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郭姓源流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282
颗粒名称: 漳台郭姓源流考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0
页码: 248-257
摘要: 郭姓是黄帝后裔。唐时有府兵队正郭鱼(淑)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地靖边,建州后就地落籍在漳传衍。宋时有郭嵩、郭铬裔孙入漳传衍。郭姓在漳州与原住民及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起为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明清时期,漳州郭姓已传衍省内外及漳属各县,并有裔孙陆续渡海入台湾垦殖。现全国郭姓约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1.15%,按中华姓氏人口排序居第18位。现台湾郭姓人口约30多万人,占全台人口1.5%,居全台姓氏人口第14位,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台南、屏东、嘉义、台中等地。两人分别改称虢叔、虢仲。虢叔为郭姓远祖,其裔孙郭壬有功于周室,被封于郭,是为郭公,被尊为受姓始祖。
关键词: 郭姓 人物 漳州市

内容

郭姓是黄帝后裔。唐时有府兵队正郭鱼(淑)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地靖边,建州后就地落籍在漳传衍。宋时有郭嵩、郭铬裔孙入漳传衍。郭姓在漳州与原住民及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起为漳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明清时期,漳州郭姓已传衍省内外及漳属各县,并有裔孙陆续渡海入台湾垦殖。现全国郭姓约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1.15%,按中华姓氏人口排序居第18位。漳州市(2006年)有郭姓6.19万多人,居漳州姓氏人口第19位。现台湾郭姓人口约30多万人,占全台人口1.5%,居全台姓氏人口第14位,主要分布在台北、高雄、台南、屏东、嘉义、台中等地。
  源远流长
  郭姓渊源有三说。
  一是郭姓最早出现在夏禹时期。据《姓氏寻源》记载,郭字本义指外城,以居地为姓,源于夏禹的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三一经》云,“商有郭崇”,故郭姓最初出自河南。
  二是源于周朝,出自黄帝后裔姬姓,是古虢国后人。周武王姬发把叔姬叔和姬仲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西虢(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两人分别改称虢叔、虢仲。虢叔、虢仲后人以虢为姓,因“虢”与“郭”同音,虢姓逐渐演变为郭姓。虢叔为郭姓远祖,其裔孙郭壬有功于周室,被封于郭,是为郭公,被尊为受姓始祖。此支郭姓后转向山西一带拓展,山西太原一直是郭氏繁衍生息的地带,故郭姓有“发样于虢国,光大于太原”之说,太原遂成为郭姓堂号。另唐代名将郭子仪为郭壬的六十七世孙。唐中期,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功居首位,被封为“汾阳王”,南方郭姓多以郭子仪为始祖,以汾阳为堂号。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汉化。彝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黎族、壮族等均有以郭为姓。宋元时期,一些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因经商入闽,改汉姓,以郭为姓。郭姓在历史上形成郡望有冯翊、华阴。
