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鸿儒 西湖隐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04
颗粒名称: 东湖鸿儒 西湖隐禅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7
页码: 10-16
摘要: 东湖在府城朝天门(东门)外,水域面积千余亩,与北、西二溪及城乡水网相通,灌溉良田数以万计。宋绍兴年间太守刘才邵、林安宅相继在湖河交界处修建闸门,既防洪涝又保证农田灌溉。乾道元年,朝廷下诏全国兴修水利,太守何侑将疏浚出的湖泥堆聚成十个洲,并新建、复建七处斗门。嘉定五年太守赵汝譡、庄复相继复修水利,更新闸门,并在湖畔开凿一条宽五丈,深一丈的水渠。淳祐二年太守黄朴重新疏浚湖区。东湖还是一处风光旖旎的景点,湖面碧波荡漾,荷花飘香,亭台水榭星罗棋布。相传朱熹守漳时,在东湖畔建星墩十二处,罗星池七所。万顷闲田占得多,平堤混漾接东坡。
关键词: 东湖 漳州 西湖

内容

东湖
  东湖在府城朝天门(东门)外,水域面积千余亩,与北、西二溪及城乡水网相通,灌溉良田数以万计。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太守刘才邵、林安宅相继在湖河交界处修建闸门,既防洪涝又保证农田灌溉。乾道元年(1165),朝廷下诏全国兴修水利,太守何侑将疏浚出的湖泥堆聚成十个洲,并新建、复建七处斗门。嘉定五年(1212年)太守赵汝譡、庄复相继复修水利,更新闸门,并在湖畔开凿一条宽五丈,深一丈的水渠。淳祐二年(1242年)太守黄朴重新疏浚湖区。
  东湖还是一处风光旖旎的景点,湖面碧波荡漾,荷花飘香,亭台水榭星罗棋布。相传朱熹守漳时,在东湖畔建星墩十二处,罗星池七所。宋代名儒王遇居于湖畔,号东湖先生,王遇,字子合,是朱熹的门生,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一生为官多处,处处体恤百姓,兴利除弊,不畏权贵,口碑极佳,朱熹称其“纯笃”。
  历代官宦题咏东湖景色的诗句甚多,宋政和二年(1172年)任龙溪县令的林迪,一共为东湖写了八首诗,仅录首阙如下:
  万顷闲田占得多,平堤混漾接东坡。
  流波散施连阡陌,馀事犹堪长芰荷。
  漳州太守郭祥正(1083-1084年在任)诗:
  东湖北溆水相通,十里荷花半白红。
  冷艳已能消醒署,暗香时复散清风。
  欲眠别浦无鱼艇,且倚疏栏学钓翁。
  云起仙庭飞晚雨,洒然身世出樊笼。
  东湖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发挥着灌溉与航运的巨大功能,直到清代后期水域才逐渐萎缩,湖床大片改造成平田。民国初,湖水仍是畅通无阻的港道的一个重要部分,湖畔景点还残存有罗星墩等若干处。东湖湖畔的宋代萧状元墓有幸保留至今,很可能是现存在东湖遗址的唯一宋代的景观。
  萧状元墓座落于东湖(今九龙公园)之滨,当年建于郊野,沧海桑田之后,墓地竟圈入东门街(今新华东路)民宅之内,经数次洪水冲击,下半部埋入泥沙中。2004年2月,聚居于城东郊书都村的萧氏后人,组织劳力清理淹土,宋状元墓重见天日。墓茔为三合土夯筑,墓丘半球状,长约4米、宽约5米,高约5米。坐东朝西,墓台、墓手形成太师椅状,墓埕濒临湖水,逃眺圆山,方位与萧氏族谱手绘地形图相吻合。墓碑石横133厘米,高36厘米,横刻行书“漳潮萧氏祖坟”七字,左右墓手各位一方碑石,分别刻“康熙甲戌岁阳月吉旦重修”,“云孙立—”。箫状元名国梁,永福(今永泰)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一,其子孙传及闽南、广东潮阳、台湾等地。该墓是漳州、潮州二地的萧氏后裔祭祖之地。
  20世纪90年代,在东湖残存的水域及湖田修建成公园,名为九龙公园。
  西湖
  西湖据《清漳志》载:“西湖在城西隅四里,湖水自金仙院南流至白莲院乃东折,潴为湖。绕湖兰若八十余所,今无几矣。上有左翼军教场,绍兴初,统制陈敏屯兵,日驱军士运薪,填塞几平,今存者乃路东—泓耳。古有西湖平之谶,盖谓此。并湖颇有佳致,端明蔡襄有诗。”
  志中所说的谶语,是“圆山青,西湖平,此地出公卿。”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任漳州幕军事判官,写了《漳南十咏》等诗作,其中有咏唱西湖的一首:
  湖上山光一抹青,佛官高上裹岩扃。
  烟收水曲开尘匣,春送人家入画屏,
  竹气更清初霁雨,梅英犹细欲残星。
  吴船越掉知何处?柳指长堤月满汀。
  宋官吏张成大在漳州外城竣工时以西湖为题赋诗:
  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
