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与《四库全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88
颗粒名称: 漳州人与《四库全书》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8
页码: 272-289
摘要: 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乾隆皇帝下诏“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遗收。”征集天下书籍,纂修一部规模庞大、卷帙浩瀚的丛书,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丛书正式命名为《四库全书》,并对各地及朝臣献书者给予奖赏。为了纂修这部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调用大批官员,具体分工,进行纂修工作。陆续任命总裁,分别主持修纂事务。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派军机大臣刘统勋等为正总裁官。这样,《四库全书》共缮写七部,分藏于全国七大书阁。全书共收入3461种,79309卷。
关键词: 四库全书 漳州 人物

内容

一、关于《四库全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乾隆皇帝下诏“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遗收。”征集天下书籍,纂修一部规模庞大、卷帙浩瀚的丛书,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丛书正式命名为《四库全书》,并对各地及朝臣献书者给予奖赏。
  为了纂修这部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调用大批官员,具体分工,进行纂修工作。陆续任命总裁,分别主持修纂事务。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派军机大臣刘统勋等为正总裁官。十一月,再派王际华、裘曰修为正总裁。至乾隆四十六年,前派总裁官有的亡故,有的调离,十月,派六、八、十一3个皇子同总师傅蔡新为正总裁。经过10年的努力,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四库全书》编纂完成,整套缮写四部,分别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在修纂10年中,乾隆皇帝下了24道圣旨,训谕修书诸臣;在修纂完成后,亲自写《四阁记》。后来,又再缮写三部,藏于江浙的文宗、文汇、文澜三阁。这样,《四库全书》共缮写七部,分藏于全国七大书阁。
  《四库全书》告成之日,领衔正总载的六皇子永瑢等上表进奏,以尽善尽美的语言颂赞:“天机甄度,书林占五纬之样;帝镜悬光,艺苑定千秋之论。立纲维于鳌极,函列云珠;媲刚述于龙蹲,昭契虹玉。理符心矩,挈三古以垂谟;道叶神枢,汇九流而证圣。治资鉴古,德洽敷文。”《四库全书》的确是一部内容繁富广博,集古今大成的丛书,起到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基本包括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加收集完备,使一些濒临失传的著作获得抢救和保存。全书共收入3461种,79309卷。后来,又再进行抽撤和补充,共收入3503种,79337卷。但是,还有更多的书籍经纂修官校阅后,认为价值不高,或思想内容对清王朝统治不利的,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中,有的甚至遭禁毁。在与《四库全书》同步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中,把这些没有收入的书目编入“存目”,共有6793种,93551卷,其数量竟大大超过收入于《四库全书》者,因此,《四库全书》的局限性可想而知。