  唐宋入漳
  郭鱼派系:郭氏入漳州传衍,始于唐代。据《漳州府志》、龙溪《郭氏族谱》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为平息泉潮间“蛮獠啸乱”,陈政受命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将校123名入闽平乱,因作战失利,退守九龙山,奏请朝廷增援。朝廷又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五十八姓”军校入漳。平乱建州后,就地落籍,继续开发,繁衍后裔。军校中有队正郭鱼(郭淑),落籍漳东40里之郭埭,又称榴阳(今龙海市角美流传一带),榴阳地处九龙江下游,傍溪近海,宜农宜渔,郭淑筑溪成田,繁衍后代,为郭氏榴阳派系开漳始祖。裔称“十二使公”。郭淑后裔郭钟彝传耳瘤、耳溯。耳瘤于洪武元年(1368年)迁居安海塔兜(今晋江金井镇沙岱村)开基。耳溯之子峰传天德、天聪、天恩、天惠、天信五兄弟,在榴阳之南流传定居传衍,为郭氏流传开基祖。至今已传24世,裔孙布居漳州城及漳属各县,以及福州、上海、苏州、台湾、东南亚等地。
  郭嵩派系:郭嵩(郭子仪曾孙)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自河南固始县随为官的王想入闽,择居新宁(今长乐芝山乡)郭坑,裔孙传衍福安、仙游、福清、莆田等地。宋时,郭嵩裔孙郭瑶于乾道九年(1173年)从莆田魏塘迁入漳州,卜居城南龙瀛(今芗城区龙眼营一带)传衍,为入漳始祖。元代,政府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城内郡民屡外迁避难。郭瑶裔孙郭文达、郭淑资,由龙瀛迁入今华安县沙建镇上坪岱山村开基。明代郭柳溪开基龙溪县霞尾洋,大孙郭添宁在霞尾洋守祖。二孙郭添福迁居紫泥西良,传衍洲头、下楼、下郭等地。三孙郭添寿人丁兴旺,裔传浮宫43社及海澄下辽、白水、寨内、浯屿、东山共48社。后裔又迁居南安县二十三、四都、广东海丰、陆丰。明清时期,裔孙迁居台北嘉义、南投、埔里等地。
  郭镕派系:郭铬(郭子仪孙),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入闽,经福州、新宁(长乐)、仙游、莆田,沿海南下,后定居同安锣鼓山下郭山,裔孙郭明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迁居龙溪县白礁。郭明裔孙克仁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迁居宝山文圃(今华安县上坪村)。明末清初,白礁有300青壮年参加郑成功军队入台驱逐荷兰殖民者,其中有不少郭姓子弟,后落籍台湾垦殖繁衍,后裔布衍台南、彰化、台北等地;另有裔孙布居四川、浙江平阳、广东惠州等地。
  漳州郭姓遵照“务农为本,耕读为业”的祖训,鼓励子弟苦读搏取功名,历代人才辈出。宋以后,登进士的有郭延世、郭惠、郭泰、郭舒、郭实、郭立彦、郭应时、郭启宸、郭廷良、郭履楷、郭时晦、郭望安、郭公贽等13人。郭宏缵考取明经。考中举人有郭隆、郭成郭、郭启安、郭日高、郭日光等53人,其中明代15人,清代38人。在儒家文化熏陶下,郭姓入仕官员出现不少爱国勤政、廉洁为民的良吏。明进士郭舒,龙溪人,授职行人,他屡次谢绝地方官馈赠的金银,任内兴学劝农,省刑息讼、颇有善政;致仕回家,行李萧然,淡薄以终,《漳州府志》立传颂扬。郭秉敦,龙溪人,勤劳致富,重义轻财,盗寇攻城,挺身而出,捐米千余石,以助防守,后寇被歼,明廷诏旌其门。郭嬉,龙溪人,倾家财筑建海堤,使里人安居乐业。又建文昌阁办学,资助穷人子弟入学。明末,屡遭倭患,他又组织乡民抗卫,因有功封靖安伯。顺治年间,清廷授资政大夫。
  现漳州郭姓人口有61907人(2006年6月统计),遍布所属的11个县(市)区,龙海市(37692人)、华安(5649人)、城区(4781人)、龙文区(3787人)、云霄县(3653人)、漳浦(2262人)、诏安(1141人)、南靖(1033人)及长泰、东山、平和县。主要聚居在芗城市区、龙海浮宫等146个居委会及村、社。
