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庙宇·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30
颗粒名称: 文物·庙宇·名人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1
页码: 61-71
摘要: 后来,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合代分居各地,有些后裔衍居海外。改革开放以来,海外陈、许等家庭的后裔,为寻根认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多次到浦南祭扫祖墓。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各级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福建省文物单位的陈元光墓、松州书院;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天正墓。被《漳州文化志》列为古墓葬有唐代李伯瑶墓与唐代林孔著墓;列为土楼民居有浦南金沙村吉洋楼。
关键词: 漳州 文物 庙宇 名人

内容

浦南文物十分丰富,有汉代军事据点的揭鸿塞(寨)与古道(今吉洋村与金沙岭);有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浦南设置巡逻行台—松州堡;景龙二年(708年),陈元光之子陈在浦南创办松州书院;还有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迁到龙溪桂林村(今芗城区)后,开漳刺史陈元光及其部将李伯瑶、马仁、林孔著骨殖随之迁葬龙溪县仙游乡九龙里松州保(今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周围),后许天正、宋用等奉敕也下葬松州保。后来,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合代分居各地,有些后裔衍居海外。改革开放以来,海外陈、许等家庭的后裔,为寻根认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多次到浦南祭扫祖墓(唐代古墓,已登载《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各级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福建省文物单位的陈元光墓、松州书院;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天正墓。被《漳州文化志》列为古墓葬有唐代李伯瑶墓与唐代林孔著墓;列为土楼民居有浦南金沙村吉洋楼。庙宇
  据志书记载,浦南庙宇始于唐代,漳州刺史陈元光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因平寇乱战殁,朝廷念其开漳有功,下诏立庙,初名“将军庙”。该庙于贞远二年(786年),随漳州治所由李澳川(今漳浦绥安)迁入龙溪桂林村(今芗城区),当年于漳州北效松州书院内兴建将军庙,以纪念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功德,并官定为漳州文武官员于春秋祭日进庙致祭。曾任漳州司马欧阳柜所撰《陈珦墓志铭》载:“贞元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注: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均改称为“威惠庙”。明代太朴侍卿陈天定《北溪纪胜》载:“由溪西直上三里许,则唐将军威惠庙在焉。古所为苦草镇松州堡是也。”
  (“松州威惠庙”一文登载于《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据2003年福建省民间信仰调查,浦南镇佛庙及民间信仰宫庙(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计32座,
  名人
  浦南是唐代开漳刺史陈元光及其诸部将的墓地移葬地,在漳州历史上是值得纪念,也成为陈元光、许天正、李伯瑶、林孔著、马仁等人后裔的故乡,当他们在外地事业有成就,就纷纷来浦南认祖归根,祭拜祖宗。为此,陈元光、许天正等人也成浦南的名人,简介如下: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父陈政领令入闽。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殁于云霄任上,陈元光奉旨袭父之职,因平息寇乱有功,封鹰扬将军。垂拱二年(686年),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建置漳州,并任刺史。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殉难于征战中,就地安葬在云霄大峙原。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龙溪,奉敕移葬于龙溪浦南石鼓山。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礼部侍郎蔡世远于路旁“五叠石”上撰写镌刻“唐开漳陈将军墓记”(详见《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第40~42页)。