  六皇子永瑢奏章后面,附有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其中有正总裁16人:六皇子永瑢、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理,大臣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英廉、程景伊、嵇璜、福隆安、和珅、蔡新、裘曰修、王际华;副总裁10人:梁国治、曹秀先、刘镛、王杰、彭元瑞、钱汝诚、金简、董诰、曹文埴、沈初;总阅官15人:德保、周煌等;总纂官3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1人: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22人:梦吉、祝德麟等;武英殿提调官9人:陆费、彭绍观等;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39人:刘校之、刘跃云、陈昌图、励守谦、蓝应元等;以及各类分校官、督催官、收掌官、监造官各若干人,全体人员共360人。这些官员除皇子和满族大臣外,大都是当时学术界的权威与精英,尤其是总纂官纪昀,字晓岚,更是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篇幅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就是由他总其成的。
  二、参修《四库全书》的漳州人
  自雍正元年至乾隆四十六年,漳州府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检讨者有9人,但能够参与纂修《四库全书》的只有两人,他们是正总裁蔡新,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蓝应元,这两人都是漳浦人。
  蔡新,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县大南坂农场下布村林西乾人,建府第在县城准提室巷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十年,奉命入直尚书房,侍诸皇子讲读,不久,升翰林院侍讲。乾隆二十二年秋,命为内廷总师傅。乾隆三十二年,升工部尚书兼代理刑部尚书职务,后又兼摄兵部尚书职务。不久,调任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时蔡新已70岁,御书“武库耆英”及红绒结顶冠服赐给他。乾隆四十五年,转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与诸皇子一同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四库全书》纂修基本完成,请假回家修墓,奉旨给假一年,不必开缺。
  乾隆四十八年六月,蔡新假满回京。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赐“黄扉宿彦”匾额。乾隆五十年正月,蔡新已79岁,出席“千叟宴”。二月,皇帝按例临辟雍(太学)讲学,蔡新以大学士统领国子监,坐讲《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学礼毕,蔡新面恳乞休,皇帝允许以原官致仕,加授太子太师,御制诗章以宠其行,诗中有“不忍言别合令归,及归临别又依依”之句。嘉庆元年(1796年),他的学生嘉庆皇帝御书“绿野恒春”匾额赐给蔡新,表示对年高德劭的老师的敬仰。嘉庆四年,卒于家,享寿93岁。晋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蔡新在朝任职50年,历任吏、礼、兵、刑、工等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德高望重。《四库全书》修纂完成,分抄四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乾隆皇帝亲撰《四阁记》,并命蔡新撰写《跋》,享此隆恩,蔡新更为时人所敬仰。蔡新的著作有《缉斋诗文集》刊行于世。
  蓝应元,字资仲,号春圃,别号古萝,漳浦县赤岭乡石椅村古萝人。自幼聪颖异常,过目成诵。稍长,刻苦勤奋,尤喜古诗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登进士,经朝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他在翰林院以学行文章著称。乾隆三十二年,丁父忧,归家葬父,亲自挑土营作。守制三年期满,起补故官。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皇帝下诏收集天下书籍,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设《四库全书》馆,皇帝深知蓝应元学行俱优,命其参与修纂《四库全书》,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他的同僚好友提示他要讨好权要者,蓝应元笑着说:“我不以捷径为荣也。”蓝应元学问渊博,办事严谨,纂修工作做得很出色。乾隆四十三年五月,皇帝对纂修诸臣,优予议叙,蓝应元晋升为太常寺少卿。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纂修完成,蓝应元随擢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二年,担任会试知贡举,主持考试事务。是年冬天,奉命视察通州仓储,回京后,发生疾病,上疏请求归休。