  入台垦殖
  明天启初年闽南一带连年灾害,农民纷纷外出逃荒,有郭姓冒险渡海到台湾垦殖谋生。明末清初,清兵与郑军在漳州一带拉锯战,有郭姓农民、渔民参加郑成功队伍,东征收复台湾,落籍台湾垦殖。康熙初年,清政府实行“迁界”,漳州沿海30里地方尽成弃土,田园、房屋等全毁弃,许多沿海农民被迫流离失所,郭姓有的漂海入台谋生。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实行放宽、鼓励入台政策,雍正、乾隆年间有许多郭姓入台。据龙溪《流传郭氏族谱》、南靖《涌口郭氏族谱》、华安《岱山郭氏族谱》记载,明清期间流传、涌口、岱山三村就有400多个郭姓裔孙入台垦殖。
  龙溪角美流传郭姓十一世郭彦璞于明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年)迁台湾垦殖,为流传郭姓最早入台开基祖,后妻勤慈也去台。因在台垦殖顺利,后裔汝懿、汝恺、汝益、天榜也去台。十二世郭维源与弟维纯于明末清初迁台湾府新街开山宫,维源传郭合、郭顺、郭从,维纯传郭和、郭宜、郭锦、郭智、郭勇、郭双、郭全,都在台垦殖,后在台湾府繁衍成一族。十三世郭壮、郭锡荣都带子迁台湾淡水,因收成倍于家乡,一些族亲也渡海迁居淡水。十四世郭梦岳、郭文瑞、郭我琼,十五世郭世泉、郭恬肃、郭曾瑞,十六世郭顺宇、郭顺来、郭顺成、郭锦显、郭仲异等30多人都迁淡水垦殖。
  南靖金山涌口(庙兜)开基祖郭以德原居长泰横洋社,有兄弟三人,以功、以业战死沙场,郭以德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居南靖县涌口堡庙兜社(今龙山镇涌口村)。十三世郭崇饱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迁台湾淡水内湖,被尊为淡水郭姓开基祖。后有十四世郭瑶、太学生,迁台湾彰化任县学教授,郭瑶的孙江汉分衍内湖,江润分衍士林。十四世还有郭世珍,迁台湾松山;郭锡镏迁彰化,以修水利闻名台湾;郭迪迁士林;郭珮(锡倍)迁基隆,郭轮迁内湖。十五世郭粤、郭咸、逢三、平章、友生、郭立,其锬迁台。十七世郭芳迁基隆。当时郭崇饱带妻儿迁淡水内湖垦殖,传到三世郭太平已开垦、购置田园百多顷,山林数十顷,垦殖已成规模,四世裔孙郭文烈开始亦农亦工亦商,因经营得法,事业日盛,后望重一方。至民国72年(1983年)郭崇饱已传十世,人口数千人。
  华安岱山郭姓系汾阳(郭子仪)派系,裔孙郭文达传郭淑资(天民)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漳州龙瀛(今芗城区)迁华安岱山开基繁衍。十二世郭志条于清初迁台湾垦殖,是岱山最早入台的开基祖。十三世有振局、振健、振礼、振赴、振适、振希、振溪、振敕、振鉴、振降、振沛、振滨、振江、振郡等迁居台湾。十四世有先盛等71人迁居台湾。十五世郭宗杖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迁居台湾桃园县大园乡垦殖,是大园开基祖,十五世有宗宙等80人迁台湾。十六世有云真等74人迁居台湾。十七世有世龙等13人迁居台湾。十八世有际潭等13人迁居台湾。岱山郭氏明清入台有300多人。郭活,讳朴直,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偕侄郭有江入台湾宜兰开基,现已传10世,人口数千人,还衍布宜兰、台南、高雄、基隆等地。宜兰郭姓后裔按祖地模式建立祠堂,祀郭子仪为中原祖、郭嵩为开闽祖、郭瑶为开漳祖、郭文达为岱山开基祖、郭活(朴直)为开台祖,以永志郭姓根在大陆中原,后入闽、肇漳、开台。裔孙每年都隆重举行祭祖活动,使代代不忘祖宗、祖地。
  郭姓入台把祖地的先进农业技术、方言、习俗、信仰等文化传布台湾,并参与对荷兰殖民者、日本侵略者等的抗争,在开垦、建设、保卫台湾作出贡献。
