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与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39
颗粒名称: 孙中山先生与漳州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83-90
摘要: 在漳州中山公园花木丛中,矗立一座“闽南护法区纪念碑”。碑高约5米,碑上端四面刻“博爱”、“自由”“平等”、“互助”蓝色大字,“博爱”为孙中山先生手书。纪念碑灰白色,朴素无华,但它记载着民国初期闽南护法区一段为世人所瞩目的历史,也记载孙中山对闽南护法区的领导与支持。1917年7月,孙中山到广州组织非常国会。国会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因拥有军队,被推举为广东省副都督、代理都督。1918年1月,援闽粤军从广州进驻潮州、梅州一带训练并扩充队伍。驻闽北军乘机调兵遣将,对粤军形成包围之势。陈炯明经此挫败,情绪悲观,认为败局已定,准备由潮梅撤回惠州。大力推行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 漳州 孙中山 名人

内容

孙中山先生与漳州
  郭上人
  在漳州中山公园花木丛中,矗立一座“闽南护法区纪念碑”。碑高约5米,碑上端四面刻“博爱”、“自由”“平等”、“互助”蓝色大字,“博爱”为孙中山先生手书。纪念碑灰白色,朴素无华,但它记载着民国初期闽南护法区一段为世人所瞩目的历史,也记载孙中山对闽南护法区的领导与支持。
  闽南护法区首府漳州
  1917年7月,孙中山到广州组织非常国会。国会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军政府把广东省公署亲军20营5000军队,改编为援闽粤军,命陈炯明为总司令,率军援闽护法。
  陈炯明 1908年毕业于广东省政法学校,翌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与广东淡水起义,在惠州整扩民军7个旅,自任总司令。因拥有军队,被推举为广东省副都督、代理都督。孙中山认为陈炯明非军人出身,作战非其所长,5000粤军的力量也远不足援闽护法之需。孙中山采取二条措施:一是派中华革命党军务部副部长邓铿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命军政府军务部长许崇智屈就粤军支队司令,委蒋介石、吴忠信为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加强援闽粤军领导力量。二是争取团结福建民军,以加强护法军力量。委任宋渊源、王荣光为福建护法军正副司令,许卓然、王持平为福建靖国军正副司令,委派林祖密为闽南军司令,回闽南筹集改编民军,配合粤军入闽作战。①
  1918年1月,援闽粤军从广州进驻潮州、梅州一带训练并扩充队伍。2月19日孙中山致函陈炯明:“奉天张作霖派兵南下援闽,闽事关系全局,北方陆续加兵,愈迟则敌力愈厚,望速进行。”②孙中山要求陈速率兵入闽。但陈仍在潮梅盘恒,按兵不动。驻闽北军乘机调兵遣将,对粤军形成包围之势。孙中山从3月22日、4月5日、8日、13日、5月5日,五次急电陈炯明,促其发兵攻闽。“李厚基在闽兵力日日加增,(粤军)现已在三面包围之中,此时敢冒险进攻则生,不敢冒险必致坐困。以攻为守,则士气壮,响应多,敌胆寒,一进必收奇效。”③在孙中山一再催促下,陈炯明才于1918年5月10日发起全线进攻,先后攻克武平、上杭、连城、长汀、永定,向平和推进。但北军重新调整兵力后,于6月4日大举反扑,6月中旬,粤军攻克的闽西南各县,都得而复失。陈炯明经此挫败,情绪悲观,认为败局已定,准备由潮梅撤回惠州。
  此时,被西南军阀排斥离粤回沪的孙中山,对援闽战场恶化深为焦急,于7月13日致函陈炯明,指出在这危难之际,“我之兵力有限,敌之增援无穷,潮汕一隅,势必陷于重围。唯有奋力前进,冒险求胜,规取闽中,”④才有出路。在孙中山再三催促劝导下,陈炯明才重新组部,于7月23日发动攻闽。在闽的护法军、靖国军、闽南军纷起策应。闽军后院四处起火,腹背遭攻。粤军浴血奋战,7月30日夺回大埔,8月初饶平浙军反正,粤军乘胜全线反攻,右翼克诏安、云霄、漳浦;左翼克武平、上饶、龙岩、南靖、平和,8月31日攻占漳州,先后控制以漳州为中心的20多个县分,建立“闽南护法区”。护法区总司令部驻在漳州,漳州成为护法区首府。
  整训队伍建立空军
  援闽粤军是当时军政府仅有的革命武装。“闽南护法区”建立后,孙中山仍倾力给予支持扶植。要求粤军整训队伍,厚植基础,以图进取。并在漳州建立空军基地,培训空军人员。