  蓝应元任职30多年,廉洁自持,致仕时,囊空如洗,京城同僚好友钦敬他的清廉,称呼他为“蓝佛”。他归休后深居家乡张坑(今赤岭)山村,足不履公庭,卒时71岁。
  蓝应元曾主讲厦门玉屏书院,以善教著称。他的著作有《古萝诗文集》传世。
  三、收入《四库全书》的漳州人著作
  漳州府古称“海滨邹鲁”,人文荟萃,英贤辈出,有不少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现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共收入漳州人著作有35人,61种,687卷。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25种,321卷;收入《存目》者36种,366卷。《四库全书总目》收的著作,全国约7047人,10254种,172860卷;福建省约435人,634种,10976卷。漳州人著作收入者,人数约占全国0.50%,约占全省8.01%;种数约占全国0.60%,约占全省9.59%;卷数约占全国0.56%,约占全省6.22%。
  这35个作者遍布漳州府各县,其中,龙溪县(含府城)10人,海澄县1人,漳浦县14人(含镇海卫3人、今云霄县1人),诏安县2人(含今东山县1人),平和县2人,长泰县4人。
  现将漳州人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及《存目》情况简介如下。
  (一)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
  高登撰《东溪集》2卷、《附录》1卷,收在集部别集类。高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官广西古县令。《东溪集》由明代同安人林希元编,分上下2卷,有书、疏、议、论、辨、说等共20篇,诗31首,赞5首,箴铭26首,词12首,启2首,末后附《朱子褒录奏状》、《祠堂记》两篇,以及言行录10条。
  黄櫄撰《毛诗集解》42卷,收在经部诗类。黄櫄,字实夫,龙溪人。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官南剑州教授。《毛诗集解》是集宋代李樗、黄櫄两家诗解为一编,而附以李泳所订吕祖谦释音,不著编录人名氏。两家诗解体例相同,似是相继而作,而后者“稍稍补苴其罅漏,不相攻击,亦不相附合”。
  陈淳撰《北溪字义》2卷,收在子部儒家类;《北溪大全集》50卷、《外集》1卷,收在集部别集类。陈淳,字安卿,号北溪,龙溪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特奏名,授迪功郎,官安溪主簿。《北溪字义》是其门人、清源王隽所录,以《四书字义》分26门,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引曲证,以畅其论;《北溪大全集》、《外集》都是陈淳之子陈榘所编。《外集》载奠祭文、志铭、叙述5篇。陈淳平生不以文章名,所以,他的诗文如语录。他是朱熹弟子中最笃实者,故其文章多质朴真挚,无所修饰。元王环翁为其序说:“读其文者,当如布帛菽粟,可以济乎人之饥寒。苟律以古文律度,联篇累牍,风形露状,能切日用乎否?”此足见其文章风格之一斑。
  林弼撰《登州集》23卷,收在集部别集类。林弼,初名唐臣,字元凯,号梅雪,龙溪人。元至正八年(1348年)进士,为漳州路知事。入明,官至登州知府。尝与王廉同使安南,以却赆金为太祖所器重。《登州集》是林弼著作《梅雪斋文集》、《使安南集》总名,收入诗7卷、文16卷,宋濂曾为《使安南集》作序。王廉为其作墓志铭说:“其文皆雄伟跌宕,清峻之语,复出尘表”。
  周瑛撰《翠渠摘稿》7卷、《补遗》1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周瑛,字梁石,号翠渠,镇海卫人,后回居祖籍莆田,因此,有的史书误会为两个周瑛。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翠渠摘稿》是周瑛诗文集,由他的门人林近龙选录,故称摘稿;《补遗》收说3篇,序1篇,诗18首,为其七世孙维镳所补编。周瑛尝作绝句:“老去归平淡,时人或未知。”莆田郑岳为撰传记,称赞周瑛“文章浑成雅健,诗格调高古”。
