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漳州城遗存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96
颗粒名称: 宋代漳州城遗存小考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22
页码: 1-22
摘要: 漳州建制于唐垂拱二年,漳州城曾三易其址,自唐贞元二年漳州府治从漳浦迁进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今芗城)以后,该村成为州郡治所。经过二、三百年的休养生息和苦心经营,到宋代,府城城防设施及公共建设已一应俱全,经济发达,汉儒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人文昌盛,贤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宋代诗人林宗臣有诗咏之:。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此后明清二朝中,府城虽多次毁建,但其规模及四至基本按宋城格局。衙署多次毁于战火,事后往往依旧制重建。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语中可证实漳州府衙从建立之日起,千年不易其址。龙文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拆毁,龙文山同时被作为建战备大桥石料开凿成平地,现仅留
关键词: 宋代 漳州城 遗存

内容

漳州建制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城曾三易其址,自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从漳浦迁进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今芗城)以后,该村成为州郡治所。经过二、三百年的休养生息和苦心经营,到宋代,府城城防设施及公共建设已一应俱全,经济发达,汉儒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人文昌盛,贤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宋代诗人林宗臣(1166年进士)有诗咏之:
  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
  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
  距今近千年时光的宋代府城,其规模已无从查考,当时留存下来的原建筑物则少之又少,而且还在不断地日见消亡,本文就幸存至今的零星宋代遗址作一显浅考证,从中管窥府城的布局和人居环境,领略先贤们在规划城市布局和营造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智慧。
  贞元肇基千年不易
  具有千年历史的漳州古城,选址于天宝大山南脉芝山南麓的平地,西北高,东南低。城内东北有芝山,西南角有龙文山、虎文山,河流从南面由西向东绕城而过。城外北有望高山、南是南山和丹霞屿(峰)。城东有东湖,是连接北溪与西溪港道(俗称九十九弯)的调节湖泊;城西有西湖,湖水经洗马河冲入北濠沟分流东西濠沟入西溪。古城依山临水,树木苍秀,城乡之间水网密布,交通畅达,物产丰富,是坐落于鱼米之乡的一座富庶城市。
  漳州府城
  据志书记载,漳州府城始建于宋初,土夯墙体,其四至为:东起东桥亭,西抵西桥亭,南至南门溪,北到北桥亭(今北桥市场),这就是漳州府城的最初的规模,叫子城,其周长仅四华里,城开六门。宋绍兴年间(1151-1162年)“毁子城”,把城扩大为围长一十五华里,濠沟成为城内的排水渠道,这时仍是土城;嘉定四年(1230年)先从东门开始采用石料砌城门,漳州郡城四座城门先后修建石质月城,绍定三年(1230年)全部砌石质城墙,周长三千馀丈,城开七门。淳祐九年(1249年),郡守章大任重修东、西、北门,加筑城背,沿城墙根铺石板路,环绕全城。城墙的四至:东起今文昌门,西至管仔头,南抵博爱道,北到现今体委宿舍及射击场一带。此后明清二朝中,府城虽多次毁建,但其规模及四至基本按宋城格局。