  许天正(649~718年),字允心,号云峰,蔡州汝南人。十五岁举明经,为纪善。唐总章二年(669年),其父许陶随归德将军陈政入闽,为岭南行军副使,许天正任文职,也随父入闽平乱。宣威将军许陶于平乱中战殁,许天正袭父职。他“以儒饰族,以勇练士”,建置三十六堡,教化诸族,使地方安定,升朝列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垂拱四年(688年),唐廷诏敕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潮团练使兼翊府纪室。许天正之道德文章,事功彪炳。他入闽开漳,辅助陈政、陈元光、陈珦祖孙三代,人称“翰墨世家至交。”开元六年(718年)天正病逝。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殿前都统太尉翊忠昭应侯(详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59~61页)。
  李伯瑶是唐护国公李靖之孙。唐总章二年(669年)任府兵分营将,随陈政入闽,系开漳功臣。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为殿前点检威武辅胜将军。
  林孔著(642~722年)是陈政女婿,陈元光姐夫,他随其岳父陈政入闽,为军咨祭酒,卒后封为竭忠谋国将军。
  宋用,字什五。祖宋毅,江南松化府华亭县人,当汝宁府光州县令,于此地居家。宋用为唐朝翊府郎中队正,总章二年(669年),随玉铃卫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领兵镇闽。宋用尽心竭力,不避艰险。闽平抵漳,住东厢二图,娶周氏,生六子。
  贞元二年迁州治龙溪。宋用随陈政平闽有功,奉敕葬石鼓山南,赐祭田八十亩。后来,堪舆先生黄妙应历北溪山明水秀,认为陈元光墓已得地理,建议宋用迁葬石鼓山北猴坑。五世祖母黄氏主持,墓地曰:“水流破军”,建统宗祠于水流。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荫葑宋用为昭德将军。
  在浦南浯沧有吕旻墓,今尚存“皇明钦赐祭墓”石牌坊于浯沧村蕉园内。为吕旻竖石牌坊在漳州城内有2处:一是卫前街(今台湾路)“大司成少宗伯”坊;二是北桥(今大同路)“太史”坊。民国7年(1918年),陈炯明在漳州实施拆城修路的市政工程时,这2个石牌坊被拆毁。
  吕旻(1528~1579年)明龙溪县浦南人,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癸丑(1553年)进士,曾任翰林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其先祖吕崇爵为銮仪卫守备,其父“吕景鸣,字鸣鹤,贡生,以子旻贵累封侍读,祀乡贤。”其子吕子熙,“以孝廉举”。其侄吕贞,举人,“顺天中式,秉礼好古,未仕而卒,祀乡贤。”吕式,“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举人,贞之弟,开建知县。”明代何乔远撰写《闽书》卷之一百十八登载“吕旻传”如下:
  “吕旻,字仁甫。九岁能属文,郡贰龙遂召试《平闽赋》,搦管文就,大奇之。嘉靖丙午,以《礼经》乡荐,时尚垂髫。癸丑,成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庚申(即万历三十九年,1560年),三殿灾,藏书就毁,惟《永乐大典》无恙,阁臣请重录副本,上命词臣十人傩校,旻与焉。迁侍读,掌诰勒,分考南官,所取相士踵为执政达官。隆庆改元,《大典》成,迁左谕德,请告归。中訾议,谪判卢州,寻迁商太仆丞,不起。复起太仆,迁国子司业,再迁祭酒,充经筵讲官,礼部右侍郎。无何卒。旻天性和易,才藻风流,为馆阁先辈所爱重。其侍郎礼部时,谓京官任子多从恩假,非所以重名器,请自三品以上非满三年考者,不得荫。遂得著为令。”
  近现代以来,由于基督教会深入浦南,通过教会学校客观上也培养一些人才。如王宗和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北平大学、河南大学、厦门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在造纸学科工程方面造诣尤深,是资深博士生导师,2003年以98高龄辞世。王淑贞是全国劳模,广东江门市中心医院名誉院长,医学界权威人士,2005年以96高龄辞世。
  浦南镇历史上的繁荣和荣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利,后来随北溪河床提升,交通不便而逐渐退化,但是其历史价值依然存在。
  漳州吕滨溪与《永乐大典》
  明嘉年三十九年(1560年),朝廷三殿火灾,藏书烧毁,独《永乐大典》无恙。大火之后,阁臣奏请重录副本另存,皇帝令吕旻、张居正负责校篡,十年告成。
  吕旻(1528—1579)字仁甫,号滨溪,龙溪县杏林(今芗城区浦南镇后林村)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任翰林编修,升左谕德,性谦和,胸怀坦白,厚重寡言。曾受谤谪为卢州别驾,后因才名起用为大仆寺丞、国子监司业,万历六年(1578年)为侍读学士、国了监祭酒,后升礼部右侍郎。
  吕滨溪著有《玉堂存稿》刊行于世。墓在漳州城北梧沧,有五兽石雕、石坊,御赐祭文勒于碑首,今存。(陈侨森撰)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惠民
责任者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