  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湖水早已不见了,宋代西湖美景也无从寻觅,原湖边村落还依旧叫湖内社,湖畔众多的寺院也都消失了,只在湖畔遗留多口古井和桥梁,这些古井井栏和石梁大多镌刻纪年及僧尼法号,散布于今芗城西效的湖内、西洋坪、上墩、下陂、院内等村,印证典籍中西湖畔坐落众多寺院的记载。
  宋代水井
  湖内古井位于湖内村西头的真济宫东测,砖砌井壁,井栏由整块花岗岩雕琢成鼓形的石环,内径84厘米,栏壁厚22厘米,栏壁内高67米,高出地面62厘米,井栏平面刻“宝庆丁亥重修”[宝庆丁亥(1227年)];立面上刻有“本院僧惟德造及□外□绍兴己未志”[绍兴忆己未(1171年)]。此井《龙溪县志》和《漳州史迹》(翁国梁著)均有记载,概要如下:“西湖在郡城西隅,湖滨有古井,名‘天宫井’,因其在旧天妃院内,今湖之滨有‘湖内村’,俗呼‘湖内村’。该井泉水充沛,至今仍供饮用”。1988年6月,该井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坪村古井二眼(均属宋代):一称“兴元井”,位于社内大路街土地庙前右侧,砖砌井壁,井栏由整块花岗岩凿空雕成环状,由下至上稍有内敛,井栏壁厚11厘米,内径84厘米,内壁高57厘米,高出地面65厘米,栏壁刻有“僧与元舍丁酉岁造比丘日惠舍癸亥岁造”字样,笔划粗犷简朴,字型结构酷似现存武兴庙中的石盂壁面上的刻字。井水距井口较深,至今仍供饮用。井侧立一片条石,竖刻“南无阿弥陀佛”。另一侧有一石槽,长有70厘米,宽68厘米,壁厚10厘米,槽形略成斗状,下凿有泄水孔,石质松脆,风化剥蚀严重,找不到文字刻痕。还有一古井在武兴庙西侧,井壁为原地土质,呈黄褐色。井栏由四片花岗岩凿成榫齿交错组成方形,栏宽约65厘米,高58厘米,栏壁厚13厘米。石材质地较松软,呈锈黄色,石匠工艺粗糙,井水很满,至今仍供饮用。井旁有一废弃的的石槽(盂),风化剥蚀严重,没有文字刻痕。
  西洋坪村还存有石盂若干件,其中一件有镌刻纪年的石盂,摆武兴庙之天井中,为整块花岗岩凿成长方形柄盆,槽底横向凿穿一泄水孔。槽形略呈斗状,长115厘米,高44厘米,宽64厘,槽壁约厚10厘米,立面刻有“众缘造嘉祐元年丙申”(嘉祐元年[1056年])字样,其中“造”字的字型结构酷似本村兴元古井上镌刻的“造”字。年长的村民称之为“井壶”或“洗壶”,曾长期做为盥洗器皿。
  与西洋坪村相邻的山美村也有类似的石盂,石盂为整块岩石凿成矩形斗状,底部横向凿穿一泄水孔,长150厘米,高60厘米宽60厘米,壁厚10厘米。立面正中位置竖刻“己未造”字样。石料与西洋村的石盂为同一材质,经仔细辨认对照,字刻“己未造”与湖内村古井字刻“绍兴己未”中的“己”字,二者统统刻成“己”字,这是否出自同一僧人之手?很难断定,但从采用的石材及石盂的形状,字体的结构,刻凿的手法上推测,该石盂极有可能是宋代遗物。
  下碑村古井(绍兴庚戌[1190年]):位于霞陂庵前,井栏由四片花岗岩凿为榫齿交错组成方形,高出地面65厘米,栏壁厚16厘米,宽102厘米,东侧立面刻有“城西安定坊吴延庆施绍熙庚戌正月仲夏题”。现井已被填实。
  上墩村古井(嘉定壬午[1212]):位于天南宫前侧,砖砌井壁,井栏四方形,由四片花岗岩凿成榫齿交错组成,栏壁厚15厘米,高出地面57厘米,宽100厘米。北侧立面刻有“当坊隅集庵法妙奉施嘉定壬午九月记”。井泉旺盛,至今仍供饮用。
  院内村古井:位于慈德宫东侧约五十米处古榕树下,无井栏,砖砌井壁,井膛中间大,上下渐次内敛成纺锤形,地面口径160厘米,由四片条石拼铺成井盖,合长217厘米,宽147厘米,厚16厘米;上开井眼四孔,孔径32厘米。无文字刻痕,法真禅院(慈德宫前身)的建造时间为宋乾德二年(964年),按常理,创建寺院一般会同时挖掘水井,井旁放一尊古石槽,石质较松脆,槽体风化剥蚀,槽壁已磨损严重,毗邻的西窑村庙埕井台边也有一石槽,其石材质也、风化程度与此极其类似,虽皆无文字刻痕,但明显有别于明、清时期的石构件,确属年代更加久远之物,以此种种迹象并比照邻近村庄的宋井,可推断这些石井、石槽(盂)为同时代或是年代接近的古遗迹。该井至今仍泉涌不止。
  宋代石桥
  西效上墩村遗留一座宋代石桥,建于宋庆元庚申年(1200年)。位于今上墩村与下碑村的交界港道,跨梁式石桥。共有12座桥墩,桥梁暨桥面由两片大条石或数片小条石拼铺而成,大的条石有二组四片,一组每片条石约长450厘米,宽58厘米,厚28厘米,其中之一边沿刻有“灵□院
  □赞募众缘新创石桥乙所庆元庚申正月立巷长道题”25个字。另一组桥梁长度、宽度均略小,厚度则一样。石面虽无精雕细刻,但在八百余年的磨砺中显现出玉石般的光泽。象这样的宋代条石尚有若干片,已倾入水中多年,该石桥如今仍是村民下田耕作的必经之道。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漳南十咏
相关作品
西湖
相关作品
湖内古井
相关作品
兴元井
相关作品
西湖坪村古井
相关作品
井壶
相关作品
下碑村古井
相关作品
上墩村古井
相关作品
院内村古井
相关作品
东湖
相关实物
西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