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玉碎 宋殿倾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06
颗粒名称: 经幢玉碎 宋殿倾微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19-22
摘要: 咸通经幢俗称咸通塔,原在漳州开元寺内。开元寺址在芝山南麓,始建于唐嗣圣年间,贞元二年从漳浦迁移此地,建制恢宏,其规模居诸州寺院之冠。清同治三年开元寺被太平军焚毁,经幢在同治三年的战火中毁成碎片,本邑孝廉林广迈移置其家补好,民国初建漳州公园时,残件主体拼合成八棱柱体,立于园内供游人观赏。“文革”中再度被毁,现仅数片残存于市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留下遗物还有其他零碎残件如断碣、残碑、柱础等石构件散布于今市府大院及市医院建筑物之间。漳州市图书书馆于2000年将经幢拓片影印出版,由省文史馆员黄超云先生作序及注解。1938年日机轰炸漳州城,比干庙正厅被炸损一侧屋角,后修复。
关键词: 塔口庵 漳州 比干庙

内容

咸通经幢(咸通碑)
  咸通经幢俗称咸通塔,原在漳州开元寺内。开元寺址在芝山南麓,始建于唐嗣圣年间(684),贞元二年(786年)从漳浦迁移此地,建制恢宏,其规模居诸州寺院之冠。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元寺被太平军焚毁,经幢在同治三年的战火中毁成碎片,本邑孝廉林广迈移置其家补好,民国初建漳州公园时,残件主体拼合成八棱柱体,立于园内供游人观赏。“文革”中再度被毁,现仅数片残存于市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留下遗物还有其他零碎残件如断碣、残碑、柱础等石构件散布于今市府大院及市医院建筑物之间。
  咸通碑凿于唐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颛出资而建,底座为八角形花岗岩石,边长0.50米,高0.32米。幢身花岗岩石质,八角柱形,高1.85米,每面宽0.28米,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建州司户参军刘镛所书,《龙溪县志》评语“书法遒劲,有晋人风致,漳南金石刻以此为冠。”《郭氏金石史》谓其体似虞,运笔似褚;顾炎武称之为天下经幢第一。漳州市图书书馆于2000年将经幢拓片影印出版,由省文史馆员黄超云先生作序及注解。
  塔口庵经幢
  塔口庵经幢原立于净众寺山门前,净众寺在芝山东麓,左枕日华峰,背依保福山。梁贞明二年(916年)刺史王延〓建,初名保福寺,为祝圣道场,宋末毁于战火。元至正间重修,后并入净众寺,名为万寿保福净众禅寺,山麓遍植松树,山门立有石坊,坊匾题“万松峰”。清末寺院颓废,民国初年为省立龙溪中学校舍,后为漳州一中校舍。20世纪70年代末,原净众寺的二座石质经幢移置南山寺大雄宝殿前,净众寺尚存一石质经幢,立于原通往寺院的路口(今和平巷),即塔口庵经幢。
  经幢位于今大同路与和平巷交汇处,始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明崇祯十五(1642)重建。其构件全部采用花岗岩,通高7米,底径1.2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座由唐代遗存的石构件石座、仰莲、覆钵、浮雕鼓形石、八角台石、八面刻佛石、仰莲石平座等垒叠,砌成的须弥座。幢身八角柱形,七面各竖刻楷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南面竖刻四行楷书“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五年陆月初十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幢顶作五重八角出檐,上置葫芦状刹顶。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幢周位八角石护栏保护。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庙(林氏宗祠)
  庙北向振成巷,南临洋老巷,供奉比干,系漳州府诸县林氏合建的宗祠,故又称林氏宗祠。庙又是漳州林氏接待本宗赴考来往生员之所。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纵轴式布局,坐南朝北,原建共三进,南面的月池已填实成拓宽的杨老巷,前进四方亭拆毁改建幼儿园,后殿及厢房改建为小学课室,现存中进四方殿(正厅),除四廊大部残缺外,正殿主体基本保存完整。
  四方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正脊脊吻为朝天鳌鱼,垂脊和戗脊均翘角,顶覆红色筒板瓦。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正厅木柱柱墩为瓜形石,木柱柱头抱铆钉铁箍无收分,梁、枋均两端收分直接榫铆于柱头(类似穿斗式)。梁、枋之间全以斗栱叠架,穿木为月梁式。与庑廊相隔的梁、枋之间饰斜方格扇,明、次间横枋上的铺作出跳三抄(偷心造)托长方形藻井。四方殿整套梁架构造匀称简约,朴实无华。回廊(残存的部分)为轩式卷棚顶,驼墩为雕花斗栱,驼墩之间短枋凿蝙蝠纹,穿木雕新月形。
  四方殿四朵角科铺作和四周撩檐檩下四十朵平身科铺作,组成壮观的观赏视点,每朵铺作由华栱托一组斜昂,平科每组三昂,角科有四昂。各组昂之间饰镂雕香草纹雀替,底层昂嘴豁口成龙头状,上面数枝昂嘴修成斜口,昂肩成驼峰状,侧刻卷草纹,昂头虽略显衰朽,但和其他的木梁架一样,雄浑规整,古朴端庄,保持宋法式的营造特征。
  1938年日机轰炸漳州城,比干庙正厅被炸损一侧屋角,后修复。2001年比干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年久失修,蚁蛀严重,柱梁受蚀,梁架与屋面损坏日甚一日,南面屋檐濒临坍塌,1996年就已列为危房,遽待抢修。
  宋代漳州地理志
  漳州,漳浦郡,军事。唐漳州,后改南州。皇朝乾德四年复旧,治龙溪县。
  地里。东京四千四百六十里。东至本州界八十一里,自界首至泉州二百一十四里。西至本州界三百六十五里,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七十五里。南至本州界三百二十五里,自界首至潮州六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至泉州一百八十五里。东南至海一百六十九里。西南至本州界三百二十五里,自界首至潮州六十五里。东北至本州界一百里,自界首至泉州二百里。西北至本州界四百里,自界首至南剑州三百三十五里。
  户。主三万五千九百二十,客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九。
  土贡。甲香一十斤,鲛鱼皮一十张。
  县四。太平兴国五年以泉州长泰县隶州。
  望,龙溪。六乡。海口、峡口、清远三镇。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有九龙山。
  望,漳浦。州南一十里。三乡。敦昭一镇。黄敦一盐团。有九侯山、李澳溪。
  望,龙岩。州西二百七十里。二乡。大济、宝兴二银场。有筋山。
  望、长泰。州北三十七里。二乡。有鼓鸣山、双髻山。(李竹深提供)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咸通经幢
相关作品
塔口庵经幢
相关作品
比干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