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学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11
颗粒名称: 漳州府学寻踪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9
页码: 30-38
摘要: 漳州府学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一所设置较为完善的官学。历代许多知府都重视府学,对府学进行修葺、扩建。南宋绍熙间大儒朱熹守漳,定期到州学视事讲学解疑,并创设“宾贤馆”、“受成斋”。府学学官多是漳郡名儒。府学招收生员条件严格,既考学识,更重品德。教学中注重自学、精读、深思、考核。学风勤奋、严谨、向上。科举中第屡列全省之前。漳州府学人才辈出,文名远扬。据《漳州府志》载,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另有学官舍所等。府学因地势较低,常遭灾害,历代屡有修建。此外,另取增广生和附学生各100名。武生员定额为20名。明清时期,考核实行六出陟法,生员按岁、科考绩分六等,决定升降。
关键词: 北宋 漳州 府学

内容

漳州府学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一所设置较为完善的官学。历代许多知府都重视府学,对府学进行修葺、扩建。南宋绍熙间大儒朱熹守漳,定期到州学(南宋时称州学)视事讲学解疑,并创设“宾贤馆”、“受成斋”。府学学官多是漳郡名儒。府学招收生员条件严格,既考学识,更重品德。教学中注重自学、精读、深思、考核。学风勤奋、严谨、向上。科举中第屡列全省之前。漳州府学人才辈出,文名远扬。
  历代设置
  据《漳州府志》载,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1044年)。按宋代官制,文庙与州学并建一处,地址今芗城区修文西路。宋政和二年(1112年)文庙与州学移于州左。绍兴九年(1139年),州文士以“科第不兴”请太守李弥逊恢复原来历故址。十一年(1141年)建成。时文,庙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等。依官制“左庙右学”,文庙右边建州学,有讲堂,上匾额“尊道”。左右两庑分建“十斋”,东有“自强斋”,“知新斋”、“戴仁斋”、“兴贤斋”、“〓力斋”。西有“近思斋”、“择中斋”、“升俊斋”,“诚意斋”、“行义斋”。另有学官舍所等。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守漳,笃意学校,力倡儒学,在州学创“宾贤斋”,以礼遇耆儒;又设“受成斋”、“射圃”,以训武生员。
  明代改州学为府学。府学因地势较低,常遭灾害,历代屡有修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知府王仲谦修明伦堂(讲堂)、藏经阁、四斋及馔堂。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张璝修建斋舍二十多间。成化十五年(1479年)漳州大水灾,府学倾坏。十八年(1482年)知府姜琼更新之。二十二年(1486年)夏台风大作,藏经阁及东西斋俱圮,知府刘瀚重建藏经阁为“奎明楼”,修建东西斋二十六间。嘉靖二年(1533年)通海副使罗英群在街南地,增建号房三十一间,匾为“丽泽堂”。四十一年(1562年)大水,启圣祠塌,文庙两庑倾圯,知府袁业泗捐俸重建。明代府学有“明伦堂”、东西斋二十六间,还有教授廨、藏经阁、丽泽堂、馔堂等。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明伦堂火灾烧毁,时值明末清初,地方不靖,后又有郑(成功)军与清军在漳州交战。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方稍定,知府吴延贵才营谋修葺,于二十二年(1883年)告成。四十四年(1705年)知府刘完璧捐俸修葺大成殿及二门。据光绪《漳州府志》卷首“府学图”表明,清代府学有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啟圣祠、闵公祠、土地祠、训导署、教谕署、藏经阁、学舍、游圣门、泮池等。藏经阁的藏书主要是历代朝廷和官府颁给的教科书与参考书、《四书》、《五经》和史、子、集等。以程、朱理学著作居多,也有官民个人捐赠。藏书供在学师生肄习,也供官、绅、士人借阅。
  明伦堂左边原有“卧碑”两通,是明清朝廷颁布的“学规”。明洪武间颁布的“学规”八条,内容告诫生员应尊师重道,学官(教师)应竭诚训导,不准生员干预政治。其第三条云:“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生员不可建言”。清顺治九年(1652年)另颁“卧碑”八条“学规”,内容除与明颁相似外,还要求生员立志为忠臣清官;告诫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不可轻入衙门,不许干预他人诉讼,严厉禁止生员上书陈言,如果对朝廷提出一句建言,按违反国家根本制度论处,开除治罪;不许纠党结社,刊刻文字,违者治罪。学规是朝廷对教师教学工作,生员学习行为、目的进行规范,但也可看到清廷对生员言行的控制甚为严厉。