  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入闽,以漳州为中心建立闽南护法区,进行一系列市政改造。漳州古城池被拆除,城墙条石用来砌江岸、铺马路,但东门城楼及月城保存下来,共占地面积约 300平方米,高约 7米,有石阶由北而南再向西而上;城墙有南、北两段,共 100多米,高约 5米。 1997年旧城改造,古城遗址均被拆除,漳州古城仅存一段物证至此销踪匿迹。今博爱道与龙眼营接壤处可能尚残存府城墙基,也许是府城城墙最后一点痕迹了。
  濠沟
  凿于唐代,宋咸平二年(999年)疏浚,使全线贯通,环绕全(游海杰画)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郡宋王冕疏浚西濠时,在西南角凿通水门,使护城濠与溪流相通,从此船只可进出城内。扩城后东西濠沟成为城中水道,濠沟成马蹄形状,南面与溪相通,设东西二个闸门。明嘉三十二年(1553年),为加强城防,知府李侨将闸门用铁栅栏封闭,潮汐受阻,濠沟很快淤塞,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发动沿濠居民疏浚畅通之后,设一名百户长专职负责闸门的管理,既方便船只进出城区,又保证门户的安全。历代多次修浚濠沟,1950年全面清理和维修。濠沟长约2000米、宽8.5米、深4.5米,两侧驳岸以条石砌成。今虽多段破损,但东濠、西沟仍具排水作用。府衙遗址(今中山公园)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从漳浦李澳川迁来后,州、路、道署一直设于此。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故此衙有“紫阳古署”之称。府署原范围甚大,府署内设堂,堂前有亭,堂后有园,有池,有月台,有隐室,宋代历任太守多有修缮更设。衙署多次毁于战火,事后往往依旧制重建。
  1919年在此处辟中山公园。现存衙署大堂残址占地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虽经1919年以来多次重修,改成二层楼,但基础依旧。府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厚 1. 2米的旧墙仍存。宋休建筑幸存物有七星池。1988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池
  原位于府衙北面(今中山公园西北角),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州,曾建复轩于此,闲时在此阅读书史。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赵汝譡于此凿七星池,建君子亭,以纪念朱熹。池半月形,东西长73.2米,南北最宽处21米,面积1537平方米。今亭已废,池尚完好。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底,在修复古城 -府埕片工地上,出土了数通古碑,碑文记载了府署的沿革及设置。虽然有的碑体残缺,且字刻多磨损难辨,但从辨识出的若干语句中,仍可得到极其有用的信息,如今“甲午乙未之岁劫..千年府堂□鞠茂草矣!”语中可证实漳州府衙从建立之日起,千年不易其址。有的碑文清晰标明重建后府堂的尺寸“府大堂高六丈九尺,大门高四丈九尺,仪门高三丈九尺一寸。 ”碑文所记载的府衙设置与方位等详情,验证了志籍书面记载,是研究地方史珍贵的证物,为订正地方志籍中的错漏及破解疑惑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也雄辩地向世人证明漳州府衙是名符其实的千年故迹。
  紫芝献瑞 龙虎雄峙
  芝山
  原名登高山,屹立于城之西北,“超然突起,圆特秀明”(明《龙溪县记》),其东侧山峦逶迤延绵,有日华峰,禅月峰,保福山,隆寿山;西边是净安峰。自州治移至此地以后,登高山上亭台、寺院,书院星罗棋布。宋代时山峰就建临漳台,山腰建半漳台,当时漳州五大禅寺(开元寺、法济寺、净众寺、南山寺、龙山寺),有三座(开元、法济、净众)位于登高山。龙溪诗人李则(约1142年任德化县令)有诗《临漳台》存世:
  亭枕临漳一水阴,半空云雾锁寒林。
  山从天宝来峦远,基辟开元历代深。
  漳郡太守郭祥正(1035-1113年)游登高山作《半漳台》:
  飞檐突兀压林丘,见尽临漳一半州。
  倦步且来消午暑,穿云此去彻鳌头。