  郭怀一,龙溪县人,明末入台垦殖,为台南赤嵌附近村长(一说甲螺),他对荷兰殖民者的掠夺压迫久怀不满,便与移民共商发动驱荷斗争,决定在顺治九年(1652年)中秋节,以宴请荷兰酋首费尔逊等为名,在席间铲除荷酋。此次起义因有人告密,郭怀一提前在八月初五起义,率众攻打赤嵌城。费尔逊派荷军镇压,时荷军只数百人,起义军近二千众,但因缺乏指挥与作战经验,加之刀矛敌不过荷人枪炮,起义军虽勇敢,但伤亡严重,郭怀一也在战斗中牺牲,义军被杀1800多人,起义失败。郭怀一是领导台民驱荷第一人。
  郭锡镏,南靖龙山庙兜村人,他随父到彰化垦殖,事业有成后,迁兴雅庄(台北)扩大经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投巨资兴修水利,凿洞修渠,溪中架槽,引水灌溉,工程长达数十里,可灌溉15000多亩田园,历时21年。郭锡镏去世后,其子郭克汾继承父志,将被洪水冲毁的圳段修复、拓宽,水源更加充足,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民受其惠,把“金石川圳”改名“镏公圳”。
  郭破、郭蛋兄弟,龙溪县芦州村人,于清乾隆末年迁台南,垦殖务农又经商,各业相继发展,事业有成后,在台南建一条街,以家乡芦州为名,称“芦州街”,以纪念血脉相连的故土与亲人。
  回乡谒祖
  郭姓裔孙移民台湾垦殖后,两地宗亲往来联系频繁,历代屡回祖家联谊拜祖,祖地宗亲也到台湾探望族亲。南靖庙兜迁居台北的宗亲,和祖家庙兜保持经常联系,庙兜郭阿清、郭水盛、郭瓶仔应台北宗亲之请,到台北内湖洲仔村探亲,住了近一年才返回祖家,关系甚密切。两地郭姓宗亲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续修族谱,共同制定“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字,作为两地十世起使用的昭穆字辈。1983年台湾族亲由日本寄来书信(那时两岸邮寄不通),建议在原昭穆的基础上,再增加“兴学奕世,盛德耀宗”八字,衔接两地的辈序,得到族亲的赞同。漳台两地郭姓,虽然海峡隔离,但他们以昭穆把两地血脉永远连结在一起。
  由于历史原因,1949年后两岸郭姓中断往来。随着海峡局势缓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恢复交往,台湾郭姓也纷纷回乡寻根探亲谒祖。1990年10月26日,台北郭氏拜祖团一行20人,由郭信吉等带领,到南靖龙山庙兜谒祖,受到全村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他们敬拜祖宗、祖墓,对族谱、谈村史,体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后又有台湾名人郭俊次等人来漳进行文化交流,并专程回祖家角美镇流传村寻亲谒祖,受到地方领导及祖家父老热情的接待。回乡拜祖团人数不断增加,台北汾阳宫郭国进等带123入到漳州寻找祖宫,进行寻根敬祖及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回乡寻根访亲谒祖成为许多台胞毕生的愿望。
  为报祖先血脉传衍之恩,台胞参与祖地各种善举。郭春秧,龙溪角美人,父早逝,16岁渡洋到印尼谋生,事业有成后,又到台湾淡水开辟茶园,创办茶厂,经营茶业。他屡回祖地谒祖,并关心家乡的教育、福利事业。他在家乡建锦湖小学,免费招收学童入学,并供给学习用品。有一年回乡谒祖,看到有的社因水利失修,旱涝灾害频繁,民生困难,他举办“嵩江孔圣大道会”慈善机构,凡贫困孤寡乡亲可定期得到资助;遇到天灾人祸可得到临时资助。大道会还办大道医局,免费为乡亲治病施药。家乡铺桥造路等善事,他也慷慨捐助。郭春秧寻根思源,敬祖睦族,造福家乡的善举,受到广泛的赞誉,事迹载入地方志书。
  学出版社。
  《南靖县志》,南靖县方志委编,1997年方志出版社。
  龙溪《流传郭氏族谱》,清代手抄本。
  华安《岱山郭氏族谱》,清代手抄本。
  南靖《涌口郭氏族谱》,清代手抄本。
  台湾《环球郭氏宗谱》,世界郭氏宗亲总会编,1995年印刷本。
  《台湾百大姓源流简介》,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编,1990年印刷本。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