡人王志道倡建钟鼓楼,识者谓城内必多火灾且有寇乱;已而果验。后毁之,而乱果平。中有石佛阁,石弥陀像高五十尺。相传石自西溪随流到寺前,因琢为法相,架阇奉之。又有太傅祠,祀陈邕;南狱行宫,祀潜霍诸山神。大门外放生池,广六十余亩。元郡人林广发诗:翘首城南上,悠然见此山,竹藏秋雨暗,松度晚风寒。佳色催黄菊,晴光上翠峦。倦飞何处鸟,日幕尽知还。国朝巡道宋致(笔者按:商邱人,乾隆四十六年任)诗:落日生骤寒,古寺少人迹;树老当路横,残菊纷可摘。堂开通野圃,一株南山碧。分韵索枯肠,解事莫相逼!思沉鸟不哗,月挂松梢白。郡人张福昶诗;岁久南山寺,壁上龙蛇迹,石璩苔痕青,林间葩可摘。期须散晴烟,江城含远碧。登临意未已,夕阳漫相逼。更寻说法台,天花次第白。”(注七)
  寺的位置,“山川”一目有云:“南山在郡城南门外,为郡案山,山阴有南山寺。”(注八)足见其重要,为郡城观瞻所系,漳州府文庙即以为文案。另邑人副使林魁“南山”诗云:“
  丹屿照银河,虹桥卧碧波。寺荒僧住少,林密鸟声多。驿路催宵骑,沙村杂暮歌。山花不知数,作意弄春和。”(注九)
  上举资料,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三)所修的龙溪县志(注十)可获近似内容,然互有详略,值得比较,所以下列省其重复而检讨其差异。
  (一)县志叙寺名云:“南山报劬崇福禅寺。”“宋乾德六年(九六八——九)刺史陈文〓页重修,初名报劬院,后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洲法崛’。明称南山寺。”(注一
  一)此盖有详於府志所记者也。
  (二)县志曰:“旧有碑,为罗约撰,江南徐絃篆额。今不存”。(注一二)罗约宋太宗时人,有文彩。徐弦自南唐降宋,与陈洪进同时人。邕“太傅”祠当创於是时。
  (三)元林广发诗“翘首城南上”,“上”实因版老而由“土”误(注一三)。
  (四)清巡道宋致诗:“野圃”,县志作“〓圃”,(注一四)义同。
  (五)最值宝贵者,在县志,陈邕墓葬有明确的记载:“陈太傅邕墓,在十一都象镇社。”(注一五)
  综合上举资料,环绕“陈金(花)”郡主的史事,有下举的问题值得考索:
  一、“陈金(花一华)”郡主的志载甚略,且具异说:
  (1)陈金(花)是陈邕的女儿,陈邕之称“忠顺王”为陈氏谱牒所载,正史志乘暂难互证;疑暂予保留。故郡主云云,逐亦并著存疑;然为行文之便,以后仍暂称用。
  (2)笔者四十年前,当闻传说,金花郡主本属待字闺秀。陈邕在南山建宅,规模宏敞;因为奸臣(大概意指李林甫)所忌:将以自营“殿陛”为据,检以“谋反大逆”。邕一时仓皇,命女落发为尼,改宅为寺,以暂解反侧之厄。金花郡主,遂青灯礼佛以终。
  (3)金花郡主,且有闽越王女的传说。按闽越灭於西汉武帝时,时佛教未入中国,而闽漳以及福建全域尚多在荒服;金花为其女,且披剃空门,说涉匪夷。
  (4)南山寺,有郡主秀发“悠然寺”之题,显然由晋陶潜饮酒诗“悠然见南山”句而发。志书毫无表记,或许是附会者的故弄玄虚吧?