  宋末,文天祥(1236-1283)率官军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作有《驻师漳州夜宿开元诗》:
  天涯有事恼寒霄,欢喜名蓝转寂寥。
  满目风烟迷法界,极天榛莽乱渔樵。
  包胥谩向秦廷乞,宋玉谁怜楚岫招。
  海国孤忠凭一旅,还祈佛力佑清朝。
  开元寺毁于清末,残存石件或湮没地下,仅有零星石件散布于今市府大院,一中校园,市医院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登高山中长紫芝,知府徐恭上报皇帝,赐名为“紫芝山”,通称芝山。芝山是漳州府城文化的发祥地,唐代的禅寺,宋代的书院,明清时期的试院,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现代的师范学院和当今的重点中学都设在芝山。
  腾龙山与起凤山
  腾龙山与起凤山地处府城西南角(今二中校园南侧),“平地突起,奇石攒凑,俯瞰溪流。”见(《龙溪县志》),二山相向对峙,俗称龙文山、虎文山。二座山峰临近河流,周围平缓旷远,是一处登高远眺的绝佳景点。
  龙文山 原称腾龙山,相传曾经有龙腾于溪,山即取名腾龙山,山上建有腾龙亭,又名龙亭山,宋代蔡襄以《龙亭山》为题赋诗一首:
  要看红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
  树色一番经雨活,溪光几曲抱山来。
  云归深洞天形瘦,风落前村笛弄哀。
  拟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腾龙亭倒塌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按原样重建,后又倾废。清雍正十年(1732年)知县刘良璧发动本地绅士林编捐款,于原址兴建一座七级六角石塔,即龙文塔。龙文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拆毁,龙文山同时被作为建战备大桥石料开凿成平地,现仅留一小段残址(位于今人民市场外围禽蛋仓库)。
  虎文山 原名起凤山,因其岩石纹理酷似虎皮斑纹而俗称虎文山,宋朝名儒吴勋在起凤山(虎文山)建亭,成为读书好地方,又名高亭山,。明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李联芳在山上建石塔,名文昌塔。至清代时,亭与石塔均倾圯,仅塔基残存。民国二十年(1931年),省立职业中学校长徐氏建亭于山上。2000年,漳州二中于原址重建吴勋读书亭,亭为混凝土结构,六柱六角,重檐攒尖,覆盖黄色琉璃瓦,葫芦刹顶,名“高亭”。
  东西唐桥 南北宋街
  宋代漳州府城的街道与城池一样,大多延续至明清时代,民国初年拓宽、取直道路,并没改变道路走向,古老的道路网络依然清晰可见,有些地名甚至沿用至今。二十世纪末的城市改造,古城道路网络被基本瓦解,残存下来的古街屈指可数,其中尚有一横一纵值得一提,这二条古街正是古城的横-纵轴线。
  东、西桥街
  该地段今称修文东、西路。宋初修子城时,横穿东、西城门的横轴线就是该街的前身。宋绍兴年间扩城后,东、西濠沟成为城内河渠,原城外的桥变为城中桥,因跨濠桥梁已成为该街的一部分,二条街便以所在的桥名作为街名。二条街依然成一条直线,分段称作东桥街、府学街、西桥街,沿线有唐代石桥(名第桥),宋代文庙(府学)和庙宇(东-西桥亭)、宋吏部尚书颜师鲁故居等官宦府邸。该街是记录古城千年历史一条经典老街,今天,虽然绝大多数的故迹不见了,但街的位置并没有移动,沿线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如东、西桥亭,文庙都有幸保留下来。
  东桥建于唐代,横跨于东门外濠沟上,建成时凑巧本邑人周匡物进士及第,东桥遂称名第桥。后来还在此建名第坊。周匡物,龙溪人,在读书时,就以一首《古镜歌》闻名。
  轩辕铸镜谁将去?曾被良工泻金取。
  明月中心桂不生,轻水面上菱初吐。
  蛟龙久无雷雨声,鸾凤空踏莓苔舞。
  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
  王播读了此诗,认为周匡物是忠孝之极,感叹道:“会当为此子作孤光主。”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士及第,自唐嗣圣建漳一百二十年以来登第第一人,开了漳州士子金榜题名的先河。登第后的周匡物以《进士谢恩》为题赋诗一首:
  一从东越入西秦,十度闻莺不见春。
  试问昆山投瓦铄,更于灵沼濯埃尘。
  悲欢暗负风云力,感激〓生草木身。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东桥街上的名第坊早已消迹,街名也几经更改,但名第桥(东桥)还依然如故,桥侧的庙宇(东桥亭)也保留下来。
  东、西桥亭均建于宋代,亭实际上是毗邻桥梁北侧的庙宇,内祀观音菩萨,经过近千年时光,屡经兴废,现存建筑是明清重修时的规模,但跨濠石梁仍是宋代原建物。
  南市街、北门街
  南门街(今香港路),北门街是今大同路。宋初筑子城时,府衙居城中稍偏北,位于府衙南北两侧的南市街、北门街,构成府城的纵轴线。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南市街南接城南通津桥(即旧桥,今中山桥),是南门户要冲,北门街直通北门,依旧是府城的纵轴线。在近、现代几百年间,虽然路面拓宽,路容更新,但这二条街道其作为古城纵轴线的原始轨迹并没有发生位移。
  南市街(今香港路)古城纵轴线南段,由旧桥头-南门头(南月城)-南市街组成,自建城以为就是城中最繁华的路段,既是出入府城的必经之道,又是商铺云集的集市,历经千年光阴,二十世纪初更名为广南路,约在1944年改名香港路,但该路段仍保留许多宋代的街名,如旧桥头、南门头、双门顶等。
  上述老地名最典型的是双门顶。双门顶,古老的地名,指今台湾路与香港路接壤处。宋钤司署设于此而得名,钤司署外门是一对高大石门:左称“崇仁”门;右叫“怀恩”门,通称双门,该地点俗称双门顶。
  北门街(今北桥市场)是宋子城北门内至府衙后花园的一条内街,门外是北濠沟,上跨石梁桥即北桥,街名由此而来。桥侧原有亭,祀观音菩萨,宋嘉定年间烧毁,明万历间重建观音庙,改名中清桥,但一直以北桥传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路段改造市场,取名北桥市场。
  北塔街(大同路中段)北塔街俗称塔口庵。府城于宋绍兴年间扩城后,北门移至隆寿山东麓(大同路北端),北门街从北桥越过图龙巷(今胜利路)向北延伸,至山顶巷一带的路段上有一座石塔(经幢),因而此路段叫北塔街。元末之际,漳州路总管罗良与陈友定攻城军队在此地段巷战,混战中罗良父子双双阵亡,事后当地百姓建庙祀罗良及众多阵亡将士,庙建于塔前,因名塔口庵,路也随之同名。
  北廓顶(大同路北段)北城门至山项巷一带路基筑于隆寿山坡上,地势高又临近北城郭,所以叫北廓项。山顶巷原可通隆寿山、芝山等山峰,俗称山顶巷,现在地名牌仍写山顶巷。北廓顶原有良岗王庙,相传是随陈元光入闽的唐军将士所立,后庙迁出北门外,当时北门匾题“太初”,庙遂改称“太初坊”,现庙还(游海杰画)保留原地,庙坐东朝西,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北门街现存宋代故迹尚有塔口庵经幢、七星古井等。
  七星古井
  古井在北门街,即今大同路。据《龙溪县志》载:“七星井,为罗良巷战处,军士多死于此。今泉虽旱不竭,稍涸时投之以石,铮铮有声,或云铁甲板也。”
  古井位于今大同路中段(毗邻今北塔幼儿园)现保存完好,东临街道,另三面紧挨民宅,墙壁上嵌一方石碑,直书“七星古井”四字行书;井盖四片花岗岩拼铺成八卦形,因囿于墙体,边长不等,长边125厘米,短边85厘米,厚约19厘米,面开有六孔井眼,孔径约27厘米,井水仍很充盈。
  东湖鸿儒 西湖隐禅
  东湖
  东湖在府城朝天门(东门)外,水域面积千余亩,与北、西二溪及城乡水网相通,灌溉良田数以万计。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太守刘才邵、林安宅相继在湖河交界处
  修建闸门,既防洪涝又保证农田灌溉。乾道元年(1165),朝廷下诏全国兴修水利,太守何侑将疏浚出的湖泥堆聚成十个洲,并新建、复建七处斗门。嘉定五年(1212年)太守赵汝譡、庄复相继复修水利,更新闸门,并在湖畔开凿一条宽五丈,深一丈的水渠。淳祐二年(1242年)太守黄朴重新疏浚湖区。
  东湖还是一处风光旖旎的景点,湖面碧波荡漾,荷花飘香,亭台水榭星罗棋布。相传朱熹守漳时,在东湖畔建星墩十二处,罗星池七所。宋代名儒王遇居于湖畔,号东湖先生,王遇,字子合,是朱熹的门生,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一生为官多处,处处体恤百姓,兴利除弊,不畏权贵,口碑极佳,朱熹称其“纯笃”。