  张燮撰《东西洋考》12卷,收在史部地理类。张燮,字绍和、理阳,号汰沃,龙溪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未仕,为漳州“玄云诗社”七才子之首。《东西洋考》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仿宋赵汝适《诸蕃志》体列。书分列西洋考、东洋考、外纪考、税饷考、舟师考、税珰考、艺文、逸事考等篇。书中记述与《大明一统志》大致略同,而稍有增益。
  周起元撰《周忠愍奏疏》2卷,收在史部诏令奏议类。周起元,字仲先,号绵贞,海澄(今属龙海市)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右佥都御史、江南巡抚。因忤阉党,被矫旨逮入狱。原分5卷,第一卷为《周起元传》;第2卷《西台奏疏》,为任湖广道御史巡漕时所上奏疏;第三卷《抚吴奏疏》,为巡抚江南时所上奏疏;第四卷《兰言录》,为题赠诗文;第五卷《崇祀录》,为呈词、碑记及后人赠祭诗文等。《四库全书》录其第二、三两卷及遗诗7首附后。
  黄道周撰《易象正》16卷,收在经部易类;《洪范明义》4卷,收在经部书类;《月令明义》4卷,《表记集传》2卷,《坊记集传》2卷、附《春秋问业》1卷,《缁衣集传》4卷,《儒行集传》2卷,均收在经部孝经类;《榕坛问业》18卷,收在子部儒家类;《三易洞玑》16卷,收在子部术数类。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漳浦人,祖籍镇海卫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移居漳浦县城东门外(今石斋村讲堂社)。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召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抗清被执不屈,就义于南京。他学问渊博,著作繁富,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的画也颇享盛名。上述前8种著作是他研究《易经》、《尚书》、《礼记》、《孝经》的论述。《榕坛问业》是他讲学漳浦北山和漳州芝山紫阳书院(即榕坛)时,士子问业的记述。内容以致知明善为宗旨,凡天文、地理、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所提问题而阐发,不尽作性命的空谈;《三易洞玑》是把天文历数归之于《易》经中,《三易》指伏羲、文王、孔子之易,洞是透彻的观察,玑衡是古人测天的器械,书名意为用《易》来测天文历数,透彻明了,丝毫不差。“意欲网罗古今,囊括三才,尽入其中。”认为“天地人之象数,皆具于物,布而为历,次而为律,统而为易。”所以,在其讲学处造“天文图”(天地盘)以阐发之,后人难晓其中之奥妙。
  何楷撰《古周易订诂》16卷,收在经部易类;《诗经世本古义》28卷,收在经部诗类。何楷,字玄子,号黄如,镇海卫人。建府第在漳州城内,称“何衙内”。也居漳浦县湖西下梧村石湖山。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南京礼部郎中。南明隆武时,召为户部尚书。《古周易订诂》对《古周易》进行订正,补释古词义,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其取材宏富,旧说杂采并陈,不持守一家之言;《诗经世本古义》其论说以孟子“知人论世”为主旨,依年代编次。他“学问博通,引援赅洽,凡名物训诂,一一考证详明,典据精确,实非宋以来诸儒所可及。”
  蔡世远撰《二希堂文集》12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古文雅正》14卷,收在集部总集类。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漳浦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二希堂文集》之所谓“二希”,是他以宋代范仲淹(字希文)、真德秀(字希元)为榜样,乾隆皇帝为皇子时,为该集写序,他的门人宁化雷鋐写跋;《古文雅正》选录自汉至元的文章236篇,自序中说:“雅正者,其辞雅,其理正也。”指出其编选的旨意。