  二、府县两志俱提嘉禾陈氏族乘的陈邕本传,怀疑到族乘中的中原本籍与唐书邕子陈夷行本传所记者有别;很容易产生陈邕与(两)唐书似无相涉的错觉。笔者尝通宵细检新旧唐书,相关问题,到发现了值得讨论的地方:
  (1)刘〓旧唐书“陈夷行传”云:“陈夷行,字〓道,颖川人,祖忠,父邑。(下略)”(注一六)其中的“邑”字,无疑是“邕”字的误省。因为上举府县两志“邕”字甚明。即欧阳修“唐书”的“世系表”亦作“邕”无异。(注一七)所以由於志乘正史的参索,旧书“邑”之获正为邕,则无容异词。
  (2)府县两志,由“嘉禾陈氏谱”和文献通考、旧唐书陈夷行传的出入,而生“附会”之疑。这从宋祁在新唐书所撰的陈夷行传,到获平衡。传云:
  “陈夷行字周道,其先江左诸陈也,客颖川,由进士第(下略)。”
  (注一八)
  这“江左诸陈”在欧阳修所撰“世系表中”亦显见详载。所以“附会”的虞虑似可减省。结语
  由於金花郡主古坟史事的考证,引发的考索方向可作纵深多方的努力,如陈氏自汉初以来在闽省的发展;华南开发的特殊际遇,宗教问题的相与,礼俗因应的调适等:都可以产生新颖的史眼。谨记自勉,并质高明。
  考註
  注一:刘斯琜,漳州府志、海澄县志,“琜”俱从玉,其他多从“土”。笔者校勘江日昇台湾外记时,即据亲见资料以正之。府县两志俱有传。
  注二:“汰膏”漳州话意即肮脏,或“麻疯病”。
  注三:笔者同怀昆季五人,曲崎是老三在伯叔大排行中居五,一向以五哥称之。
  注四:笔者六哥,同怀第四,名典岑,今称典吟。另外二哥典诚,同怀居长。四哥典钺,同怀居次。
  注五:漳州,宋真宗祥符间“图经”详记及之。孝宗淳熙丁酉四年(一一七七——八)始有“临漳志”,后宁宗嘉定(一二〇八——一二二五)理宗淳祐(一二四一——一二五三)纂修。逮明武宗正德壬申七年(一五一三——四)、神宗万历癸酉元年(一五七三一四)、癸丑四十一年(一六一三一四)俱有志。清代则圣祖康熙甲午五十三年(一七一四——五)初修、高宗乾隆丙申四十一年(一七七六——七)继修、仁宗嘉庆丙寅十一年(一八0六一七)刊补,至德宗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八)增刊,此据增刊本卷四十八第十四叶。所引文中之“旧志”,当指万历以前诸志言。
  注六:漳志“宗祯”多作“崇正”。盖避清世宗讳也。
  注七:见增刊本卷四十之三四、三五叶。
  注八:见卷四第三叶。
  注九:见卷四一第三三叶。
  注十:龙溪县志,清乾隆廿七年(一七六二——三)县令吴宜燮纂,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八0)县令八十四增修,曰新增龙溪县志。成文书局影印重刊列中国方志丛书第九十号。
  注一一:见卷十一第五叶。
  注一二:同上注。
  注一三:见卷二十二第二十一叶。
  注一四:见同卷二十八叶。
  注一五:见卷十一第十七叶。
  注一六:见卷一百七十三,此据艺文印书馆影殿版二二四九页。经覆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同之。
  注一七:见卷七十二下,此据艺文印书馆影殿版,商务百衲本同之。
  注一八:见卷一八一第一页,艺文版二0九七页,百衲本同之。
  附录
  一、七十九年一月八日,五哥家乡探亲回,谓六哥、垲侄在文革中维护南山寺唐古迹金花郡主骨昙,事颇冒险:
  金花郡主古唐坟,祸劫横来遇魔斤!幸遇吾家贤叔侄,密藏宝罐复垂薰。
  二、一月十日,夜监应用数学系三年级中国通史期考,感怀故乡金花郡主灵塔故迹,即与六韵:
  (一)秀发缘何落幻尘,一挥削尽扰人春。悠然持志南山侧,千古幽传物外真!
  (二)净发灵柔秀可珍,悠然题寺性挥真;南山改置原神在,陶令於前句雅申!
  (三)越王女抑陈玉娇,历数年华俱久遥!稀忽微芒稽未易,强翻万卷力希昭。(注:古今图画集成计万卷,余庋一部)。
  (四)菩提树下已千年,唐宋明清迄未颠!岂意突然罹浩劫,塔倾穴毁永沦涟。
  (五)古瓮如金固且峨,当年郡主立修罗,千球历劫虽堪叹,一露玄机益显珂。
  (六)骨已成灰似雪皤,修真火炼果阿罗。千年永闭幽光在,偶应横冲证劫磨!三、一月十一日,夜读两唐书达旦:
  (一)阳暖温和似早春,唐书新旧两求真;问题可惜双遗漏,一失前头后半申。
  (二)“忠顺”存“忠”“顺”欲非,表中蜕化义成谜;名衔拆半成双格,既历千秋不易追!(注:读时生疑,后检无误。)
  (三)“邕”省上头但“邑”存,旧书於是逐传浑!地方勘考添疏忽,父子扬镳不可论!
  (四)新书传失父亲名,系表虽存欲衍生!尚幸地方家谱在,千秋虽邈籍澄清。
  (五)文献称通考未通,万年京县省难风!但凭一语讹全局,陈姓源流险落空。
  (六)系表新书见弟兄,雁行居长属夷行?尚存三季名焕甚,究竟因何格未平。
  (原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报》第16号抽印本)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典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