  历代官宦题咏东湖景色的诗句甚多,宋政和二年(1172年)任龙溪县令的林迪,一共为东湖写了八首诗,仅录首阙如下:
  万顷闲田占得多,平堤混漾接东坡。
  流波散施连阡陌,馀事犹堪长芰荷。
  漳州太守郭祥正(1083-1084年在任)诗:
  东湖北溆水相通,十里荷花半白红。
  冷艳已能消醒署,暗香时复散清风。
  欲眠别浦无鱼艇,且倚疏栏学钓翁。
  云起仙庭飞晚雨,洒然身世出樊笼。
  东湖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发挥着灌溉与航运的巨大功能,直到清代后期水域才逐渐萎缩,湖床大片改造成平田。民国初,湖水仍是畅通无阻的港道的一个重要部分,湖畔景点还残存有罗星墩等若干处。东湖湖畔的宋代萧状元墓有幸保留至今,很可能是现存在东湖遗址的唯一宋代的景观。
  萧状元墓座落于东湖(今九龙公园)之滨,当年建于郊野,沧海桑田之后,墓地竟圈入东门街(今新华东路)民宅之内,经数次洪水冲击,下半部埋入泥沙中。2004年2月,聚居于城东郊书都村的萧氏后人,组织劳力清理淹土,宋状元墓重见天日。墓茔为三合土夯筑,墓丘半球状,长约4米、宽约5米,高约5米。坐东朝西,墓台、墓手形成太师椅状,墓埕濒临湖水,逃眺圆山,方位与萧氏族谱手绘地形图相吻合。墓碑石横133厘米,高36厘米,横刻行书“漳潮萧氏祖坟”七字,左右墓手各位一方碑石,分别刻“康熙甲戌岁阳月吉旦重修”,“云孙立—”。箫状元名国梁,永福(今永泰)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第一,其子孙传及闽南、广东潮阳、台湾等地。该墓是漳州、潮州二地的萧氏后裔祭祖之地。
  20世纪90年代,在东湖残存的水域及湖田修建成公园,名为九龙公园。
  西湖
  西湖 据《清漳志》载:“西湖在城西隅四里,湖水自金仙院南流至白莲院乃东折,潴为湖。绕湖兰若八十余所,今无几矣。上有左翼军教场,绍兴初,统制陈敏屯兵,日驱军士运薪,填塞几平,今存者乃路东—泓耳。古有西湖平之谶,盖谓此。并湖颇有佳致,端明蔡襄有诗。”
  志中所说的谶语,是“圆山青,西湖平,此地出公卿。”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任漳州幕军事判官,写了《漳南十咏》等诗作,其中有咏唱西湖的一首:
  湖上山光一抹青,佛官高上裹岩扃。
  烟收水曲开尘匣,春送人家入画屏,
  竹气更清初霁雨,梅英犹细欲残星。
  吴船越掉知何处?柳指长堤月满汀。
  宋官吏张成大在漳州外城竣工时以西湖为题赋诗:
  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
  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湖水早已不见了,宋代西湖美景也无从寻觅,原湖边村落还依旧叫湖内社,湖畔众多的寺院也都消失了,只在湖畔遗留多口古井和桥梁,这些古井井栏和石梁大多镌刻纪年及僧尼法号,散布于今芗城西效的湖内、西洋坪、上墩、下陂、院内等村,印证典籍中西湖畔坐落众多寺院的记载。
  宋代水井
  湖内古井位于湖内村西头的真济宫东测,砖砌井壁,井栏由整块花岗岩雕琢成鼓形的石环,内径84厘米,栏壁厚22厘米,栏壁内高67米,高出地面62厘米,井栏平面刻“宝庆丁亥重修”[宝庆丁亥(1227年)];立面上刻有“本院僧惟德造及□外□绍兴己未志”[绍兴忆己未(1171年)]。此井《龙溪县志》和《漳州史迹》(翁国梁著)均有记载,概要如下:“西湖在郡城西隅,湖滨有古井,名‘天宫井’,因其在旧天妃院内,今湖之滨有‘湖内村’,俗呼‘湖内村’。该井泉水充沛,至今仍供饮用”。1988年6月,该井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坪村古井二眼(均属宋代):一称“兴元井”,位于社内大路街土地庙前右侧,砖砌井壁,井栏由整块花岗岩凿空雕成环状,由下至上稍有内敛,井栏壁厚11厘米,内径84厘米,内壁高57厘米,高出地面65厘米,栏壁刻有“僧与元舍丁酉岁造比丘日惠舍癸亥岁造”字样,笔划粗犷简朴,字型结构酷似现存武兴庙中的石盂壁面上的刻字。井水距井口较深,至今仍供饮用。井侧立一片条石,竖刻“南无阿弥陀佛”。另一侧有一石槽,长有70厘米,宽68厘米,壁厚10厘米,槽形略成斗状,下凿有泄水孔,石质松脆,风化剥蚀严重,找不到文字刻痕。还有一古井在武兴庙西侧,井壁为原地土质,呈黄褐色。井栏由四片花岗岩凿成榫齿交错组成方形,栏宽约65厘米,高58厘米,栏壁厚13厘米。石材质地较松软,呈锈黄色,石匠工艺粗糙,井水很满,至今仍供饮用。井旁有一废弃的的石槽(盂),风化剥蚀严重,没有文字刻痕。
