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街、北门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03
颗粒名称: 南市街、北门街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
页码: 8-10
摘要: 南门街,北门街是今大同路。宋初筑子城时,府衙居城中稍偏北,位于府衙南北两侧的南市街、北门街,构成府城的纵轴线。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南市街南接城南通津桥,是南门户要冲,北门街直通北门,依旧是府城的纵轴线。在近、现代几百年间,虽然路面拓宽,路容更新,但这二条街道其作为古城纵轴线的原始轨迹并没有发生位移。上述老地名最典型的是双门顶。双门顶,古老的地名,指今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北门街是宋子城北门内至府衙后花园的一条内街,门外是北濠沟,上跨石梁桥即北桥,街名由此而来。桥侧原有亭,祀观音菩萨,宋嘉定年间烧毁,明万历间重建观音庙,改名中清桥,但一直以北桥传名。
关键词: 东桥 南市街 北门街

内容

南门街(今香港路),北门街是今大同路。宋初筑子城时,府衙居城中稍偏北,位于府衙南北两侧的南市街、北门街,构成府城的纵轴线。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南市街南接城南通津桥(即旧桥,今中山桥),是南门户要冲,北门街直通北门,依旧是府城的纵轴线。在近、现代几百年间,虽然路面拓宽,路容更新,但这二条街道其作为古城纵轴线的原始轨迹并没有发生位移。
  南市街(今香港路)古城纵轴线南段,由旧桥头-南门头(南月城)-南市街组成,自建城以为就是城中最繁华的路段,既是出入府城的必经之道,又是商铺云集的集市,历经千年光阴,二十世纪初更名为广南路,约在1944年改名香港路,但该路段仍保留许多宋代的街名,如旧桥头、南门头、双门顶等。
  上述老地名最典型的是双门顶。双门顶,古老的地名,指今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宋钤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钤司署外门是一对高大石门:左称“崇仁”门;右叫“怀恩”门,通称双门,该地点俗称双门顶。
  北门街(今北桥市场)是宋子城北门内至府衙后花园的一条内街,门外是北濠沟,上跨石梁桥即北桥,街名由此而来。桥侧原有亭,祀观音菩萨,宋嘉定年间烧毁,明万历间重建观音庙,改名中清桥,但一直以北桥传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路段改造市场,取名北桥市场。
  北塔街(大同路中段)北塔街俗称塔口庵。府城于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北门移至隆寿山东麓(大同路北端),北门街从北桥越过图龙巷(今胜利路)向北延伸,至山顶巷一带的路段上有一座石塔(经幢),因而此路段叫北塔街。元末之际,漳州路总管罗良与陈友定攻城军队在此地段巷战,混战中罗良父子双双阵亡,事后当地百姓建庙祀罗良及众多阵亡将士,庙建于塔前,因名塔口庵,路也随之同名。
  北廓顶(大同路北段)北城门至山项巷一带路基筑于隆寿山坡上,地势高又临近北城郭,所以叫北廓项。山顶巷原可通隆寿山、芝山等山峰,俗称山顶巷,现在地名牌仍写山顶巷。北廓顶原有良岗王庙,相传是随陈元光入闽的唐军将士所立,后庙迁出北门外,当时北门匾题“太初”,庙遂改称“太初坊”,现庙还(游海杰画)保留原地,庙坐东朝西,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北门街现存宋代故迹尚有塔口庵经幢、七星古井等。
  七星古井
  古井在北门街,即今大同路。据《龙溪县志》载:“七星井,为罗良巷战处,军士多死于此。今泉虽旱不竭,稍涸时投之以石,铮铮有声,或云铁甲板也。”
  古井位于今大同路中段(毗邻今北塔幼儿园)现保存完好,东临街道,另三面紧挨民宅,墙壁上嵌一方石碑,直书“七星古井”四字行书;井盖四片花岗岩拼铺成八卦形,因囿于墙体,边长不等,长边125厘米,短边85厘米,厚约19厘米,面开有六孔井眼,孔径约27厘米,井水仍很充盈。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