  生员与学官
  儿童入学都从私塾或社学开始,考中秀才后才能入县学、府学。私塾有塾师设馆自办;有士绅、殷户聘请塾师设馆;有乡族用公产延聘塾师教馆。教材没统一规定,一般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等进行启蒙教育。年纪稍长,识字较多,读《诗经》、《左传》、《易经》、《四书集注》、《古文观止》等。清代较有名的塾馆有城南王咸熙塾馆、城东管厝巷塾馆等。社学为政府创办,乡社赞助。以学习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为主。先学《孝经》,次学《三字经》等启蒙读本,继学经、史、历算等书,并读《御制大诰》与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礼节等。较有名的社学有马坪街居正社学、城东河的履正社学、城南的建漳社学、城北的龙瀛社学等。城郊有东郊市尾社学、西郊路口社学、北郊鉴光社学、南郊南坛社学。私塾、社学修业年限没统一规定,修完一定教材,便可参加县、府考试,中式者为初级功名“秀才”。
  凡是秀才,不分官民子弟,均可入县学、府学,但要有条件。一是本地人,外地人须寄居已久,并已入本地户籍的;二是家世清白,本人曾犯刑律与品行不端者不许入学;三是祖父母、父母去世,三年守孝期间不许入学。生员入学按自愿原则向官府报名,填交家状,由两名参加过礼部科举考试的乡贡担保,经审查合格后,才可参加由地方官主持的入学考试。宋代年间,州学每次选取生员40名,一律住校学习,由官府供伙食。明代,漳州“耕读为本”已成为风气,每次报名考府学有四、五百名,只取廪膳生40名(供膳食费)。此外,另取增广生和附学生各100名。清代,康熙朝以前禀膳生只取20名,雍正朝始增为40名,另取增广生20名(附学生无定额)。武生员定额为20名。府学招收生员注重德才,对禀膳生的要求更是品学兼优。明清儒学生员可免徭役,因是秀才,见官不必下跪。
  学官多是漳州的名士耆儒,宋绍熙元年(1190年),大儒朱熹任漳州知州,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为办好州学,牒延八位耆儒入学表率。有进士黄樵仲及陈淳、杨士训、林易简、施允涛、石洪庆、李唐咨等,都是漳邑名士。朱熹每旬第二日领学官下州学,第六日下县学,视事讲学解疑。朱熹对学官要求很严格,他在州学作的《教授厅壁记》中说,教授的责任重大,要以身作则,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州学出现不少诲人不倦的良师。教授陈淳(北溪)是朱熹的高徒,学问渊。博,在当时科举追求功利禄的风气下,坚持教书育人,重实学,重身教,深受生员及社会的敬重。
  历代的学官、教授的薪俸不高,清代府学教授正七品,训导从八品,民间戏称学官、教授为“豆腐官”(不值钱)。学官的待遇微薄,但很多学官以传道授业为荣。
  课程与考核
  宋代前期,课程同唐代。主要是经术:《孝经》及“九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增《论语》、《孟子》、《尔雅》合为“十三经”。南宋时期,课程是经术、诗赋、论策。另增王安石《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宋末着重程朱理学,包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程颐的《易传序》、《春秋传序》等。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朝廷钦定《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出题主要依据,因而成为州学的主要教材。
  明代课程是礼、乐、书、数、律法,以礼为主,课程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颁分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理学成为儒学教材的主要内容。科举考试程式实行以“八股文”取士,也限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府学随之开始学习“八股文”写作。清代继承明代的课程与教材,还有御纂、钦定的各种按朝廷旨意注释的儒经和程朱著作及各种遗规,“八股文”习作也是府学主课。
  生员按成绩分斋(班),统一上大课,分斋自习,以自习为主。强调精读、深思、考核。明清时期,考核实行六出陟法,生员按岁、科考绩分六等,决定升降。明代一二等给奖;三等不升降;四等挞责,五等降级,六等革退。廪生考试一二等准参加乡试(举人),实际大部分是三等,四等以下是个别。清代考绩,一二等可升级(廪生可参加乡试),三等对曾降级的可恢复,四等准补考,五等降级,六等革退。因赏罚分明,学风勤奋、严谨、向上。宋代州学优秀生员经考试也可升入太学。
  武生员岁试分内外场,外场试骑射,内场试策论,一二等可参加乡试(武举人)。南宋时州学设有“射圃”,作为生员骑射之所,亦可跑马,址在城隍庙附近(即今木偶剧场一带)。习射一般在每月初一、十五举行。习射也不忘习礼,每年开射第一天要举行乡饮酒礼。习射过程要求身心方正,通过习射陶冶德性,锻炼意志。射圃有亭及堂,用以举行典礼及观摩。