  西洋坪村还存有石盂若干件,其中一件有镌刻纪年的石盂,摆武兴庙之天井中,为整块花岗岩凿成长方形柄盆,槽底横向凿穿一泄水孔。槽形略呈斗状,长115厘米,高44厘米,宽64厘,槽壁约厚10厘米,立面刻有“众缘造嘉祐元年丙申”(嘉祐元年[1056年])字样,其中“造”字的字型结构酷似本村兴元古井上镌刻的“造”字。年长的村民称之为“井壶”或“洗壶”,曾长期做为盥洗器皿。
  与西洋坪村相邻的山美村也有类似的石盂,石盂为整块岩石凿成矩形斗状,底部横向凿穿一泄水孔,长150厘米,高60厘米宽60厘米,壁厚10厘米。立面正中位置竖刻“己未造”字样。石料与西洋村的石盂为同一材质,经仔细辨认对照,字刻“己未造”与湖内村古井字刻“绍兴己未”中的“己”字,二者统统刻成“己”字,这是否出自同一僧人之手?很难断定,但从采用的石材及石盂的形状,字体的结构,刻凿的手法上推测,该石盂极有可能是宋代遗物。
  下碑村古井(绍兴庚戌[1190年]):位于霞陂庵前,井栏由四片花岗岩凿为榫齿交错组成方形,高出地面65厘米,栏壁厚16厘米,宽102厘米,东侧立面刻有“城西安定坊吴延庆施绍熙庚戌正月仲夏题”。现井已被填实。
  上墩村古井(嘉定壬午[1212]):位于天南宫前侧,砖砌井壁,井栏四方形,由四片花岗岩凿成榫齿交错组成,栏壁厚15厘米,高出地面57厘米,宽100厘米。北侧立面刻有“当坊隅集庵法妙奉施嘉定壬午九月记”。井泉旺盛,至今仍供饮用。
  院内村古井:位于慈德宫东侧约五十米处古榕树下,无井栏,砖砌井壁,井膛中间大,上下渐次内敛成纺锤形,地面口径160厘米,由四片条石拼铺成井盖,合长217厘米,宽147厘米,厚16厘米;上开井眼四孔,孔径32厘米。无文字刻痕,法真禅院(慈德宫前身)的建造时间为宋乾德二年(964年),按常理,创建寺院一般会同时挖掘水井,井旁放一尊古石槽,石质较松脆,槽体风化剥蚀,槽壁已磨损严重,毗邻的西窑村庙埕井台边也有一石槽,其石材质也、风化程度与此极其类似,虽皆无文字刻痕,但明显有别于明、清时期的石构件,确属年代更加久远之物,以此种种迹象并比照邻近村庄的宋井,可推断这些石井、石槽(盂)为同时代或是年代接近的古遗迹。该井至今仍泉涌不止。
  宋代石桥
  西效上墩村遗留一座宋代石桥,建于宋庆元庚申年(1200年)。位于今上墩村与下碑村的交界港道,跨梁式石桥。共有12座桥墩,桥梁暨桥面由两片大条石或数片小条石拼铺而成,大的条石有二组四片,一组每片条石约长450厘米,宽58厘米,厚28厘米,其中之一边沿刻有“灵□院
  □赞募众缘新创石桥乙所庆元庚申正月立巷长道题”25个字。另一组桥梁长度、宽度均略小,厚度则一样。石面虽无精雕细刻,但在八百余年的磨砺中显现出玉石般的光泽。象这样的宋代条石尚有若干片,已倾入水中多年,该石桥如今仍是村民下田耕作的必经之道。
  太古石桥 南山石佛
  桥梁主要指城中跨濠的主要桥梁,宋绍兴年间扩城后,跨濠石寿辰成为街肆通途,有的还于桥侧修建庙宇,这样的桥称阴桥,宋漳州城内的桥梁就有“七阴八阳”之说。
  “七阴”桥梁:
  金水桥 在开元寺前,有亭;位于今漳州市政府大院门口附近,已无迹。
  硕仁桥 在上街(又称硕仁街),有亭(已废);位于今南昌路与青年路交叉口,已无迹。
  东铺桥 在东铺街,有亭(已废);位于今新华西路东段,已改为混凝土桥体,与商业街浑为一体。
  名第桥 即东桥,明末更名东清桥,位于城东端,该桥建成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正好漳州举子周匡进士及第,特将刚完工的东桥命名“名第桥”。宋代于名第桥北侧建庙宇,俗称东桥亭。位于今为修文东路,为横跨式石桥,东西走向,约长10米、宽5米。部分桥梁曾受损,现修葺完好,沥青铺面加混凝土护栏。
  北桥 在北桥街,原有亭于宋嘉定间烧毁,明万历间重建观音庙,改名中清桥;今大同路北桥市场东侧,桥址、观音庙均无迹。
  天庆观桥 在天庆观东,有亭后废,俗呼观桥顶,因桥西隅有天庆观而名。天庆观原名天元观,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移入漳城,宋大中样符元年(1008年)改称天庆观(后改称元妙观),庙前有一口水井,名天庆观井,《龙溪县志》载:“在元妙观前,味甘美,可辟瘴疠,旧传漳土水热,凡仕宦至者,必先汲此,方不得病。”该井于2002年拓宽路面时填毁,观桥位于今新华西路与钟法处的交叉口,桥梁仍为原建石材,东西走向。桥面铺沥青,加混凝土护栏。