  庄亨阳撰《庄氏算学》8卷,收在子部天文算法类。庄亨阳,字元仲,号复斋,南靖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官江南淮徐道。《庄氏算学》是庄亨阳任吏部主事出董河防时,由于测地测河之实际需要,随事推究,设问答以穷其变化,记录于书,后人取其遗稿,参照《几何原本》,编集成书。此书“撮举精要,别加荟萃,简而不漏,括而不支,可为入门之津筏。”
  蓝鼎元撰《平台纪略》1卷,附《东征集》6卷,收在史部纪事本末类;《鹿洲初集》20卷,收在集部别集类。蓝鼎元,字玉霖,号任庵,别号鹿洲,漳浦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授广东普宁知县,署广州知府。《平台纪略》、《东征集》是他随族兄蓝廷珍出征台湾平定朱一贵起义的亲历见闻及鼎元代拟的公牍、书檄,材料翔实,可资考证。《鹿洲初集》由其友旷敏本所编并作序,巡抚张伯行也为之写序。集中论述多切事理,文笔流畅,在清人文集中较有实绩者。
  (二)收在《四库全书总目存目》的著作
  刘驷撰《爱礼集》10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刘驷,字宗道,号爱礼先生,后以字行,龙溪人。明洪武十年(1977年)荐辟,廷对第一,授左都御史,因被构陷,徙南诏,赦还,至武昌投水死。《爱礼集》有文3卷、诗2卷、中庸说1卷、书启3卷、附录1卷。刘驷宗陈淳之学,诗文多涉性理,略似语录之体。是集为明弘治六年(1493年)浙江参政林进卿刊刻。附录有其门人、漳州陈拯撰《慎独翁行状》,记刘驷父刘宝及刘驷生平事迹。
  周瑛撰《书纂》5卷,收在子部艺术类存目。《书纂》分原始、体辨、考法、会通、择佐使5篇,自述中说,他的长孙南凤11岁,好学求进,他就作“书法”给予指导,后拾缀旧文成篇,故名为“纂”。
  陈真晟撰《陈剩夫集》4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陈真晟,字晦德,号剩夫,自称布衣先生。镇海卫人。祖籍泉州,曾徙居龙岩,晚年定居龙溪玉洲。明代天顺、成化年间理学名家。《陈剩夫集》为其门人林祺所编,清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刊刻并序。该集收《程朱正学纂要》,首为程子学制,次为朱子兼补法、心学图说等等,过分强调程朱理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持论较为偏僻。
  林魁撰《白石野稿》17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林魁,字廷元,号白石,龙溪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官广东参政。《白石野稿》或作《白石稿》,有赋、诗、词6卷,序、记、杂言等10卷(卷数疑有误),前有自序说:“平生应酬杂稿,毋虑千首,审非作家,然亦一愚之发也。”书中的揭帖及一些书信,颇能窥视其学行,诗亦俊逸。
  李文察撰《李氏乐书》19卷,收在经部乐类存目。李文察,字廷谟,平和人。嘉靖年间,贡入太学,洞晓音乐,授太常寺典簿,官至晋州知州。《李氏乐书》有《古乐筌蹄》9卷、《律吕新书补注》1卷、《青宫乐调》3卷、《典乐要论》3卷、《乐记补说》1卷,《四圣图解》2卷。本书大旨本自《史记·律书》、《周官大司乐·职文》而自为之说。
  吴朴撰《龙飞纪略》8卷,收在史部编年类存目。吴朴,字子华、华甫,初名雹,诏安人。明嘉靖年间,同安林希元从征安南时,辟为参军,安南平,朴有功竟不录用。《龙飞纪略》仿《纲目》体例,记明太祖事迹,初名《征伐礼乐书》,自元至正十二年至建文四年(1352—1402年)共51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同安林希元为之序,吴朴自编通例。是书据《元史》及明初《武胄贴黄列传》则例记载,旁搜博彩而成书。
  戴廷槐撰《学易举隅》6卷,收在经部易类存目。戴廷槐,字元植,长泰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恩贡,官淳安知县。《学易举隅》认为“易自商瞿以后遂晦,至宋二三子而后大明,其汉、魏至唐诸儒,则概目为不知易,持论颇偏。”书中论述“日月为易六十四卦圆图”时,却引用东汉道家魏伯阳《参同契》之说,既称其不知易而又因袭之。
  卢维祯撰《醒后集》5卷、《续集》1卷、附《京省次》5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漳浦人,祖籍锦屿(今竹屿盐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历官吏部四个司的员外郎、郎中,大理寺卿,终户部左侍郎。《醒后正续集》是卢维祯致仕后亲自编订刊刻,题为“醒后”,意为如梦之醒。该集以奏疏、公移、评驳和诗文杂著合编,因他在吏部四个司任职多年,特别留心吏事,所以,案牍也一一录存。附《京省次》一册,中分地望次,府、州、县次,财赋次,会状次,甲科卿辅次。此系手录成编,以备纪事之用,刊刻时亦收附集末。