  1918年冬,南北和议之声日高,孙中山分别致函粤军将领吴忠信、罗翼群、蒋克诚、洪兆麟、许崇智、蒋介石、邓铿,反复戒谕不要为和议所惑,指出“近日时局,虽和议之声日炽,而群邪犹然当道,是非犹未大明,达到护法目的,犹未旦夕间事,吾党救国护法之责任,犹未能尽”。孙中山殷切希望粤军“于此期间,勉力训练队伍,厚植基础,以为异日进取之需。”⑥当南北达成和议,军政府颁布停战令后,有些粤军将领因“时局停滞,遽萌退志”。孙中山致电许崇智、邓铿、蒋介石,劝诫说,“盖粤军今日为吾党唯一精锐,亦为护法军中坚,刻虽暂难进行,然维持固有之实力,训练整顿,以待发展,亦为当务之急,万不可遽有灰心,委之而去。”⑦在粤军上层思想动荡之际,孙中山多方作思想工作,要求勉力整训队伍,共图护法大业。
  粤军在护法区大力整军经武,军队由20营5000人发展到70营2万多人,军备实力也得到充实。孙中山为支持援闽粤军的发展,亲自联系购买枪支弹药,“计有步枪2千、马枪5千、子弹700万,总共沪洋20万元。”⑧闽南军司令林祖密在漳州招集民军800多人,驻守长泰、华安一带。林在城区文昌宫(今漳州市东铺头小学)举办“随营学校”,训练军队骨干,林自任校长,军事教官有潘登峨、陈寿西、曹锡龄等。学校以军事训练为主,纪律严明,队伍常到漳州近郊云洞岩、白云岩等地实战演练。学校习武也习文,文化教员有黄仲琴、陈鉴修、陈家瑞等。教材选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黄道周的《就义遗事》等,以先人的英雄事迹,激发学员的忠义勇武思想与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队伍素质。
  陈炯明为维护其在护法区的统治地位,极力排斥异已,打击其他友军,闽南军被缴枪吞并,靖国军等被排挤、打击。孙中山对此甚为痛心,致电陈炯明要“量为处置,总期于事实不生窒息”。⑨孙中山又致电被陈排斥的许卓然、杨致平、张干之、林祖密,对能“捐除小嫌,同心御侮,谋同志之团结,策国是之进行,大义昭然,深为嘉慰。”孙中山要大家看到“方今国事危难,群奸当道,吾诸同志任重致远,责任至巨,若不群策群力,何以肃清大难,望一切商榷进行,协同救国,以尽吾党之天职”。⑩孙中山渴望大家要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共策国是。
  孙中山还致力于在漳州建立空军基地。1917年,旅美檀香山爱国华侨青年杨仙逸跨越太平洋到广州帮助孙中山筹建空军。他倾其家产在纽约拔罗夫市办寇提斯飞行学校,培训张惠长、陈庆云等一批华侨青年飞行员。并在广州珠江边大沙头开辟水陆飞机场,成为护法军政府“第一个空军基地”。(1)1919年4月19日孙中山致函杨仙逸,“足下对于飞机学问,研究素深,务望力展所长,羽翼粤军,树功前敌”。(12)孙中山希杨仙逸继续发挥所长,在漳州筹建空军。杨仙逸经考察后,选择在漳州城南九龙江边建机场。经半年紧张施工,于1919年冬竣工,机场面积400多亩,东至桥南白鹭洲,西至中山桥南端公路东侧,南至上街村外,北至九龙江南岸。机场筑一座平屋式机库,还有二条2000多米长4米多宽的水泥跑道。在建机场同时,杨仙逸于6月在漳州建立航空学校,备有双翼单引檠飞机十架。培训一批飞机驾驶员、工程师、机械员等。漳州成为孙中山军政府“第二个空军基地”。这支空军在粤军回穗后进攻军阀时发挥了作用。
  关注漳州的建设
  援闽粤军建立闽南护法区时期,正是国内形势剧变的年代。在国外,发生十月革命,震撼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内,出现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潮流。陈炯明也顺应形势,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新政规划。孙中山对闽南护法区的建设极为关注,1918年12月就致涵陈炯明“在闽措施,既切近时需,而规划又复宏远,闻之曷胜欣喜。”(13)对新政规划给予肯定与鼓励。在孙中山关注下,陈炯明在闽南护法区首府漳州实施新政,并得到各界的支持。
  大力推行新文化运动。护法区禁办私塾,推行新制教育。各乡纷纷举办小学堂,学习新制教育课。漳州城区原只有中学、师范各一所,增办“甲工”、“甲商”、“女子师范”(附办女子小学)。还创办“云中夜校”、“云中半日校”,吸收工农及贫民参加业余学习,加强平民的文化、精神教育。护法区还选派优秀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学习机电、工程、化学、矿产、纺织等,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其次是传播革命进步文化,提倡现代文明生活。在漳州设立“新闽学书局”,出售北京的《新青年》、北大的《新潮》、湖南的《湘江评论》、上海的《建设》、《星期评论》以及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政论、小说等多种书刊,宣传革命进步的思想。漳州还多次举行演讲会,开展学术交流。胡汉民谈革命哲学“民主革命之方法与目的”;李石曾谈“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贤明父母为子女移家就学”;吴稚晖谈文学改革“倡用注音字母”等。(15)各种文体活动很活跃。公演易卜生话剧《娜拉》、俄国话剧《夜未央》,还举行“闽南护法区首次运动大会”,有17个县数百名运动员参加。