  西桥 明末改名西清街,旧名登仙桥,宋初在桥北侧跨濠建亭,称西桥亭;位于今修文西路与南台路交叉点,东西走向,桥梁仍为原建材料。
  “八阳”桥梁:
  洗马河桥 在常平仓后;洗马河,位于今大通北路(旧名乌衣巷),桥址不详。
  丙申桥 在海道衙后,建于唐元和丙申年而得名,宋淳熙丙申重建,明于桥上建姜谅祠;位于今延安北路与南昌路交叉地带(东盛大厦基址)。
  太古桥 在马坪街东;今桥址地段门牌即以“太古桥”命名,桥梁为原建石材,东西走向,长10米有余,宽约5米,中建有舰首形桥墩,形成双孔桥,这在跨濠石桥中较罕见。太古桥已成为该路段的地名。
  龙眼营桥 在城边;位于今龙眼营路,桥址已无迹可寻。
  西沟桥 在西沟池边;位于今南台路中段,已改造为单孔拱跨式石桥,东西走向,名“侨村侨”。
  天妃宫后桥志书无标注,按《府池图》所示,其址应于今钟法路与瑞京路交错处,2001年改造成街区,已无迹。
  东闸桥 东濠流入西溪口处设东闸;今北京路与澄观道交叉处。东闸口已成为该路段的地名。
  西闸桥 西沟注入南门溪处设西闸;今中山桥头堡西侧,已改造成混凝土防洪闸。
  漳州城区至今尚有一部分散落于濠沟残段之上的古桥梁,这些古桥梁有的在房地产开发工程中被毁弃;有的被湮埋成为道路或街区,无法考证;有的石梁仍完好无损,其材质及凿刻工艺磨损程度都与上述宋代桥梁极若其相似,仅因石梁上无任何字刻而未敢擅加断定。
  南山寺阿弥陀佛石雕像(石佛)
  按碑记南山寺肇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为唐太子太傅陈邕所建的家庙,初名“延福禅寺”。宋乾德年六年(986年),陈邕裔孙陈文颢任漳州刺史,大兴土木,将家庙扩建成规模宏大的兼有宗祠的大寺院,改名为“崇福报劬禅寺”,是漳州府五大禅寺之一。
  石佛是由一枚天然石笋雕琢而成的立姿弥陀佛像,立于寺院左厢净业堂,高6米,体形壮硕,脸相丰圆,头部微颔,赤足立于圆形莲花座上,左手屈臂,掌心托珠,按于胸口,右臂下垂,五指平伸,掌心向外,此印相称施愿印。佛像形神端庄,佛衣领、襟、袖口和下摆,均浮雕缠枝花纹饰,衣纹简练豪放。据漳州府志记石佛系唐代造像,但有专家认为是宋代石雕。1938年,石佛阁遭遇日机轰炸,所幸佛像未受大损,重修后的佛殿名为静业堂,石佛雕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幢玉碎 宋殿倾微
  咸通经幢(咸通碑)
  咸通经幢俗称咸通塔,原在漳州开元寺内。开元寺址在芝山南麓,始建于唐嗣圣年间(684),贞元二年(786年)从漳浦迁移此地,建制恢宏,其规模居诸州寺院之冠。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元寺被太平军焚毁,经幢在同治三年的战火中毁成碎片,本邑孝廉林广迈移置其家补好,民国初建漳州公园时,残件主体拼合成八棱柱体,立于园内供游人观赏。“文革”中再度被毁,现仅数片残存于市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留下遗物还有其他零碎残件如断碣、残碑、柱础等石构件散布于今市府大院及市医院建筑物之间。
  咸通碑凿于唐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王颛出资而建,底座为八角形花岗岩石,边长0.50米,高0.32米。幢身花岗岩石质,八角柱形,高1.85米,每面宽0.28米,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建州司户参军刘镛所书,《龙溪县志》评语“书法遒劲,有晋人风致,漳南金石刻以此为冠。”《郭氏金石史》谓其体似虞,运笔似褚;顾炎武称之为天下经幢第一。漳州市图书书馆于2000年将经幢拓片影印出版,由省文史馆员黄超云先生作序及注解。
  塔口庵经幢
  塔口庵经幢原立于净众寺山门前,净众寺在芝山东麓,左枕日华峰,背依保福山。梁贞明二年(916年)刺史王延〓建,初名保福寺,为祝圣道场,宋末毁于战火。元至正间重修,后并入净众寺,名为万寿保福净众禅寺,山麓遍植松树,山门立有石坊,坊匾题“万松峰”。清末寺院颓废,民国初年为省立龙溪中学校舍,后为漳州一中校舍。20世纪70年代末,原净众寺的二座石质经幢移置南山寺大雄宝殿前,净众寺尚存一石质经幢,立于原通往寺院的路口(今和平巷),即塔口庵经幢。
