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唐桥 南北宋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301
颗粒名称: 东西唐桥 南北宋街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宋代漳州府城的街道与城池一样,大多延续至明清时代,民国初年拓宽、取直道路,并没改变道路走向,古老的道路网络依然清晰可见,有些地名甚至沿用至今。二十世纪末的城市改造,古城道路网络被基本瓦解,残存下来的古街屈指可数,其中尚有一横一纵值得一提,这二条古街正是古城的横-纵轴线。该地段今称修文东、西路。宋初修子城时,横穿东、西城门的横轴线就是该街的前身。宋绍兴年间扩城后,东、西濠沟成为城内河渠,原城外的桥变为城中桥,因跨濠桥梁已成为该街的一部分,二条街便以所在的桥名作为街名。东桥建于唐代,横跨于东门外濠沟上,建成时凑巧本邑人周匡物进士及第,东桥遂称名第桥。
关键词: 东西唐桥 漳州 南北宋街

内容

宋代漳州府城的街道与城池一样,大多延续至明清时代,民国初年拓宽、取直道路,并没改变道路走向,古老的道路网络依然清晰可见,有些地名甚至沿用至今。二十世纪末的城市改造,古城道路网络被基本瓦解,残存下来的古街屈指可数,其中尚有一横一纵值得一提,这二条古街正是古城的横-纵轴线。
  东、西桥街
  该地段今称修文东、西路。宋初修子城时,横穿东、西城门的横轴线就是该街的前身。宋绍兴年间扩城后,东、西濠沟成为城内河渠,原城外的桥变为城中桥,因跨濠桥梁已成为该街的一部分,二条街便以所在的桥名作为街名。二条街依然成一条直线,分段称作东桥街、府学街、西桥街,沿线有唐代石桥(名第桥),宋代文庙(府学)和庙宇(东-西桥亭)、宋吏部尚书颜师鲁故居等官宦府邸。该街是记录古城千年历史一条经典老街,今天,虽然绝大多数的故迹不见了,但街的位置并没有移动,沿线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如东、西桥亭,文庙都有幸保留下来。
  东桥建于唐代,横跨于东门外濠沟上,建成时凑巧本邑人周匡物进士及第,东桥遂称名第桥。后来还在此建名第坊。周匡物,龙溪人,在读书时,就以一首《古镜歌》闻名。
  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水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王播读了此诗,认为周匡物是忠孝之极,感叹道:“会当为此子作孤光主。”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士及第,自唐嗣圣建漳一百二十年以来登第第一人,开了漳州士子金榜题名的先河。登第后的周匡物以《进士谢恩》为题赋诗一首:
  一从东越入西秦,十度闻莺不见春。
  试问昆山投瓦铄,更于灵沼濯埃尘。
  悲欢暗负风云力,感激〓生草木身。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东桥街上的名第坊早已消迹,街名也几经更改,但名第桥(东桥)还依然如故,桥侧的庙宇(东桥亭)也保留下来。
  东、西桥亭均建于宋代,亭实际上是毗邻桥梁北侧的庙宇,内祀观音菩萨,经过近千年时光,屡经兴废,现存建筑是明清重修时的规模,但跨濠石梁仍是宋代原建物。
  南市街、北门街
  南门街(今香港路),北门街是今大同路。宋初筑子城时,府衙居城中稍偏北,位于府衙南北两侧的南市街、北门街,构成府城的纵轴线。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南市街南接城南通津桥(即旧桥,今中山桥),是南门户要冲,北门街直通北门,依旧是府城的纵轴线。在近、现代几百年间,虽然路面拓宽,路容更新,但这二条街道其作为古城纵轴线的原始轨迹并没有发生位移。
  南市街(今香港路)古城纵轴线南段,由旧桥头-南门头(南月城)-南市街组成,自建城以为就是城中最繁华的路段,既是出入府城的必经之道,又是商铺云集的集市,历经千年光阴,二十世纪初更名为广南路,约在1944年改名香港路,但该路段仍保留许多宋代的街名,如旧桥头、南门头、双门顶等。
  上述老地名最典型的是双门顶。双门顶,古老的地名,指今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宋钤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钤司署外门是一对高大石门:左称“崇仁”门;右叫“怀恩”门,通称双门,该地点俗称双门顶。
  北门街(今北桥市场)是宋子城北门内至府衙后花园的一条内街,门外是北濠沟,上跨石梁桥即北桥,街名由此而来。桥侧原有亭,祀观音菩萨,宋嘉定年间烧毁,明万历间重建观音庙,改名中清桥,但一直以北桥传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路段改造市场,取名北桥市场。
  北塔街(大同路中段)北塔街俗称塔口庵。府城于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北门移至隆寿山东麓(大同路北端),北门街从北桥越过图龙巷(今胜利路)向北延伸,至山顶巷一带的路段上有一座石塔(经幢),因而此路段叫北塔街。元末之际,漳州路总管罗良与陈友定攻城军队在此地段巷战,混战中罗良父子双双阵亡,事后当地百姓建庙祀罗良及众多阵亡将士,庙建于塔前,因名塔口庵,路也随之同名。
  北廓顶(大同路北段)北城门至山项巷一带路基筑于隆寿山坡上,地势高又临近北城郭,所以叫北廓项。山顶巷原可通隆寿山、芝山等山峰,俗称山顶巷,现在地名牌仍写山顶巷。北廓顶原有良岗王庙,相传是随陈元光入闽的唐军将士所立,后庙迁出北门外,当时北门匾题“太初”,庙遂改称“太初坊”,现庙还(游海杰画)保留原地,庙坐东朝西,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北门街现存宋代故迹尚有塔口庵经幢、七星古井等。
  七星古井
  古井在北门街,即今大同路。据《龙溪县志》载:“七星井,为罗良巷战处,军士多死于此。今泉虽旱不竭,稍涸时投之以石,铮铮有声,或云铁甲板也。”
  古井位于今大同路中段(毗邻今北塔幼儿园)现保存完好,东临街道,另三面紧挨民宅,墙壁上嵌一方石碑,直书“七星古井”四字行书;井盖四片花岗岩拼铺成八卦形,因囿于墙体,边长不等,长边125厘米,短边85厘米,厚约19厘米,面开有六孔井眼,孔径约27厘米,井水仍很充盈。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