护法区把府衙及花园扩建为公园,园内有图书馆、仰文楼、音乐亭、美术馆、体育场、纪念碑等,成为民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北京爆发“五四”学生爱国动动,漳州学生上街游行,各界在公园开“万人国民大会”,支持“五四”运动,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学生联合工人、商人,举行罢课、罢工、罢市。召开“提倡国货,禁止日货”国民大会,搜查日糖,把日商老板及日传教士驱逐出境。漳州各界声援“五四”运动持续三个多月。当时在军阀统治下,各地声援“五四”运动都被镇压,漳州却是例外,成为全国瞩目的地区。漳州还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宣传三民主义学说,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闽星》报刊受到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及胡汉民、朱执信、廖仲凯等政要都在《闽星》发表文章。《闽星》使漳州早期能了解马列学说与社会主义。
  漳州在开展新文化运动同时,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拆掉城墙,扩大市区,拓宽街道,整建市貌;修建公路,通行汽车;筑建江堤,建造大桥;发展实业,繁荣市场。孙中山对漳州建设规划表示欣喜与赞同,提出要“对归国华侨竭力保护,助其振兴实业,于政必有裨益”(16)在市政建设中,得到华侨大力支持,投资漳州汽车始兴公司,建设漳州至厦门汽车运输线;投资康乐道、东门街市政建设;举办南洋中学(暨南中学)、浦头初级中学等。
  护法区施新政,孙中山曾命朱执信、廖仲凯、戴季陶等前来漳州,协助陈炯明工作。“时同志多集闽南,于党务宣扬,地方改革,卓著成效。”(17)尤其是朱执信,他多次赴漳,与陈炯明等高层将领讨论学术、谈新思想发展;还经常对学生、士兵演讲。新政的许多措施,如开书局、刷新教育、办报纸、聘用新潮人物等,都是朱执信的建议。(18)孙中山还从经济上大力支持护法区,不仅筹拨盐款,以充粤军之需,甚至将自己的上海莫利哀路29号住宅抵押,“一次得款二万元,一次得款二万五千元,都交给驻漳粤军。”(19)
  漳州施新政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吸引不少名人、学者、大学生来漳参观,林森、胡汉民、居正、吴稚晖、邹鲁、李石曾、陈嘉庚等先后抵漳州访问。1920年4月,列宁派代表波达波夫将军访问漳州,把列宁的亲笔信面交陈炯明,信中“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怀,对陈表示敬佩与鼓励。并由波达波夫转述,请多作农民运动,注意发动群众。1920年12月,俄共威廉斯基撰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夜》一文,称“漳州是中国南方革命的中心”、“中国革命青年和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德国报刊也刊文称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发出光芒”。(20)
  援闽粤军从1918年9月1日进漳州,到1920年8年12日挥师回粤,只1年又11个月多,护法区漳州取得很大成就。过去漳州有些人都认为护法区的成就是陈炯明的贡献。应该承认,陈炯明对护法区是作出努力,有过贡献的。但也应该看到,护法区的成就,离不开孙中山的领导与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①韩真《民国福建军事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1月版,52页。
  ②③④⑥⑦(13)(16)《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4卷343页、433页、486页、524页、528页、530页、47页。
  ⑧⑨⑩(12)《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5卷230页、84页、85~86页、46页。
  (11)漳州文史资料1995年20辑范佐之《孙中山在漳创建空军第二基地》。
  (15)(18)段云章、陈敏、倪俊明《陈炯明的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147页、156页。
  (17)罗香林《乙堂文存》49页,希山书藏1946年版。
  (19)《双清文集》下卷923页。
  (20)《漳州简史》(内刊),1984年版,127页。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