  经幢位于今大同路与和平巷交汇处,始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明崇祯十五(1642)重建。其构件全部采用花岗岩,通高7米,底径1.2米,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幢座由唐代遗存的石构件石座、仰莲、覆钵、浮雕鼓形石、八角台石、八面刻佛石、仰莲石平座等垒叠,砌成的须弥座。幢身八角柱形,七面各竖刻楷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南面竖刻四行楷书“宝塔建造于宋绍圣四年丁丑,至大明崇祯拾五年陆月初十飓风颓坏。原任钦差福建中路副总兵王尚忠捐资重造”。幢顶作五重八角出檐,上置葫芦状刹顶。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幢周位八角石护栏保护。199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比干庙(林氏宗祠)
  庙北向振成巷,南临洋老巷,供奉比干,系漳州府诸县林氏合建的宗祠,故又称林氏宗祠。庙又是漳州林氏接待本宗赴考来往生员之所。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纵轴式布局,坐南朝北,原建共三进,南面的月池已填实成拓宽的杨老巷,前进四方亭拆毁改建幼儿园,后殿及厢房改建为小学课室,现存中进四方殿(正厅),除四廊大部残缺外,正殿主体基本保存完整。
  四方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正脊脊吻为朝天鳌鱼,垂脊和戗脊均翘角,顶覆红色筒板瓦。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正厅木柱柱墩为瓜形石,木柱柱头抱铆钉铁箍无收分,梁、枋均两端收分直接榫铆于柱头(类似穿斗式)。梁、枋之间全以斗栱叠架,穿木为月梁式。与庑廊相隔的梁、枋之间饰斜方格扇,明、次间横枋上的铺作出跳三抄(偷心造)托长方形藻井。四方殿整套梁架构造匀称简约,朴实无华。回廊(残存的部分)为轩式卷棚顶,驼墩为雕花斗栱,驼墩之间短枋凿蝙蝠纹,穿木雕新月形。
  四方殿四朵角科铺作和四周撩檐檩下四十朵平身科铺作,组成壮观的观赏视点,每朵铺作由华栱托一组斜昂,平科每组三昂,角科有四昂。各组昂之间饰镂雕香草纹雀替,底层昂嘴豁口成龙头状,上面数枝昂嘴修成斜口,昂肩成驼峰状,侧刻卷草纹,昂头虽略显衰朽,但和其他的木梁架一样,雄浑规整,古朴端庄,保持宋法式的营造特征。
  1938年日机轰炸漳州城,比干庙正厅被炸损一侧屋角,后修复。2001年比干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年久失修,蚁蛀严重,柱梁受蚀,梁架与屋面损坏日甚一日,南面屋檐濒临坍塌,1996年就已列为危房,遽待抢修。
  宋代漳州地理志
  漳州,漳浦郡,军事。唐漳州,后改南州。皇朝乾德四年复旧,治龙溪县。
  地里。东京四千四百六十里。东至本州界八十一里,自界首至泉州二百一十四里。西至本州界三百六十五里,自界首至汀州二百七十五里。南至本州界三百二十五里,自界首至潮州六十五里。北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至泉州一百八十五里。东南至海一百六十九里。西南至本州界三百二十五里,自界首至潮州六十五里。东北至本州界一百里,自界首至泉州二百里。西北至本州界四百里,自界首至南剑州三百三十五里。
  户。主三万五千九百二十,客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九。
  土贡。甲香一十斤,鲛鱼皮一十张。
  县四。太平兴国五年以泉州长泰县隶州。
  望,龙溪。六乡。海口、峡口、清远三镇。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有九龙山。
  望,漳浦。州南一十里。三乡。敦昭一镇。黄敦一盐团。有九侯山、李澳溪。
  望,龙岩。州西二百七十里。二乡。大济、宝兴二银场。有筋山。
  望、长泰。州北三十七里。二乡。有鼓鸣山、双髻山。(李竹深提供)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录了漳州芗城宋代遗存小考、唐代古街双门顶、漳州府学寻踪、解放路旧事锁记,古镇史话、名人史迹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