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漳州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43
颗粒名称: 关注漳州的建设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援闽粤军建立闽南护法区时期,正是国内形势剧变的年代。在国外,发生十月革命,震撼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内,出现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潮流。陈炯明也顺应形势,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新政规划。孙中山对闽南护法区的建设极为关注,1918年12月就致涵陈炯明“在闽措施,既切近时需,而规划又复宏远,闻之曷胜欣喜。”对新政规划给予肯定与鼓励。大力推行新文化运动。召开“提倡国货,禁止日货”国民大会,搜查日糖,把日商老板及日传教士驱逐出境。漳州各界声援“五四”运动持续三个多月。
关键词: 建设 闽南护法区 漳州

内容

援闽粤军建立闽南护法区时期,正是国内形势剧变的年代。在国外,发生十月革命,震撼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内,出现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潮流。陈炯明也顺应形势,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新政规划。孙中山对闽南护法区的建设极为关注,1918年12月就致涵陈炯明“在闽措施,既切近时需,而规划又复宏远,闻之曷胜欣喜。”(13)对新政规划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孙中山关注下,陈炯明在闽南护法区首府漳州实施新政,并得到各界的支持。
  大力推行新文化运动。护法区禁办私塾,推行新制教育。各乡纷纷举办小学堂,学习新制教育课。漳州城区原只有中学、师范各一所,增办“甲工”、“甲商”、“女子师范”(附办女子小学)。还创办“云中夜校”、“云中半日校”,吸收工农及贫民参加业余学习,加强平民的文化、精神教育。护法区还选派优秀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机电、工程、化学、矿产、纺织等,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其次是传播革命进步文化,提倡现代文明生活。在漳州设立“新闽学书局”,出售北京的《新青年》、北大的《新潮》、湖南的《湘江评论》、上海的《建设》、《星期评论》以及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政论、小说等多种书刊,宣传革命进步的思想。漳州还多次举行演讲会,开展学术交流。胡汉民谈革命哲学“民主革命之方法与目的”;李石曾谈“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贤明父母为子女移家就学”;吴稚晖谈文学改革“倡用注音字母”等。(15)各种文体活动很活跃。公演易卜生话剧《娜拉》、俄国话剧《夜未央》,还举行“闽南护法区首次运动大会”,有17个县数百名运动员参加。护法区把府衙及花园扩建为公园,园内有图书馆、仰文楼、音乐亭、美术馆、体育场、纪念碑等,成为民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北京爆发“五四”学生爱国动动,漳州学生上街游行,各界在公园开“万人国民大会”,支持“五四”运动,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学生联合工人、商人,举行罢课、罢工、罢市。召开“提倡国货,禁止日货”国民大会,搜查日糖,把日商老板及日传教士驱逐出境。漳州各界声援“五四”运动持续三个多月。当时在军阀统治下,各地声援“五四”运动都被镇压,漳州却是例外,成为全国瞩目的地区。漳州还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宣传三民主义学说,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闽星》报刊受到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及胡汉民、朱执信、廖仲凯等政要都在《闽星》发表文章。《闽星》使漳州早期能了解马列学说与社会主义。
  漳州在开展新文化运动同时,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拆掉城墙,扩大市区,拓宽街道,整建市貌;修建公路,通行汽车;筑建江堤,建造大桥;发展实业,繁荣市场。孙中山对漳州建设规划表示欣喜与赞同,提出要“对归国华侨竭力保护,助其振兴实业,于政必有裨益”(16)在市政建设中,得到华侨大力支持,投资漳州汽车始兴公司,建设漳州至厦门汽车运输线;投资康乐道、东门街市政建设;举办南洋中学(暨南中学)、浦头初级中学等。
  护法区施新政,孙中山曾命朱执信、廖仲凯、戴季陶等前来漳州,协助陈炯明工作。“时同志多集闽南,于党务宣扬,地方改革,卓著成效。”(17)尤其是朱执信,他多次赴漳,与陈炯明等高层将领讨论学术、谈新思想发展;还经常对学生、士兵演讲。新政的许多措施,如开书局、刷新教育、办报纸、聘用新潮人物等,都是朱执信的建议。(18)孙中山还从经济上大力支持护法区,不仅筹拨盐款,以充粤军之需,甚至将自己的上海莫利哀路29号住宅抵押,“一次得款二万元,一次得款二万五千元,都交给驻漳粤军。”(19)
  漳州施新政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吸引不少名人、学者、大学生来漳参观,林森、胡汉民、居正、吴稚晖、邹鲁、李石曾、陈嘉庚等先后抵漳州访问。1920年4月,列宁派代表波达波夫将军访问漳州,把列宁的亲笔信面交陈炯明,信中“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怀,对陈表示敬佩与鼓励。并由波达波夫转述,请多作农民运动,注意发动群众。1920年12月,俄共威廉斯基撰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夜》一文,称“漳州是中国南方革命的中心”、“中国革命青年和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德国报刊也刊文称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发出光芒”。(20)
  援闽粤军从1918年9月1日进漳州,到1920年8年12日挥师回粤,只1年又11个月多,护法区漳州取得很大成就。过去漳州有些人都认为护法区的成就是陈炯明的贡献。应该承认,陈炯明对护法区是作出努力,有过贡献的。但也应该看到,护法区的成就,离不开孙中山的领导与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①韩真《民国福建军事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1月版,52页。
  ②③④⑥⑦(13)(16)《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4卷343页、433页、486页、524页、528页、530页、47页。
  ⑧⑨⑩(12)《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5卷230页、84页、85~86页、46页。
  (11)漳州文史资料1995年20辑范佐之《孙中山在漳创建空军第二基地》。
  (15)(18)段云章、陈敏、倪俊明《陈炯明的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47页、156页。
  (17)罗香林《乙堂文存》49页,希山书藏1946年版。
  (19)《双清文集》下卷923页。
  (20)《漳州简史》(内刊),1984年版,127页。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