  吴琯撰《唐诗纪》170卷,收在集部总集类存目;《海山记》1卷、《迷楼记》1卷、《开河记》1卷,又有《剑侠传》2卷,均收子部小说家类存目。吴珀,字邦燮,号中云,漳浦云霄镇城(今云霄县城)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唐诗纪》是吴琯与人合编,仅收初唐、盛唐诗,而晚唐诗未及收入即刊行;《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俱载于吴馆编《古今逸史》,分别叙述隋炀帝西苑事、幸江都事和麻叔谋开汴河事;《剑侠传》也载于《古今逸史》,都是记述唐代剑侠之事,与《太平广记》中的豪侠卷相同。
  杨一葵撰《芙蓉馆集》2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杨一葵,字翘卿,号致吾,又号绍江,漳浦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芙蓉馆集》收诗、文各1卷,诗格颇清,文则多为应酬之作,南靖蒋孟育为其序。他先有《豫章集》、《画脂编》刊行,其自写2篇序文也载入此集中。
  胡廷宴补编《黄鹤集》2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胡廷宴,字以泰,号瞻明,漳浦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俗称“胡军门”。《黄鹤集》原是南漳人鲁点编,胡廷宴补编并刊行。该集收集苏轼在徐州所写的诗文。苏轼曾修建徐州城东门楼,涂以黄土,明曰黄楼,苏轼、苏辙、秦观、陈师道等名人颇多题咏,黄楼成为名古迹,因以为集名。胡廷宴刊刻此集是朝官例行公事,刊书一部,佐以一书帕,称为“书帕本”。
  林秉汉撰《尚友堂集》2卷、《忠谏遗稿》1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林秉汉,字伯昭,号聚五,长泰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会试第八名,选庶吉士,授御史,巡按广东。《尚友堂集》是林秉汉所著的《馆稿疏草》、《尚友堂稿》、《若 草》、《长山集》的总名,由高密单德谟选定,编汇成一集。《忠谏遗稿》是按粤时的奏疏集。
  杨联芳撰《诸经纂注》34卷,收在子部类书类存目。杨联芳,字懋赏,号蘅苑,南靖人,定居漳州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贵州副使。《诸经纂注》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把诸经割裂分离,而各注字义于旁,以便于记诵。
  涂一榛撰《尚友斋论古》,无卷数,收在史部史评类存目。涂一榛,字廷荐,漳浦人,原属镇海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左通政。《尚友斋论古》取自春秋范蠡至宋文天样等68人的本传,他在传后一一给与评论,其议论多是因陈前人之说。又说:“台谏不可随众口占风。”则是为当时朝廷政局而发的议论。
  陈翼飞撰《慧阁诗》8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文俪》14卷,收在集部总集类存目。陈翼飞,字小、元明,号长梧,平和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宜兴知县。与张燮等称“玄云七才子”。陈翼飞的著作有《慧阁》、《长梧》二集,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二年(1619—1622年)刊行。《慧阁诗》的风格“大抵墨守‘七子’流派,音节宏壮,而切响甚稀。间附以四六序,尚颇工整。”《文俪》收录自汉至唐骈俪文章,依《文选》之例,但不载诗,与《文选》稍异。
  黄道周撰《春秋揆》1卷,收在经部春秋类存目;《广名将谱》17卷,收在子部兵家类存目;《西曹秋思》1卷,收在集部总集类存目。《春秋揆》以皇极经世之学解说春秋,认为春秋以天治人,所以用“揆”为书名。《广名将谱》为无名氏撰,黄道周注断,并为之作序。《西曹秋思》是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3人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被禁在刑部狱中的唱和诗作。是编皆七言律诗,分上平韵、下平韵各为30首,叶廷秀作小引,董养河之子董师吉作跋。
