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交通与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25
颗粒名称: 水陆交通与商贸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9
页码: 55-61
摘要: 1953年国家投建一座大木桥,中为汽车道,两侧人行道,跨江通往长泰,后为洪水冲毁。浦南镇区临江而建,历史是是水陆交通与商贸中枢地带,人口密集,经济繁荣。镇区沿江直街近一公里,座落百余家商号,有杉木行、五谷行、纸行、酱油店、糖行、烟丝加工销售店、柴炭行、布市、干果店、杂货铺。解放后又开拓及整修一些街道。这里人口成份庞杂,外来人口居多,汉畲两族共处,船民、农民和市民相聚。由于浦南具有地理上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历史上曾为漳州发展经济与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漳州 水陆交通 商贸

内容

水陆交通与商贸
  浦南镇地处九龙江北溪南岸,历史上曾经是漳平、华安、安溪、长泰等地土特产集散地,尤其是纸、糖为著陆路有汉、唐揭鸿古道关隘与宋代香洲古渡,船运上溯至华安新圩,下通石码、厦门,水陆交通较为便捷,集市一度较为繁荣。1953年国家投建一座大木桥,中为汽车道,两侧人行道,跨江通往长泰,后为洪水冲毁。浦南镇区临江而建,历史是是水陆交通与商贸中枢地带,人口密集,经济繁荣。镇区沿江直街近一公里,座落百余家商号,有杉木行、五谷行、纸行、酱油店、糖行、烟丝加工销售店、柴炭行、布市、干果店、杂货铺。浦南沿江大街原名中山路、后改解放路,1931年左右用水泥混凝土铺就七百米地段,是漳州市最早水泥路之一。解放后又开拓及整修一些街道。如中心路、太保路、五常路、后街、过街。这里人口成份庞杂,外来人口居多,汉畲两族共处,船民、农民和市民相聚。由于浦南具有地理上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历史上曾为漳州发展经济与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道关隘——揭鸿塞
  揭鸿塞,即揭鸿岭(今称金沙岭),是芗城境内唯一的古道关隘。它们于漳州城市区西北,今浦南镇金沙村与华安县汰内交界处,山麓濒临九龙江北溪西岸,距城区23公里。该岭高峻逶迤,岭西与天宝大山的五峰接连列障(唐称九龙山),为汉、唐朝京孔道隘口,也是入漳往粤古道的要冲,因此汉朝曾置揭鸿塞,作为军事据点,揭鸿岭下临九龙江北溪的“龙潭”,位于水陆交通的中心:直者是江,乘船而上,可到宁洋;驾舟南下,经江东、福河,可抵石码、海澄、浮宫。横者是路,西行通天宝、南靖,东行抵达长泰,南行入漳州城。该岭踞于险要的地理位置,因而被历代列为古道上的重要关口,如今还是漳州至华安公路必经之道。
  航运·码头·渡口
  航运
  漳州市芗城区《交通志》记载:浦南镇“镜内北溪航道,起自金沙村‘713’油库至浦南蓬洲,长19.7么里,处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航道。该处江面开阔,有400500米,水流平稳,..从浦南到金沙潭口,河床多属卵石浅滩沙洲;浦南以下沙洲发育,上游流水泥沙多在此河段沉积”。浦南镇正由于有这个地理环境,在航运方面较为发达,并有力地促进了浦南的商贸发展。“明清至民国时期,每日停泊于浦南港的木帆船达100艘以上。华安新圩至石码,长76公里,往返的木船日以几百计。民国初期,北溪各港口(包括华安新圩,沙建)木帆船达200多艘。民国37年(1948年)只有168艘,年货运量约1.10万吨。新中国初期,多达250多艘,其中:新圩港72艘,航行新圩—浦南—石码航线,客货兼营;沙建港99艘,航行沙建(汰口)—浦南—石码航线(29公里),以货为主,年货运里8千吨至1万吨。1953~1956年,漳州机场和鹰厦铁路兴建期间,每日上下运输的木帆船多达500多艘。”
  码头
  民国以前,浦南为九龙江的北溪最繁华的集镇,是漳平、龙岩、华安、长泰土特产品和海产渔盐产品、杂货等进出口货物集散地中转码头。民国初期,漳州市政建设时,利用城墙条石在浦南圩北修建长200多米的石砌驳岸,在浦头大庙和渡东(妈祖庙)前修建两座简易驳岸码头。上游三头为沙建、新圩、华安等客货船停靠处;下游码头为龙岩、漳平纸船和石码海盐等船舶停泊处。1950年后,码头由于年久失修,泥沙淤积,以致船泊不能停靠而圮废。1961年漳州航管处于浦头大庙角新建一座简易踏步与驳岸混合码头,可同时停靠10~12吨位客货船舶2艘,装卸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物资,另配备油库60平方米,货物堆场160平方米,码头与道路相连。今为捞河卵石船停泊处。