  对学官也行考绩。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学官“考课法”,在9年任满时举行,内容有二,一查考中举人数;二考通经;以第一项为主。9年考中举人数,府9人,州6人,县3人为上等,又通过通经考试,给予升迁。考中举人少的,通经考试通过也不升。考中举人少或没有,又不通经的革职或降级。清代考绩改为6年,考察内容分年力(履历)、志行、学识、教规四项,由知府考查报学正会同总督、巡抚核定。优劣分六等,四等以上留任或升迁,可保选为候补知县;五等令学习再试;六等革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省学官考绩,漳州府学训导3人俸满八年,都是壮年,才学兼优,教学勤奋,嘉奖留任。明清漳州生员参加省乡试考中举人相对较多,府学名气远扬。
  人才辈出
  福建提学使王世懋在《闽部疏》说,“每岁大比,蝇集省下..榜出五十人,大半是漳人也”。明清两朝漳州中举人的人数屡达全省前列,进士及第达690多人,占全省16%多。不仅居全省前列,也居全国前列。在儒学文化薰陶下,漳州府学培养不少忠君爱国为民的人才。颜师鲁(1119-1193)世居漳州西桥,少入读州学,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登进士。初任番禺、兴化主簿,后任莆田、福清等县令,任内修陂堰、通沟渠,致力水利建设。又平市籴,解民困,因勤政为民,调国子监丞。嗣外调任江东提举、浙西常平司。淳熙七年(1180年)上疏孝宗皇帝,提出浙西农民围筑垸田,应把新围筑垸田登册征赋,不该按《盗种法》处罚,才能体现“劝农重本”的主旨。孝宗准奏,颁令执行。师鲁因维护农民利益,为世称颂。朝廷升师鲁为监察御史,再升太府少卿,后任礼部侍郎等。时师鲁已60多岁,上疏请求致仕归养,朝廷慰留并任他为吏部尚书兼皇子侍讲。淳熙十六年(1189年)颜师鲁被选为辅臣,辅助皇太子登位。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就位,时师鲁已71岁,再次上疏归休。朝廷下旨任师鲁为龙图阁大学士,出知泉州,以示照顾。师鲁到任,看到泉州对外贸易繁盛,但有些官吏籍到船舶巡视,滥派捐税,下令制止。永春县府向农民预借上供银,也下令制止。师鲁在泉兴办学校,修葺孔庙,倡修万安桥(洛阳桥),筑建罗城等,政绩显著,泉州士民建祠敬祀礼其功德。
  王遇(1142-1211年)居城东东湖,被称“东湖先生”少读州学,20岁为太学上舍生,乾道八年(1172年)登进,士,先后任临江教授、蕲州教授。他治学注重精思力行,在蕲州常与诸生宣讲《论》、《孟》、《经》、《史》直到深夜,蕲州士民深受教化。后升长乐知县,任期内,樽节浮费,积钱数千缗(每缗1000文),用以兴修大塘水利,灌田千余亩。其时韩侂胄党人陈自强、林采权势压人,下官要对其贿赂以保官位,王遇却不为权势所屈。后王遇调任太学博士、诸王宫教授。继授毗陵(今常州)知州,时值大旱,王遇尽开仓储赈济灾民,停止一切公款馈送、宴饮、犒赏,积钱数万缗用以籴米赈饥。自己也捐俸助赈。他亲临乡村视察灾情,对被官宦侵占、填塞成田的太湖浣地重新开浚通流,以防水旱灾害。王遇后升迁宗正寺丞,再升右曹郎中。王遇一生勤政为民,朱熹称其“纯笃”,吕祖谦誉其“笃实”,黄〓谓其“学识精,义利明,超然于俗流之上,没有一毫私心”。王遇著有《论孟讲义》,《西汉博文》、《文集》等留世。
  王昇(1378-1448年)漳州城上坂街人(今修文西路),明永乐二年(1404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安福、罗田等县令,俱有惠政。补平凉府推官,升大理评事,历左寺正。为官清正严明,冤狱多得平反,声望甚高。宣德前后,官宦腐败成风,怨声载道。五年(1430年)宣宗提出:“国家之政,重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御诏优秀廷臣25人为郡守,赐宴,奉敕以行。王昇被委任江西抚州知府,为政以惠民为本,重学校,兴礼教,察民情,兴利除弊,为民办事。时遇荒年,带头捐俸以赈,救活数千人。任职九年,届满当调,州民相继上书京师挽留,朝廷褒奖王昇,进阶正三品,并准继任以从民望。王昇是明代突出的循官良吏,去世后,朝廷命建“王昇祠”、“岳伯廷尉”坊,以资褒扬。
  本文参考文献:
  《漳州府志》教育卷
  《芗城区志》教育志、人物传
  《漳州市志》教育志、人物传
  《福建省志》教育志
  《龙海县志》教育志、人物传
  《芗城文史资料》十四辑 杨水池《王昇祠》
  漳州末任知府陈嘉言
  陈嘉言(1851-1935),字梅生,湖南衡山人。清光绪壬午年(1882)中解元,己丑年(1889)年以二甲第九名举进士,入翰林院,官居京畿道监察御史,1903-1911年漳州知府。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编篡、国会议员、参议院议长。191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遣人以二万金请他写文劝进,严词拒绝。晚年主持湖南船山学社期间,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办自修大学。善诗文,工书法,著有《锄茶老甫诗抄》、《衡山正气集》等。
  (李竹深撰)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