  蔡保祯撰《孝纪》16卷,收在史部传记类存目。蔡保祯,字端卿,镇海卫铜山所(今东山县湖塘村)人。明末有名孝子。父丧,在山中守墓庐,并写对联“展墓千里,子心未恔:居山一日,人事亦稀。”刻于石上。《孝纪》分为16类,记述历代孝行事实,黄道周为之作序。
  颜茂猷撰《迪吉录》9卷,收在子部类书类存目;《六经纂要》无卷数,收在子部类书类存目。颜茂猷,字壮其,号仰子,龙溪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特旨五经会元,授礼部主事。《迪吉录》分官鉴、公鉴二门,皆杂录诸书因果之事;《六经纂要》分君臣、人伦、修治三门,“割剥字句,无所发明,盖即其揣摩之本也”。
  黄以升撰《史说萱苏》1卷,收在史部类书类存目。黄以升,字孝翼,明代龙溪人。《史说萱苏》取史事相类似者,随笔记载,加以评论。自序中说:“臬苏释劳,萱草忘忧。”故以“萱苏”为书名。
  陈箴撰《晚帘集》7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陈箴,字于宝,龙溪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恩贡,历任平和、邵武、建宁、连城教谕。《晚帘集》有文3卷,诗4卷。诗的前3卷分体,后1卷不分体,是续刻者。“古文多杂偶句,不古不今。诗颇泽于古而不能得其格律。盖刻意有为而限于无师者也。”
  柯愿撰《蟂矶山志》2卷,收在史部地理类存目。柯愿,字又邹,龙溪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建通志》写作康熙三年)进士,官礼部主事。蟂矶山在芜湖西南七里大江中。柯愿以礼部主事督理芜湖钞关,故有是作。《蟂矶山志》据明边维垣旧本原文重订,首为图。末附载匾、联,所录多系传说。
  康伟然撰《黉祀纪绩》10卷,收在史部传记类存目。康伟然,字臞仙,号中江,镇海卫人(今龙海县海澄港尾一带)。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恩贡,授兴化府教授。该书为文庙崇祀的圣贤谱传,附以春秋祀典,礼乐器图等圣门事迹。
  王道撰《江湖闲吟》8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王道,字直夫,号鹿皋,漳浦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岁贡,官金山知县。《江湖闲吟》是他罢官后寓居朱泾(今上海市金山县朱泾镇)时所作,黄之隽为之序,后收入于《鹿皋诗集》,蓝鼎元为之写序。
  庄亨阳撰《庄元仲集》1卷,收在集部别集类存目。《庄元仲集》是庄亨阳(字元仲)任江南淮徐道时,所上河防条议12篇,《漳州府志?艺文》作《河防》。
  蓝鼎元撰《修史试笔》2卷、《鹿洲公案》2卷,收在史部传记类存目;《棉阳学准》5卷、《女学》6卷,收在子部儒家类存目。《修史试笔》谱写自唐房玄龄、杜如晦起,至五代王朴止的传记36篇,旷敏本为之序;《鹿洲公案》收入其任广东普宁知县时所审理的案件,自述推鞠的始末,共为24篇;《棉阳学准》是他在普宁兼理潮阳知县时,整顿学校,作文训导士子的集录,分同人规约、讲学礼仪、闲存录、道学源流等篇。《女学》其体例仿朱子的《小学》,采用经传格言、参摭史传,分为女子的德、言、容、功四篇,分章别类,并加以论断,用以教训女子。
  杨魁植撰《九经图》无卷数,其子杨文源增订,收在经部五经总义类存目。杨魁植,字辉斗,长泰人,清代处士。《九经图》是以信州学宫石刻《易》、《书》、《诗》、《礼记》、《周礼》、《春秋》六经图,析《春秋三传》为三,而增加《仪礼》而成九经。其信州石刻残脱者,则仍缺之。此为科举对策之用,不足以资考据。
  杨文源撰《根黄集》10卷,收在子部类书类存目。杨文源,字泽汪,魁植子,长泰人,清代捐贡。《根黄集》以三《礼》之文析开排纂,分为律吕、封建、井田、学校、祭祀五门,每门之中又各有子目,书名为“根黄”是取“黄钟为万事根本之意”,书中所录,多与“四子”书的典故相发明,是为举业的津梁而已。
  上述著作仅是漳州人历代著作中一小部分,虽然《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对这些著作褒贬不一,但能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库中占一席之地,成为漳州府古代文化繁荣发达的象征,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并有两个漳浦人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工作,均为漳州人争得荣誉。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