  渡口
  为便利九龙江北溪南北两岸来往过渡而设立渡船停泊处,称渡口。据明、清《龙溪县志》记载:浦南镇境内古渡口有:香州渡、云英渡(又称鳌浦渡)、蓬莱渡、松洲渡等。古渡口历经沧桑,有的早已圮废,如香洲渡(详见《芗城文史资料》第15辑,陈侨森撰写“香洲古渡”一文)。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便利南北两岸民间往来,相继创设多处渡口,现在渡口:
  浦头渡 又称浦头上渡,也是华安县沙建、汰内等货客船停靠码头。址于浦南镇九龙江北溪浦头,起自浦头至对岸华安县丰山镇碧溪村,相距500米。1950年,从华安碧溪村到浦头建一座木桥,后被洪水冲毁。1988年,在浦头建码头,长150米,宽90米,可停靠机动船、汽船。
  和睦渡 址于浦南镇的东仔边山脚(又称浦头下渡)与对岸华安县丰山镇和睦自然村,相距500米。
  浦南圩渡 址于浦南镇浦头下游30多米,起自浦南至龙文区郭坑码头,渡距12公里,是客货渡口,渡口船舶原为木帆船,1983年改为机动船。
  渡东渡 址于浦南镇渡东村,起自渡东古码头对岸何厝自然村,相距500米,后来停靠水潮村。
  何厝渡 古于为松州渡,址于浦南镇何厝自然村,起自浦南镇1950-1960年镇区概况
  浦南镇1961-2005年镇区概况
  何厝至对岸渡东,相距500米。
  溪园渡 浦南镇溪园村,起自溪园村至龙脊山脚山后村,相距500米。
  吴浦溪 古称鳌浦渡、云英渡。址于浦南吴浦村,为宋元明清时期官渡,通长泰大路。起自吴浦村至对岸蓬莱村,相距500米。古置官渡船2艘。新中国成之初蓬莱渡废,吴浦置船摆渡。
  商贸
  九龙江北溪上游华安、漳平、宁洋、龙岩乃至南平、长汀、龙津江上游长泰、安溪,这些地域的货物,民国以前,都要通过水运输出,而且必经浦南香洲渡。为奖励货物出口贸易,元代政府在香洲渡设商务所,到了明洪武年间(1368~1398)在漳州府设税课司,龙溪县在浦南香洲渡,设税课局。明嘉靖《龙溪县志·田赋》卷之四载:“香洲税课局,芗办各色课钞:三千九十八锭四贯三百文。内商税钞二千九百四十八锭三贯七百六十文、窑冶钞一百四十八锭三贯三百四十文、契本工墨一锭二贯三百文。岁有闰月,除契本钞外,共加钞一百七十二锭一贯三十四文。内商税钞加一百五十九锭四贯二百一十四文、窑冶钞加一十二锭一贯八百二十文。”由此可见,元、明两个朝代,浦南一带商贸是相当发达的。明万历四年(1576年),在龙溪营江(今江东桥),设南路分司以盐运同知专务盐税,可见九龙江北溪盐运很盛。
  据传唐朝陈太常(皇宫御厨管理)被贬入闽,在漳平定居,其后裔经营纸业,在浦南镇创办“文和馆”,匾名“金文和”。该馆建筑规模大,前后三进,两座天井,面积约七千多平方米,住户约50家,一楼囤货,二楼住家,天井可塔台演戏,“文革”拆毁。清康熙《龙溪县志·规制》卷之二载:浦南墟市漳州之最,“墟之市,浦南为大(二十三四都,逢五、十为墟期”、“又次之浦西、龙潭(俱二十三四都,逢二、七为墟期”。据群众回忆,浦南圩于民国时期,在浦南有文和、金协隆、连兴、万成等七、八家纸馆或兼杉行;有兴农、永丰、建南、永和等七、八家糖行;还有茶叶、棉布、五谷、水果等商行(店),以及饮食、旅社等服务行业,市场十分繁荣。(附《浦南镇区示意图》)另据清光绪四年(1880年)英国厦门海关综合报表记载,从印度运到厦门的棉花1200担,于龙溪书厅生产棉布,在浦南装船运到厦门。报表又记载:运去浦南的鸦片达2400箱,鸟粪200担;运出来的纸10万多担、红糖2300担、茶叶4400半箱。
  民国2年(1913年),海关允许外国轮船按内港行轮章程开赴浦南口岸停泊装卸贸易,来自九龙江上游各县的茶叶、纸业等货物,均由浦南集散而转输南洋各地。民国27年(1938年)5月,厦门被日军侵占后,中日双方互相封锁,仅有3艘漳码民间“交通船”,经双方和英、美领事许可,悬挂英、美国旗,在漳厦两地航线上来往贸易,后发展到十多艘。民国30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事发生后,厦门英美洋行撤走,再无洋货进入漳州、浦南市场。
  由于“交通船”的影响,浦南水运日趋繁盛,漳平、华安、长泰等地的土特产品,都需经由浦南转北溪出口,浦南纸行、杉行、糖行、米行纷纷设立。因此,1942年在浦南设立海关分支机构。为适应对外贸易业务需要,浦南成立了永安、永川、商民等3家船务报关行,代客户提供申报进出关手续,代海关收取船钞货税等服务项目,收取各种服务的手续费。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和漳州市区、浦南海关分支的撤销,这些抗战期间兴起的船务报关也停止营业。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惠民
责任者
王和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